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天和大家介绍上海理工大学2024届设计类专业毕业生作品展,一起来看看吧~
01.
面向中国新世代美学的
新能源汽车外饰设计
贺志宇
指导教师:黄颖捷
本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对中国新世代美学元素在新能源汽车外饰设计上的应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美学因素对汽车设计的影响和意义,针对中国新世代美学的核心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简约、生长、克制这三个美学元素在新能源汽车外饰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及其效果。
02.
智能康复座椅
罗轶春
指导教师:倪瀚
作品介绍:这是一款专门为中风偏瘫患者设计的智能康复座椅,造型在创新的基础上,合理增加了智能化的功能,针对偏瘫患者更加准确的解决了患者对肢体康复的需求,以及康复期间产生的不良情绪如何释放等问题。患者坐上座椅后可以语音控制设备的运行,通过前方屏幕的引导以及机械装置的协助完成康复训练,保证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同时通过音乐骨传导以及振动按摩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音乐心理疗法。音乐疗法提供节奏与音调刺激,外骨骼技术提供了肢体运动的物理反馈,多感官刺激可以激发患者的康复积极性,激发患者的神经可塑性,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03.
eVTOL智能飞行交通工具
金彦
指导教师:缪珂
作品介绍:eVTOL智能飞行交通工具,作为当代高科技浪潮中的璀璨明珠,正逐步从科幻梦想变为现实。随着航空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尖端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飞行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与运营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赋予了飞行器更高的自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应对,更高效率,更多环境,更加复杂的飞行。结合智能,安全,效率,便捷,个性化为核心的eVTOL智能飞行交通工具设计,有力改变了当代出行的方式和体验。
04.
户外(或半户外)休闲家居产品设计研究
刘可盈
指导教师:宫力
作品介绍:在都市化的今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开始追求一份闲适。户外空间便逐渐成为人们追求休闲、舒适生活的重要场所。而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早已不局限于功能性,甚至开始追求更高的审美和心理精神。
05.
智能时代下共享婴儿车设计
曹怡章
指导教师:欧细凡
06.
御风型风力机装置设计
姜文珊
指导教师:崔彦
作品介绍:本设计旨在响应国家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针对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问题未得到根本缓解及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未被充分合理开发的现状,设计并探索一种融合可持续理念的御风型风力机。该研究将深入分析风光互补系统,即结合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清洁能源技术,旨在实现能源互补、提升系统稳定性和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07.
基于高密度肌电模态的
运动恢复产品设计研究
李骁恒
指导教师:刘翔宇
作品介绍:由于对运动恢复过程不够重视,或是对肌肉疲劳状态和健康运动缺乏认识,大多数运动人群都饱受伤病的困扰。本系列产品借助肌电信号对肌肉疲劳状况的反映能力,将肌电检测方式与物理恢复方式相结合,为用户提供肌肉疲劳的量化数据,帮助其更科学地安排运动计划、更安全地运动下去。由于用户专业程度不同,对肌肉恢复的需求也不同,所以本设计将运动恢复产品进行分级,分别将泡沫轴、筋膜枪、筋膜刀作为形态依托与肌电检测方式结合,为用户提供所需的肌肉状态数据和合适的肌肉恢复手段。
08.
一场飞越世界的梦
民航智慧客舱中的声音服务设计
瞿蒋成
指导教师:肖亦奇
09.
智能充电服务系统设计
孙辛
指导教师:崔天宇
作品介绍:针对目前室内停车场为主要场景的智能充电服务系统设计。设计从环境友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角度和此类汽车的用户使用体验角度切入,为了解决目前充电车位难找、充电慢、而充电桩又供不应求的痛点。在设计思路上跳脱出传统充电站的充电桩固定思维,而采用吊顶式的充电桩,能够悬挂在室内停车场的顶部,从而实现充电桩可移动、可提前预约,满足用户即约、即停、即充的潜在充电需求。同时由于连接网络,因此便于运营商或停车场物业后台能实时监控和调度充电桩的运行。
10.
"一带一路”非洲村域能源系统设计
谭歆
指导教师:定律
作品介绍:这个世界的用电是不公平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既无力负担电网的建设,也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使用的电力资源。近60亿人生活在没有稳定能源系统的“南南合作国家”里,他们无法使用最基础的电能,更无法进入现代社会的节奏当中。本研究提出了分布式村域直流能源系统及系列化产品生态,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分布式村域通信系统的能源设计方案。并结合当地手工业,打造非洲新村域制造模式,使其自力更生地制造、加工和出售适配该村域能源系统的产品生态。本研究提出的能源解决方案和经济发展战略,双管齐下打破恶性循环,为其将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提供过渡性的助力解决方案,同时也提出了帮助南南国家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分阶段发展目标。
11.
基于光伏储能的
道路设施服务及产品设计
万一航
指导教师:汤浩
12.
