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优势汇总十篇

基于责任心的重要性,中职院校一定要强化学前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单靠书本的知识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职院校要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增加案例教学,通过现实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责任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近些年所发生的幼儿园学生安全事故的真实案例,并且配以相应的图片,通过这些凄惨的图片等激起学生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以此强化他们对责任意识的重新认识;同时中职院校也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

2.3拓展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虽然与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离不开教师团队的培养,只有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才能为幼师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后盾支持。中职院校要为教师团队教学质量的提高创建一切条件,比如鼓励年轻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教师的责任心,通过教师责任心的提升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2.4完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建承担责任的机会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加强与社会幼儿园的合作,鼓励学生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了解幼儿教学工作的真实环境,让他们参与到幼儿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幼儿园内的学生性格各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不仅要关心幼儿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责任心,如果他们任由幼儿学生发展,那么其最终就会对幼儿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被幼儿园所解聘;同时中职院校也要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等,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故意增设一些难题查看学生在遇到这些难题的表现,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实现。

2.5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多种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考核机制: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技能,将责任心考核转化为量化指标,提高对学生责任心、爱心以及童心的考核;二是构建以“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制度,增加对实践表现的考核分析,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考核。

质量是职业技能鉴定的生命,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以下简称鉴定机构)是管理并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活动的机构与场所,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鉴定质量的好坏。因此,鉴定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机构认证,是保证鉴定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需要,也是鉴定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个服务机构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服务对象满意和本机构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这就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鉴定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使鉴定需求调研、鉴定项目策划、鉴定组织实施及鉴定证书发放等全过程受控,最终目的是使鉴定工作达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员工的高素质+高信誉。

1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流程(试行)》建立起来的体系文件,一旦形成便成为所属鉴定机构的制度文件。它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操作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标准》向各鉴定机构提供了一个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它包括:质量方针、鉴定项目的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这五个方面逻辑上连贯一致、步骤上相辅相承,共同保证体系的有效建立和实施。

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必须首先得到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形成指导原则和实施的宗旨,即质量方针,同时需要一套程序来支持质量方针、目标的实现,并制订质量管理方案;为保证体系的适用和有效,应设立监督检测机制,如建立质量督导制度,配置一定的人财物;最后通过审核与评审,促进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提高。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它指引鉴定机构不断地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坚持质量改进从而取得长期成功。持续改进这一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在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循环上。

1.1计划阶段

在年初,鉴定机构要根据上年鉴定情况及对企业需求调研情况的分析,制订年度鉴定计划,并查找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逐项列出,找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制订整改方案。

1.2执行阶段

实施计划,并收集相应的数据,作为下一步进行整改的依据。

1.3检查阶段

组织专业人员如内审员对鉴定实施全过程进行内部审核,对存在的问题制订方案,进行整改,并对整改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验证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的吻合情况。

1.4处理阶段

如果整改效果好,则加以推广,否则,重新制订整改方案,进行下一个循环。PDCA循环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机构内各职能部门到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环,找出问题以寻求改进;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阶梯式上升;第一循环结束后,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永不停止。这种连续改进质量的方法,把整个鉴定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止的、不断获得小进步的过程。

而对PDCA过程进行分析,一般则采用5W2H分析原则即按如下步骤进行分析:主题:What——要做的是什么?该项任务能取消吗?目的:Why——为什么这项任务是必须的?位置:Where——在哪儿做这项工作?必须在这里做吗?

2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方法研究

一、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情况调查

二、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情况及特点分析

通过对商洛市近三年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情况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较低,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无法适应工作环境、无法处理工作关系、自身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素质较低,导致在工作中非常被动等,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发展。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在职业适应方面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整体适应能力差。通过对40名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仅有9名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强,其他31名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较低,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2]。二是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差普遍与工作压力有关。随着我国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幼儿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幼儿教师在社会需求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进而给幼儿教师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工作中压力过大从而影响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适应,最终也影响自身发展。

三、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历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有9名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较强,而这9名教师均为本科学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历水平是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虽然不能保证高学历幼儿教师就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但是,高学历的幼儿教师由于在教育经历、专业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具有更多的学习经历,同时也会获得更多学习感受,在职业适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3]。

