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与其让研究生大张旗鼓搞创新,不如让他们踏踏实实读点书学术本科生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黄朴民,男,原籍浙江省诸暨市,1958年8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曾先后就读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历史系。1988年在山东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执行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春秋军事史》、《何休评传》、《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教论》、《孙子评传》、《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等。

【正文】

这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挂一漏万地归总起来,就是形式主义猖獗,大玩花架子,形式大于内容,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01

所以,新生此时填写的表,不过是自己在规则的要求下,临时拼凑出来的“计划表”,没有价值,缺乏必要。完全可以不填或仅简略填一下应付就可以。如果,太把它当一回事,那真的是买椟还珠,脑残进水了。所以,我在指导硕士生、博士生时,学生提交的这类表格,我一般是不会太较真地审读把关的,只要表格上的空白之处已被文字基本填满,相应环节没有缺漏的,我就毫不犹豫签名通过。

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基本道理,即,“计划赶不上变化”,《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有云:

“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一瞬目,而兵形易也。”

当年我们那个时代读硕士生、博士生,并没有这么多乌七八糟的表格要填写,不是也顺顺当当走到今天了吗?那个时候,学位论文可以写成像模像样、花团锦簇的正经论文,也可以拿以校勘注疏为主体,但又确有学术价值的古籍整理成果去交差。没有人会来横加干涉,甚至在一些老先生眼里,与其炮制玩弄概念、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大而无当的高头讲章,不如脚踏实地做些文献整理的基础性工作。更何况,文献整理同样是发现问题,并运用厚重学科知识、正确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同样可以提升学术研究的能力,同样是学术文化传承上的创造性努力。

也是在那个时候,学位论文的选题也可以随时改变,根本没有什么固定的计划。像我的博士生同学齐涛教授,刚入学时初定的题目是韩偓《香奁集》的整理与研究,可一年后便换成了“唐代盐政研究”,从原先的以文学历史研究为对象,变更为以经济史研究为对象,跨度不可谓不大,可谁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我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更是到临近毕业前三个月时才最终确定下来,且与最初的题目有了很大的不同,即由整体考察两汉儒学演变的历史,换成了专门讨论董仲舒思想的内涵与意义。这一样也没有导致任何麻烦。如果事先有什么的计划,那么,这计划岂不等同于一张废纸。

所以说,没有计划,这恰恰是最好的计划,就像武侠小说中所讲的那样,无招胜有招。应该讲,这合乎兵法上所揭示的克敌制胜最高原则:“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02

其次,是规定要主修完相当数量的学分,搞莫名其妙的课程体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开设不开设,开设多少门才合理适当,怎么开设,等等,同样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研究生是不是应该上课,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天底下,哪有作为学生而不用上课的道理。问题是,现在各个高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似乎很有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仅就我所比较熟悉的历史学专业而言,其形式上的欠缺,它至少有两个地方。

以我过来人的切身体会,我觉得课真的不必多上,关键在自学。记得我在杭州大学历史系跟随黎子耀师攻读硕士生、研习先秦史期间,专业课程也就两门,一门先秦史专题研究,一门先秦文献研究,学得很轻松,可同时也学得很有效率。再如,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师从王仲荦师、杨向奎师、田昌五师攻读博士学位时,专业课更只剩了“先秦史研究”一门了,由徐鸿修教授负责讲授。这同样也不曾影响到我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对研究能力的专门训练。

我本科生、硕士生的学习生涯都在杭州大学度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这样的好地方,外地的学者也是普通的人,都有游历的兴致与意愿,所以,当时好多的学术会议都在杭州开。历史系的领导很是敬业,处处为学生们着想。于是秉持“江湖”的规则,“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打从杭州过,留下买路钱”,诚诚恳恳地请求那些专家留下“买路钱”:给杭州大学历史系的同学们作专题讲座。

吾生也有幸,曾聆听过多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近距离感受了不少史学大师的学术风采。这个名单可以列上长长一串,包括有:著名历史地理学专家、复旦大学的谭其骧先生,著名经济史专家、厦门大学的傅衣凌先生,著名古文献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的张舜徽先生,著名先秦史专家、兰州大学的赵俪生先生,著名法国史专家、北京大学的张芝联先生,著名先秦史专家、吉林大学的金景芳先生,著名宋史专家、北京大学的邓广铭先生,著名先秦史专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张政烺先生,著名明史专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谢国祯先生,著名史学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的吴泽先生,著名俄国史专家、北京大学的张蓉初先生……。至今思及,犹是悠然神往,感恩于上苍的眷顾!

