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建立具有地方工科大学特色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符合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辽宁工业大学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台了《关于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
一、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主要内容,构建三个层面的课外创新教育体系
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
1、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2、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
从2010年起,学校每年投入资金50多万元,立项资助100项左右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申请者为学有余力且主修专业课程成绩良好的全日制非毕业年级的本科学生,并以团队申请为主。立项范围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类项目,应用性、创新性研究类项目,参加国家、省级有关竞赛的前期研究项目,社会调研项目,以及其它有价值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该培养计划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
三、调整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模式和教学内容,积极推行考试方法改革
1、调整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模式和教学内容
传统的专业选修课设置方式和教学内容存在着不适合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的弊端。教学计划中提前几年安排好的课程名称和内容在开课时往往已经落后,加上开课教师大多是资历不深的年轻教师,使得大多数学生修选修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学分,没有起到拓展视野、增强能力的重要作用。
辽宁工业大学自2008年开始改革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式和教学模式。一是改革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模式,各专业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内容要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知识和素质的需求,及时反映有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二是改革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各专业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课堂研讨、现场教学、实验操作与分析、课外文献检索阅读等方式。三是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教师,原则上要由具有较强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也可聘请校外专家来校开设专业选修课。学校要求各学院通过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参加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和请优秀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讲学及座谈等形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开设课程。
2、推行考试方法改革,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原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核心是摒弃简单的、只用一次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的办法,大力推行形成性评价。
辽宁工业大学校自2005年起,积极开展了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重要基础课以“平时+期中+期末”的考试方式为主,专业课则根据课程性质实行“设计+笔试”、“平时+上机+笔试”、“答辩+笔试”、“平时+作品+方案评析”、“小论文+调查报告+实践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学校特别强调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专业课考试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题等题型,多采用平时测验、大作业、课程论文、实践操作等基于形成性评价和能力培养的评价手段。通过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
四、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1、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2、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为此,辽宁工业大学完善了教师培养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了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教学基本功考核制度、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建立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与考核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