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三十四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浙江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会上,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首先通报了全省最新疫情情况:3月8日,浙江无新增确诊病例,新增出院病例13例。
截至3月8日24时,浙江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1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0例),现有重症病例2例(其中危重1例),累计出院1182例,累计死亡1例。全省共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2220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7人,尚有880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浙江自3月2日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以来,除境外输入病例外,一周无新增本地病例。全省本地病例“零增长”记录已连续保持16天,至今未有因复工复产导致的病例。疫情“五色图”已连续8天都是绿色低风险的“一色图”。从治愈情况看,全省累计出院人数已连续19天超过住院人数,出院患者占全部确诊患者的比例达96.3%,仍在院治疗的确诊患者数减少至44人。
一是
强化“点穴式”精密智控
据初步统计,近两周从省外进入浙江的旅客每天都在百万人以上。在“三返”大背景下,因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输入风险不断加大。尤其是境外疫情快速蔓延更成为浙江防控工作的最大风险点。浙江是侨务大省,经济外向度高,与许多国家人文经贸往来密切,防疫情“倒灌”的新一波风险考验也首当其冲。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及时组建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专班,紧扣多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一整套机制。在当前,“外防输入、内防集聚”都丝毫不可松劲,必须进一步扎紧织牢精密智控网,确保防控工作更精准高效。而大数据始终是浙江精密智控的法宝。浙江坚持关口前移,加强入境入浙人员信息研判,对于经大数据排查出的重点人员,即时列入清单,实时共享信息。凡从省外或境外来浙的,落实首站负责制予以精准查控,并快速摸排密切接触者。
鉴于疫情防控的新情况,浙江对本地或来自省外、境外的重点人员一视同仁,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分类实行集中隔离或居家健康观察措施。同时,在操作层面尽可能周全,体现柔性和温情。因为管控是针对“风险”,而不针对特定“人”。但在二级应急响应的情况下,管控仍然是必要手段,是避免疫情扩散的必选项。即使居家健康观察,亲友之间也必须严加注意、严格督促。这看似增添了麻烦,却是对彼此最大的保护,也是对包括归侨和外籍人士在内的所有朋友健康和安全负责。从近来不少国家疫情爆发的教训看,科学合理的管控符合最大公共利益。
科学管控、精密智控不仅需要大数据,更离不开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虽然浙江疫情总体上趋稳,仍必须切实把好各类“小门”。从乡村社区到厂区商区服务区,以及各种公共交通运输工具,都要加强卫生防疫管理,坚持“健康码+体温检测”受控准入。截至今天12时,全省累计发放健康码6964.6万张。为适应防境外输入的工作要求,浙江加快完善“健康码”机制,优化境外人员赋码规则,并建立海外侨胞回国健康信息预申报平台,加强省际联检部门协同,为“智网恢恢、疏而不漏”提供技术、管理和服务支撑。
二是
以多轮驱动复工复产
进入3月份以来,浙江复工复产工作将强化多轮驱动,更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更广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政府的职责是营造环境,进一步狠抓政策补缺和政策落地。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实施政银企协同“五减”共克时艰行动。
三是
促进经济循环全面畅通
复工复产只是经济恢复正常运行的第一步,假如没有整个动态循环系统的打通,复工复产也难以持续。有的企业主之所以复工了更睡不着,很大因素在于订单缺乏保障。所以,需求“三驾马车”十分重要,这是经济循环的源头活水。浙江坚持内需外需双向发力,将着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生态链全面畅通。
在外需方面,千方百计稳外贸稳外资,力争“生产早恢复、订单不流失、产业链不转移”。现在,不少外贸企业反映订单履约难、码头出货难、市场拓展难。为此,浙江以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贸龙头企业为重点,全力抓好关联企业复工复产,支持企业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以龙头企业复产带动全产业链复产。
在内需方面,一手抓有效投资,一手抓扩大消费。大力推进已开工重大项目续建复建,谋划实施一批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城乡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领域。同时,启动实施消费新政,大力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积极拓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网上家政”“网上培训”等新业态,在主要城市构建“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
为促进经济循环全面畅通,浙江进一步完善精密智控指数,将原先的畅通指数调整为恢复指数。新指数分管控指数、恢复指数两部分。其中,恢复指数设惠企政策落地、企业员工返岗、产业链协同、社会秩序恢复4个二级指标。精密智控指数的迭代,意味着政府工作重心的转换。变“畅通”为“恢复”,标志着指数在宏观导向上又继续拓展了广度和深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量大面广的浙商都会重新“忙碌”起来,浙江的经济循环不仅会回归常态,还将在抵御危机、战胜危机的过程中实现新跨越。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乎生计。在战疫情、抓发展的非常时期,浙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始终从浙江实际出发,以非常之策应对非常之势,全力以赴深化精密智控机制建设,全力以赴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奋力夺取浙江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杭州市副市长柯吉欣就杭州在数字赋能企业复工复产中做的创新突破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问: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金名片,杭州在数字赋能企业复工复产中做了哪些创新突破?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中,杭州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数字治理的优势,运用城市大脑既有机制,围绕“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企业的复工复产。
提问:复工复产让物流人流商流活起来、通起来,其中很关键的是一些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微小企业要尽快恢复运营。请问杭州市对此有什么扶持措施?针对沿街小餐饮店开放有什么特殊保障?