与课程设置平庸无特色、课程过于繁多相比,授课内容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备性,授课方式上与本科生授课雷同性、同质化,则是更严重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孙子兵法》有云:“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研究生的授课最忌讳的就是追求面面俱到,做平铺直叙式的介绍。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一般的历史学知识他们早已有所接触和掌握,在这种情况下,你若是泛泛地介绍某一领域的知识,一定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可,听你口干舌燥地讲,远不如他们自己上电脑,到百度、谷歌的检索系统中去检索和了解。他们听你的课,是要听你别开生面的见解,了解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可是,每个老师的知识结构中都一定会有软肋的,有学术上的盲点。其真正有独到研究心得的,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过于追求系统性,那么,许多内容的讲授只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像我本人,虽以思想史为专业,但有所擅长的不过是先秦军事思想和两汉经学思潮而已。而《古代思想家研究》这门课,从系统性、体系性完备考虑,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就应该讲到,我哪里做得到,硬的要讲的话,也只能拿本参考书,依样画葫芦式的复述一遍,这难道有意思吗?所以,我开这门课时,每讲完两汉思想家,就加以“腰斩”,打住不往下说了,这显然是不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的。

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课程,都是那种富有学术个性特色的课程。不应该强调体系性、系统性。这方面前辈学术大师已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马叙伦先生当年在北大讲授《庄子》,一个学期就讲了其中的《天下》一篇,遂得“马天下”的雅号。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通史课程中的“魏晋南北朝史”,第一堂课就开宗明义申明:

“本课程虽属通史性质,也不能全讲。如果各方面都讲一点,则类似高中讲法,不宜于大学。每星期二小时,在听者或嫌其少,在讲者已恨其多。其原因有三:(一)自己研究有限,自己没有研究过的,要讲就得引用旁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包括古人的和今人的)。这些,都见于记载,大家都能看到,不必在此重说一遍。(二)有些问题确是值得讲,但一时材料缺乏,也不能讲。(三)以前已经讲过的也不愿意再重复。有这些原因,所以可讲的就更少了。现在准备讲的是有新见解、新解释的。”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卷中”

这可谓是真正的“通人之论”应该奉为讲授研究生课程时的最高原则。

我所遇上的不少优秀老师,在给学生授课时,也都或多或少不约而同地呈示着陈寅恪先生的教育理念。如杭州大学主讲“世界上古史”的毛昭晰老师,一个学期下来,就讲了“腊玛古猿”专题,古希腊、古罗马,他抄了一黑板的提纲,就算完了。而主讲元史的黄时鉴老师,也只是重点讲了“怯薛”、“探马赤军”、“也里可温”等几个题目,其他的蒙元史史实,则同样忽略了过去。可恰恰是他们,才是我们当时最崇拜的师长,而且觉得听课最有收获。

至于我的硕士生导师黎子耀先生,他虽给我一个人开设了“先秦史专题研究”和“先秦文献研究”两门课,但是每二周让我去他家里一次,前一门课以王国维的“卜辞中所见的殷先公先王考”为题,对甲骨卜辞所反映的殷代统治谱系展开讨论,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后一门课则只讲《诗经》,而《诗经》中则又仅仅疏解了《关雎》一首诗。

到了山大读博士生期间,徐鸿修教授的“先秦史研究”,课同样在他家里讲,且也只是讲了“周代宗法”“国人议政”等三、四个专题。然而,他们的授课,却真的是第一流的课,因为通过他们的讲解,我多少窥见了治学的门径,能帮助自己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谓“一法通,万法通”。这才是成功的课程设计,典范的研究生教育之道。而今天求大求全的研究生课堂教学与之相比,其水准低下,相距实不可以道里计。

03

其三,是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泯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同时对“学术创新”作简单化、机械化的理解,任意割裂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

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现在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上的问题之一,是将所谓的学术创新流于口号化、形式化,一味强调创新,而相对忽略了必要的传承。事物是辩证统一的,传承与创新互为关系,相辅相成,没有创新,就会窒息学术发展的活力;但没有必要的稳定,创新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式的忽悠。所以,《周易》既有“革”卦,肯定开拓、变革、创新的意义,又有“鼎”卦,强调稳定、积淀、厚重的价值,二者不可偏废。在我们中国,“保守”似乎完全是负面的意义,意味着固步自封、封闭僵化、消极落后;其实,事情哪有这么简单,保守在许多情况下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所以,人家英国一个主要的政党,就干脆取名为“保守党”,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坚持自己行之有效的做法,坚守自己的合理制度,乃是一种美德,一种正能量。

在学术研究上,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开拓,积极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倡导传承,充分借鉴和汲取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的研究基于原来的学术成绩,又超越于原来的研究成就。然而,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培养却提倡为创新而创新,这在论文写作上更是强调到了不恰当的地步。

我本人忝列教授之位,也经常受邀担任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评阅人,或参与同行评议。经常看到评议书的说明文字中,要求评阅人指出该论文有哪些创新,罗列出一、二、三、甲、乙、丙,A、B、C,等等等等。说实在的,我最嫌烦的,就是这个提法了。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主要的命题,千百年来,早已让读书人研究得相当饱和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谓是“题无剩义”了。那有这么容易让今天的我们任意创新?

