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5篇)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日前启动。据统计,201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2012年达到68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第二部分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而2012年需求量将会更大。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就业发展趋势

第二产业: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1220万人。

二、就业发展形式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缺口将达1220万人,而第三产业人才缺口预计达325万人。

1、护理学就业前景看好,据卫生部统计,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2、民航业人才缺口24万。以目前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

3、精算师将成高端人才目前,我国仅有百余名精算师,我国未来5年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但目前每年高校精算专业的毕业生仅仅几十人。

4、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汽车业在我国是重点产业之一。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人,维修人才缺口80万人。未来5年汽车人才全面紧缺,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

5、微电子高端技术人才有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对该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从职位看,每月需求量有200多个。可以说,微电子专业属于人才缺口比较大的专业之一。

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随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未来的城乡规划将统筹,给大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7、物流类物流领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行业内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9、房地产经营与评估房地产业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行业内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10、现代医药类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潜在的战略性产业。

三、就业发展方向

我认为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下,二线城市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人才供给却越来越少。

首先,就业几近饱和的一线城市仍然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点,他们宁愿“漂在”一线城市等待机会,也不愿意去二三线城市发展;另一方面,许多新兴二三线城市缺乏人才的状况却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甚至已经成为阻碍这些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若不妥善应对,不但将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还可能影响我国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事实上,二三线城市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正成长为新的就业增长区。我国二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即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与此对应的是,在人才供给数量上二线城市却仍然少于一线城市。万宝盛华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一线城市的求职总人数约为3593万人,二线城市的求职总人数约为3290万人。虽然人才需求已经大于一线城市,但二线城市的人才供给量却依然小于一线城市。

中国就业研究所公布的就业竞争指数也印证了这一结论。2009年,我国二线城市的就业竞争指数为0.90,一线城市的就业竞争指数为0.99。就业竞争指数越低,该地区的就业竞争强度越小,即相比于一线城市,当下二线城市的就业竞争程度明显较低。

再次,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所以,我认为当前二线城市的就业环境总体上要好于一线城市。相比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人才供给却越来越少,就业竞争不太激烈,雇佣前景越来越好。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

有投资,就会有风险存在,对于大学生来说,高等教育是一项有较大风险的投资活动;投资成本高,成本不确定。作为投资主体应当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要努力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投资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根据自身实际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投资方式,在供求市场上,已经成为了买方市场,努力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质量,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站住脚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种种问题与考验,歧视问题也很严重,尤其是女生,受到性别歧视,年龄和户籍歧视相对好些。

自古以来,女性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的条件似乎都不如男性优越,女性职场的的局限性也确实存在。家庭、生育这些因素是女性在职场乃至人生中都不可避免的过程。而这些因素也恰好成为了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女性的理由。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女大学生时公然表示:“你来我们单位可以,但3年内不许结婚,5年内不许生孩子。”

除了传统的社会分工和落后的性别观念,影响女性就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女性生育期高劳动成本等等。而女大学生就业难也导致每年女大学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许多高校出现“阴盛阳衰”的局面。考研也成为女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方式,可是就算一路考到博士,仍然对就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造成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

另外,女大学生在职业取向上也存在着刻板的现象。许多女生在自身意识上为自己划定的职业圈子远远小于男性的职业范畴,这不仅限制了自己的职业选择空间,客观上也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际上,女生细致、耐心、亲和力、相对稳定的特质,都是其职场优势,如果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展现自己,职场的发展道路完全可以超越性别的限定,女性社会半边天的地位也将得到稳固。其实目前来看,二线城市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人才供给却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宁愿一线城市等待机会,也不愿意去二三线城市发展,二三线城市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正成长为新的就业增长区。我国二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即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从各方面考虑,去二三线城市工作,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第五部分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

可以归纳为4句话,这就是:认清形势闯市场,从容自信显特长,广开渠道看信息,实事求是快上岗。

认清形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就业政策,二是全国的就业形势,三是本地区的就业信息。面对矛盾重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基本观点是,只能树立一个“闯”字,积极参与竞争,而不是“等”,更不能消极对待。

就业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以前,很多企业招聘只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应届大学生一律免谈。随着用人观念的逐渐改善,近一两年,很多企业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愿意出钱培训大学生,使其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大学生成为骨干力量后,工资自然会提高。企业为了储备人才,一般先与大学生签订几年的工作合同,这不仅保障了人员的稳定性,对企业发展也很有好处,同时用人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专家希望大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改变就业观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资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之后工作道路的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随着高校的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职业。对就业难,大学生们要做些什么呢?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充分做好择业和就业之前的心理准备,主动出击,准备简历和面试。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