为了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两战赢”,杭州市委提出“树信心、鼓干劲、战疫情、促发展”,聚焦“破六难”(返岗用工难、物流运输难、资金周转难、外贸出口难、物资保障难、政策落地难),紧盯年度发展目标,精准施策,精准服务,以“头雁”标准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实。
从杭州的情况看,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是下一步复工复产的重点、难点。杭州小微企业约有31.5万家,员工人数占全部企业的约35%,增加值占全部企业的20%左右。目前,99%以上的小微企业已经复工,员工到岗率超过94%,产能恢复率70%-75%。下一步,杭州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就企业复工复产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问:浙江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曾遇到外地员工返回难问题,是否已经解决?现在强调外防输入,对他们来浙江是否仍然有较多防范?说直白一点,浙江还像平时那样欢迎外地务工人员吗?
在浙江,各行各业员工都是跨省界的。浙江这些年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外地员工的积极工作和努力奉献。诸多常年在浙江工作的省外务工人员,也被称为“新浙江人”。也因为他们,浙江发展才会有这么多生机和活力。我们当然欢迎省外务工人员。
针对企业外地员工的返岗问题,浙江较早成立了由省人力社保厅牵头的工作专班。采取的措施有:
但不同企业的情况仍然有差异,规上工业企业员工到岗率已超过80%,但小微企业比例相对偏低。据统计推算,目前已到岗的省外员工大约有1200万人,但仍有100万左右未返回。我们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提问:省内的大中型企业生产恢复产情况较好,但许多小微企业产能、销售恢复并不理想,遇到各样各样的困难和问题,省里近期有没有采取针对性措施?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平日就面临更多的发展问题。在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困难势必更加集中。小微企业虽然个体不大,却是整个供应链、产业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小微企业作配套,许多大企业事实上没法运转。并且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与千家万户相联,是许多人民群众和基层百姓血脉所系。他们发展得好不好,可以说是社会就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晴雨表”。
——2020年2月至6月,除高耗能行业外的工商业小微企业电费统一按原到户电价水平的95%结算。对疫情期间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用水、用气,实施阶段性缓缴费用。
——2020年2月至6月,免征小微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减半征收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
——2020年3月至5月,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3%下调至1%。2021年12月前,减半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下一步,更要抓好政策落地,让小微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还应看到,小微企业复产后,最根本的制约还是市场需求。因为只要东西卖得出去,生产组织和资金循环终究不成问题。对小微企业要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浙江近阶段一直在这方面发力。虽然政策只能起外部的扶持作用,但政府务必更加努力,要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更精准地为企业排忧解难。也真诚希望广大小微企业挺过难关,共同迎来经济全面恢复的春天。
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东胜就省人民医院派出的医护人员在武汉的工作情况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问:抗击疫情期间,省人民医院多次派出医护人员支援武汉一线,请问他们在武汉的工作情况怎么样?