我个人认为,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能全面梳理清楚前人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个别地方有些自己的看法,文通字顺地写出10多万字来,那就算是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了。如果念兹在兹地强调创新,那么很有可能会是一厢情愿的白费劲。甚至会“创新”出类似“武大郎个子不会太矮”“西门庆是君子”这样的胡说八道。

在研究生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上,同样也不宜刻意追求所谓的“创新”。否则,同样容易走火入魔,大闹笑话。政出多门、朝令夕改、出尔反尔,标新立异,总是喜欢打着“创新”的旗号,悄悄地夹带追求“政绩工程”的私货。让人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法国罗兰夫人有言:“自由,多少恶行借汝名而行”,套用之,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创新,多少折腾借汝名而行”。

明明是培养方案,却故弄玄虚命名为“某某图”;明明是个必读论文选,却煞有介事宣称为“某文献”。实在看不出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况且,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学生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该读的书,该看的文,不应该整齐一律。硬性作统一规定,就违背了古圣贤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之道,是值得商榷的。况且,哪些论著该必读,每一位做导师的,也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也许推崇陈寅恪,我可能赞赏梁启超,哪里会有标准的答案!

THE END
1.黄益平:创新驱动型增长国发院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经济学、人口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除林毅夫、易纲、海闻、张维迎等创始人之外,还包括周其仁、宋国青、曾毅、闵维方、汪丁丁、姚洋、黄益平、卢锋、刘国恩、徐晋涛、李玲、雷晓燕、傅军等。学院秉承北大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学风,高度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致力于学术与https://www.mbachina.com/html/mbachina/20241210/604370.html
2.综述黄品汇MBA全新升级:技术驱动未来教育的黑科技探索《lutu轻量版线路检测页v4》完整版电影在线观看 -,AI明星造梦成果李沁五十分钟详情介绍-AI明星造梦成果,伊甸直飞直达入口2025,palipali2入口线路检测:如何检测和解决入口线路问题-,911反差婊吃瓜黑料热门网曝|911,吃瓜,扶老二轻量版线路检测1:可以让你从中受益,畅享,黄品汇appv2.0.11 安卓-黄品汇App是一款专注http://m.ruhrg.com/v/video/20241122/169547vCZoAJ.shtml?scm=46248-20241213
3.黄昌波老师简介.ppt黄昌波老师简介.ppt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页数:约12页 分享到: 1/12 分享到: 1/12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文档介绍 中国十大实战型培训师 国内著名团队训练导师 多家企业常年管理顾问 家庭教育指导专家 青少年素质训练专家 1 培训过的部分企业 中国邮政、中铁五局、中国红楼集团、格力空调、浙江永磁集团、浙江鲜八里集团https://www.taodocs.com/p-496885262.html
4.黄昌波老师简介.pptx中国十大实战型培训师黄昌波国内著名团队训练导师多家企业常年管理顾问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青少年素质训练专家培训过的部分企业 中国邮政、中铁五局、中国红楼集团、格力空调、浙江永磁集团、浙江鲜八里集团、浙江东正阀门、纪优希服饰、浙江骏龙包装、浙江川味观餐饮、杭州金蟒企业、浙江汤氏物流、浙江诸暨三利化纤、浙江诸暨金昌https://m.book118.com/html/2019/1121/7101021106002103.shtm
5.黄昌波黄昌波,男,1985年10生,中共党员,四川德阳人,现任四川省中江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委、四级高级警长。 2008.12--2009.02,黄昌波任四川省中江县公安局仓山派出所科员; 2009.02--2009.06,黄昌波任四川省中江县委办公室科员; 2009.06--2011.05,黄昌波任四川省中江县委办公室信息科副科长; 2011.05--2013.07,黄昌波任四川https://vibaike.com/158489/
6.深圳超越巅峰黄昌波:做中国领先的家庭教育培训与教育行业培训供应超越巅峰黄昌波还表示,超越巅峰教育专注于教育行业,坚持踏踏实实做教育的理念,研发了独特、深入、又极具实战性的系列课程和训练,在家长培训和青少年素质训练领域,从思维、方法、语言、关系、环境等方面彻底解决了家长的教育难题和困惑,形成了一套让孩子不受外界、环境、客观、他人的影响而自动自发独立成长的有效系统!http://www.infomorning.com/home/Index/details/pid/5/cid/22/id/20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