市发展改革委介绍,《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共28大项150小项任务举措。发挥数据要素和制度创新组合优势、优化楼宇宽带管理和服务、实现本市数据增信融资“零”的突破、以高水平要素保障支撑项目加快落地、构建了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在家门口实现了一站“职”达、发布《崇明区知识产权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来看浦东、黄浦、长宁、宝山、闵行、青浦、崇明区要素服务方面的好做法↓
浦东: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和制度创新组合优势,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建设"软实力"
位于浦东峨山路上,刘师傅开了一家网红甜品店,松松脆脆、甜甜糯糯的各式小点心很受欢迎。最近他萌生了开家分店的想法,但像他这样的小商户,想要从银行贷款并不容易,针对这类小微商户真实的贷款需求,浦东新区数据局与建设银行合作开发“烟火贷”产品,通过政企数据融合分析实现对小微商户的精准画像,提高银行对商户经营情况的判断效率和准确度,破解小微商户融资难题,助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上线一个多月来,浦东“烟火贷”产品已审批78单,累计授信近4000万元。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营商环境建设贡献“浦东智慧”。
安全与开放并驾齐驱
应用牵引共享数据经济发展红利
在浦东新区繁忙的街道上,一辆编号为S0U-038的公交车缓缓行驶。这辆看似普通的公交车还有另一个身份——它是一台移动的城市巡检站。车身上的高清摄像头,犹如一名敬业的城市守护者,记录着路面的一切;安装在车内的传感器可以测量诸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为环保部门提供实时数据。这是浦东新区正在开展的公交数据挖掘与分析项目,利用公交车上的高科技装备,如高清摄像头、移动气象站和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开创一条全新的智慧交通之路。
一部公交就是一个能干的“移动哨兵”。通过前期试点,这台公交成功捕捉到了道路上许多不易发觉的细微裂缝和坑洼,帮助市政部门及时定位并修复了这些问题。浦东新区有着临江靠海的特殊地理区位,正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做强枢纽功能,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黄浦:优化楼宇宽带管理和服务,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服务水平
黄浦区坚持将园区、楼宇宽带服务水平视作检验营商环境数字实力的试金石,以城市更新为契机,通过组建工作专班、丰富楼宇画像、实施分类梯度管理、搭建多方议事平台等举措,不断提升楼宇宽带服务水平,以一流宽带服务赢得优质营商环境口碑。
勾勒园区楼宇立体画像
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以运营商数据为基础,加强底数排摸,建立园区楼宇的宽带服务工作台账。从园区楼宇特征、宽带服务、日常管理3个维度,收集面积体量、竣工年份、运营商资源接入及需求情况、接入硬件条件、物业和管理单位等25个要素,不断丰富园区、楼宇宽带服务画像。结合定期报送与日常检查,提升台账实时性和准确性。根据楼宇体量、楼龄和投诉量,制定不同的监管服务策略,做好重点楼宇服务保障,设法提升老楼硬件条件;对于出现投诉的园区楼宇,加大检查监管力度。
优化工作机制
管理“有梯度”、服务“有温度”
搭建多方议事平台
加强宽带源头管理
由区数据局联合区房管局和街道搭建多方议事平台,充分发挥区房管局作为物业行业主管部门作用,依靠街道基层工作经验和属地服务能力,针对焦点矛盾问题,协调运营商、物业公司和第三方服务单位,积极促成多方达成共识、共享资源、合作共赢。
建立关键信息共享机制,为扩大运营商接入和服务创造机遇。结合中央科创区建设、地块重建和楼宇改造等工程,区数据局会同区建管委、科委和规资局等部门,全过程落实综合布线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推动地块规划、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验收闭环管理,将综合布线、通信设施的规范性和可用性作为验收必要条件。
长宁:让“大数据”变为“金钥匙”!作为上海唯一先行试点区,长宁实现零的突破
按照国家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扩大试点改革要求,今年4月以来,长宁区作为上海唯一先行试点区,依托“会计数据增信”,助力首批2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530万元,实现本市数据增信融资“零”的突破,也标志着长宁区打通了在“长宁企业贷”场景下开展增信标准试点改革的可行路径,为全市推广提供了“长宁样本”。
目前,该试点改革已助力长宁首批2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530万元。希望后期联合更多金融机构,打造为小微企业服务的线上数据增信模型,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的成本。
在长宁,开展增信标准试点改革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
自2021年起,区财政局联合区内科创企业打造“双平台”(行政事业单位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账归档辅助平台、中小企业电子会计凭证智能区块链归档平台),以电子发票等电子凭证为切入点,有序引导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和中小微企业开展电子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截至今年7月底,平台应用已覆盖全区305家行政事业单位及290家中小企业,完成各类电子会计凭证采集处理18余万张。这一成功经验也融入了此次试点改革中。
