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雪公主改编剧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主题内涵上的拿来
迪士尼动画电影在主题内涵上的“拿来”,包括了对自身模式批判地继承与突破。迪士尼公司发展至今,其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从单纯等待王子爱情的公主到独立自主且有个性的时代女性,迪士尼公司突破了早期一贯固有的公主模式,在角色性格的刻画上批判地继承。例如,在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女主人公安娜的性格被赋予了自主、自救、自由等特征,这一重大突破让“女性主义”得以完美释放,故事里的公主不再是等待真命天子来救赎的柔弱女孩,而是主动去把握和追求属于自己的命运;她们也不再是眼中只有爱情的纯真少女,而开始寻求更为珍贵的亲情。该剧情脱离了英雄美女、王子公主式的经典情感套路,体现出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突破与发展。
3艺术风格上的拿来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成功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密不可分。迪士尼动画电影在角色造型上有大胆的创造力,在场景设计的个性化表现和在音乐的运用上精益求精。同时,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整合,也不断巩固着迪士尼在世界动画的霸主地位。
3.1角色造型
迪士尼公司对不同文化的借鉴,使得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角色造型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别具一格的特征。例如,取材于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在造型风格上借鉴了诸多中国古典元素,在女主角花木兰的造型设计上,创作者赋予了花木兰中国戏曲脸谱式的眼睛、乌黑笔直的长发、柔美纤细的腰肢;在服饰上以中国传统汉服为蓝本,去繁取简,既保持传统服饰的韵味,又兼具设计感。迪士尼公司的借鉴并不是盲目地遵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对东方文化进行了西方式的整合,如为了塑造爽朗、有个性、独立且有主见的木兰形象,将中国古代女子传统的柳叶眉夸张成粗密的浓眉,突破传统女子的樱桃小口,而改造成性感的厚唇大嘴,将本应是黄种人的肤色设计成为棕色的健康肤色,这些变化都使得木兰的形象更加国际化。迪士尼公司巧妙地运用“拿来”,结合本民族文化内涵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这部充满美式风情的中国题材动画影片闻名于世。
3.2场景设计
迪士尼动画电影在场景设计中,一直吸纳与运用多元文化,使电影中的场景独具魅力。例如,《超能陆战队》中的场景结合了诸多东亚文化元素,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故事发生在平行宇宙,日本移民在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运用高科技重建的城市。迪士尼不仅取材于诸多实景,还别出心裁地将旧金山文化与亚洲文化元素相融合,虚构出一个充满了神秘味道、兼具东西方文化风格的大都市“旧京山”。进入影片,浮现在眼中的有磅礴的日式鸟居大桥,城市上空漂浮的鲤鱼旗,满墙的日本浮世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部影片中相互融合,不仅使影片的场景美妙且富有想象力,同时还令观众倍感亲切与惊奇,这无疑是迪士尼动画电影又一次成功的“拿来”。
3.3音乐渲染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成功不仅归功于精彩的画面,还得益于影片中能充分带动情感的音乐。迪斯尼在继承传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善于运用百老汇音乐剧的音乐创作手法,对其起到推动剧情、串联故事的作用。例如,再回到电影《冰雪奇缘》中,音乐改变了以往迪士尼动画电影用一、两首歌表现主人公情感的模式,而是将多首歌曲参与到人物对话中,让影片中的情节表现更加的生动有趣,如在描述公主安娜与王子汉斯一见钟情时的歌曲《LoveIsAnOpenDoor》,通过汉斯与安娜对歌的方式,加上轻快的节奏和浪漫的旋律,编织出二人坠入爱河的美妙情景;其次,《冰雪奇缘》中的音乐也改变了以往迪斯尼动画电影音乐只为主人公服务的模式。雪宝在画面中如歌剧演员般,话刚说完就开始了动情演唱,节奏欢快明朗,使观众放佛置身于百老汇舞台。因此,迪士尼动画电影充分吸收了百老汇音乐中戏剧、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特点,将角色动作与百老汇音乐剧里夸张、幽默的特点相结合,创造出独具迪斯尼风味的音乐作品。
4技术手段上的拿来
