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字的发展是不同时期文化的反映,这些文化脉络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汉字的发展受文化的影响有其内在的联系性,特别是汉字意义的增减,随着汉字有些意义使用的频率减少,意义渐渐不被人们理解,如果能够了解汉字的渊源衍变历程,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汉字的含义大有裨益,如“里”字,大家一般都比较熟知“里”字的含义是“里面”、“长度单位”、“街坊”的意思,前两个意思大家比较好理解,但是“街坊”就不那么容易识记了,其实“街坊”这个含义却是“里”字较早的含义之一,“里”字的金文上部是“田”,下部是“土”。这因为有田有土,就形成了居民聚居的地方,所以“里”的本义是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后从“聚居”又引申为居民单位,先秦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种含义在今天仍在使用,如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称呼某些居民单位为“里弄”,在农村称为“乡里”,同学们知道了“里”的原始意义,对于理解“街坊”这个词义就十分有帮助了。
正是因为汉字的内联性,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原始字形追寻古意,通过汉字的古意来理解今意,也可以丰富汉字的文化含义,例如“夙”字,它的含义是“早晨”的意思,我们知道“夙兴夜寐”这个成语,知道有些同学在理解时仅仅为是“早晨醒来,晚上睡觉”的含义,其实这个成语的文化含义更加丰富,“夙”字在甲骨文的左上方是个“月”形,月下跪着一个人形,用双手正在劳作。发展到小篆则变成了左右两个部分,一个是月(夕)字,而另一边则很模糊,是人的变形,到了楷书的时候就完全看不出人形了,而是把月置于凡中了,则成为了纯文字符号。成语“夙夜匪懈”则将“夙”的文化内涵表现得十分生动,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日夜辛劳,勤奋不懈。
二、汉字的文化多样性
汉字的文化是多样的,特别是古今汉字文化内涵变化的细微的差别,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单一地用现代汉语的含义去理解古代汉语,特别是一些古代汉语的同义词的区分,例如“门”、“户”两个词语的差异,“门”指大的门,“户”指小的门。再如有些汉字在古代意义是不同的,但是到了现代却发展成为了同义词,如“购”、“买”两个词,“购”字的古意是“悬赏征求”,后来有“高价收买”的意思。两种含义都与“买”的意思不同,但“购”和“买”在现代汉语中是同义词。
汉字文化的多样性还体现在繁简并存,但是二者意义并非完全相同,而我们现在要理解它们的区别,往往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深入挖掘。如“”与“修”它们之间意义并非完全相同,“”指“干肉”,与“月”字有关,是肉的标志。而“修”主要意思是“装饰”而非“干肉”,所以在古代二者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如“束”这个词语,古代是指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现代汉语辞典》中,“”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组词“束”;二是同“修”,并没出现“束修”这种写法。从“束”的运用可以看出汉字的一些原始意义仍然存在。
汉字的多样性还体现在汉字语言色彩的变化,如“侵”字,本义是“渐进”。《说文》:“侵,渐进也。从人又持帚,若埽(扫)之进。又,手也。”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拿着扫帚给牛扫土;金文则变成了一只手拿着扫帚给人扫身,表示逐渐的意思。后来逐渐引申为“进攻”、“侵犯”,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曰:“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后来“侵”就渐渐引申为“偷偷地”的含义。
三、汉字的文化独特性
汉字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它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具有音乐性,一些古代诗词都是学习汉字的重要载体,我们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研究与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同学们对经典名著的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对汉字的学习与传承。汉字具有自己独特的四声,声调使得汉字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与韵律。我们通过对诗歌中汉字的音韵的发掘,有助于同学们对文字的涵咏,特别是对一些古诗词的讲授,有助于同学们理解汉字这种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首词中用了很多入声字,如“黑”,如果是南方的同学们,他们对入声字十分熟悉,因为在他们的方言中往往就存在大量的入声字,如果让学生们了解了这些汉字的音韵,对于涵咏诗词大有裨益,也有助于对传统诗词的音的学习,有助于从音韵的角度继承与发展汉字。
汉字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它作为一个形体文字,文字的构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构件的使用,可以为人们造字和使用汉字提供诸多方便。如我们熟知的耳刀旁,它在左右两面使用看似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从源头查看,就会发现,左耳刀古时的原始偏旁是“阜”,右耳刀是“邑”,而就一个左耳刀就有着十分诸多的细节。“阜”,象山高竖的形状,往往都与高意有关,如有些是与高山义有关,如“陵”,本义为大阜、“阿”的本义为大陵、“阴”本义为山之北;有些与高义有关,如降,本义为从高处走下来,队,本义为从高处落下来,后来常写作坠;有的与登高的阶梯有关,如除,本义为殿阶,阶,本义为台阶;有些与障碍义有关,如险,本义为地势不平坦,难以通行。