指导老师:崔彦
“青铜纹铭”
青铜纹样系列字体设计
李佳瑶
指导教师:陆赉
《食事报道》
李彦琪
指导教师:陶海峰
《食事报道》是一本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责任类书籍,通过食面埋伏、识食物者为俊杰、安全买菜经三个篇章向人们展现食物背后的危机,了解如何预防食品危害并在生活中吃的健康。
“留艺”主题文创设计
肖瑶
指导教师:梁琰佶
由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艺术为灵感,进行主题文创设计。该品牌我称作“留艺”,是六艺的谐音,意思为把六种艺术保留下来。此主题文创设计中包含15个IP人物形象,分别包括礼五个,乐四个,射两个,御一个,书两个,数一个。
六艺是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六艺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为现代设计带来新的创意和灵感。
《梦境美术馆IP文创设计》
徐晨艺
指导教师:刘泓锐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快节奏都市生活背景下,梦境美术馆IP文创设计以行为设计锚点的理念,通过基于3D建模、AR虚拟现实的技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超现实主义故事,引导正向行为,塑造积极的生活态度。
智能汽车HMI设计
徐明慧
这是一款卡通治愈主题,充满互动性、娱乐性的智能汽车HMI设计,虚拟语音助手、AR交互和引导,使原本枯燥无味的驾驶旅程变得更具体验感与交互性。
虚拟语音助手小熊Healer在副屏上和主屏上显示,同步驾驶员操作。放大显示指令,提示错误操作。疗愈风格的汽车HMI界面设计。提升驾驶体验,减少压力和焦虑,安全性和舒适度。
语音召唤虚拟助手提供更直观的信息呈现,小熊Healer会通过投影出现在驾驶员面前。创新点四:导航界面使用AR实景交互。增强路线引导作用,显示车况与环境。
副屏界面
倒车实景交互
Healer换装界面
“符神驾到”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徐泽华
指导教师:高秦艳
白族甲马是云南代表性的非遗文化,也是“符神驾到”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源泉。白族甲马融合了民俗、宗教和艺术等形式,是白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然而,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的白族甲马面临着许多传承困境,以至于在现代社会中它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在品牌定位方面,作者将“符神驾到”确立为一个专注于传承和创新的云南白族甲马文化传播品牌。这是一套围绕十二个极具白族甲马特色的图腾造型而展开的品牌形象设计,展现了白族甲马的魅力与神奇。作者将白族甲马古拙的特点与大胆的色彩、趣味的造型设计进行融合创新,旨在吸引并激发新一代年轻人群对白族甲马的兴趣,最终达到传播与传承白族甲马文化的目的。
“道韵”武当文化主题插画设计
张雨林
该毕业设计的课题为“道韵”武当文化主题插画设计,致力于对武当文化与道家文化进行结合,融入国风以及水墨插画风格,创作独具武当特色的插画作品。以真武大帝的前世今生作为故事主要脉络与切入点,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内容,上部为《真武修行篇》,重点描绘其修身养性的过程,将其一步步游历武当以及感悟道学的经历作为插画的主要内容,通过打坐、参拜、武术、诵乐等形式表现武当文化;下部则是《真武纪事篇》,记录了真武及其后人传道解惑济世普渡等事件,反映了个人对于社会的反哺,通过描绘真武大帝的化身及其后人如何帮助百姓和回馈社会,从而表现武当精神的传递。修道者随着感悟”道韵“的这一过程摒除欲望与杂念,摆脱焦虑与浮躁,最终实现心灵上的自然和一,同时也暗示了当代社会一种人生的成长与自我和解。
“菜运亨通”品牌文创设计
朱文彦
设计说明:随着消费者对品牌文创的个性化与文化内涵的期待值不断提高,具有创意和深厚文化底蕴的IP设计将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作为设计研究者,应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核心,深入探究他们的需求与期待,设计出更加符合市场趋势、满足消费者喜好的优秀作品。
本课题“菜运亨通”这个品牌并非直接指代真实的菜场品牌,而是对现实菜场整体形象的一种概念性提炼。它并非简单描绘菜场的繁忙与喧嚣,而是将菜场作为一个汇聚生活气息、传递美好愿景的载体。在这个概念中,菜场不仅是买卖蔬菜的场所,更是展现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精神家园。因此,“菜运亨通”寓意着菜场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带给人们无尽的喜悦与好运。
神秘花园主题文创设计
王浩宇
设计说明:人类数字背景生活下,“神秘花园”主题文创设计以自然元素为设计灵感,通过基于3D建模,AR虚拟现实技术,多感官交互,以凸显生命活为核心理念,呼吁人们亲近大自然,走出室内的束缚,享受户外的美好与活力,向人们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多维创智廊间共生