英本081傅群燕04号

【摘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是幸运的,因为生长在这个盛世年华,有更广阔的天地让其施展抱负,但是机遇往往是与竞争和挑战是并存的。每个大学生都将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竞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展示了社会的活力;竞争就是优胜劣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大都不能找到四级理想的工作,成为了在家坐吃空山的傍老族。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竞争

【正文】: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2.社会原因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4.其他原因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3.大学生方面

好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2.从高校来看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4.从毕业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作者简介:石苗(1981.6-),女,湘南学院数学系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及对策

石苗

(湘南学院数学系湖南郴州423043)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

倾向,对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自我评价比较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二)就业目标趋多元化

2.重经济待遇,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

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3].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

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加强就业指导,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2.拓展信息渠道,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并进一步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

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需要有职业化、专

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

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4.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

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此,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2.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指导。

由于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家庭成员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并且家庭成员的意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形成影响,他们多年的人生经验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实际情况择业也是每一个家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j],姚玉群,人口学刊,2004

[2]大学生就业指导[m],钱晓,李增秀.科学出版社,2009.2

[3]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吴汉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THE END
1.毕业即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难如何破局?此外,还有一项统计数据是“不包括在校生在内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显示,在2024年8月份,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找工作的高峰期,失业率猛升至18.8%。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不少大学生一毕业,就直接失业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禁要问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1MjcwNg==&mid=2649312071&idx=1&sn=a5f72602781493df7c9830744dff28fd&chksm=89528f01ad1c26aea8ea7f9593abc0dca66be2a0f405dab4868f093b02911ee834601c0dc0a9&scene=27
2.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精选7篇)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是指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社会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https://www.ruiwen.com/word/daxueshengjiuyefenxibaogao.html
3.形势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通用11篇)篇1:形势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dlejn9x.html
4.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但也蕴含着不少机遇。以下是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详细分析: 一、就业市场供需状况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79万人。然而,就业市场的增长却相对有限,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aa068c07b7ec9de41d7e088d
5.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我们来看看。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https://mip.yjbys.com/qiuzhizhinan/show-573943.html
6.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10篇)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二、小组的调查成果与分析 1.调查成果 本次调查是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方式,有效的回收了280问卷,其中男生130位,女生150位。 2.成果分析 (1)就业形势分析 1、虽然当前的就业趋势不好,但是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在调查的280位大学生中。有19.64%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cbg/20230226194248_6539236.html
7.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20xx年4月—5月组织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在潭高校,与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开展座谈、交流,并和市人事https://www.yuwenmi.com/lizhi/zhichang/4423354.html
8.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通用10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通用10篇) 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些文化、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高校中,不少大学生甚至有“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下面是范文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篇1 https://www.wenshubang.com/lunwenfanwen/450196.html
9.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12篇(全文)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第1篇 1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的现状 1.1 就业意识的主体性增强 在日益激烈地就业竞争环境下,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就业问题上不再单纯的听之任之, 就业意识的主体性日益增强, 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已逐步确立。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物质主义的影响, 大学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z39036a.html
10.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集锦9篇)摘要: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彻底解决,只能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最大程度的缓解这一现象,并逐步寻找彻底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增加和改善学生就业情形的考验。大学生就业困难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859784.html
11.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通用6篇).docx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通用6篇).docx,第 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通用6篇) 【篇一】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一、调查目的: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飞速,市场竟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3/0922/5010112044010332.shtm
12.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报告通用10篇2.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此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本事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就这四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 http://m.yueduku.com/fanwen/diaochabaogao/732/732435.html
13.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6篇)学生调查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目前就业形势越发紧张,再加上如今大学门槛降低,大学生数量大增,拿着本科文凭的大学生要想找个工作已经变得十分不易。到xxxx年,全国每年毕业大学生总数已达650万人,并在逐年上升;而未就业毕业生从20xx年到xxxx年累计竟达1115万人。那么,就业如此困难的原因是否仅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10207152252_691727.html
14.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10篇)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就业市场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书面报告,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影响就业形势的因素以及未来就业趋势。那么,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1 https://wenku.puchedu.cn/206402.html
15.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探讨常见问题政民互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探讨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镇原县人社局深入企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采取与部分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座谈的形式,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https://www.gszy.gov.cn/zmhd/cjwt/content_16570
16.就业分析报告(合集14篇)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https://www.liuxue86.com/a/4999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