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或者说读书的城市选择很重要。到西部上一个985、211,还是到北京上海上一个普通学校?
到哪里读书的问题,我认为在很多时候比学校和专业都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在优先位置,可以考虑放弃专业与学校。
中国目前东西部差距硬件上在缩小,但城乡差距还比较大,这不仅仅是硬件差距问题,主要还是意识文化等软环境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发展机会的问题。
1、原则上讲,我们最好选择到东部,到大城市去读书
首先是见世面的问题。试想,我们从一个小乡村到了省会城市,到了北京上海,对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判断看法都会改变,对自己的认知、发展定位也会随之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非常有必要见见世面。甚至可以说,见多大世面,做多大事情。
第二是发展机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往往有就近原则,因此一个城市的就业前景,需求是否旺盛都是很重要的。在东部,在大城市,不仅发展机会多,而且竞争比较规范,公平公正,受人情关系干扰较少,这是一些落后地方比较欠缺的。
2、不同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不同的城市选择策略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原则意见,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与发展定位,做出自己恰当的选择,并非所有孩子都应该、都需要去发达地区。
比如,如果我有一个儿子,从小在北京长大,我又对他有较高的发展期望,那么对于他来说,排在第一位就不再是见世面,而是离开北京历练。如果他的分数可以上兰州大学或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但到了东部只能上个普通211,或者更差的学校,我会毫不犹豫地把他送到西部著名大学读书。不仅仅因为这些学校本来就非常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至少先解决了一个学校门槛问题,更因为他需要到西部去历练、淬炼,才能让他走得更远。
但如果我有的是一个女儿,我只希望她有一个安稳的人生,那么我可能会选择送她去长三角读一个普通学校,未来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如果我对女儿的定位是成为一个有伟大成就的人,那我可能会坚定送她去西部著名大学读书,道理同上。
当然,如果我的孩子来自西部的小山村小县城,我可能优先考虑送孩子去大城市,去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读书,目的是开阔眼界,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但是,如果我给孩子定位的是走体制内,我可能坚定在西部选一所985、211,首先解决进入体制内的身份门槛问题,比如选调生资格。
以上都是站在小老百姓角度谈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考虑,核心在于你想要什么。从这个角度,我更欣赏和支持那些胸怀大我,积极参与到西部落后地区建设的优秀毕业生们,他们一样能在国家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机会,最后实现更伟大的事业。
3、具体的城市选择策略建议
在具体的城市选择上,北京、上海毫无疑问是第一层次的,东部、南部省会以及厦门、青岛、苏州、宁波等都是值得我们重点考虑的。
一些大区中心城市也值得特别考虑,如华中的武汉,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重庆等。这些大区中心城市因为历史原因,高校云集,也往往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镇,会给我们带来全方位的收益。尤其是重庆、成都等新一线城市。
除了这些城市,有一个城市我特别推荐,就是深圳。2018年起,哈工大深圳校区录取分数超过校本部,主要原因还是深圳的发展机会,是深圳胜出了哈尔滨,并不是哈工大深圳校区质量全面胜出。推荐深圳,更重要的是发展机会多。和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未来发展空间与想象空间更大,腾讯、华为、大疆等高科技企业在深圳密集崛起是有原因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没有哪个城市比深圳更包容了。这座城市因为历史的原因,99%的深圳人都是外地人,也更年轻化。这种包容文化将给更多有志青年提供更大发展机会。
事实上,最新一轮双一流名单里,广东高校成为最大赢家,入围数量增长明显。近期,伴随大湾区建设,一批新的高校也纷纷设立,选择范围更广泛了,未来更值得期待。
志愿填报中的四个重要提醒
在所有的填报环节,我想特别提醒四件事情。
1、这是生涯规划,不是菜市场买菜,没有原则地追求分数最大化是最愚蠢的填报
不要没有原则地追求分数价值最大化。大量家长和学生普遍犯的错误就是追求分数价值的最大化,总想用600的分数上所谓605分的学校或者专业,如果上了598的学校,就觉得自己吃亏了。
报志愿不是去菜市场买白菜,而是生涯规划,是人生的路径选择。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不是我想要的,是不是我人生的发展方向,否则再高明的算计都是吃亏,南辕北辙。遗憾的是,在志愿填报时,无论从业者还是家长,考生,都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都在盲目追求着分数的最大化,追求面子的最大化,忘记了自己的目的。
2、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尊重孩子的选择
第二,报志愿时,父母需要积极引导、参与,但当和孩子发生严重冲突时,即便觉得孩子是错的,也请尊重孩子的意见,避免社会归因现象出现。
未来一旦孩子学习发展不顺,很容易出现归因的现象,即怪罪别人,动辄抱怨“都是因为你当初非要让我读XX专业,都怪你当初非让我读XX大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内心是放弃的,这对于家长与孩子都是一场难以挽回的噩梦。
对于孩子暂时的“错误”选择,我们不必惊慌。成长就是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当他意识到问题时,他会积极主动地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你,这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
3、这是孩子的人生规划,不宜只是简单把规划委托给别人
第三,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请教专业人士,但最后务必让孩子深度参与。在搞清楚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况与需要,做出适合的选择。如果只是简单出一笔钱,委托别人做出一个方案,这实际是不负责任的。孩子自己的人生,怎么可以简单交给别人去处理?
虽然说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规划出来的,但对人生发展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绝不要把这次难得的成长机会简单扔给别人。
4、不宜过度放大孩子兴趣的决定性,兴趣往往是不靠谱的
第四,在志愿填报时,我们经常喜欢强调孩子的兴趣爱好,我想特别提醒,我们需要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但不宜过度放大。
前面已经讲过,孩子的兴趣是多变的,把一个重大人生决策建立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基础之上,显然是存在问题的。还有一个原因,兴趣往往是偷懒的合理借口,很多孩子不变的一个兴趣就是玩游戏,我们是否支持、尊重?
因此,我们尊重孩子兴趣爱好,但不宜过度强调甚至依赖孩子的兴趣,需要理性引导,然后再说尊重。假如孩子说喜欢某个专业,至少要找到懂这个专业的人,让孩子详细了解一下是不是真跟他想的一样。事实上,很多孩子对某个专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专业的名字。在幻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喜欢,往往是空中楼阁。
(作者: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