陈洁叶盈
指导教师:郭谌达
作品介绍:“多维创智,廊间共生”,以血管为设计灵感,将红蓝定为主色调,在街区建立立体交通模拟静脉与动脉的纵横交错,象征着整个街区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始终充满活力与朝气,永远在不断更新、前进。设计整体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以及人地关系理论对大学路街道的更新改造。研究创智天地社区作为一个“功能混合型街区”所应该具备的社会属性以及居住社区功能复合化的标准界限。使其作为功能混合型社区在未来能够在各部门、各主体的相互协作之下向着更加健康、更加合理,做到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更新后的大学路街区融合信息、资源、理念和场景为一体,未来应成为网红商业新地标,成为多方人群获得能量的“补给站”。
乡愈--体验式老年民宿设计
刘小诗
指导教师:张璟
作品介绍:乡愈,是指压力较大的当代人能够在乡村生活中治愈自我。在社会经济发展向好的大背景下,养老模式发生转变,更多老年人选择旅居养老的模式,希望通过体验异域文化风貌满足对养老生活的美好期待,因此对老年民宿的需求较高。设计从养老模式、老年人需求、民宿发展现状出发,表达设计的意义、目的和研究内容,结合案例研究和具体场地情况确定设计策略,通过功能性疗愈和体验性疗愈两种手段达到疗愈的效果。在功能性中要以适老性为原则,主要分为旅游和公共服务两大功能,民宿的体验性中以文化体验、农事体验、举办活动来实现,最终起到激活银发经济和民宿行业的作用。
叠构方寸,其上新生
城市农耕体验空间设计
谢雨婷张晣钰
指导教师:何明
作品介绍:你有多久没有吃到新鲜绿色的蔬菜你有多久没有走进田野感受农耕文化?你曾发现过生命的魅力吗在我们的空间里,你可以享受种植带来的乐趣,定制属于你独一无二的绿色美食。
桂馥兰否至美而生
周振宇
指导教师:方智果
方案为由一个个模块单元拼接组合而成的超高层模块化塔楼建筑,内部种植绿色植物,以达到在都市之中创造自然的设计意图,同时让花香弥漫于整个建筑之中影响其中之人的心理健康,达到至美而生。
铺层·叠序
基于松江仓城布艺文化孵化的老旧社区改造
姚佳晨
指导教师:郑振华
作品介绍:本项目是针对松江仓南弄的老旧社区改造项目,松江仓城社区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片区,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选取区块长期处于荒废状态,面临功能区划分不合理、交通系统紊乱、文化认同感低等问题。本次项目希望以“松江布”布艺传统为文化载体与总元素,结合“立体社区”的发展理念,对选定区块进行更新改造。通过对布匹纹理、纺织机械的元素提取,以立体社区为“骨骼系统”与以传统文化为“血肉系统”两者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打通堵点,实现对地块的高效利用,激活城市灰色空间、边角地带。创建出新型社区邻里、新型文化传统风貌、新型绿色生态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态的设计目标。
竹洋拾趣
前岙村竹洋山登山步道规划设计
常一帆
指导教师:杨潇雨
作品介绍:竹洋拾趣的设计基地位于浙江省宁海县前岙村竹洋山,通过整合场地多种地形、产业特点等现状条件,以展示本地渔村文化与富有野趣的山林探索体验作为导向,打造具有系统性的登山观光游步道。设计对场地已有道路以及现状砍柴步道进行整体低干预度的合理开发,在重要游憩节点植入服务性商业空间,配合特色文化体验活动,满足未来文旅发展需求,促进乡村振兴致富。
归源秦淮水畔共栖
七桥瓮湿地公园更新设计
黄周翌雷雅兰陈红希
指导教师:章丹音
作品介绍:本设计以南京七桥瓮湿地公园作为设计对象,充分利用场地本身文化内涵和多重价值,通过构建多功能弹性空间、增加具有弹性设计的绿色基础设施等措施,展现南京的当地文化特色,在充分尊重现状风貌的基础上力图打造集湿地保护、科普、文化、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南京城市文化客厅和秦淮河风光重要生态旅游基地。
德克萨斯州反战博物馆设计
王超
指导教师:王振
作品介绍:博物馆从自身建设目的而言,是服务于社会和社会发展的,这也是所有博物馆所存在的意义。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向人们展示和讲述人类社会中历史、文化、自然的变迁。通过记录和描绘让人们了解自然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对自然的破坏和损失;了解失落的文明,从而唤起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了解历史的变迁,从而反思和平的可贵以及缓和当今世界中的冲突等社会现实问题。
正应如此,反战博物馆的建造便应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用建筑语言还原历史面貌,烘托历史氛围,传递历史温度。让人们在建筑空间中感受到真实战争历史环境所带来的冲击,体验到战争的沉重,从而反思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和危害,珍惜和感念和平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