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傅氏
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
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
傅斯年坚信,“史学的对象是史料”,或者说,“史学的工作是整
理史料”。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
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
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
史语所成立伊始,傅斯年即聘李济为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深谙
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
田野考古的职责定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
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对“扩充材料,
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随后,梁思永从哈佛毕业回国加盟史语所,
作为中国第一个专攻考古学的学者,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规范了考古
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步臊——资料采集、资料整理以及资料研究。可
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用新方法获取新
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从这层意义上讲,它是典型的
“西学在中国”。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史语所考古组连续在殷墟进行了十五个季
度的发掘,除了那些刻字甲骨、刻花骨片和白陶等精美之物,殷墟
的“基本材料仍是那极多极平常的陶片、兽骨等”,但李济却信心
满满地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筑一部可靠的殷
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
的“初心”。
几乎在傅斯年创办史语所的同时,曾经留学法国的哲学学者徐旭生
也投身到古史研究的队伍中来。徐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
室故纸堆中绕弯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
组,排除种种困难在陕西开展考古工作,意欲寻找“丰镐、咸阳、
犬丘、岐下、平阳、雍,及沂渭之会”等周秦都邑,并最终选择宝
鸡斗鸡台遗址进行发掘。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
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
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
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二十世纪九十
年代,苏秉琦晚年完成的重要著作《中国远古时代》和《中国文明
起源新探》是真正意义上扎根于考古材料的古史重建,他由衷地感
慨这是“六十年圆一梦”。
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
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
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那么考古学在中国
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
的结合。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中国考古学更是沦为“维护
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的两个源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和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的创办者在学科萌芽之际即勾画出强
烈的古史重建的愿景。第一流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一直胸怀大志,
立意高远,“建体系”“修国史”,都堪称是在为《家庭,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源》“写中国续篇”,中国考古学何尝仅仅满足于“证
经补史”呢?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初心”,牢
记学科使命,为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
碎片化、技术化的泥淖。
(摘编自孙庆伟《考古学如何与“中国”结合》)
材料二: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
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
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比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
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对史前文化发展整体格局和中
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地区互动关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
元一体”“区系类型”“重瓣花朵”“中原中心”“相互作用圈”
等多种模式。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历史学家长
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
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
证实了,但毋庸置疑,与传说时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存在、实
物支撑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
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历史学对考古
学的支撑同样也表现在秦汉考古上,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初创时期,历史学通过对大量简牍文书、皇
宫遗址、皇室贵族官僚墓葬的考古资料解读研究,有力支撑了这些
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赋予了这些考古材料的历史学价值。
今天,不能设想离开秦汉考古的秦汉史研究,也不能设想离开秦汉
史研究的秦汉考古学,二者互为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推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的思考》等)
(3分)
A.史语所重视考古学的史料作用和工具功能,李济的理念与史语所
的旨趣高度一致,表达更具体化。
B.中国考古学诞生时的学科意识具有“西学在中国”的特点,其
中李济和梁思永等人做了巨大贡献。
C.苏秉琦认为要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写出理想的
中国上古史,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D.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这与中国考古学的创办
者们重视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要以自然科学的手段收集史料为史学研究所用,这也符
合傅斯年有关史语所“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职能定位。
B.投身到古史研究中的徐旭生创设了考古组,其目的在于旗帜鲜
明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研究方法。
C.有学者认为,假如中国考古学家最初能在仰韶等史前遗址做大
规模发掘,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
D.考古学材料在先秦和秦汉史研究领域中的证史、补史等方面发挥
巨大作用,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中国考古学“初心”的一项
是()(3分)
A.考古的作用是取地下材料“以补正纸上之材料”和“证明古书
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B.使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
C.多学科参与,多人合作,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
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
D.综合利用文献和传说材料,来巩固国人对于古史的信心并探寻正
确的古史研究方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中谈到“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
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
掘”,那么除了“依赖历史学”,你认为这些考古成就的取得还有
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
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
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
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
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
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
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
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
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锹。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
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
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
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
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
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
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
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
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
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
酸的。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
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
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
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
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
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
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
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
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
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
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
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
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
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