此前,依托国家级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的先发优势和辐射引领作用,长宁区推出了“长宁企业贷”政策性融资批次担保产品,通过“政府担保、银行贷款、政策扶持”为长宁区产业导向企业融资纾困。本次试点选取小型、微型各1家“长宁企业贷”政策性融资批次担保“白名单”企业,在“担保增信”基础上,将基于标准化会计数据生成的增信报告推送到银行,支撑银行开展贷前尽调和审核,以担促融、以数增信,双重增信服务支持小微普惠金融政策落地。
下一步,区财政局将顺应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聚焦长宁“3+3”产业以及旅游、直播、会展等领域,探索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助力企业融资,以代理记账行业为突破点,指导代理记账机构当好“宣传员”“助推员”,合力带动更多企业加入试点行列,推进试点工作以长宁区为中心扩大覆盖至全市各区,逐步拓展增信标准试点范围和样本数量,努力为全国改革工作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上海模式”“长宁模式”,让大数据资源成为企业融资“敲门砖”。宝山:以高水平要素保障支撑智造空间优质项目加快落地
为提升园区产业生态丰富度,位于宝山顾村镇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拟引进新的优质项目——彩色软性亲水接触镜生产研发基地项目,该项目被认定为全市第二批智造空间优质项目之一。为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宝山区规划资源局从细微处精准发力,不断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动能。
需求结构化,精准搭脉定通道
方案预审制,量体裁衣定指标
帮办全天候,统筹平台促合力
细节严把关,产城融合控颜值
闵行:让“小站点”支撑“大就业”,闵行区已建成社区就业服务站点41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将就业服务阵地延伸到群众身边,闵行区人社局依托街镇社区党群服务阵地,不断完善“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社区就业服务站点41个,超额完成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同时,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近400场,不断推动服务资源下沉基层,让居民群众和企业在家门口实现了一站“职”达、双向奔赴。
“小站点”支撑“大就业”
闵行是制造业大区,就业人数多、服务需求量大,新形势下如何在基层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服务队伍?如何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
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江川路街道根据辖区及求职需求在全区率先试点社区就业服务站建设,形成了“大就业”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就业服务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如何将目前有限的就业服务资源送到群众心坎上?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就是解题方向,让“小站点”支撑“大就业”。
基于此,根据本市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指引要求,结合闵行实际情况,区人社局坚持“党建引领+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思路,采取“划片区、建网格”的方式,指导街镇统筹考虑服务需求、服务半径和服务资源科学布局服务站点。在建设标准上提出“5+1”建设模式(即标识标准化、空间建设标准化、服务功能标准化、基础设施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和“一站一品”特色品牌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为破解人员力量薄弱的难题,区人社局还与区民政部门沟通协商,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本区社区就业服务站点设置及人员配置的通知》,明确每个站点至少安排1名专职就业服务专员。与此同时,区就业促进中心业务骨干和就业创业工作专家加强了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充实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力量,提升其就业服务能力。
从“园门口”“家门口”到“景门口”
据了解,近年来,闵行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在社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探索创新,围绕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挖掘区域资源禀赋,提供精准化就业创业服务,在社区、园区和景区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站点。
今年7月,七宝镇打造了全市首家“景门口”就业服务站——蒲溪社区就业服务站,在站点内设接待咨询区、指导服务区、信息查询区、综合活动区等服务空间,有就业服务专员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政策咨询等“一体化”就业服务,在七宝老街钟楼广场还设有“社区招聘集市”和“创业成果展示集市”……这也是继“园门口”“家门口”社区就业服务站建站以来,七宝镇结合4A级旅游景区优势,为求职者和企业间搭建的又一“零距离”的沟通桥梁。
走进梅陇镇梅家弄社区就业服务站,室内宽敞整洁,墙壁上写满了服务站多种类型的就业服务流程,各种信息一目了然。咨询台前,工作人员正耐心为求职者提供咨询服务。
此外,新虹街道依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立足“服务总部经济,服务企业白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了虹立方社区就业服务站,将就业服务下沉到商务区一线,延伸至企业“家门口”,为企业和白领提供各式专项服务;浦锦街道的“锦创社区就业服务站”,以个性化就业创业服务为切入口,打造了具有特色的“创客空间”。
