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Treatings、1英里、靠我等也是让用户把个人的认知盈余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知识共享。这或是一场“经验交谈”,又或是一次“技能切磋”,而就是这种基于经验知识传递的非标准化的产品恰好是“泛知识”在实现价值交换。行业大咖小V们开始可以借助平台提升个人品牌的同时,获得精神满足和物质利益双丰收。
是打破,也是再造,知识共享经济在蜕变
恰好,我有幸成了多个平台的“智客”“导师”,在讲述知识共享模式之前,不妨罗列一些,如:做一对一见面O2O模式的“在行”,通过一键连线互联网大咖的“靠我”,名校学子为师弟师妹提供海外留学咨询的“1英里”,针对职场菜鸟和小白的职业前辈咨询的“八点后”,组织用户线下聚会的“会会”,专注中小企业咨询的“答赏”,国外也有连接企业家和高级顾问和行业专家的Clarity、Treatings以及学习社区Skillshare……
各平台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但底层的逻辑都是一样,通过互联网化,实现人与知识的泛连接。这是罗振宇“U盘式生存”的最好写照,每个人都可以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而它这种打破传统咨询培训模式的新经济形态更有着独特的优势:
1、直接将认知盈余兑换出知识的经济价值
2、认知盈余继续强化去中心化、去介质化
在这场“认知盈余争夺战”中,国外维基百科已经输给Quora等社会化协作平台,而百度百科也难以招架“1英里”“在行”们的攻击。因为他们加入了经济链和社交链,前者让参与者更有动力,后者让传播更加发散。这带来的对商业模式的颠覆,让原本分工式的生产方式变为了分布式的共享方式。原来一个百科,你编一段我编一段,现在一个难题总能找到最理想的人解答。这直接的结果是强化了两化,一个去中心化,一个去中介化。
3、一对一知识服务模式释放了“弱关系”的巨大能量
哪怕长袖善舞,也要小心行业暗箭
如果我们把衡量在行等这类产品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定为:1,是否有态度的内容(内容价值),2、是否在做圈层化互动(用户交互),3、是否让参与者在共享中获利(新的连接价值),那共享知识经济模式就应该是让知识这种非标准化的产品用C2C(个人对个人)的模式实现多赢。而行业高歌猛进的现在也绝非万事大吉,即便是最完美的商业模式也有坑坑洼洼的“陷阱”。
1、对知识交易感的态度
第一、高价值信息的获取,这包括如何筛选出真正有质量的知识,实现行家过滤,如何提高这些行家对平台的依赖,以及如何保障专家服务的质量。
第二、高质量信息的高效匹配,这包括对知识检索与推荐的效率,以及最终促成交换的满意程度。
第三、信息价值的评估,这包括定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如今在行用充满仪式感的约见“淡化交易感”,而靠我则采取淘宝式线上付款线上沟通的交易方式,试图摆脱见面给钱相互尴尬的局面。这真的是最好的方式?
2、非标准化下如何保证服务品质
知识共享经济实质是认知盈余的一种演化,采取的是一对一个性化私密性C2C的模式。这种分散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就无法让知识提供者实现标准化。在非标准化的服务体验模式下,如何保证服务品质?如何实现产品规模化?如何去量化单场服务和整个平台的价值?平台如何提供足够好的信息去支撑用户挑选合适的导师?靠我目前采用实名制认证和双重交易评价系统,在行在细拆服务流程,1英里采用双评分制。。。这些都是在希望加强对这种非标准化产品的可控性,但这真的屡试不爽么?服务的标准化和可复制性又如何解决呢?
3、用户规模、内容质量与平台质量的权衡
说完服务质量就得说说用户规模、内容质量和平台规模,一般人都认为凡是社区就应该灌水,但量增加不等于社区成长,因为有了巨大的用户量和内容量不一定是件好事,百度流量那么大,它的“新知”却折戟沉沙。这类一对一的兼职知识共享平台更是,专家与学员的会面频次都不会太高,平台若要提高交易频次和交易量,势必会扩大用户规模,但一旦用户量增大,信息筛选的成本就会提高,一对一沟通的质量就会受影响,另外行家总是相对少的,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怎么满足,难不成都变成“大班上课”“视频演讲”?
4、平台商业化的变现
作为知识共享经济平台,他们固然有三个使命:1、消除“知识交易感”带来金钱的罪恶感,2、让行家导师智客存在感爆棚、3学生们“满载而归”。但即便完成了以上三样,他自身的商业价值就实现了吗?非也,如果学员与行家私奔摆脱了平台怎么办?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会不会又成为了新的“约炮”工具?三四线城市是否存在这类场景需求,学员付费意愿怎样?是不是每个平台都能和靠我一样与酒店、Uber深度合作,实现住宿、交通等一站式服务的同时获得利润?专家有限的的“交谈社区”里,如何以交谈为核心连接更多服务,构筑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