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受访者认为国家近几年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力度大
目前正是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季。面对即将走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纷纷加大政策方面的吸引、扶持以及服务保障力度。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应届毕业生和身边有应届毕业生的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68.2%的受访者认为国家近几年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力度大。对于“今年是最难就业季”的说法,61.0%的受访者认为每年情况都差不多,关键看自己。关于毕业生在求职业时最需要的帮助,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用人单位信息(57.3%),职业规划辅导(51.8%)和实习机会(50.1%)。
50.0%受访者周围拿到offer但还在积极寻找更好工作的大学生多
张丰在石家庄铁道大学读大四,他初步打算毕业后和父母一样从事铁路方面的工作,但还未最终确定。“如果看到合适的工作我还会再投。”张丰认为,应该先找到一份工作谋生,再慢慢摸索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调查中,50.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周围拿到offer但还在积极寻找更好工作的大学生多,42.2%的受访者觉得一般,7.8%的受访者回答不太多。
“今年我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还是不错的,所谓就业难,是指想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困难。”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李君说,学校有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家到西部、基层、国防单位就业。“另外对于创业,我校也有不少的扶持政策,这些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上都有明确的文件和通知。学院在向学生做政策宣讲时也会提及,总的来说还是希望大家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锻炼,不要扎堆北上广深”。
宋袁名说,大三暑假前,她所在学院召开年级大会,负责就业的老师在会上讲解了找工作时的注意事项,还给每个人发了学校统一印刷的《就业指导手册》。
调查中,75.5%的受访者注意到自己所在的地区出台了促进或吸引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68.2%的受访者认为国家近几年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力度大。
哪些政策更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61.5%的受访者认为是用人机构专业化、网络化的招聘活动,线上线下联动提高人岗匹配效率;56.8%的受访者认为建立公益性的全国大学生实习、就业招聘平台,实现充分的即时信息共享更好。其他还包括对贫困家庭、身有残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专门指导或搞专场招聘(46.5%),确保落实学费补偿、税收优惠、社保和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44.9%),高校逐步落实创业创新教育的具体举措和休学创业的规定(29.9%),出台更具体的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8.7%)。
对于“最难就业季”说法,61.0%受访者认为关键看自己
调查显示,对于时下流行的“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67.1%的受访者表示认同,14.1%的受访者不认同,18.8%的受访者回答不好说。
每年一到求职季,都会有“今年是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对此,61.0%的受访者认为每年情况都差不多,关键看自己;44.9%的受访者认为只要努力做好求职功课,再难也有机会;39.0%的受访者认为求职要找准定位,切忌“眼高手低”;37.3%的受访者认为只要不追求一步到位,就不会太难;23.0%的受访者认为“最难就业季”是媒体炒作,不用太在意;21.9%的受访者认为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早已不是唯一出路;19.5%的受访者认为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才是就业大道;15.6%的受访者认为到增长力强劲的地方去,不愁没有发展机会;9.9%的受访者认为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会利好今年应届毕业生。
宋袁名认为就业的核心问题还是个人能力。“作为学生,更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样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让自己成为走在前列、上游的那批人。只要自己能力强,不怕‘最难就业季’每年都来”。
“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直属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哪怕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毕业生就业也不容易,只是这种难度某种程度上在增加,才有了一年又一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指出,从国际上看,我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二次就业率都处在中上水平。“比如说,印度的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不到50%,但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左右、二次就业率超过90%。有工作意愿的大学生基本在当年年底都能有工作可做。这个数据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即我们常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并不是找不到工作的‘难’,而是找到自己心里最理想的工作的‘难’。有些同学相对保守,就业时只考虑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自己特别喜爱的一两个领域,这样找工作的局限性相对较大”。
他建议辩证地看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上百万大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的短时冲击,即毕业季时难,但到了年底时,大学生的就业率就已经比较高。另外,也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就业难,名牌学校、好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要高得多。真正造成就业难的,主要是一些学校缺少特色专业、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学生学习成绩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