(二)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是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由于部分新入职幼儿教师参加过很多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幼儿教师工作岗位中能有效处理各种问题,并且及时弥补自身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而职业适应能力更强,心理压力更小。反之,缺乏工作经验的新入职幼儿教师由于缺少教学经历,导致问题处理能力欠佳,当自身受到处罚时,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从而无法适应幼教岗位工作。

(三)个人性格

新入职幼儿教师的性格也会影响其职业适应能力。据调查,有11名新入职幼儿教师性格内向,在工作中不愿意与其他教师及领导交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未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最终影响工作质量,也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

(四)工作负担

(五)职业期望

新入职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期望较高,想通过幼儿教师这个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是,在正式工作之后,幼儿教师发现实际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幼儿教师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无法快速适应幼儿教师岗位的工作,最终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发展。

四、促进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的途径分析

(一)加强培训,缩短新入职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

由于新入职幼儿教师在学历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部分教师出现职业适应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以缩短新入职幼儿教师间的差距,使新入职幼儿教师能快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解幼儿教育的具体要求,快速适应幼儿教师岗位,促进自身良好发展。例如,发挥师徒“传带帮”的作用。新入职幼儿教师由于应变能力较差、经验少等,面对繁杂的工作经常遇到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安排一位应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当然,为充分发挥师徒“传带帮”的作用,师徒组合的建立应坚持民主化、制度化、工作实效化等原则,不仅要做到师傅有威信,还要保证徒弟愿意学,为提升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能力提供帮助。

(二)调整心态,纠正性格上的不足

由于很多新入职幼儿教师性格内向,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诸多的阻碍,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新入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投入细心、耐心、责任心到自己的工作中,逐渐纠正自身性格上的不足。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培养良好的同事感情,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提高职业适应能力[4]。

(三)构建和谐的幼儿园环境,完善新入职幼儿教师管理制度

和谐的幼儿园环境有助于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因此,幼儿园应从构建和谐的幼儿园环境出发,同时完善新入职幼儿教师的管理制度,使新入职幼儿教师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始自己的幼教生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同事的关心、领导的帮助,能使幼儿教师获得更多情感关怀,从而更加热爱幼教工作,有助于新入职幼儿教师更快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实现自身良好发展。例如,可以建立幼儿教师评价机制,通过对教师的正确评价,让新入职幼儿教师认清自身的不足,并通过激励评价,帮助教师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激发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应完善幼儿教师职位晋升机制,将职位与自身的经济收入挂钩,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加大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

由于幼儿教师工作负担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导致很多新入职幼儿教师出现职业适应问题。因此,应加大经济投入,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5]。例如,幼儿园可以结合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职位晋升制度、薪资待遇提高制度等,使新入职幼儿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回报,一方面能减少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能满足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期望,有助于新入职幼儿教师更好地适应幼教工作。五、结论通过对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新入职幼儿教师的个人性格、学历水平、工作经验、工作负担、职业期望等因素与职业适应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需要从上述因素着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进而更好地满足幼儿教师的岗位需求,为幼儿教育工作贡献力量,促进商洛市幼儿教育行业长远发展。

作者:张文平李嫱单位:商洛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文.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困境和角色认同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2]骆丽娟.影响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幼儿园环境因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

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重视,各大高校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上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于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来说,如何帮助在校学生认知自我、锁定感兴趣的职业,进而有针对地提升职业能力,在毕业季初步完成从在校学生到社会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是一个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课题。这一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的校友资源能为大学生成才提供指路明灯、为大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为大学生发展搭建桥梁,如何在院系工作中聚合校友资源,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从国际上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就业率大幅度下降,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凸显,转型国家尤为明显,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冲击最为严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毕业生就业能力不高,学与用没有紧密结合;毕业生就业满意率比较低,对就业比较迷茫[1]。另外,因为大学生存在“天之骄子”的认识,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在“无业可就”的就业形式中并存着“有业不就”的现象[2]。

