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2024届毕业生冬季大型校园招聘会上,一名学生在查看企业招聘需求。新华社发
【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寻良策②】
又一度“春招”开启,高校毕业生们又开始忙着投简历、参加笔试面试。今年就业季,不乏新变化——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在连续增长8年后首次出现下降趋势,同比减少了36万人。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离开大城市,选择返乡或到二、三线城市就业。
…………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之路,充满着希望,却也少不了困惑与迷茫。他们渴望得到哪些暖心帮助?为帮他们走好求职路,又该提供怎样的贴心指导?为此,记者通过采访,梳理出学生们关心的几个求职问题,并邀请专家学者为其解答疑惑。
明确长期职业方向
学生提问:毕业在即,就业与深造,究竟怎么选?就业市场机会多、变化多、风险也大,怎样选择更合适?
一要明确目标,锚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持续努力。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提高就业竞争力都是核心任务。即使已经步入职场,大家也可以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或攻读专业学位等方式继续深造。就业与深造并非对立:深造可能会帮助个人改善就业状况,就业也不代表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很多学生之所以迷茫,主要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缺乏清晰认识。如果能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明确长期职业方向,并据此建构知识技能体系,那么很多学生在面临选择时,就能更加从容淡定并做出合理规划。
迅速完成身份转换
学生提问:去年“秋招”未找到工作,今年“春招”我该如何应对?由于求职不顺导致的失眠和心理压力,又该如何调节?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岳涵: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必然会造成学生短期内的压力与焦虑,此时切莫惊慌失措、乱了阵脚。学生可以向学校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已顺利就业的学长学姐寻求帮助,进一步学习借鉴求职面试的实战经验,切勿将自己关在宿舍“胡思乱想”。同时,与其他工作未定的同学多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也能较为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重塑就业认知和观念
学生提问:我大学毕业快两年了,考过公、考过研,也试图找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但结果都不理想。现在,我该如何调整,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晶:当前,高校毕业生总量连创新高,导致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有所增加。尤其是部分大学生热衷体制内稳定工作,使得考公、考编变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能闯过“独木桥”。在考公、考编未果后,学生应重新审视自己是否存在就业认知偏差,如对就业市场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缺少职业目标的探索和确立过程,对就业迷茫而踌躇不前等。为纠正就业认知偏差,学生可结合目标管理做好职业规划,即从自身兴趣、能力和城市偏好出发,结合专业在就业市场的定位,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细化为可实现的阶段性小目标。在做好职业规划的同时,还应提高心理韧性、加强情绪管理,积极完成职前与职后的角色转换。
具体来说,一方面,开展情绪管理,反思职业规划。学生应学会控制情绪,正视失利,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从而发现自身职业规划的不足。如职业目标设定是否过高而自身条件难以匹配,抑或就业城市是否局限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大城市等。此类职业规划既忽视了自身条件,也没有充分考虑实际就业形势,容易遭遇挫败。
基于发展需求灵活选择就业地
学生提问:如今,我感觉身边的同学们对大城市的执念越来越少,很多人倾向于返乡或去二、三线城市就业。我是否也应该像他们一样?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长期因繁荣的经济、包容的文化以及更多的机会等吸引着高校毕业生。然而,高昂的房价、沉重的职场压力等因素,又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大城市难以立足。而二、三线城市和家乡日益增多的就业机会、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较慢的生活节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前去就业。
在我看来,个人主观偏好与逐渐缩小的城市差距等客观条件,共同构成学生选择就业地点的重要考量因素。首先,要考虑个人的事业追求和职业前景。“北上广”等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发展的学生来说,留在大城市的确是很好的选择。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的加速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二、三线城市和“北上广”的差距越来越小,那里的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大型企业来此扩展业务。因此,这些地方急需大学生等高水平创新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学生前往这些地方就业,既能实现自身价值,也有助于家乡或二、三线城市的经济转型与持续繁荣。其次,要考虑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人生志趣。如果重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以及对家乡的感情与亲情等,那么返乡或选择二、三线城市更佳。
总之,学生应基于个人的事业追求、职业规划以及对生活和未来的期望等,做出理性、适切选择。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能停止学习与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