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安部督办一起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特大系列诈骗案,涉案金额达到8000多万元,被骗的学生超过400名。犯罪团伙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招数,让这些学生和家长纷纷落入骗局呢?
花钱即能安排进国企?
今年6月,兰州市西固区新安路派出所接到了一起报案,报警人小刘告诉民警,2022年,在一次饭局上,自己的父母认识了一名“热心人”,声称自己认识“内部人士”,可以花钱找关系把小刘安排进一家兰州的国有企业。
被害人小刘:他当时说给我办一个带编制或者是直签的那种工作,福利待遇也比较好。如果这个事办不成,说是给我全额退款。
体检培训岗前考试假戏真做只为逼真
被害人小刘:考了好几次试,人家老师拿的卷子也是那种有档案袋、密封条的,考完之后还组织了岗前的面试培训,又有面试。
深信不疑辞去旧工作等待新单位入职
被害人小刘:他每次回答都是有情况了,反正各种理由推我,最后我受不了了,我说你钱退给我,你啥时候能办了,我再花钱进。他就说这钱不能退,他都已经给领导交了,反正是各种理由。
入职遥遥无期,送出去的钱也像打了水漂,再三催促没有任何作用,小刘在今年6月向警方报案。
“中间人”信誓旦旦称交20万帮忙转正
对于另一名被害人小陈来说,要想看穿骗局就更难了。因为在所谓“中间人”的帮助之下,小陈交了20万元,很快就经过了岗前培训,并以实习的方式进入了兰州的一家央企。这名中间人还答应他,实习期结束之后,他可以转正成为企业管理岗员工。
被害人小陈:他当时说的是,先以外派工的身份进去实习,实习满之后再去跟单位签劳动合同。
被害人小陈:车间本身就是有这个权力,可以从社会上去招一些外派工,直接进来顶一些工作岗位。我进去才知道,我相当于直接跨过了人力资源部,跟车间直接签了第三方劳务派遣。
当小陈找到“中间人”,质问为何自己还没转正时,那名所谓的“中间人”也是以各种理由拖住他,一直到警察找到小陈后,他才恍然大悟。
承诺提供“好工作”实施就业诈骗
在连续接到多起报案后,警方开展侦查取证工作。经过详细调查,一个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团伙浮出水面。
经过对被害者的资金去向进行分析,警方发现,这些资金在交给中间人后,大部分流进了嫌疑人秦某和于某等人的账户。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三大队大队长李学成:于某名下的银行卡有十几张,他的流水将近有2000多万元,但是据我们后期的侦查,于某没有正式工作,属于无业人员,他流水金额异常,所以我们觉得于某有很大的可疑。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三大队民警刘凯:他根本就没有工作,而且根本就不像他给别人说的那样,有多么大的关系能给这些被害人解决工作,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情。
发展下线“拉人头”各层级从中牟利
在确认嫌疑人踪迹之后,警方立刻对秦某和于某进行了抓捕。经过审讯,两人对以介绍国企、央企和党政事业单位为由,诈骗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资金交易记录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就有400多人上当受骗。
专案组同时还发现,这是一个由主要嫌疑人加一级中间人和二级中间人构成、层级分工明确的诈骗团伙,他们通过类似“拉人头”的方式,利用被害人找一份好工作的心理实施诈骗,各层级都从中牟利。
20名核心骨干成员全部落网
鉴于案件重大,涉及人员、资金众多,专案组将案情逐级上报。2024年8月,这起案件被公安部列为督办案件,并要求依法严厉打击。经过数个月的努力,这一团伙的20名核心骨干成员全部落网,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当中。
全流程造假求职诈骗为何能屡屡得手?
案件虽然已经侦破,但对于这些被害人来说,损失的可不只是钱财。因为相信能“花钱买到好工作”,有的人辞掉了原有的工作,有的人拒绝了其他单位提供的职位。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套路,能让被害人深信不疑,相信这些骗子能帮他们找到心仪的工作呢?全流程造假的求职骗局为何能屡屡得手呢?
据警方介绍,在这些案件中,一些求职者和家长存在侥幸心理,他们相信“只要认识熟人,花点钱就能办大事”,给犯罪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兴安路派出所民警李维强:其实他们花了钱之后,剩下的流程都是一味地去听从,从来没有去核实过,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违规的事情,甚至连对自己的亲属都不愿意提。
假合同假协议串通培训老师提供岗前培训
在案件中,一些犯罪嫌疑人其实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正因为有这层关系,被害人对“花钱找工作”深信不疑,甚至在骗局戳穿后也不愿意报警。此外,诈骗团伙还制作了大量的假劳动合同、假就业协议,再盖上假公章,还与当地一些培训学校的兼职老师串通,为被害人提供岗前培训并组织考试。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三大队民警刘凯:他们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只要你给我钱,我就给你出租场地,帮你找培训老师,帮你印卷子。
犯罪嫌疑人吴某:章是假的,所有演员也是假的,签合同、培训,这都是演员。
已追回被骗资金1000万元
诈骗团伙的一系列操作,不仅让被害人深信不疑,一些人甚至还成了为其他亲戚介绍工作的“中间人”,成为骗子的“帮凶”,被害人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在警方的不懈努力下,已追回被骗资金1000多万元,追缴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副局长杨明河:求职者千万不可抱着“走捷径”“靠关系”等心态轻信骗术,应通过正规的招聘服务平台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者是用人企业的官网进行求职。
最高检发布4类求职陷阱
NEWS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求职诈骗犯罪4708人。
该类犯罪中,不法分子利用有的求职人员渴望“高薪”“稳定”就业的心理,通过虚构招聘“精心做局”、编织“付费内推”谎言等,设置4类“求职陷阱”——
虚构招聘“精心做局”
打着“正规机构”旗号
招聘人员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有的犯罪团伙通过注册公司、入驻写字楼、正规招聘平台招揽员工、缴纳医保社保等方式,将自己包装成为合法经营企业,再招聘人员暗中从事诈骗、赌博、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如刘某某、张某某等12人诈骗案。
卢某某、梅某某(均另案处理)等人设立一生物科技公司,通过招聘网站、介绍入职等方式招募刘某某、张某某等高校毕业生担任网络客服,利用话术虚假宣传鹿茸类食品保健功效,共诈骗433万元。
编织“付费内推”谎言
虚构人脉骗取钱财
郭某利用应届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编造可“内部推荐”某机场、航运公司等工作并“优先录取”等谎言,骗取88名应届毕业生1300余万元。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吹嘘或伪造自己“有身份”“有关系”的假象,谎称可以“走后门”帮助找工作等,收取“办事费”“好处费”等诈骗钱财。如朱某诈骗案。
朱某冒充某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虚构自己系某区管委会主任的身份,以安排到政府部门、国企等地工作、换岗、升编等需打点关系、补缴社保等为由,诈骗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