2.大学生职业能力有所欠缺。“职业能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不以在校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用在校表现来完全衡量,是融合了学生自身条件、个体素质、知识技能等,在就业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根据麦可思咨询公司调查可知,在我国,教育质量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211大学还是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系数都在50%左右。其中雇主最需要也是最看重的五项能力水平,即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方面,应届大学毕业生(含本科、高职、专科)普遍达不到,且与企业要求的最低职位的水平相差10%至15%[3,4]。

3.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不够。高校虽然越来越重视与社会衔接,努力以市场的需要来培养大学生,但是在实践中学与用之间没有很好结合,学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知识。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生涯没有正确的规划,对就业的严峻形式没有清醒的认识,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不够。目前,参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与指导的主力军是高校老师,企业、第三方的参与度较少。不得不说,多数高校老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与指导还是有所欠缺的。从自身体验来看,他们没能亲自实践过;从培训的内容上来说,也主要是针对就业政策、面试过程、简历制作等有关择业技巧信息,职业生涯规划流程、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信息,性格与兴趣探索等有关自我认知的信息[5]。所以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缺乏为学生提供在实际工作中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实践最能出真知。所以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让更多的有工作阅历的人进入高校的职业指导系统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发挥院系平台,挖掘校友资源

高校校友资源有着育人的作用,也能产生名片效应,是最杰出的作品,有着直接的回报[6]。目前高校的校友工作主要在学校层面上,二级学院牵头参与的较少。二级学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生产线,校友的许多感情大多数寄托在二级学院,他们热爱母校,关心母校发展,高校的根本基石也是二级学院。所以,高校校友工作的重心关键在二级学院[7]。

1.整合多方面信息资源。借助教职员工队伍、校友工作队伍、校友骨干队伍和在校生队伍四支队伍掌握较为全面的校友基础信息,通过组织协调、联络沟通、咨询服务等系统的校友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友信息;其中校友骨干队伍可以为校友工作队伍提供更为优质的校友信息,从而扩大校友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在校生队伍可以做对校友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和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在校学生提前参与和了解校友工作。

2.构建双向沟通机制。保持与校友的紧密沟通是增强校友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以学院的名义走访校友,充分传递学院发展动态信息,另一方面,邀请校友定期返校做讲座,宣传校友业绩,通过校友的经历激励在校学生,树立榜样,拼搏进取。

3.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有效解决学院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源源不断地向校友企业输送各类高级人才,进行长期合作。

三、聚合校友资源,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任何一所高校的校友资源都是非常广阔的,而且校友与在校学生有一定的共性和情感纽带。他们与在校学生有相似的背景和经历,能够为在校生提供很好的指导与帮助,能够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素养。因此,整合校友资源,提供校友平台是未来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校园活动,学生“动起来”。结合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大学校园中,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但大多偏向于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缺乏专门指导引导创业或针对就业的活动,在学生中也存在一种普遍误区,认为“就业只是毕业班学生考虑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学院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五年规划、礼仪培训、简历大赛、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开始培养创业就业意识,为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

四、结语

充分发挥校友资源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给予身份,提供平台,有针对性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汇聚资源,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找准未来就业方向,服务高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9):42-43.

[2]任娟.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现象研究[J].文教资料,2009,(22):231-234.

[3]周大平.大学生就业难的新视角[J].理论参考,2009,(5):50-51.

[4]沈扬,李芳.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53-55.

1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导游实训课程是围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要求而展开的,是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1.1顺应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1.2有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强调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指标系统建设帮助学生掌握导游这一职业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模拟未来导游工作的实际场景,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促进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导游专业知识体系,建立明确的职业技能评估标准,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专业学习及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针对性进行提升能力提升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3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助力

导游实训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对接学生未来职业技能要求和能力而进行设计的。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并顺利融入社会。因此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助力,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从而顺利度过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迅速进入社会角色,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2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都普遍开设了导游实训课程,但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师资情况及课程设计的不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当前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设计不合理