汉字有许多原始意义保存在现有的一些文字形式中,俗称“活化石”,如成语是一些汉字的原始意义的保存载体,成语具有容易识记,且生动活泼的特点,如成语“抗尘走俗”的意思是奔走于世俗之中。用来形容热衷于名利而钻营忙碌的样子。这个成语中的“走”字就是用了“走”的字的原始意义,即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走”字的意思是步行,这一点和古代汉语有着重要的不同了,我们看了这个成语就知道走的原始意义了。
我以为文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二是非物质文化,三是精神文化。我们无法用一个单一的观念对文化进行阐释,但是就这三个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精神文化,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过渡到一定阶段以后,都上升为精神因素。我们从事的是看得见的、有形式的视觉艺术,还有看不见、属于听觉的艺术形式,它们都是非物质的。无论物质还是非物质,在我们的思想和内心深处,都可以上升到精神活动。这是关于文化的大致定义。
汉字,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也是汉字的文化。如果把汉字淘汰,我们所面对的文化将不再是中国文化,我们所面对的艺术也将不再是中国的艺术。
如果汉字是源,那么书法就是艺术的根。如果不理解这个根,就无法真正切入中国艺术的本质。
在展开讨论之前,有一个主题必须明确,就是文化立场。无论任何职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文化立场。如果失去了这一立场,就失去了自我。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之于文化立场,都是一个坚定的不可改变和调和的立场。汉字,就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一个基本文化立场。
在中国整个历史的文化进程当中,我们始终面临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危机——汉字危机。
在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当中,比如说印度、罗马,两河流域,他们这些创造过灿烂文化和辉煌文化历史的伟大民族,到最后都变成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悲惨结局,就是他们的文字灭亡了,因而他们的文化也就切断了。一个民族随着外部势力的侵入,往往首先毁灭的是文字。一个民族文字的毁灭,就是文化的消解。印度这么一个古老的民族,但现在用的文字是英文。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看来我们根本就不存在失去汉字、失去书法的危机。通过这一点,我们回忆一下“五四”以来著名的学者,那些文化巨人们,他们说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也是不明智的。经过一百年的努力,他们提出的最大口号就是“中西结合”。试想,中西结合一百年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第一,我们不知道是谁跟谁结合;第二,我们不知道怎么结合,结合了什么。事实上我们被别人结合了。今天“中西结合”的口号该结束了。
我们现在还在用一句话,叫“东西方接轨”,经济、科技、现代化的军事技术,这些根本就不存在接轨,谁先进、谁领先了潮流,就可以学谁。文化就更不存在接轨问题。谁接谁?你跟他们还是他们跟你?接轨后到底是变成什么,这是个无法说清楚的话题,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不管你是什么肤色,什么民族,什么样的,只要触及到灵魂和生命最本质的体验,那么这种生命体验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及其文化都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但有个前提,这一艺术形式必须触摸到本民族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立场。
这些年,我们文化艺术界的很多人都停留在空对空的观念争论上。事实上,无论多么高深的理论,无论多么宏伟的思想,也不可能到天上去搭一个茅草棚,必须把根扎在地上,要有着落点。我们要做有落点的事情,而不做无谓的空想。文化存在着一个传承问题,这种传承必须找到嫡系,找到传承的根源,就像儿女出生需要母体一样,不能克隆,不能像科技成果一样拿来主义。当代的艺术家必须自己给自已定位,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必须把自已定在一个立足点上,这样在和世界对话时才能有确切的身份。今天中国的很多文化人没有身份,因为没有立场,没有母体。这样一来,就无法和世界上的其他文化对话。
进一步讲,一个中国人,在骨子里、血液里必然有一种华夏文化的血缘和命脉,失去了这种血缘和命脉,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立场就丢失了。可以设想,一个没有文化身份的人,在面对世界发言时,哪里会有真正的自信!所以,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必须要有一种文化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中国目前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是文化立场的缺失;第二是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念的西化,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标准;第三是人文素质苍白和贫穷。我们国家目前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是文化。在很多人的眼里,一个书法家不过是一个民间艺人而已,一个诗人不过是一个疯子,他们怎么会知道,正是这些“疯子”和“民间艺人”的思考,在催生属于这个民族的伟大思想。现在很多人能够感受到,但是那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因为他没有责任感,没有民族自信心,没有使命感。在这个意义上,书法家的危机感完全是一样的。
一、《汉字文化学》之结构内容简介
