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尹治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求职季遇到严峻疫情,我们就业变得很困难。还好有辅导员和学校的帮助,让我能够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成功签约上海引航站!”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航海技术专业的尹治一度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担心着疫情期间自己的就业问题。
当发现学校积极开展云端招聘就业指导、开通“线下+线上”多重求职渠道并进行就业帮扶等一系列举措后,他的顾虑很快被打消了。尹治说:“疫情可能会影响线下春招及签订三方合同,但学校为我们线上搭桥,做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成功签约上海引航站的尹治,在公司主要负责引航员的资历填写、资格省察、入科培训等工作。自上海疫情发生以来,他主动请缨返回公司,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发挥吃苦耐劳的商船精神,受到同事们的好评。
建立临港新片区就业信息平台
就业在本质上是一场信息战,渠道越多,岗位信息越清晰,应届毕业生找到心仪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对此,上海海事大学调动各类信息资源,通过校友、教职工、行业企业、各类招聘平台收集就业信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建专项信息收集组,精准推送信息;学校对临港地区企业招聘信息全时段滚动展示,重点宣传;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向毕业生推送《海工人才需求》《长三角人才需求》及《临港新片区人才招引信息》等专题招聘动态。至今学校共募集608家企业的招聘信息,发布岗位3050个,需求人次2万余。
“云端桥梁”打造就业服务新模式
除了帮助学生筛选就业信息,上海海事大学还不忘搭建学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从需求发布到协商再到最终签约,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辅导员都会持续跟进。
上海海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本学期至今共组织了39场空中宣讲会、7场大型网络招聘会。超过三千家企业参与,特别募集临港地区企业80家,提供岗位一万余个,力求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全天候全覆盖网络服务新模式,做到“天天有信息,月月有专场”。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智联、北森合作组织了线上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程,指导海大学子如何制作简历和进行线上求职模拟演练,帮助近2000名学生积极应对求职挑战。
在就业手续方面,学校考虑到疫情期间物流不便,鼓励网上签约,就业材料等上传也一律以信函、拍照或扫描发送电子图片等方式进行。
开展“一对一”就业“云指导”
学校辅导员也为毕业生出谋划策,打好“就业帮扶战”。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谢乐天同学曾在上海一家游艇公司实习,但是对于是否签约他犹豫不决。此时,辅导员给出的建议是先就业,再就好业。在与辅导员的不断沟通中,小谢了解到辅导员的良苦用心,选择了签约该游艇公司。
图说: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谢乐天顺利签约
徐悲鸿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王明珠同学一开始接触到浙江一家电动车公司时,心中颇有顾虑。辅导员积极帮助她了解其职位及落户政策,又根据实际帮助她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让她信心大增,与该公司签约。
如何精准服务学生就业实际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上海海事大学充分摸排应届生的意愿城市、岗位、薪资等就业意向,整合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定向为学生投递简历,帮助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其中,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学生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云就业方案,将毕业生分为“绿蓝黄橙红”,即对应已就业、签约中、积极求职中、求职意愿弱、无求职意愿5种状况。针对“红码”毕业生,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对于“黄码”、“橙码”学生开展一对一云职业咨询。
图说: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就业指导云课堂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建立了就业帮扶工作台账,通过每周摸底调查摸清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困难诉求、求职意愿,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对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尤其是对未签约或者考研考公失败的及困难学生群体落实到个体,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岗位。对于建档立卡、经济困难、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特殊群体毕业生,学校更是给予发放求职补贴、开展个性化就业辅导、优先推荐岗位等特殊帮扶。
新民晚报记者郜阳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