2.2实战内容较少、内容较为简单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手段普遍在进行创新与变革,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阶段,但现阶段而言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情境教学手段、VR教学等的应用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停留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手段为主,缺乏系统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实战型较强的课程,对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实践教学经验的要求较高,但很多教师还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理论型教师多而实战型教师少的实际情况也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旅游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专业导游培养的效果。

3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与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导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加强导游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导游的工作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打交道,这就要求导游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导游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与积累在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及游客提出的疑问,这就对导游的职业能力与文化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该专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将能力提升与文化知识的积累作为培养优秀导游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两者的结合提升导游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展奠定基础。(2)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地。针对目前我国导游实训课程开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教育应注重促进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地,细化导游职业教育的课程框架与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导游实践教学活动,从而确保该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3.2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

校内、校外导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确保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落地,通过校内、校外的导游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模拟工作场景,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工作场所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如进行导游模拟训练,确定实训主题为“沿途导游服务”及“景点游览服务”,设定场景为“青岛海滨二日游”,进行实践情境演练,借助视频、VR、图片等工具,辅助实践教学,同时设定旅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场景,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校企合作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它是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针对性培养实用人才,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了进行校外实践的场所,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了解了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并以此为指导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线导游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前挖掘和培养优秀导游人才,缓解了企业的用人缺口,降低了招聘及培训的成本,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3.3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备

现代化的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位置,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计,利用情境教学、微课、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导游实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将一项旅游工作设定为一个教学项目,如设定教学项目主题“山东半岛寻味二日游”,设立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分组及分工,确定项目执行内容及步骤,设立项目评估方案,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加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导游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设备,加快软、硬件设备的优化与更新,采取有效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软件,促进效果的提升。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结束语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与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这都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教师指导和引领。学校应该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实训实习教学和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场景与教学工具,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个人工作岗位上不断深造,共同促进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加强企业自律监管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问题食品”的产生,但是,单个企业行为具有强烈的工具理性倾向,会产生对广大消费者不利的负外部性,因此,要强化企业的自我监管作用,需要规避单个企业的道德风险,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自我监管作用是企业自律的重要途径。食品行业协会是由食品行业的生产经营者自愿组成的、为维护会员共同利益,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按照行业章程开展活动的自治组织,在食品安全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食品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功能

(一)“内行人”具有的信息优势

每个食品行业都有自成一体的生产技术、流程和专业要求,所谓“隔行如隔山”,外行人很难弄清其中奥秘,比如食品消费者,他们往往只能作事后判断,通过自己的消费体验来验证食品好坏,这就难免滞后性的弊端,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可估量的。食品行业协会由食品生产经营者组成,他们都是掌握食品信息的“内行人”,熟知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信息,具有其它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所不能比拟的信息优势,如果食品行业协会能够以食品安全为己任,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维护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他们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将转化为强大的监管优势,从生产源头来通过自律监管把好食品安全关。

(二)“经济人”具有的互相监督功能

食品生产经营者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努力控制成本,低成本的“问题食品”自然成为一种逐利手段。行业内降低成本的方法不会成为一已独有的秘密,行业内的竞争者之间都有相互学习与模仿的趋势,如果缺乏自律监管的话,“劣币驱逐良币”法则会使整个行业共同保守“问题食品”这个行业秘密,如果存在食品行业协会的第三方监管的话,业内学习与模仿的过程将会新增一个内在的互相监督机制——行业协会的“经济人”思维考虑的是行业共同利益,“问题食品”会损害行业声誉和长远利益,而这正是会员所要极力维护的内容。食品行业协会为会员的互相监督提供了组织平台,会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实施行业监督和奖惩措施,因此,食品行业协会能够超越短视经济思维,以更为长远的“理性经济人”眼光来看待行业发展,行业协会的“理性”在于通过会员的互相监督来平衡各方利益,同时确保行业长远利益。