关键词:动画剧本改编颠覆传统两面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改编是运用电影思维的特点与规律将他种文艺形式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之成为动画剧作的过程。在影院动画片的剧本创作中,绝大部分是改编自其它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占相当比例的又是本着秉承原作的精神在谋“片”布局。近年来,为了适应观影人群的不同口味,好莱坞几大动画制作公司在改编中求新求变,大打“颠覆”牌,从1999年派拉蒙推出《南方公园》、2001年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2005年华纳兄弟的《僵尸新娘》等再到到2009年迪斯尼的《公主和青蛙》都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不管何种形式的颠覆,观众依然能从新颖独特的影片中看到传统元素的价值支撑,正是颠覆式改编这种背离批判传统的同时又回归照应传统的两面性,使得这些颠覆式改编的动画片在影坛上别具一格。
下面,笔者将对以童话故事为蓝本的两部影院动画做分析比较,试图讨论动画剧本改编中颠覆这种改编形式如何与传统背离且相融,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的。
一、独具魅力的颠覆
颠覆就是“对原著的主题精神提出质疑,并以全新的视角、另类的思维方式重新诠释,甚至彻底的翻案”。
2001年梦工厂根据美国著名儿童作家威廉,斯蒂格的小说改编成的《怪物史莱克》带着彻底的革新精神讲述了一个沼泽怪物因私利救出城堡里的公主并与变成怪物的的公主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上映后因颠覆式的全新口味赢得满堂彩;2009年迪士尼推出了手绘动画长片《公主与青蛙》,用各种颠覆式的桥段与细节讲述了一个希望靠双手实现梦想的黑人女孩被误当公主亲吻了青蛙后变成青蛙,并在寻求解救的过程中与青蛙王子相爱的故事。这部改编自格林童话的《青蛙王子》上映所取得的轰动意味着代表美国传统卡通的迪士尼也正在寻求不同以往的自我突破,甚至从片名上就表明了向传统宣战的态度。
这些对原作进行颠覆式改编的作品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作为被广为流传的原作代表了传统的思想意识与主流价值观,而这种建立在受众传统意义认知基础上的叛逆,能“打破这些‘真理’,摧毁那些‘共识’,给人们心中引起巨大的震撼力,并带来全新的”。
1.对人物形象性格的颠覆
对传统叙事所刻画的人物进行形象和性格上的颠覆式改造是这两部片子取得重大成功的秘笈,正如李西沃所言:“最成功的故事就是那些具有人物性格的故事。”
在主角的设置上,《怪物史莱克》中的沼泽怪物史莱克,丑陋粗暴肮脏自闭,他营救公主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拿回自己的沼泽地的清净而已。而编剧对《公主与青蛙》中的这位公主蒂亚娜从身份到肤色再到性格都进行了一次颠覆式的改变,首先她是迪士尼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黑人公主,只是穿着公主裙的女服务生,打着好几份工只为了实现开一家餐馆的梦想,这与以往动画片中塑造的公主形象大相径庭。此外,蒂亚娜的独立与主见也让她成为动画史上第一个成为王子保镖的“公主”。
另外,《怪物史莱克》中被困在高塔上的公主菲奥娜也颠覆了史上所有美丽优雅的公主形象,菲奥娜会功夫有心计且缺乏爱心,把唱爆肚子的小鸟留下的3个蛋变成早餐、她对真爱之吻的渴求不是因为爱而是急于达到自己不要一到夜晚就变成怪物的目的。再看看《青蛙与公主》中的马文,他一改过去符号化的王子形象,游手好闲、虚荣落魄,需要通过与有钱人家的小姐结婚来取得财富,还有幸成为脆弱到需要女性来保护的王子角色。
在配角的设置上,《怪物史莱克》中营救故事的始作俑者法夸尔颠覆了以往卡通片中所有王子英俊潇洒的形象,身材矮小、性格乖戾、思想猥琐;三只小猪、匹诺曹、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经典形象都赢弱地等待着怪物的救赎,这是一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的童话。而在《青蛙和公主》中,真公主白人女孩虽然任性刁蛮,但善良执著,也是一改往日动画片中用一个恶毒狡诈的姐姐或朋:友来衬托女主角的可怜;萤火虫雷屡屡解救朋友们,却在影片最后死去,成为第一个在动画片中死去的正面人物,以往的动画影片中用光影或音效淡化处理死亡而不去破坏其纯净的特质,而这个正面人物的死直接表现出来所取得效果处理得很到位,升华了人物形象。
2.对主题内涵的颠覆
童话故事惯常讲述美丽善良的女主角和英俊勇敢的男主角一见钟情后,毫无悬念的克服完困难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常规而简单的主题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代观众的口味,于是影片公司开始寻求对传统的质疑、背离或是彻底的颠覆,“向传统挑战,正是这类改编作品的主题”。
