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推拿穴位能够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有病治病,未病先防’的目的。”近日,在龙泉街道弘道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面向居民开展的“社区微业”技能学堂——推拿技能培训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普遍欢迎。
龙泉街道弘道片区开展的“社区微业”技能学堂,是我市大力推动社区就业全方位扩容提质,助力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获得收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人社系统深入开展“社区微业”行动,积极优化就业治理模式,依托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等便民服务场所,采取融入式、合作式等模式,在党建工作中全面嵌入就业服务元素,夯实基层社区就业工作根基。截至目前,共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30余处“党建+就业”工作驿站,推动我市构建起了党建引领基层就业服务的新态势。提升工作协同性,由市人社局牵头,建立起了人社系统工作人员联系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工作机制。定期指导全市各社区(村)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开展求职招聘、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等工作,推动形成“机构+网点”的一体化就业服务格局。扩大就业覆盖面,围绕“畅通就业微循环、重塑就业大格局”的工作主线,结合“榴枣归乡”工程实施,大力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体系建设,打通就业工作“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21个镇(街)均建立了集失业登记、需求归集、岗位推送、能力提升、创业推介、职业指导、精准匹配、政策宣传、补贴申领于一体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平台。
为丰富就业供给形态,延展社区就业层次,我市发挥志愿者、城乡公益岗等基层队伍作用,广泛采集用工需求,并定期在社区居民广场、商超、零工驿站等“家门口”岗位集市上更新招工信息,打造“数据收集-人岗匹配-推荐就业”的链条式“即时快招”就业模式。今年以来,先后带动周边洪西、洪东等社区(村)群众就业200余人,成功招引35名优秀青年人才来滕返滕就业。聚焦“二孩妈妈”、低龄老年人等群体的“就业+顾家”的双诉求,积极引入有条件的职业培训机构,开发收益性更强的技能培训项目,保障居民兼职就业需求。完善社区创业场景,助力居民小微创业需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社区提供项目推介、创业辅导等服务,精准打造社区微创空间,鼓励支持更多适合居民的小微创业项目落地社区。
我市大力开展基层就业人才服务培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培训140余人次。强化数字赋能,借助“智慧人社”一体化建设契机,持续推行“网上办”“掌上办”“视频代办”等网办服务模式,综合采取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远程服务、代办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更好满足社区群众的就业服务需求。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对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一对一”落实“12333”式服务,确保就业服务可感可及。加深市场融合,支持我市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深度参与基层就业网点搭建,鼓励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盘活整合各类就业信息、岗位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多样化就业服务,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汇聚各方面共同促进就业的合力。今年,我市人才发展集团在枣庄市率先揭牌成立,有力推动我市人力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