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在武汉考察时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援企、稳岗、扩就业等工作,强化‘六稳’举措,统筹抓好春耕生产、农民就业增收等工作,坚决抓好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
往年的3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高峰期。但疫情突发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变大,招聘需求下滑,众多高校毕业生求职受阻。今年毕业生面临着怎样的就业压力?有序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各地各高校就业服务又该如何跟上步伐,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毕业生吃下定心丸?光明智库邀请专家学者为您解析。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的一位老师在观看用人单位代表的在线招聘宣讲。新华社发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何文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
1.校招受限,应届生求职须化被动为主动
光明智库: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应对缓招、减招的双重压力?
冯喜良郭红松绘
郑功成郭红松绘
何文炯郭红松绘
2.“用工荒”“就业难”加剧多措并举缓解结构性矛盾
光明智库:疫情对企业带来哪些挑战,又给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影响?鼓励企业校招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郑功成:如何在抗疫期间做好防疫与复工两手抓、在疫情过后尽快化解其对就业的不利影响,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是一项紧迫且艰巨的任务。概括而言,当前就业面临的挑战与需要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有:第一,企业停工停产导致成本提升、收益锐减,尽管国家采取了减税降费等措施,但其发展后劲会受到抑制,进而对稳就业目标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并为其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二,跨界生产、经营等新变化使得原有就业格局受到一定影响,如何让劳动者适应这种变化并确保就业增长目标顺利实现,需要出台有针对性的促进与指导方案。第三,疫情期间的数字经济、网上销售快速扩张,疫情过后能否稳健发展,需要及时做好评估并有相应的稳定性政策激励。第四,除规模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面临就业困难外,欠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将面临更多困难,导致较发达地区“用工荒”、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动受限等问题并存。
3.统筹协调,实现多渠道灵活就业
光明智库:各地企业推出了哪些就业服务来保障求职者多渠道灵活就业,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郑功成:综观近期一些做法,如下经验值得推广:一是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借助互联网及多种信息平台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对接就业与用工需求,在重大疫情情形下具有显著优势。二是政府主导对口协作和接送劳动者。三是创新特殊时期的短期用工制,“共享员工”的方式是疫情隔离条件下的一种创新就业形式,是疫情期间尽快复产复工的有效应急对策。四是有序引导就地就近就业,吸纳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业。
冯喜良:针对招工难、用工荒的现实问题,各地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了多种多样、积极有效的灵活用工措施。例如,由于业务量扩大导致员工不足的盒马鲜生“跨界租赁”疫情时期歇业餐饮公司的待业员工,即是一种“季节性”灵活用工模式。此外,相近业务企业之间、生产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相同区域企业之间等均可根据业务状况灵活“租赁员工”。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也可以根据业务繁忙程度,灵活调整用工状态,如把相同工作的人员分为A、B两组,交替进行工作,既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行,又避免了疫情期间人员的高密度集聚和相互交叉。
何文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在用人单位复工过程中,劳动者可能面临着“出门难、行路难、进门难”。对此,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认识、统筹协调,社会保险部门应当允许失业保险基金进一步扩大支付范围,将企业用于接回外地职工前来复工的包车、专列、包机等费用,以及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动就业部门为此支付的合理交通服务费用,部分纳入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使失业保险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