(三)“行规”的强大制裁功能

如前所述,食品行业协会的目的要维护行业长远利益,个别生产经营者危害到食品安全时,其实,他的个体行为也使整个行业面临巨大的负面影响,换言之,整个行业可能会因个别行为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轰然倒塌。食品行业协会的互相监督机制可以发现“害群之马”,而由会员共同制定、认可的行业内部规定则为纠正和惩治“害群之马”提供了依据。与正式法律法规不同的是,“行规”往往保持特别的行业色彩和传统印迹,具有法律法规所没有的约束功能,除了经济处罚外,“行规”还使会员对“害群之马”产生冷落、孤立和排斥行为,在商品流通日益重要的当下,失去同行的联系和支持将很难再有立足之地,另外,“行规”最为严厉的处罚是剥夺某些“害群之马”的从业资格,对于生产经营者而言,这无疑具有强大的约束作用,正是“行规”的这些强有力的约束和制裁功能,对国家正式法律法规作了补充和完善,把生产“问题食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四)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二、限制食品行业协会功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一)自我监管的行政干预过多,依附性较大

(二)自我监管的能力不强,规范性较差

(三)自我监管的支持力度不够,自治性较低

食品行业协会没有专门法律来规范其权利、义务与责任,缺乏制度支持与保障,这是限制其发展的制度瓶颈。另外,食品行业协会经费有限,有限的会费收入在开展活动时往往容易捉襟见肘,政府对于食品行业协会的财政支持是比较欠缺的,缺乏制度化的针对行业协会的财政支出规定,偶尔的经费拨款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资金缺口导致食品行业协会很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再有,食品行业协会缺乏政府相应的技术和服务支持。食品行业协会在进行自我监管的时候,受制于有限的办公条件,一些食品检验项目是不能进行的,只能交由政府专门的检验部门,但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又没有相应的协调与配合机制来开展,限制了协会的监管效率。此外,食品行业协会缺乏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政府组织的学习与培训没有形成常态机制,往往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行业协会的能力素质。

三、促进食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思考

(一)培养食品行业协会的社会意识,提高自我监管的积极性

(二)加强食品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完善自我管理与服务功能

(三)加大对食品行业协会的支持力度,营造“协会自治”的良好环境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识别、分析和评估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以最低成本为企业经营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及时预测、发现风险并防止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第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一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服务的,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二是两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防范风险,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则必然落实到内部控制上,否则风险管理就失去了科学的管理手段。

二、石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企业良好的内控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影响了内控的有效执行。从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部控制全员管理观念欠缺,未能贯穿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二是把内部控制完全混同于规章制度建设;三是重视不够,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对内控制度认识、理解不到位,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执行,在许多方面都流于形式,致使有章不循,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第二,企业的风险意识较弱,风险评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石油企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相对较弱,风险意识不够、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会导致企业在应对市场和资本运营等方面能力不足,对全面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与管理风险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目前石油企业的公司化重组大多已经完成,公司虽然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但这些组织机构的人员一般由上级委派,为同一经济利益整体服务,很难起到相互制约作用,导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对经济活动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

第四,内控执行的检查评价机制不够全面,制约了内控的有效实施。目前相当部分石油企业内控评价体系操作性不强,对检查的具体内容、评价标准、质量效果缺乏量化,从而难以真正地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合理评价。

第五,内控业务流程与权限指引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石油企业全面推行内控制度,为适应新会计准则制度化,根据管理体制及业务操作模式的变动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内部控制手册》,但在实际中仍有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与权限指引部分条款不太切合实际,有待进一步完善修订。

三、加强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石油企业在建设和执行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当务之急是要结合改革和转型的需要,以“有效和高效”为目标,围绕内控“一体化”、依托制度信息化、研究建立风险识别及预警和防范体系、优化内控检查思路等重心,狠抓内控制度的深入贯彻落实,推动内控管理的转型,提升内控执行力,确保内控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强化风险管理,研究建立风险识别及预警防范体系。研究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和导向的内控管理,企业应从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业务管理入手,强化对招投标管理、信用管理、对外投资、分包管理、资产产权处置等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危地带的监控,并加强风险分析和定期评估,避免重大风险和实质缺陷的发生。逐步研究建立风险管理事件库。企业要定期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已发生的事件或潜在的重大风险及重要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应对、解决或改良措施,按要求纳入风险事件库的管理,逐步推进内控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