按照浙江总体部署安排,从大年初一开始,省人民医院一共分4批次派出了205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队员目前分别在武汉第四医院、武汉天佑医院、袁家台方舱医院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工作。
何强副院长带领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1个多月来转战江汉、日海、黄陂及袁家台4家方舱医院。医疗队在方舱医院建立了“放射科”、首次应用超声机器人、组建了患者志愿者队伍,培训了数百位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方舱医院的设计建设、规范诊疗、科学管理作出积极贡献。上周,这支医疗队被国家三部委授予先进集体,何强、俞平两位队员被授予先进个人。
葛明华院长带队的172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一个重症病区,目前已有24位患者康复出院。派驻天佑医院的队员也做了大量工作,所在的医疗队获得了国家三部委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在武汉,我们与浙江援鄂医疗队同仁一道,齐心协力、各尽所能,投身援鄂一线的战斗之中,展现出了浙江医务工作者的大爱与担当。
提问:全省援鄂医疗队应急物资保障组的基地小组设在省人民医院,请问目前这块工作进展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统筹做好浙江援鄂医疗队物资保障工作,省卫健委成立了专班,其中基地小组设在省人民医院。基地小组的职责就是执行省卫健委制定的配送计划,负责物资的接收、储备、管理并落实运送。全省援鄂医疗队除杭州市、宁波市医疗队外,队员出发时的个人物资由省人民医院准备,截至今日,已完成9批次共1439名援鄂队员的出征物资准备,为全省2018名援鄂医疗队员配送药品、防护物资、生活物资共100余万件。
每次接到任务,我们都像打战,分工合作,大兵团作战,有负责联络采购渠道的,有负责到超市采购的,有负责采购行李箱、冲锋衣等大宗而紧缺物资的,有采购药品的,数以百计的员工负责物品分发、装箱、打包,部分员工负责行李装车和随车到高铁站、机场的装卸物资。整个过程真可以用“冷暖自知”来形容。冷,就是特殊时期、特殊困难。恰逢中国最大传统节日又遇最严峻的疫情,物资准备的困难可想而知。暖,就是感受到疫情面前医护人员、普通市民、企业和社会各界激发出来的爱国、无私、奉献、团结的精神,很多具体的事例,让我深深感动。大年初一一早,几百名员工自发来医院,在病房楼大厅分发物资、装箱打包;公司老板凌晨驱车数百里来仓库发货并兼任装卸工;我们采购到的箱包、服装等物资,公司都是以最大的折扣供应的;在医疗队个人防护物资最紧张的时候,又得到了很多企业、协会和个人的爱心捐赠。
感谢社会各界的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我们是人民的医院,无论是平时,还是像这次疫情一样的关键时刻,我们都会义无反顾,担当起“人民”二字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松阳县县长李汉勤就疫情期间如何确保茶产业稳定和全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问:松阳是产茶大县,当前也正是春茶上市的重要时期,请问在应对疫情影响、确保茶产业稳定方面,松阳县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是确保“管得住”。2月初,松阳县就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研究制定复工方案,并出台简洁清晰易操作的思维导图,对“茶园作业”“茶青交易”“茶叶加工”“干茶销售”的4个环节22方面流程进行系统规范并严格落实。结合“健康码”,推出茶园、加工、茶青收购和茶商的“四色”工作证,实行持证上岗。
三是确保“卖得好”。线下方面,浙南茶叶市场作为“中国绿茶第一市”,每年有全国各地4000多名茶商常驻市场。松阳县专门制定了市场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预案,严格开展进场人员“一码一测一罩”核验,制发通行证和摊位证,引导预约交易,目前市场已实现茶叶交易734吨、交易额1.7亿元。线上方面,组建“茶农群”“茶商群”等,实现产销精准对接。鼓励运用电商和直播平台销售,已实现网上交易98.7万单、销售额超1.86亿元。还和淘宝等平台合作,三月下旬在线上举办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茶商大会·松阳香茶网络茶叶节。
松阳县将继续严密防控、创新服务,努力推动松阳茶产业转危为机、转型升级。
提问:现在已进入春耕备耕阶段,怎样统筹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全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松阳县是怎么考虑的?
抓好春耕备耕,是事关全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第一仗。松阳县在严密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目前全县1.4万亩早春茶已陆续开采、3000余家茶叶加工户实现复工;34家重点农业企业、45家畜禽养殖场、147家农资经营门店也已全部复工复产;各类农资准备充分,品种、数量基本能满足春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