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的基础:就是在确保功能实现正确的前提下,通过合适的性能测试加压方式和策略,并收集考察服务端应用程序的各项性能指标,以及服务器硬件资源的使用情况,来评估是否存在性能问题隐患。
那今天作为性能测试系列的第二篇,主要会为大家介绍在服务端性能测试中,常见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从性能测试分析度量的度角来看,可以从如下几个维度来收集考察各项性能指标:
下面将从如上这几个维度,分别从各自维度常见指标,以及指标含义、指标行业参考标准等方面进行介绍。
系统性能指标,常见的可从如下几类进行参考:
行业参考标准:
定义和解释:系统处理能力是指系统在利用系统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系统处理能力通过系统每秒钟能够处理的交易数量来评价,交易有两种理解:一是业务人员角度的一笔业务过程;二是系统角度的一次交易申请和响应过程。前者称为业务交易过程,后者称为事务。两种交易指标都可以评价应用系统的处理能力。
一般情况下,系统处理能力又用以下几个指标来度量:
对于互联网业务中,如果某些业务有且仅有一个请求连接,那么TPS=QPS=HPS,一般情况下用TPS来衡量整个业务流程,用QPS来衡量接口查询次数,用HPS来表示对服务器点击请求。
无论TPS、QPS、HPS,此指标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非常重要的指标,越大越好,根据经验,一般情况下:
##3.5错误率定义和解释:错误率简称FR,指系统在负载情况下,失败交易的概率。错误率=(失败交易数/交易总数)*100%。
不同系统对错误率的要求不同,但一般不超出千分之六,即成功率不低于99.4%
资源性能指标,常见的可从如下几类进行参考:
定义和解释:CPU又称为中央处理器,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Core)和控制核心(ControlUnit)。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CPU指标主要指的CPU利用率,包括用户态(user)、系统态(sys)、等待态(wait)、空闲态(idle)。
定义和解释:内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
现在的操作系统为了最大利用内存,在内存中存放了缓存,因此内存利用率100%并不代表内存有瓶颈,衡量系统内存是否有瓶颈主要靠SWAP(与虚拟内存交换)交换空间利用率,一般情况下,SWAP交换空间利用率要低于70%,太多的交换将会引起系统性能低下。
网络吞吐量指标主要有每秒有多少兆流量进出,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过设备或链路最大传输能力的70%。
常用的中间件例如Tomcat、Weblogic等指标主要包括JVM,ThreadPool,JDBC,具体如下:
常用的数据库例如MySQL指标主要包括SQL、吞吐量、缓存命中率、连接数等,具体如下:
一般来说,对于正常工作日(8小时)运行的系统,至少应该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8小时以上。
参考标准:
定义和解释:是指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以群集方式部署,增加的硬件资源与增加的处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计算公式为:(增加性能/原始性能)/(增加资源/原始资源)*100%。
扩展能力应通过多轮测试获得扩展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般扩展能力非常好的应用系统,扩展指标应是线性或接近线性的,现在很多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的扩展能力非常好。
理想的扩展能力是资源增加几倍,性能就提升几倍。扩展能力至少在70%以上。
对于服务端性能测试,从系统可靠性指标度量分析时,常见从三类来入手:
对于将双机热备作为可靠性保障手段的系统,可衡量的指标如下:
对于使用集群方式的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考量其集群可靠性:
本指标为了验证系统的备份/恢复机制是否有效可靠,包括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应用的备份和恢复,包括以下测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