第三,开展企业外部项目调研督导,加强外部项目监管。石油企业外部项目内控管理比较薄弱,考虑外部项目管理的现状,企业要加强对外部项目内控管理的支持和督导。一是加强外部项目管理人员内控培训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内控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外部项目的督导调研,了解外部项目内控执行的难点和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强化对外部项目的支持,提升外部项目的内控执行力。三是加强对国际项目的监管和指导,研究国际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探索和完善国际项目内控管理制度。

第四,调整优化检查考核思路,提高内控检查质量。企业要加强内控检查评价,优化和创新检查思路,选拔、培养和选用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内控检查人员,完善专业队伍人才库建设。企业在做好内控重点流程测试及自查工作的同时,加强外部项目的检查评价工作,延伸检查范围和深度,提高检查频率,结合审计、稽核、效能监察等形式开展专项和复合检查工作。检查中重点控制风险点和关键环节的抽查样本,切实提高内控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并落实“严考核、硬兑现”机制,并把考核结果与部门、人员的奖罚挂钩。

第五,建立内控管理定期通报机制,定期内控管理动态。企业要建立定期简报制度,定期总结管理经验,剖析执行中出现的案例,建立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总结本企业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经验或剖析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与案例,以内控管理动态(简报)的形式下发所属单位,供所属单位进行学习和参考。

第六,强化基础资料规范工作,推进内控管理要件的表单化工作。企业要分步推进实施制度全面信息化工作,将所有制度按照“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脑化”的要求进行信息化。企业要结合管理实际,不断规范内控管理要件,整理汇总企业成熟的要件资料,并结合内控制度要求对没有的要件进行制定和完善,对所有内控要件资料力求以表单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件,为制度信息化奠定基础。

二、研究思路

三、目前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面临的问题

在旅游类专业校外实习期间,学院(尤其是指导教师)、学生、企业是取决于学生的校外实习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而指导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对于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能力一般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相应能力。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职业能力是指在校外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所应具备的相应能力。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校教育在空间上的延伸,场景的改变,由教室转变到企业,指导的环境在企业,指导的对象是实习生,接触的人员是企业人员,这是一种较大的变化;而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环境来到企业这样一个大的复杂的环境中,从在校生变成了实习生的角色的转变,学生自身的转变也是很大的。要使实习生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其综合素质提升,指导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如何使实习生在实习中真正有所收获,除了酒店和他自身以外,对指导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旅游类专业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足

1.专业知识不足。专业知识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学院派出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是班主任、辅导教师或学院的富余人员,根本就不是专业教师,他们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可以,但是在专业知识上对学生的帮助很小;另一方面即使学院派出的是专业教师,但大部分专业教师也没在企业做过,学院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大学毕业后到学校来教学的,所学的专业知识就是书本知识,尽管在企业可能有过短暂的实习,但学得不扎实并且和实际联系不紧密,关键问题是书本知识往往滞后于现实的发展,到了企业实际应用时已经落后于发展了。

2.实践技能不足。旅游类专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求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如导游专业导游的讲解能力和带团协调能力;酒店专业的前厅、客房的服务能力、餐饮服务的能力等,都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而学院的教师绝大部分没在企业做过,理论知识还有一套,可具体的实践操作可不是看看书就能解决的,若指导教师对旅游类实践技能知之甚少,酒店岗位操作一窍不通,则对整个实习工作是无益的。目前“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是比较缺乏的。

