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英语教学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职学校学生初中阶段都曾接触过英语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原来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掌握的词汇量更是少之又少。英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足,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找到适合他们的英语学习方法。其中学习英语的好习惯之一就是:词汇的学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就中职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谈谈看法。
一、中职一年级学生词汇学习现状调查
1.词汇量的调查
笔者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读技校的,一小部分学生还未完成初中学业。总体来说,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对于他们进行英语学习还是有很大的障碍的。所以,中职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词汇量,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2.词汇记忆方法的调查
二、提高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策略
1.利用原来词汇学习经验,为中职英语词汇学习服务
虽然学生原来掌握的词汇量不多,但是毕竟有一些基础。学生在原来的词汇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学习经验,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验为之后的词汇学习服务。笔者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学生能认读单词的经验,归纳出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律,以此起到以旧带新的知识转移作用,同时增强学生自学英语词汇的能力。比如归纳元音字母Aa、Ee、Ii、Oo、Uu等的读音规律,教会学生学会利用音标记忆单词。
(2)利用学生能认词义的经验,指导他们归纳话题词汇,比如动物类:hen,cowsheep,fox,goose,tiger,pig……文具类:book,pen,pencil,eraser,ruler,pencil-box,bag,desk……教他们找到词汇和词汇之间的联系,以此加强词汇记忆的有效性。
(3)利用学生原来已经掌握的词汇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更多的词汇,既让学生尝到了学习词汇的成就感,也能更好地巩固他们所学的词汇。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流程,增加词汇的复现率
3.建立合理的单词检测机制
三、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智慧就是对所有人生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整合。智慧不等于知识,一个人知识再多,学富五车,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二是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但是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形成自己的新理解和新思想,在实践中去创新。教学智慧是教育智慧的一个方面,主要指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智慧。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是结合语文的特性,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有很多类型,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四个阶段来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
1课程导入的智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对这堂课的看法,好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导入课程这个环节十分考验老师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相比其他课堂灵活性更高,所以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激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这涉及到教学智慧的情境性。语文是一门感彩很浓的课程,例如我们有时候需要学生去体会古人的情怀,所以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某种氛围中,感染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观看也是老师们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时候某些语言过于抽象,老师可以将视频或者模型给学生观看,这样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感知,有助于学生去记忆所学知识。
2课程讲授的智慧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讲什么,怎么讲,都是需要老师提前计划的,如果老师盲目的讲授,不分轻重,会使课堂失去色彩。影响讲授质量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点,老师语言的幽默性,老师语言的节奏性,老师语言的精准性。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将幽默应用到小学生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笑,这种气氛下,学生的表现会活跃,大脑运转较快,进而提高了效率。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节奏感,学生听久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老师的语言应该注意抑扬顿挫。教师语言不能太累赘,这样学生会记不清楚重点。当然准确性也很重要,小学生跟老师学习的语言很多,如果老师的语言不准确,缺乏逻辑,学生也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
3课堂组织的智慧
课堂组织最能反应老师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能力的方面。很多老师讲授课程的能力非常好,但是组织课堂却很乱,连简单的课堂秩序都无法维持好。这就说明,良好的课堂组织是吸取知识的前提,讲的好但是没有观众,也是徒劳。另一个组织课堂的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不一定都能领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皱眉头或者想睡觉的状态,那老师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式和课堂组织方式。除了观察学生的表情反馈,还要重视学生的课下反馈,老师课下一定与学生多交流,现在社会信息技术发达,除了课堂上的沟通,老师应该在课下多听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反应这节课有些知识没有学好,老师可以在下节课再着重讲解一下。
4课堂板书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施瓦布(Schwab,J.J).实践:课程的语言[M].2003.
[2]李定仁,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1997.
[4]胡燕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智慧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
[5]杜萍.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育变革;变革智慧;本土文化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无论从什么角度切入或者以什么方式推进,目前确实已深入到学校内部,学校变革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节点上,需要我们的变革智慧,因为智慧地认识和把握关键性的发展问题,对于深化改革至关重要。
一、在教育变革中增长变革者的智慧
二、借鉴过程中警惕制度、方法和本土文化之间的漏洞
把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汇聚在教育之中,并思考和定位置身于时代和社会之中的教育的应为与可为,可以避免就教育而论教育的狭隘思路,为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和坐标所向提供基本条件;但这还仅仅是第一步,变革教育的措施一样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成效与意义的体现。日本近几十年来教育变革的得失可供我们借鉴。
