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成都自然博物馆上一堂生动的地质课,到四川科技馆感受科学进步的脉搏,到金沙遗址博物馆探寻神秘的古蜀文化……在成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研学中寻得真知、感悟成长。
活动现场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培养学生终生的学习能力
2019年,成华区教科院组织了各学科骨干教师走进大邑安仁古镇建川博物馆。在聆听了专家讲座后,当堂布置“博物馆作业”——结合场馆设计课程。从参观到设计、撰写,连续奋战10小时后,该组老师结合科学的保温、语文的说明文、美术的造型完成了《水杯大变身》的课程设计。
故事的背后,正是《办法》致力带来的变化:带领中小学生们走进博物馆,不再只是“看热闹”,而是要看“门道”。而这,也正是《办法》发布的初衷和意义。
成都市成华区教科院副院长唐皓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办法》发布后,将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探寻人类文明,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博物馆里充满了实证的内容,无论是历史文化、中华文明、还是科学进步,孩子们走进去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在探寻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热爱。”
专家点评
据悉,成华发布了全市首个区县级《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管理办法》,分为总则、组织领导、课程内容、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纪律要求、经费保障及附则等九章三十条,对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基地线路、组织形式、安全管理、效果评价等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
契合高考命题趋势
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成都双语实验学校和悦分校研学走进成都自然博物馆
据悉,近年来成华区作了区域馆校课程构建探索,成华区馆校课程协同机制经历了馆校单向输出1.0时代、馆校双向互动2.0时代、区馆校三向联动3.0时代,目前正处在区馆校社多向协同的4.0时代。
下一步,成华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将馆校课程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更好地发挥场馆育人功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与24家场馆深度合作
创新探索多元化优质特色研学课程
成都北新实验小学研学资料图
“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动区域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系统化、课程化开展,是一种模式创新,也提升了研学实践教育的内涵品质。”活动现场,西南大学社科处处长、博士生导师王牧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