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阳街道以“紫阳论剑”创业论坛为载体,依托紫阳街道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实体支撑,打造全方位的就业创业信息网络,运用动态调查、政策宣传、培训帮扶、职业推介、人文关怀五项机制,通过街道主导、街企合作、街社合作、街校合作、企企互助五套模式,积极构建“政策扶就业、服务促就业、培训助就业、创业带就业、维权稳就业”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全方位贴心服务,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1、强化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在12个社区劳动保障室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构建完善的服务网络。同时,聘请38名大学生就业服务(创业指导)员,邀请31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为空岗信息员,建立起一支高效的就业服务队伍,夯实劳动保障员、就业援助员和企业信息员助就业的帮扶队伍建设。
二、落实长效机制,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1、建立全覆盖的动态调查机制。通过走访调查、户口协查、五险核查等途径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建立家庭情况清、就业意愿清、技能特长清、就业要求清、培训需求清、创业意向清的“六清”就业情况动态信息库,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服务范围全覆盖。
3、建立多形式的培训帮扶机制。与企业、学校、就业培训机构合作,尝试建立“定向式”的技能培训模式,促进失业大学生定向转移。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再就业技能培训,高度重视创业帮扶,助推大学生创业,促进失业大学生带动转移。
4、建立人性化的职业推荐机制。及时发布应聘信息,并附上岗位评估意见,降低求职成本。通过就业意愿与招聘岗位、就业技能与上岗条件、就业要求与福利待遇的对比,科学筛选、合理匹配,促进人岗有效匹配,提升应聘成功率。
5、注重就业服务人文关怀。将低层次就业大学生纳入重点服务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送信心、送信息、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援助的“六送”活动。推行劳动监察维权进社区,为他们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力保大学生安心就业。
三、汇聚多方资源,创新创业就业服务模式
1、街道主导模式。通过“街道搭台,大学生唱戏”的方式打造就业实体。在争取创业扶持政策的同时,给大学生场地优惠,提供法律援助,协调其与物业、居民间的矛盾。目前,正在筹建的紫阳街道大学生创业园能提供至少70个成员席位,面积超过10000平米。
2、街企合作模式。积极发展人力资源信息网会员,与各招商引资企业开展长期合作,促使人员与岗位需求零时对接。积极激发大型企业的培育带动作用,提供学习企业文化建设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3、街社合作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与工会、商会、社区就业帮扶组织及残联、妇联、计生协会等特定的社会团体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组织就业不属于正规就业领域的传统观念,鼓励大学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
4、街校合作模式。联手浙江树人大学,引入“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项目化管理”等社会工作方法,建立社会工作创业就业服务试点基地,提升大学生适应力等。鼓励失业大学生树立就业信心,明确自身需求,客观评估求职能力,实现与就业市场的良好衔接。
5.企企互助模式。成立紫阳论剑创业者联盟,促使联盟成员之间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势头。广泛吸纳有创业意愿的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参与活动,形成骨干带动,新成员积极参与的良好势头,最大限度地推动创业成功。
四、注重服务成效,建立五位一体服务体系
1、政策扶就业,激发政策的“联动效应”。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切实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去年以来,印发宣传资料5万份,制作宣传板画百余幅,开展政策咨询和法律讲座20余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笔近250万元,发放居家就业社保补贴6405人次金额达1312.6万元。
2、培训助就业,提升求职的“蜕变效应”。开办技能培训班,使失业人员向专业人员转化,开展定向培训、定向吸收就业活动。今年5月,街道还邀请试点辖区用人单位到技能培训班现场进行现场面试招聘,在首次试点这一模式中,3名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3、服务促就业,突出帮扶的“惠民效应”。充分发挥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劳动保障室、就业援助队伍“二级网络,三级服务”的作用,为失业大学生提供“零距离、无缝隙”的帮扶。2013年至今,辖区举办招聘会20余场,提供岗位10000个,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项目展示会2场。
4、创业带就业,实现创业的“带动效应”。近两年来,街道帮扶30余名失业大学生成功创业,带动50余人就业,多家街道扶持的创业企业均已日渐成熟,鑫茂化工年营销额已超千万,这些由紫阳地区失业大学生创办的企业活跃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有效促进了辖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