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
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
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
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
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
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
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
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
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
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
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
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
交集,这是典型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
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
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
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
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
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
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
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
贵州山区投奔“右”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
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
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
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
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
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
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
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
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
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
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
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
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
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
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
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
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选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
主义的新高度》)
()(3分)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
重视荣誉。
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
作的阻力。
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
感到不解。
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
感伤之情。
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
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
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
C.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
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D.《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
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
8.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
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5分)
9.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是如何通过周志
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以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
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
令种秫谷,日:“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
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
束带见之,潜叹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
就。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
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
公纾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
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
与相见,遂欢宴穷日。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
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
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
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
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文本二: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
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
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
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
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
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
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
也。(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
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不私A事上官B郡C遣督邮D至县E吏F白G应束H带见之
()
A.乃,在文中指于是,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
词义不相同。
B.委,在文中指交托,与《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中“委”
字词义相同。
C.语,在文中指告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中的
“语”词义相同。
D.仲秋,农历八月,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按孟仲季之序称为仲
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因为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不久就解职回家
了,后来他又历任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
B.陶渊明好酒,每当朋友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都会喝醉,感觉
非常舒适快意,就会吟咏不停。
C.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一开始命令公田全部种秫谷,后来在妻儿
的请求下才决定一半种秫谷一半种粳。
D.陶渊明请求到彭泽县去做官,是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彭泽县离
家较近,且公田之利足够酿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2)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沉香,消潺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
清圆,---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
轻舟,梦入芙蓉浦。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清早便点燃沉香消漏暑,隐隐透出自昨宵夜雨以来内心的烦
乱。
B.“呼”“窥”二字以拟人手法赋予鸟雀以人的情态,写出其欢快
状态。
C.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渔民朋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
10o
D.尾句描写泛舟家乡荷塘的梦境,使全词虚实相生,给人无限的遐
想。
16.本词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都写到了荷花,其
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让现代人领略到古蜀文明的无穷魅
力。早在唐朝,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便提到了古蜀国的邈远悠久、神秘莫测。
(2)屈原《离骚》中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用到相同意象的一句是“,
(3)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中
“”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还可以用其中的
“”一句来写人们晚上欢乐的歌声。
(4)《扬州T曼》中“,”两句今昔对
比,写出昔日扬州歌楼街市繁华景况和当下扬州的凄凉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819题。
似乎在一夜之间,大家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
程序。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
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
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
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
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
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
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①它
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承认:②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回答“客观题”,③
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
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
