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二)挑战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尽管互联网平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信息资源也导致大学生难以有效甄别其中有利的资源和不利的资源,反而可能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错误引导。另外,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对互联网的优势无法准确把握,未及时应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更新和优化,即使引入了互联网技术,但因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相符,不具有可行性,同样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开展[1]。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指导
(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
(三)专业师资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校内部负责就业创业指导的教师都是一些院系的辅导员,尽管这些人员了解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对于行业现状和社会就业现状往往了解不足,也没有丰富的社会就业创业经验提供支撑,导致专业能力不足,难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专业化和有效的指导,更无法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提供有效帮助,因此为了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质量,高校有必要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四)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二)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就业创业资源
(三)注重学生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是高校的重点工作,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就业压力的缓解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认识到当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化当前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师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形式,构建线上培训实践基地,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成功实现就业和创业。
作者:符彩花
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篇2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高校管理者与指导教师必须把握时代精神,改进指导方式,吸纳更多可利用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在线指导与互动交流体系,让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指导教师在线上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让获得个性化指导的大学生能准确把握个人的就业优势,选择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制定完善的就业规划。“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必须得到结构性调整,指导教师应秉承现代化就业指导理念,在社会实践中总结不同专业的学生积累的就业创业经验与反面教训,克服经费、场地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提升学生对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强化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
二、“互联网+”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正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三、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缺陷分析
(一)高素质师资力量不足
(二)未能建立完善的数据搜集与分析机制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优化教学环境
(二)采用实用性信息搜集方法,记录各类就业信息
担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必须合理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设备,在网络上搜集不同领域的就业资讯与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必须选择性地使用高性能的数据分析设备与网络设备,做好人才招聘信息的分类与加工工作,评估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现的个人能力,如信息搜集能力、判断力、语言交流能力等。将学生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与网络上不同行业的人才招聘要求相匹配,找到最适合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工作,制定具备可行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学生主动使用各类技术,记录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就业信息与创业资料,找到发布于人才市场与网络劳务交易平台的用人信息,构建属于自身的个性化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模型。指导教师必须结合高校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找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指导方法,让学生逐步树立正面、阳光的职业观。立足于互联网空间,指导教师必须给多数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定期询问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情况与求职进度,为其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线上完成个人能力评估测试与心理测试,鼓励学生结合个人求职需要,获得具备较强针对性的指导。
(三)建立虚拟化服务评价体系,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五、结语
作者:石晶
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篇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了对各行各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中国各类高校持续性开展扩招,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随着中国经济从粗放发展转向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需要重新审视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不断缩减;另一方面,以新经济等为代表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不断涌现。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当发挥就业创业指导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就业信息获取面和就业方向选择面,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特征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
(一)系统性指导缺位
目前,大量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支持工作时缺乏系统性设计,对传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和线下校园宣讲会形成较大依赖,在对接各方企业资源时较为被动,未实现主动研判市场行情并邀请优质企业到校交流经验或开展招聘等。这种就业指导形式缺乏对大学生求职特点的了解,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此外,很多讲座的主讲人并未针对每个学校的特殊情况与当下就业创业市场需求与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而是通篇讲述模板式的内容,流于形式的讲座等并不能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或明细未来方向,也不能激发学生勇于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落后
就业创业课程作为高校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选修课形式存在于各高校之中。从本质上来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在授课时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指导,学生只能在校内课堂上想象就业创业内容,难以通过近距离了解、亲手实践等完成基础经验的积累和个人职业生涯的思考,师生之间未形成有效沟通体系,课程也难以对学生的就业创业产生实质性指导。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举措
(一)更新课程内容,优化指导框架
高校需要从课程体系设计、内容选择、教师配置等方面优化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以充分的重视和足额的资金支持保障课程质量提升。一方面,教师应当主动接触并掌握“互联网+”时代的就业特点与市场变化情况,引导学生通过更多元、更便捷的渠道获取有效信息、拓宽就业创业选择面。另一方面,就业创业课程要加强创新,打破理论为主的教室内学习方式,教师要带着学生走进企业、走进乡镇,既了解高端技术创新情况,又掌握基层民生工作现状,以广泛的社会实践作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结合个人兴趣、技能、专业等要素的正确就业观,为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际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