《汉字文化学》从总论、本体论、关系论三个方面着眼,较为完备地地阐述了汉字作为一个符号和信息系统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总论部分主要对汉字文化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呈现给读者一个宏观的视野。本体论部分作者则立足于汉字本身,通过对汉字的结构形式和其声符中存在的文化因子的分析,进而说明汉字形体和音读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即关系论中,主要通过论述汉字与汉语和其他文化内容的关系来说明汉字文化不是孤立发展的,它处于一个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本书不仅对汉字的历史和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还对以汉字为载体的辉煌文明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论述,从而展现了汉字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汉字文化学》之学术和思想价值概述
三、《汉字文化学》之时代价值刍议
一先祖造字法则的智慧可直接引用到生活,并将汉字直接设计和再创造,便捷省事又不脱离文化之本;二是因为文字本身是一种表意符号,除了易读易识别的特点,还具有趣味的可观性和形式美感,由此可看,汉字的易识别性和易读性与标志的直观表达性和赏识性是相近的,都属于“直抒胸臆”。其次,以标志的构成因素来看,汉字字体设计标志是普遍是以含有象征意义的汉字造型作切入点,然后再对其变形添加再创造,又利用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三位为一体的特点,设计出既具意象美、形式美,又符合现代造型特征和设计主题内容的形式美法则,相得益彰,使之图案化并兼具视觉、听觉的功能,将可视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既丰富了画面效果,又增强了吸引力,使人即可一目了然。
二、汉字的文化特征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2.1、字形组字的表现手法特点是以汉字本身为主要设计元素来进行创意的改变和表达
纵观现代标志字体设计可看出,以书法体的古朴畅快、宋体的娟秀、黑体的严谨肃穆,以及现代化的印刷字体等为元素来进行装饰而成的设计法则居多。如“生命人寿”的标志,它以印章外形,篆文内容来构形表意,乍见可看出生命两个字,但仔细看则会发现生命两个字其实合成了一个“寿”字,代指人寿保险,把生命和人寿两个含义巧合结合,印章的严谨既体现出浓厚的中国韵味又道出了人寿保险的可靠性。
2.2、图文结合性表现形式。
是以汉字与图形相结合来表达标志的内涵的形式。汉字作为典型的图文一体的表象符号,它除了自身的直观特性之外还有悠远的内在意蕴。如为国人最为骄傲和喝彩至今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这个标志设计准确地把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三大主要内容巧妙融合又精炼统一,没有冗杂的多余附带,就以带中国浓郁文化味道的古朴印章为背景框围,将印章传统气质和书法神韵的艺术特点与运动表意特征对接,又经过艺术手法夸张的变形将之幻化成一个形似现代“京”字的、向前奔跑的、舞动着并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可谓中国文化意蕴的浓郁与现代设计的灵动生机兼备。二是以印章红直接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直观简练传达和烘托出中国文化吉祥,喜庆,并带有代表奥运会以“热情会友”的气氛。
三、结语
汉字体系是特殊形态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史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智慧库。汉字的文化构成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大系统,具有多生态、多层次、多体征、多功能的特点。
1.多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心态系统(思维、心理、神灵、宗教)。
2.多层次构成:与生俱来的文化构成———发生学上的生成价值———原生层;有生以来的文化传承———发展学上的传承价值———次生层;伴生带来的文化衰变———流变学上的认识价值———劣生层;今生将来的文化创新———应用学上的交流价值———新生层。
3.多体征特点:单体性、合体性、族体性(字族、字群)、谱系性(结构系列、意象系列)。
二、汉字文化研究的意义
三、汉字文化研究的突破
秦汉以后,为别尊卑,宫才从一般住房的意义演变成帝王居所的专用名词。这正如《风俗通义》所说:“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为号,下乃避之也。”皇帝把宫作为自己住处的专称,普通百姓就之后避开这个字不用了。就好像“雉”本来是野鸡的称呼,但到了汉代太后吕雉掌权后,谁也不敢再称野鸡为“雉”了。
再看“室”字。《说文》解释说:“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按甲骨文,是从宀从至,它的形体结构从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没有很大的变化。有的甲骨文“宀”下面有两个“至”,意思与一个“至”是一样的。“至”甲骨文作,像箭从远处来降到地面的情形,有到达的意思,因而引申为止息,即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居住的意思。《释名》的解释很能体现“室”这种功用特点:“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通俗地说,就是“室”里注满了人,摆满了东西。
“室”两旁的建筑叫“房”,也用于地位稍低之人居住。由于“室”在房屋中的中心地位,所以在古代的婚姻形态中嫡妻又被称为“室”或者“正室”;相应地其他妻子也即妾就被称为“房”了,这也是“房”在整个宫室建筑中的地位的反映。
“酒”跟“酉”最初其实是一个字。甲骨文“酉”有很多种写法,如、、、、等,尽管模样有差异,但都像是一个盛酒的容器;有时甲骨文“酉”字还加上表示酒滴儿的三点,作、等,这便成了“酒”字。金文还有将酒滴置于酉器之中的写法,如等,这种写法更加强调了酒滴和酒罐的实际方位关系。