据悉,下一步区人社局将继续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深入基层调研,不断深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加大基层服务支撑、延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效,延伸公共就业服务触角,打通“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全覆盖,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推进情况明细表
(点击查看大图)
青浦:优化服务生态,激活就业引擎,赋能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青浦区人社局聚焦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者就业期望,通过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开展一系列创新服务活动,构建了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精准对接、搭建平台、政策宣传等全方位服务,不断赋能优化营商环境,成功帮助企业招录到所需人才,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坚持就业优先
助力企业稳企扩岗
青浦区人社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结合青浦实际情况,建立了“1+1+N”的区级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同时启动了“惠企利民、就业先行”就业政策专项宣讲活动,通过线上宣讲会、线下进“社区”“园区”“校区”“营区”“厂区”等大力推进政策宣传,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截至9月,有19887家次企业享受到用人单位扩岗补贴、吸纳就业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各类就业补贴23126.1万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稳定了就业岗位,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织密服务网络
强化公共服务基石
青浦区人社局通过资源共享整合,结合实际,将“15分钟就业服务圈”以功能嵌入式纳入幸福社区建设,打造全周期就业服务链,社区就业服务站点重点提供就业需求排摸、就业岗位筹集、就业供需匹配、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帮扶和创业指导服务六大服务功能,同时依托“社区云”等平台,增加线上服务内容。到目前全区各街镇已建成35个站点并经区级审核验收。截至9月,各站点举办公共就业服务活动243场,累计服务近2917人次。
精准布策发力
推进企业用工保障
服务优化升级
便捷高效稳提升效能
青浦区人社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简化用工登记流程,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自去年12月起,在“一网通办”平台推出“企业员工就业参保登记”以及“退工和停止缴费”的一体化办理功能。企业为员工入职、离职、参保和退工等事项都可通过“一网通办”进行自助快速办理,无须提交书面材料,实现全程网办,同时线下窗口实行综合受理,不断优化办理流程,让服务对象切身感受到清晰的引导,获得全周期的综合性服务。
青浦区人社局将继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青浦区及全市的营商环境优化贡献更多就业力量。
崇明:《崇明区知识产权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发布
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提供有力支撑,崇明区结合实际情况,对原资助政策进行修订,发布《崇明区知识产权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适用范围
在崇明注册纳税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非组织等,以及登记在崇明的事业单位。对一项知识产权有多个权利人的,扶持资金申请人应为第一权利人。
扶持资金申请人在申请年度内存在司法及行政负面信用记录的,不予扶持。对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扶持资金申请人,取消其申请扶持资金资格,限期收回已拨付资金,并在三年内不予扶持。
修订的主要内容和说明
新《办法》共分总则、资助内容与标准、管理与监督、附则四个章节共十七条。
2.加大对高质量知识产权资助力度,提升对获得中国专利奖的资助力度,新增对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资助。
3.在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中,根据标准修订情况,将原来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替换为《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要求》(GB/T29490-2023),加入《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指南》(ISO56005)国际标准贯彻的扶持。
4.增加对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的扶持。
5.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新增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扶持。
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由上海市崇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会同上海市崇明区财政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