“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日本靠移植、“拿来”成功地解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促进了社会政治生活的转型,也希望通过“拿来”的方式变革教育。日本的三次教育改革,都以欧美国家教育为范型,尤其是从第二次改革开始,在变革的制度和方法上全部仿照美国模式。但制度和方法很难孤立地评价出好坏,只有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并在运行过程中才能准确认识和判断其价值。制度与文化处于相互构成的关系状态,美国的民主制度诞生于它的文化并依赖这种文化,并与之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在具体制度和方法的借鉴过程中,日本所缺少的可能正是对自己社会文化特性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深度反思。
日本和美国在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日本社会以均质性、划一性著称,差异被当作异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日元不断升值,许多企业纷纷到国外投资,而随父母到国外生活和学习的孩子一旦回国后,就首先成为被压制的对象。因为他们将国外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带回,“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所以,日本从表面看是一个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善于学习的国家,但它的成功大体上集中在技术和制度层面,至于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有排斥倾向。虽然,第三次教育改革以自由、民主、平等和个人等思想为内容,但事实上,日本人所信奉的个人、平等和自由等观念,却都是很“日本特色”的。日本的“个性观”,与其说是“个人主义”的,不如说是“关系主义”的,因为不论孩子还是成人,都是集团或关系中的“个人”,个人的地位、价值是以所属集团的社会地位来衡量的。“与众不同”就应被排挤、受侮辱,而且是“耻有应得”。这与欧美对个人主义的看法有不同的性质;即使美国人现在也强调在“关系”中认识个人,但其对特殊性的态度向来是欣赏和包容的。
此外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身份制”和“等级制”是相互关联并沉淀为潜意识的文化基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各尽其责”是他们理解的和谐秩序。给了你名分,也就意味着给了你这个名分下的社会地位,或者受尊重,或者受排斥,也都是“各得其所”。所以,理解日本人的平等、自由、个人等观念,必须放在他们的“身份”和“秩序”的文化背景中,否则,就容易和西方的平等、自由和个人观念等同。日本人用日本文化改造了西方的企业制度,但在民主自由的制度里面流动的却是自己的划一、等级色彩很重的文化血液,这种被改造的或“日本化”的企业制度在成人世界里可以顺利运转(但也可能表现出另一种类型的问题),但在儿童世界里,在学校生活中,却会出现儿童化的问题,即一方面是划一、等级和排斥异己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是民主的制度和学生现实生活的无组织和无政府状态,也即在制度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漏洞,在这个漏洞中,会自行产生一种依靠自然法则(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处理群体关系的方式,欺侮现象就是一种表现。
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制度给个性、自由留出余地,但个性和自由却没有自然而然地“结果”。日本人倾向于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归于旧制度的“疲劳”,但事实上“打不起精神”来的不光是划一的集权制度,还包括美国式的新的“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正是民主制度诱发和加剧了欺侮现象、班级崩溃等问题的程度。在日本,也有人认识到自由、平等、个性等观念是班级崩溃的真正土壤,认为那种把各种教育病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看作是学校内部的东西,尤其是制度的东西,并把制度的变革与学校自由化、教育个性化直接从表面上联系在一起,是不恰当、不明智的。对日本来说,缺少的或许并不是单纯的制度性变革,而是缩小文化与制度之间漏洞的人为努力;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在新的社会结构上,重建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的价值观念,才是文化建设的真义。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增强,文化交流深入,“制度热”在中国也暗暗升温。在教育中,引进制度的热情也一度异常高涨,但我们同样需要思考我们是否具备产生这些制度和保证这些制度运行的文化土壤。从文化特性和变革思维方式上看,此时的我们和日本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匹配,单纯的制度挺进不是没有可能,但却不会行得太远,类似日本的新的制度性问题也会在所难免;其实当前已有很多的制度疲惫现象和文化漏洞需要我们进行大量亡羊补牢的工作。“本来民主”和“为了民主”说明了文化根底的不同,民主制度运行于民主文化中可能是一种如鱼得水的自然状态,但脱离开它的文化母体,则可能导致无政府主义。
三、追求和实现教育变革的本土文化意义
教育变革赖以自足和骄傲的文化目标,还不在于致力于填补“借鉴”和民族文化之间的漏洞。这涉及如何认识学校变革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学校变革的文化使命以及如何寻找完成文化使命的途径方式等问题;而且,也不仅仅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其中还涵盖对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文化变革的思想方法等。
教育的文化使命并不是理论的奢望和虚幻,因为文化作为生存方式,不是静止的、凝固的“遗产”,而是活动、策略和变迁着的,它就渗透于人们日常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所以,文化的改造就意味着是对现实中人的观念行为的改造,改造教育中人的观念行为,也就触及和走到了实现教育文化使命的基本途径上。
在师生心目中,对于班干部标准有以下几种认识类型:
(1)成绩和能力型:学习好,有能力。
(2)特长型:某些方面领先一步(如智多星、火车头、水中鱼)。
(3)态度和品质型:肯为同学服务,工作认真;说到做到;对自己要求高。
(4)资源型:把各种岗位看作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权力和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锻炼自己的资源。
当然,追求和实现教育变革的本土文化意义,不仅是指对本土文化的改造或者对传统文化的宏扬,它体现的其实是对待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立场或者是在教育变革中必须秉承的文化信念,即“中国教育与中国本土文化是相互缠绕相互锁定又彼此构成和彼此催育的,只有在民族文化土壤中扎稳根基,才有可能摆脱外来教育和文化对我们的强力牵引和拔根式的撼动,实现民族性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注释:
[1][日]藤田英典著,张琼华、许敏译:《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页、89页、88页。
[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41页。
[3]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参考》,1996年第5期。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
[5]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44页。
一、夯实音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拼读
二、运用构词法,让学生学会记忆词汇
英语词汇量浩如烟海,但却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很多单词由词根加上前后缀组成。掌握这些英语词汇构词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单词、积累词汇,可以让学生快速而高效地进行词汇学习。因此在学习某个单词时,我们不能单独地就词讲词,而是要深入挖掘这些单词的内在规律,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由一个词开掘出去,让学生通过联想掌握这一类构词法的单词,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构词法来学习与记忆单词,这既是学生学习单词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扩大学生词汇量的重要途径。
前缀:除个别前缀外通常改变词义,而词性不变。如dis-,im-,in-,mis-,non-,un-等表否定:appear出现―disappear消失,correct正确的―incorrect不正确的,possible可能的―impossible不可能的。anti-表反对、抵抗:antisocial(的);auto-表自动,autochart(自动图表);sub-表下面的、次、小:subway(地铁)。
后缀:除个别后缀外通常改变词性,构成词义相近的其他词性。1.-ence,-er(r),-ful,-ian,-ist,-ment,-ness等可以将与原词词义相近的名词。Write―writer作家,act―actress女演员,music―musician。2.-fy,-(e)n,-ize等可构成动词:real―realize意识到。3.-able,-en,-ful,-ive,-less等可构成形容词。nature―natural自然的,gold―golden金的,rain―ra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