甲骨文“酉”的字形底部多为尖形,据此有人认为当时的盛酒器多用兽角制成,如牛角、犀牛角等,因其表层坚硬、内部空心而被用来盛放酒。所以后来一些表示饮酒器的字形多从“角”,如觚、觯、觞、觥等。后世小说中有所谓“一角酒”的说法,这可能就是古代用兽角制作酒器的遗留。当然,“酉”的甲骨文字形底部也有圆形的,如、等,这表明一些酒器应当是用陶土制成或者用青铜等金属铸造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手工制造技艺的发展。
除了“酉”之外,表示酒器的字还有很多。“爵”就是一种重要的饮酒器。“爵”字甲骨文作、、,非常形象地描绘出这种饮酒器的形体特征:敞口,口的一侧有供倒酒的流,另一侧有尾,腹小,外表有纹理装饰,腹旁有把手,底部为高足三脚之形。如此复杂的饮酒器,反映出商周时代青铜器制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爵”字小篆作,其上部本来应该是像爵之形,但已经看不出来它像什么了。下面加上了部件“鬯”和“又”。加“又”是表示以手持爵;而“鬯”是《说文》中的一个部首,以“鬯”为部首的字都和酿酒有关,“爵”字加“鬯”正取此义。
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总结了古人的六种造字法。小学低段的教材中,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出现频率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归类,不同类型的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1.图字结合,形象识字
象形字在汉字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它们的构字能力强,是让学生学好其他汉字的基础。它的字形虽不复杂,但由于经过长期的演变,并不好认,学生记忆起来也未必容易。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进行象形字的教学时,要将古代的象形字附在旁边,同时在课件中呈现出这个字所代表的事物,这样图字对照,形象生动,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很有意思。
如一年级上册集中呈现的象形字《口耳目》一课,教材中就配有相应的古字与图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让学生建构起图与字的联系,这样学生对字的记忆就会更加形象和牢固。
还有一部分象形字分散在课文中,教师可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重点教学。如教学“虎”字,教师可出示老虎的图片和“虎”字的古象形字图,再通过多媒体演示“虎”从甲骨文到楷体的变化过程。然后让学生对照图画与古文字,在现代的楷书“虎”中去寻找哪些笔画代表老虎的头、身子、尾巴、腿。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虎字中的部件“卜”是虎头,“七”是虎身,“几”是虎腿,“厂”是虎身和虎尾。
这样一来,在学生的脑海里,汉字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形象的图画,一个个蕴含着丰富知识的鲜活实物了。
2.形义结合,见字会意
一是图文结合法。如教学“灭”字,在课件上先呈现一堆柴火,然后出现一个类似盖子的东西,把火扑灭了。学生能从字形上一下子明白“灭”就是“火熄灭了”的意思。
二是动作演示法。如“从”字的教学。可让学生上台表演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跟在后面,并告诉学生这就叫“跟从”。
三是创编儿歌法。可仿照《日月明》一课将会意字编进简单易懂、琅琅上口的儿歌中。
四是字谜识记法。教材中有会意字的字谜,如“一个人,两个人,一人在前两个跟,团结起来力量大,人多谁也不离群”,谜面即提示了谜底的形和义。学生也可仿照着给其他会意字编字谜。
用以上几种方法教学会意字,既让学生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寻找规律,举一反三
汉字中的80%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具有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偏旁部首的意义,学生就能通过偏旁表示的意义对这一类字的大意有所了解。例如,当学生知道了“扌”与手的动作有关后,当他们看见凡是带有“扌”的字,如“打、拍、拔、折、拉……”,就能很快说出这些字与手部的动作有关。
此外,在学生不清楚字的读音时,还可通过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进行识字。如学习了“巴”字后,再教学“吧、把、爸”等字,可引导学生发现这类字的特点,它们都是形声字,都含有相同的部件“巴”,由此可推测这些字的读音与“巴”相同或相近。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掌握大多数形声字的一个规律,那就是可以根据它们的形旁了解字义,根据它们的声旁推测字音,这样,既达到了记忆字形的目的,又进行了观察、联想的思维训练。
二、品词析句,选一选,让思维更立体
汉字往往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因此,不能孤立地就字识字,应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学生才能对汉字的音、形、义有更为全面、立体的把握。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语文园地二和语文园地五就出现了“张”和“打”这两个字组成的多个词语,每个词语中的汉字的意思都不相同,这是集中让学生体会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教师要注意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日常的识字教学中,抓住典型的具有一字多义特点的生字,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画”时,当学生认准了字音,认清了字形后,可出示这样的一个句子:小青画了一幅画。让学生思考这句话中出现的两个“画”字意思是否一样,再出示“画”的两个意思,一是动作,二是图画,让学生分别选一选。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前一个表示动作,后一个表示图画。