(二)综合素质欠缺

通常情况下,指导教师在学院这样相对单一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接触的对象是教师或学生,面临的问题不是很复杂,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对并不高。而实习时面对的是社会,不同类型的企业:旅游社、旅游公司、景区、酒店和餐饮店等企业;不同的部门:总经办、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不同的人:企业的经理、主管、领班和一线服务人员、各种类型的客人;因为是服务行业,很多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学院与酒店、实习生之间关系的处理等,面临的情况是很复杂的,需要指导教师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若指导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欠缺,会使很多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三)实习制度不完善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套完善的实习制度是顺利完成校外实习的重要保证。管用、可行和有效是校外实习制度建设的关键。要根据实习情况的进展,针对一些在实习期间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度也要不断修订,以适应发展的要求,使之切实可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活动的开展由于种种原因:经验不足、领导重视程度、各方协调等,实习制度建设很不完善,形同虚设。有的学院由教师将实习生带到实习企业后,教师就返校了;还有的实习生在实习企业出现问题了,学院才出面来解决。实习指导教师形同虚设,根本就没在企业工作,也没有管理学生。由此可以想象实习生在企业的感受,这是目前一部分实习生认为自己在企业就是廉价劳动力,对实习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内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旅游高等职业学院。长期以来学院坚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上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针对上述诸多问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般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把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石油企业一方面追求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面临着着节能减排的压力,而目前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工作还没有真正成为内在需求,普遍存在积极性不够、节能政策执行不到位、节能管理动力不足的问题。学术界对石油行业动力机制的研究多体现在一般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技术创新、生态化责任的承担等,而将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和动力机制理论结合起来探讨相对缺乏[1]。

二、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源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企业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标,因此会在用能和节能之间、污染和控污之间进行博弈选择。企业选择耗能或是节能,关键在于如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企业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可能驱使企业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地追求局部利益,也可驱使企业在生产中走节能减排之路。只有当实施节能减排对石油企业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或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时,才有可能产生节能减排内在动力[2]。

(二)社会认可度

(三)政府的政策激励

石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激励。政府对石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如石油资源核算政策、绿色税收政策、石油财税政策等优惠政策,目的在于调动石油企业发展低耗能、低污染工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成促使石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三、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机制分析

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机制研究的就是影响节能减排动力机制各类因素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吴晓波等在低碳经济集群动力机制研究中认为低碳产业集群由根本动力、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构成[3],本文借鉴其观点,根据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特点,认为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因素包括根本因素、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其构建的总体思路为:以根本动力为导向,以内部动力为主导,以外部动力为辅助,重点做好激励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以调节和优化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系统。

(一)根本因素: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环境保护约束与企业盈利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应该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能源的长远使用,考虑自然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是一种谋求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实现均衡的综合发展模式。[4]

(二)外在因素

(1)国家政策

(3)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技术基础,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源。石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其使用先进工艺和新能源的成本就会提高,企业为了保住自身的资金回报率,仍会选择原有的耗能生产方式。同时,技术水平低对再利用物质数量要求较高,对废弃物的回收率不高,而且在再利用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治理二次污染的成本往往高于回收物质的经济价值。

(4)市场需求与竞争

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石油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因素。石油企业所耗能源市场价格的高低直接成为其是否选择节能发展还是耗能发展的一项关键指标,较高的能源市场价格对石油企业耗能工业来说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内在因素

(1)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之所以成为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原因在于企业经营者是企业各项重大工作的最高决策者,因此他们对待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态度极其重要[6]。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的企业领导者,才能真正地、积极地投身于本企业节能减排事业,通过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走上低耗能、低污染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内部激励机制

一套系统而科学的企业内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成为石油企业持续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贯彻的制度保证。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内部激励制度分为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对于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积极贡献的领导和员工,企业应予以适度的奖励,激发他们持续进行工作创新。

(3)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中的基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对企业能否成功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员工素质成为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在因素。

