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九银十”求职季即将到来,“互联网大厂内推”“证券投行实习内推”“企业校招内推”等信息开始在社交平台活跃起来。记者询问多家提供内推服务的中介机构发现,这类内推服务的价格基本在上万元,有的甚至超过了5万元。
所谓内推,是企业通过员工内部推荐招聘人才的一种方式。这些内推机会真的靠谱吗?为实习机会付费合理吗?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
5月17日,在合肥学院内,求职者现场了解招聘信息。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收费动辄上万元
经过漫长的“拉扯”,近日,汪维(化名)终于拿回了1.4万元退费。
汪维来自湖南郴州,2021年11月大学毕业,受疫情持续、毕业生规模增加等因素影响,她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今年2月,通过社交平台,她联系到了一家能提供“名企实习+内推”机会的职前教育服务机构。
“这家机构说,他们有知名企业的内推渠道,还可以通过‘企业在职合作导师’推荐,让网申简历优先被看到。”汪维说,由于她的意向岗位——快消品企业管培生,一直是抢手职位,竞争激烈,为了增加求职筹码,她便花费2.98万元报了名。
“
招聘服务创业公司诚需猿创始人李想解释说,走内推渠道的求职者,简历会被优先处理,部分公司甚至会让内推求职者跳过笔试等环节,直接参加面试,但通常内推名额非常稀缺。
”
“为了在内推时更有竞争力,机构安排了1个月的线上实习。”汪维回忆说,线上实习期间,由一家知名快消品牌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担任她的实习导师,每周与她对接一次。
实习结束后,尽管机构提供了实习导师的背景资料和联系方式,不过,汪维觉得,“基本就是走了个过场,并没学到真东西,有时1天的实习任务1小时就能完成。”
除了线上实习质量大打折扣,更让汪维感到“被忽悠了”的是,她的很多意向岗位实际上并没有设置内推名额,她投出的很多简历也都“石沉大海”。
记者采访发现,挂出内推职位做幌子,然后诱导求职者付费实习,这也是很多机构的套路。特别是在快消、互联网、券商、审计等行业,因为付费实习被“坑”的求职者不在少数。
实习付费不合理
“找实习单位,一般大家都想去头部企业,用‘大厂光环’给简历‘镀金’。”天津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2022届毕业生赵丽雅说出了很多毕业生的实习心理。她告诉记者,特别是像她这样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更希望通过有分量的实习经历加持,在求职中弥补学历背景上的不足。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校园双选会上求职。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求职更要看实力
经历了求职路上的坎坷,汪维意识到,与内推相比,实力和充分的准备才是更可靠的保障。
张婷在2020年成功入职了北京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她表示,为了能顺利通过公司秋招,她参加了该公司的实习项目。
“有经验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简历里项目的真实性和‘含水量’,具备真实的实习经历才能在面试中更有底气,谈到经手的项目时,才有细节可说。”张婷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实习内推所衍生出的灰色产业链,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记者注意到,1月25日,某互联网公司发布的反舞弊调查通报提到,2021年,该公司员工与外部求职中介合作,安排实习生进行虚假远程实习,并从中介处分得实习应聘者支付的部分费用。该员工被解聘,并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李想还建议,高校就业部门探索建立大学生实习平台,接入第三方招聘模拟技术和就业数据资源,避免不良中介机构从中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