再如,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有一个生字“熟”,教学时可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抓住“灬”了解“熟”的字义与火有关,本义是把东西煮熟。之后,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一样。接着可出示这样四个句子:
1.果园里的果子熟了。
2.锅里的饭熟了。
3.我把课文背得很熟了。
4.我和她已经很熟了。
四个句子的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此时,再呈现这样四个词语:熟悉、成熟、煮熟、熟练。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每个句子里的“熟”分别是哪个意思呢?学生在朗读、判断、表达中对“熟”这个生字的字义就进行了充分的了解,由单一走向多元,由陌生变得熟悉了。
三、追根溯源,辨一辨,让思维更精准
汉字中的形近字较多,识字教学中,对于形近字的辨析成为了一大难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用分析字形的方法来区别,忽视了字义的辨析,导致学生书写时易出错。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并让学生通过反复抄写的方式加以巩固,但学生依然会错。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识字教学时,对于容易混淆的字,没有进行字理分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形近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比例,学生易错的也往往是这些或者声旁相同或者形旁相同的形声字。教学时,要学会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充分辨析形近字的形、义差别,使学生准确理解字义。
形旁易错的字,该如何辨析呢?下面以“礻”与“衤”为例加以说明。因为只有一笔之差,所以凡是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特别容易混淆,究竟哪些字是“示字旁”,哪些字是“衣字旁”呢?在教学独体字“衣”时,就要从字的本源入手,让学生了解“衣”是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像袖筒,底下像两襟左右相覆。它可作偏旁,变化为“衤”,凡是带“衤”的字都与衣服类有关。在学习“初”时,很多学生都要将其弄错,认为是“礻”,教师在教学时要告诉学生“初”是会意字,古人在造字时结合生活经验认为用刀裁衣服是做衣的开始,它的本义是起始、开端的意思。了解了字的本源,学生自然就会把“初”与“补、被、袄、衬、衫、袜、裤”等归为一类,不会再出错了。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独体字“示”时,仍然要从字的本源入手,了解它是个会意字。“示”的甲骨文写成“T”,像个祭台形。作为偏旁变成“礻”,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例如:神、社、祝、福、祖等字。
关键词:汉字;字体设计;民族文化;融合;民族特性
引言
在我国政治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文化和艺术活动不断发展的要求显得日趋重要。人民群众不仅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尤其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艺术领域的发展与弘扬民族文化[1]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汉字字体设计这门基础课程在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仅仅要思考汉字字体设计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更要充分研究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展开对汉字字体设计怎样融入到民族文化这样一个大文化背景中的探索。
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一种,也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文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朮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印刷朮发明后,为适应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几百年来,在宋体字的基础上又衍生出长宋、扁宋、仿宋等多种变体。这些新生的字体,都是应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活字印刷的需要诞生的。近代西方印刷朮传入后,在西文字体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朮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然而,由于宋体字即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一直沿用至今,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二、汉字与民族文化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而民族文化又包括各种类型的文化。汉字与民族文化的各类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多种形式的关联。
民族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语言的发展对人的思维和各种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汉语方言众多,这对以方言为基础的地区性艺术作品的形成、发展和极大的丰富提供了条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其它文化事项的产生和发展。
