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教研共同体平台,智慧课堂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合肥市桂花园学校(东区)毛德纯、郭梅晶
合肥市桂花园学校(东区)为高新区第二批“智慧课堂”建设试验学校,四至六年级的老师和学生都配备了平板,已配齐教师教学平板27台、学生学习平板242台、微云服务器6台。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班级空间分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正在进行中。
为了让“智慧课堂”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我校四至六年级的老师和学生都配备了平板。学校为学科老师搭建教研共同体平台,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学《金蝉脱壳》时,引导学生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是教学难点,因为城市的学生都没有见到过蝉脱壳的过程,缺乏情感体验,在教学中难以引起共鸣。老师利用VR技术软件“4D书城”里的蝉的习性介绍,将蝉脱壳的过程在课堂上生动地演示出来。通过演示,学生对金蝉脱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在执教《雨的形成过程》时,若按照常规教学,学生很难在脑海中想象出雨从产生到形成直至落下的过程。老师通过“4D书城”里的VR模型的展示以及语音讲解,将雨从水蒸气到汇入江河湖海的过程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让学生对自然现象雨有了全面直观的认识。
在执教《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时,涉及到“消失点”和“视平线”两个美术专业的知识点,这是教学难点。因为,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具象的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考验老师的教学技能。老师在备课时,就利用“视+AR”软件的AR技术为学生制作了“消失点”和“视平线”的概念模型。上课时,在AR概念模型的直观呈现下,学生们对“消失点”和“视平线”这两个抽象的概念有了更为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足球教练给队员讲解足球战术时,巧妙地运用“视+AR”软件的AR技术为学生呈现动态直观的足球战术技巧演示。
通过VR、AR等技术的运用,将传统教学中抽象的概念或难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知识点。
无论在区、市级比赛,还是“一师一优课”、全国新媒体新技术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录课比赛,赵琳、郭梅晶、嵇敏、汪伊莉、陈云、韩静思、徐小燕等多位老师都能娴熟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奉献出一堂堂精彩的“智慧课堂”教学展示课。
在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上,老师们以智慧课堂的“作业平台”软件作为传统作业的补充,丰富了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利用“作业平台”的语音测评和日常作业等功能,将语文课文的预习分为预习朗读和预习生字。预习朗读作业通过作业平台的中文语音评测功能实现。老师将需要预习的课文内容输入提交后,学生便可以通过学习平板来完成朗读测评,从而达到读熟课文的要求。预习生字作业则通过作业平台日常作业功能实现。老师把预习要求作为简答题的题干统一发送给学生,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生字预习后,将预习的情况拍照上传,作为生字预习的反馈。其中,预习朗读作业是系统自动评分的,预习生字作业可由老师随时在线批阅,并不局限在教室或办公室里。作业平台的上述功能,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前预习作业。这为学科高效的课内学习提供了保障。
“智慧课堂”的应用,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让师生交流、家校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变得更多、更广了。六(1)班利用“智慧课堂”的“班级空间”软件开展了题为“为你读书”的暑期读书交流活动。暑假里,每位同学都可以利用“班级空间”的图片和语音发布功能,每天为班里的同学读十五分钟的课外书。这样的话,一位同学在为大家读书的同时,还可以聆听五十多位同学为大家读书。这项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又可以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
正是对“智慧课堂”系列软件的熟练运用,桂花园(东区)的教师团队一举斩获了2017年合肥高新区“讯飞杯”中小学智慧课堂应用、建设评比展示活动一等奖。同时,在2017年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案例”评选活动中,我校的智慧课堂应用示范案例——《智慧课堂,打造智慧学校的第一步!》荣获省级一等奖。在2016—2017年“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中,学校多位老师获奖,其中包括2节部级优课,2节省级优课,8节市级优课。信息技术三项比赛教学反思获得两个市级二等奖。微课比赛获得2个市级一等奖、3个市级二等奖、3个市级三等奖。
在第十一届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比赛、2017—2018年度“一师一优课”活动、2017—2018年度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等活动中,桂花园学校(东区)的老师们都积极地参与,在比赛中收获经验,收获进步,收获成长。
老师在信息化教学软件的帮助下,更好地研究教学方法,落实教学任务,学科教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在“智慧课堂”的帮助下,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开阔了视野,改善了方式,提高了效率。
“智慧课堂”是合肥市桂花园学校(东区)迈向智慧学校的第一步,这一步扎实稳健地为合肥市桂花园学校(东区)的智慧校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