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了“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有关情况。
“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健全办学体制、完善育人机制、提升内涵质量、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职招生600.37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0%;高职(专科)招生483.61万,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5452万人,开展社区教育培训约3.2亿人次。回顾这五年,主要有五大亮点。
一是最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确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这一重要定位,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理论贡献,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对于摆正职业教育的地位,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能力,以及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意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和实践意义,明晰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职业教育系统更明晰自己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职业教育独特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以类型教育为基点,我们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围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类型特色,坚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二是最大的突破,就是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定位更加清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幅提升。在纵向贯通上,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特别是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在横向融通上,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协调发展。面向在校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衔接连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遴选了9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推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建设,确定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29个、示范区120个,建成28所省级老年开放大学。加快学分银行建设,促进资源互享、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畅通各类人才成长通道。
五是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在向产业开放上,配合国家发改委培育8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构建了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成立1500个职业教育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确定150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在向企业开放上,组建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近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遴选了73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绝大多数是行业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参与企业2200多家。在向世界开放上,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有400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成立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高职院校“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鲁班工坊”,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战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对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总目标,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奋力把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