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去理解有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宏观的,是把汉字也看成是一个文化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微观的,是把汉字字符作为文化的载体,来探讨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2]汉字承载的文化信息是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动向,它以各种的载体形式广泛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
所以说汉字在每个历史发展时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影响,是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基本保障。
三、汉字与汉字字体设计
在汉字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字体演变同样可以说是一种字体设计过程,它在人们的设计思维中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巩固。
时代赋予我们崭新的形式美,所以我们对民族文字的形式美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时也来自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时代的汉字应出现更多的字体设计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要,使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信息载体更充分的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去,这也是汉字与汉字字体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关系。
定价:278.00元
推荐理由:
《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为山东省宣传文化专项基金项目,主要研究了中国语言文化的汉字转向问题。本丛书立足于汉字本身固有的特点,综合利用语言学、解释学和文化学的最新成果,梳理、提炼并构建汉字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字的固化和语言的泛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保存,进而探究民族心理与特质形成的文化路径。丛书力求穿透语言与文化分析中华文化的特有基因,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学理基础。
佳作试读:
一、汉字何以成为一种文化
汉字成为一种文化首先是因为汉字字形有丰富的古代文明内涵。且不说汉字构形映射物质文明的林林总总,即在思想,如《左传》“止戈为武”,《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字形的分析总是一种理论的阐释,人文的视角。姜亮夫先生说得好:“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的(而尤以‘见’为重要)。……画一个物也以人所感受的大小轻重为判。牛羊虎以头,人所易知也;龙凤最详,人所崇敬也。总之,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能看事物。”我们可以说汉字的解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纯语言学的意义。
汉字成为一种文化又因为汉字构形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其结构规则甚至带有文化元编码性质,这种元编码成为中国人各种文化行为的精神理据。汉字在表意的过程中,自觉地对事象进行分析,根据事象的特点和意义要素的组合,设计汉字的结构。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象的一种样式,或者说是造字者对事象内在逻辑的一种理解,而这种样式的理解,基本上是以二合为基础的。也说是说,汉字的孳乳,是一个由“一”到“二”的过程,由单体到合体的过程,这正体贴了汉民族“物生有两”、“二气感应”、“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文化心理。
汉字的区别性很强的意象使汉字具有卓越的组义性。莱布尼茨曾说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而这一特点离不开表意汉字的创造。在汉语发展中大量的词语组合来自汉字书面语的创新,由此大大丰富了汉语书面词汇。组义使得汉字具有了超越口语的强大的语言功能。饶宗颐曾说:“汉人是用文字来控制语言,不像苏美尔等民族,一行文字语言化,结局是文字反为语言所吞没。”他说的正是汉字极富想象力且灵活多变的组义性。难怪有人说汉字就像“活字印刷”,有限的汉字可以无限地组合,而拼音文字则是“雕版印刷”了。比较一下“鼻炎”与“rhinitis”,我们就可以体会组义的长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准备上医学院了,却站在介绍课程的公告栏前目瞪口呆:anatomy,pathology,physiology,pharmacy,chenistry,botany,clinicalpractice,therapeutics,hygieneandmateriamedica。一个将要上大学的人,对要学的专业居然“一字不识”,这样的情节在中国人听来匪夷所思。
与汉字的观念整合性相联系的,是汉字的谐音性使地方戏曲有了生存空间。汉字的观念整合走意会的路径,不涉音轨,客观上宕开了方音艺术的生存天地。在汉字的语音包容下,汉语各方言区草根性的戏文唱腔与官话标准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相安无事,中国几百种地方戏曲源远流长,由此形成西方拼音文化难以想象的异彩多姿。汉字保护了方言文化生态多样性,也就保护了中国各地方文化的精神认同和家园意识。当然,这种保护是有代价的,即方言尤其是中原以外的方言及其戏曲,不再具有汉字的书写性,从而不再在中华“雅文化”或者说主流文化中具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