“十二五”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面临新的挑战。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机制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根本动力、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协同作用组成了动力机制系统,动力机制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性的整体运作推动了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发展。从长远看,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趋势长期存在,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石油企业作为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1]钱伯章.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THE END
1.地评线南方网评:努力筑牢就业安全堤坝因此,防范就业骗局,还需进一步加强多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监管,推动招聘平台的责任落实,对审核不严格导致诈骗信息发布的平台进行处罚,同时建立平台的信用评价体系,倒逼其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投诉、举报受理和处置机制,切实维护就业者权益。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更值得受到https://opinion.southcn.com/node_87fa4020d8/ca2c3bb33b.shtml
2.花钱就能进国企?@求职中的你,提高警惕,莫上当!3、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平台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fwyd/SYkaoshizhaopin/zyhgjjgsydwgkzp/ 4、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微信扫码即可登记 应聘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填写简历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不要过于具体,应该把重点放在工作和学习经历上。接到招聘邀约后,尽量多和有一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7701417-500005992958
3.青海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问答1.对中央驻青企业和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哪些规定? 青政办〔2013〕149号规定:中央驻青企业招聘人员应安排不少于30%的新增岗位吸纳当地高校毕业生。我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新增就业岗位要安排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2、中央驻青企业和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公开的内容是什么? https://rsj.haixi.gov.cn/info/1013/16123.htm
4.大连职业技术学院3、改变督导工作观念,改进督导工作方法,提高督导工作质量。将学校内部的督导评价、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由收集、反馈信息转变为预防和改进。 4、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5、分析研究学院就业质量,探讨校外教育评价途径,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https://zzb.dlvtc.edu.cn/web/guest/detail?articleId=93F1A4D0-7578-5378-0D01-0E4E79AF8AD1
5.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网农业领域优先探索农机卫星导航自动驾驶作业、农业地理信息引擎、网约农机、橡胶树割胶、智能农场、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无人机植保、农业生产物联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等智能场景。物流领域优先探索机器人分流分拣、物料搬运、智能立体仓储以及追溯终端等智能场景。金融领域优先探索大数据金融风控、企业智能征信、智能反欺诈http://www.bjbys.net.cn/c/2022-08-25/307938.shtml
6.10万+岗位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多场招聘进行中校园招聘高校毕近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有多场专场招聘会正在进行中,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 其中,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举办的“2025届全国高校毕业研究生专场网上招聘月”,为首批2025届研究生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供岗5万余个,招聘时间为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1月10日。“24365”校园招聘服务“乡村振兴 大有可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A9OG0R0514R9KQ.html
7.就业资讯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运营的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https://24365.smartedu.cn/jydtxw
8.企业详情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运营的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https://hbst.ncss.cn/student/m/jobs/72ovBSHZVxQE74qJviYPey/corp.html
9.赛氪赛氪竞赛网是高含金量竞赛平台。为全国大学生提供各类高含金量竞赛信息聚合、报名和成绩查询服务,提供适合大学生参加的英语竞赛、数学竞赛、编程挑战赛、知识竞赛等比赛信息,涵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蓝桥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知名竞赛报名及成绩查询;https://saikr.com/
10.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就业资讯更多 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 全员加力促就业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教育部部署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 习近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就业工作人员及毕业生用户操作指南 https://ww.ncss.org.cn/
11.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供岗10万+,这些招聘信息转给高校毕业生【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供岗10万+,这些招聘信息转给高校毕业生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OTEyMzAzNw==&mid=2247485092&idx=2&sn=9deec243f7ce8b8572fa24a97bfb562b&chksm=e87c085ab8d0e302073977be92d81a90a0f7a00977b647b7f0138e141ccfa7a7af4f8191156c&sessionid=1715822579&scene=126https://www.syzyedu.com/m/bm/bmcontent.aspx?pid=1266&id=16006&depid=46
12.找工作别再上招聘软件啦中国公共招聘网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https://dgpt.ncss.cn/这个是由教育部主管,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这个上面的企业以国企和部分民企为主,而且单位主页还提供企业信息、公司性质、所属行业、公司规模等等真实信息,它的质量和数量均有保障。并且岗位上新速度快,投递起来竞争能小一点。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146479/article/details/136818976
13.使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通知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全面推广使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通知》精神及内容,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其中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以下简称“24365就业平台”)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一大板块内容。为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部对“24365就业平台”进行了全http://www.xjjtedu.com/info/1032/4254.htm
14.[经济信息联播]快讯教育部升级上线“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经济信息联播]快讯 教育部升级上线“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2022-07-08 22:01:02 [经济信息联播]快讯 川滇大通道宜宾至昭通高速今天通车2022-07-08 22:01:02 [经济信息联播]快讯 2022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即将在海口举办2022-07-08 21:59:03 [经济信息联播]外媒称卡塔尔世界杯将禁止场内饮酒2022-07https://tv.cctv.com/2022/07/08/VIDEMpNPdYRSXo6MI3bNBQjg2207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