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
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④而在回答一
不少答案充满了“驴唇不对马嘴”,⑦或者充满了“正确的废话”。
18.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
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B.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县委书记的榜
样---焦裕禄》)
C.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建筑的特征》)
D.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包身
工》)
19.文段中划线的七个句子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6分)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8月是艾蒿开花时节,一串串细碎的小白花,破絮似的挂拉在叶片
上,不好闻,也不好看的。之前我没有注意过艾蒿的花,就像种萝
卜的时候,很少能看到清明节前萝卜开出的淡紫花串,只关心它什
么时候能吃;8月桂花开了,也很少去关心它结出的黑墨的种子,
只关心它的香味。我们这些又实用又势利的家伙,观花赏叶,闻香
吃果,哪里会去管植物的生生死死,春夏秋冬的细微变化。所以,
可以吃的萝卜是“家”的,开花的萝卜是野的,所谓家与野,就是
我们这些“多情”的人一点自私的移情罢了,有移情是“家”,无移
情是“野”,多么的爱憎分明。回到艾蒿林,我们还不如蜻蜓呢,我
们去添河堤上散步,黄昏里,蒿草离离,薄翅蜻蜓在河堤上下的蚊
柱里纷飞,吞食这一批同样刚刚离开水面的蚊子,累了就休息在艾
蒿林里,两个月前,艾亦柔止时,是这样,现在,艾蒿开花老迈,
头发斑白,秋意初生,也不弃不离,并不介意它们浓烈而刚强的气
味。秋风吹起来,艾蒿林枯黄,蜻蜓会卷飞去哪里?这个已经离题了,
还是说回艾蒿吧。
20.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
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怜悯是人的天性》)
B.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
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荷花淀》)
C.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
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
有系统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D.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
“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党
费》)
21.本段文字对乡村景象的描写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大家准备把这
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
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20秒)
①音乐特点(1分)
黄昏的河堤,旁边一大片艾蒿林在夕阳下摇
远镜头
曳,有人在悠闲地散步。
②特写镜头(1分)
③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4
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是成功的唯一秘诀;也有人说,退
一步海阔天空。你怎么看?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D.“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错误,由材料二“其
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
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原文说的是“我们仍然不能
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
可见并没有“全面印证”。故选D。
2.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
B.“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
研究方法错误。由材料一“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
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造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
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
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可知,徐旭生创设
考古组的目的并不是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而是相信
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造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
来书写。C.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错误。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学者张光直的观点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
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
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
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而非“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
命的实现〃。D.“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错误。根据材料二内
容可知,应为中国历史学离不开考古学的支撑。故选A。
3.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国考古学'初心”可以理解为通过考古进行“古
史重建”。A.将考古的作用理解为“证经补史”。B.表达的是用于
考古学的方法和考古学发现。C.〃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
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体现了通过考古进行“古史重建”,最符合
中国考古学“初心”。D.表达的是古史研究,没有体现考古学的作
用。故选Co
4.①从中国考古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学科使命等角度,横向展开,
分别介绍考古学的两大源头,并从反面列出不同的观点。②用分一
总的形式围绕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
急。
5.①定位明确。中国考古学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希望能重建系
统可靠的中国古史。②方法科学。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整理人
类历史材料,具有科学价值。③革故创新。与传统的“抱残守缺”
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重新定位考古功能。④功能完善。中国考
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
6.(3分)D(A项”是因为他重视荣誉”分析错误,应该是他想“如
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B项“来衬托周志刚'改良’
工作的阻力”分析错误,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C项”是因为
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分析错误,儿女们
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接替父亲去治理那条脏街。)
7.(3分)C(“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分析错误,从材料
二最后一段“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
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可知,小说并非为
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
8.(5分)
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
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
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
9.(5分)
文本一中的周志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
厚内涵:
①退休后始终如一地为大家抹墙补路,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②哪怕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这种
主动的情义担当,就是一种高尚的“无需提醒的自觉”。
③当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不与人争利,这种“洁身自爱"
体现了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④在周志刚身上,处处都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如在找黄
泥抹墙这件事上,哪怕对儿女,也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他们。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只答出“好人文化观”的内涵,
没有具体阐释的,给2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皆可给分。)
10【答案】BEG
11【答案】C
【解析】词义不同,“越人语天姥”中“语”是谈论的意思。
12【答案】B
【解析】“感觉非常舒适快意,就会吟咏不停”错误,由原文“惟
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可知。
13【答案】(1)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
(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2)地方大吏
把爱惜人才当做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
被委任到小县做官。(“以……为……”,把……当做;第二个“因”,
因为;“见……于……”,表被动;句意。各1分)
14【答案】①不想为了微薄的俸禄丧失尊严。②本性任其自然,感
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③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
情很急迫。
15.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的能力。
C.”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朋友”错误,“五月渔郎相忆
否”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江南渔郎是否在想念自己,把思乡
的感情更推进一层。
16.①本词突出荷花临风挺立的柔美,营造了和谐明媚的境界,熟悉
的景物和画面引起了对家乡的怀念,表达了思乡之情。②《望海潮》
突出荷花的多广,表现了居住环境之美,表达城市繁荣富庶、政通
人和美好。
17、(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迟暮;(3)重湖叠崛清嘉;菱歌泛夜(4)过春风十里,尽算麦青青
18.【答案】D
【解析】D项与文段中的“本领焦虑”都是表示强调。AC项表示特殊含
义,B项表示专有名词。
19【答案】①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②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
观题”;⑥但不少答案“驴唇不对马嘴”。
【解析】①语序不当;②关联词搭配不当;⑥成分赘余:“充满了”多
余。
20.【答案】A
【解析】A项中的“像”和文中的“像”都是表示比较;B项表示比喻;
C项表示举例;D项表示猜测。
21【答案】①舒缓,悠扬或者轻快(1分)
②艾蒿叶片上细碎的小白花,三三两两的蜻蜓停在小白花上(1分)
③8月,正是艾蒿开花的季节。在河堤上散步,可以看到纷飞的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