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淇县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指导意见》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1年2月18日
淇县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河南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意见》,推动我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结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展理念及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加快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全县教育信息化水平,打造现代化、智慧化的育人环境,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总体目标
按照教育信息化2.0理念、标准和要求,通过2—3年努力,加快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圆满完成示范区创建目标,争创市内领先、省内先进的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
1.到2020年,高标准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以数字校园和网络平台建设为抓手,消除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短板,“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融合,教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2.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依托鹤壁智慧教育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改善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
1.完善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高标准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统筹推进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到2020年,全县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网络出口宽带不低于100M,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效果。巩固保持全县中小学多媒体教室100%配备率。每个农村教学点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坚决消除乡村小规模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零配置”问题。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更新更换校园内老化的微机室、办公用机和多媒体教学设施、部件,确保多媒体设备等信息化设施完好率达到上级规定的85%以上。加快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2020年,全县40%以上的中小学达到《鹤壁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标准》基本要求。2022年,专任教师师机比达到1:1,全县70%的学校建设有智慧课堂,全县建制以上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基本实现数字校园全覆盖。积极推进中小学创客教育,2022年,每个学校拥有2—3个创客实验室(其中至少有1个信息化应用),开展包括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车床、开源电子、航模、VR/AR、舞蹈、艺术、手工制作等的实践探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开展中小学创新教学探索。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基于个性化学习终端(平板电脑)的智慧教学模式应用实践,到2022年,全县70%的学校开展有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终端的智慧课堂,构建多种形态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模式。
3.加强“三个课堂”基础环境建设。按教学需要为每个班级配备性能适合且成本优惠的“同步课堂”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和设施。2021年底前,中心校以上学校主讲端设备配备率达到80%以上,专用录播教室配备率达到30%以上,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的听讲端配备率90%以上,常态化录播设备配备率达到80%以上。2022年底前全县中小学基本实现基础环境全覆盖。
4.加大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淇县职业中专达到《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基本要求。引导鼓励学校建成VR/AR实训教室、智慧教室等创新型教学空间,推进智能化学习终端的普及应用,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
(二)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广泛深入应用
5.依托鹤壁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县域内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管理架构。指导学校充分应用市平台教育管理、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教育均衡、教育应用和平安校园等各项功能,实现统一资源调配、统一门户呈现、统一服务输出,实现网上政务审批服务、新生在线报名和教育专用地图等功能,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让数据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路,推进学校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服务与资源共享。
6.丰富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和关键能力提升为根本,鼓励中小学开展跨学科、融合性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和引入数字化校本课程及拓展性课程资源,形成文字教材、数字教材和其他数字化学习资源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体系,实现基于教情、学情的资源精准推送,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
7.扩充中职教育资源。引导职业院校以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为依托,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鼓励支持中职院校通过协同共建方式开发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工程,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8.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县本、校本培训,并将培训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必修学时(学分)。组建各级名师为领衔人的网络教研联盟,组织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开展创客、人工智能、编程培训,在信息素养提升方面探索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有效模式,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到2020年,使全县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通过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绩效考核,推动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9.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强化创客教育、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开展多样化信息技术应用展示活动与互联网+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网络修养。
(四)开展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工程
10.强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巩固保持中小学师生100%实名网络空间拥有率。组织开展网络空间应用活动,提升教师空间应用率与应用水平,确保教师网络空间使用率达到90%以上,学生网络空间使用率达到80%以上。指导教师利用空间突破课堂时空界限,进行学习评价和问题诊断,开展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与指导。鼓励中小学教师利用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等日常活动;鼓励中职院校教师利用空间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空间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模式等。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形成一批网络空间应用优秀学校和优秀案例。
11.变革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通过创客教育、跨学科教育,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等方面形成符合本地实际、体现本地特色的体系化经验,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利用平台电脑等个人学习终端,探索远程协作、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行为分析和精准化管理服务等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
12.助推线上体育蓬勃发展。开拓线上赛事,将互联网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开展围棋、象棋、广场舞等线上体育赛事活动,兼顾竞技性与趣味性,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每年组织一次全民健身活动月,通过线上全民健身比赛,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13.丰富校外活动形式。加快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信息化建设,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大讲堂、公益编程课、公益魔法科学秀、公益语言培训,增强传播效果和开办效益。组织开展机器人大赛、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媒体视频和图文直播的形式,吸引更多青少年参加校外活动,激发更多青少年学科学、爱家乡的热情。
(五)“互联网+”教育均衡工程
15.建立城乡教师帮扶机制。利用鹤壁智慧教育平台和我县网络直播互动教室开展城乡教师帮扶机制。到2020年,打造15个网络集体备课组,到2022年,打造30个到级网络集体备课群(共同体),形成一大批信息化教学创新案例。以县直、乡镇为基本单元,组建不少于5对城乡网络教研共同体或教学帮扶学校,通过“1+N”或“N+N”的网络直播课堂方式,构建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薄弱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问题,促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到2021年,网络直播课覆盖到全部有需求的教学点。
(六)平安校园雪亮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淇县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发改、教育、工信、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参加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落实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学校信息化发展。
(二)注重队伍建设。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各单位要设置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配齐配全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壮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维队伍,并将教师在信息化方面的劳动计入工作量。开展学校CIO的信息化领导力轮训,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规划、指导与管理能力。
(三)加大经费投入。按照《河南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意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经费,足额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经费在学校公用经费中的支出比例不得低于10%。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推进策略,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四)强化督导评估。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并通报督导结果。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测,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将评测结果作为奖优惩劣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