《怪物史莱克》开场就娓娓讲述着传统的英雄救美故事,画外“这都是骗人的”外加“啪”的合上书的声音和冲马桶的声音,大胆地表示了动人的童话不过是厕所读物。《公主与青蛙》同样一开始蒂亚娜就以“我绝不会去吻一只青蛙!绝不!’,的决绝态度表明了对所接受的唯美的童话故事的反对,开篇即是表明一种对童话精神颠覆的鲜明态度。
正如克莉丝汀汤姆森所说的“经典好莱坞电影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些欲望”一样,《怪物史莱克》中法夸尔救公主、史莱克救公主和公主无所谓嫁给谁只需要一个吻,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是真爱,这大概已经够颠覆了,关键时刻的表白史莱克因为误会和自卑而退缩,与以往童话中爱情的阻力来自外界不同的是,史莱克和公主的阻力都来自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菲奥娜一开始对史莱克还有感激之情的话,那么蒂亚娜由始至终都对青蛙王子厌恶透顶。艰难痛苦地为达到交换条件付之一吻后,不但没有实现有钱开餐馆的愿望,反而进入新的黑暗旅程。剧情的突转在于“吻”,和史莱克救公主都抱着自己的目的一样,当青蛙王子在被伪公主在利益的驱使下吻了以后,青蛙还是青蛙,外加假公主也变成了青蛙。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桥段无疑带给观众惊喜,同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两位价值观差异极大的青蛙不得已开始亡命天涯。之后,我们又看到了编剧对以往童话的又一大颠覆,整整一路上,自主强悍的蒂亚娜都在保护王子。
但这颠覆了所有王子公主婚庆的桥段表达的“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要在一起”的意蕴还是让人难以忘怀。
二、颠覆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好莱坞有着自身的体系和模式,因而在各种颠覆性的表现之下,观众能接受的依然是一个秉承着传统价值取向的观念和角色。因而,颠覆不过是一种手段,颠覆的是角色的身份、样貌和经历,秉承的是角色本质上的善良、正直、勇敢、勤劳、有理想,因为这是和人类最基本的传统价值观相吻合的,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可以凌驾于最基本的传统价值取向之上。
1.影片的主题向传统致敬
《怪物史莱克》中各种颠覆的桥段下极力演绎的依然是一段传统的美好爱情,对于我们的英雄史莱克来说,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虽然史莱克有着外表内心的缺陷,但他拥有善良、勇敢和正直这些最传统的品质,它们是童话故事中的主角永恒的闪光点,即便到了一个以颠覆为主导的影片中,在众多缺点元素的包裹下,依然闪现着光芒,比如救出公主后还冒着生命危险回去救罗嗦得让人崩溃的驴子。而这些可爱的特质无疑打动了公主的芳心,并让公主值得拥有史莱克。
《公主与青蛙》中看似颠覆的伪公主同样承载着好莱坞永远的爱情,她在最后一分钟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什么,“WhatIneedandwhatIwantisdifferent,WhatIneedismoreimportantthanwhatlwant,”除此之外,蒂亚娜还传递最传统的价值观念:独立、勤劳、有梦想。片中的颠覆明显赋予了影片浓厚的时代感,人们在虚幻的场景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感,主人公贫穷却不仇富,没有喋喋不休的抱怨,每天勤勤恳恳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个浮华的世界中,当受众突然看到这位真正勤劳朴实的女主角时才会觉得她即使不是公主依然光彩照人。
好的东西总会对周遭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轻浮又骄傲的青蛙王子开始改变,开始体恤别人,开始学会为了爱人而“舍”。有了这些成长代价的沥炼,伟大的爱情终于战胜了虚无的繁华,王子做出了选择,成就了自己的境界和成长,也让整个影片回归到了最传统的价值体系上。美好的爱情和生活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又一次重复讲述了美国主流动画的主题:善良正直的主人公总会得到幸福和快乐,易于大多数观众所接受,孩子也看得明白”。
2.剧情走向的传统性
《公主与青蛙》和《怪物史莱克》从剧作上来说是运用典型传统剧作模式来演绎了一个全新的童话故事。和角色的颠覆一样,两部影片在剧情上颠覆大多是桥段上的。比如蒂亚娜吻青蛙结果公主也变成了青蛙、菲奥娜吻史莱克后彻底变成怪物等,但这不影响影片在总体剧情上的传统走向。无论开端如何新奇另类,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发展、感天动地的和团圆成长的结局,无一不在好莱坞经典叙事的模式中;不管角色怎么改变,风格怎么改变,桥段怎么改变,永远是换上新瓶的老酒。
童话剧表演,幼儿是主角,他们天生是导演、剧作家和演员的集合体。对于表演主题、剧本改编、道具制作、表演创作,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式,让幼儿主动参与,自觉导向课程的走向,并吸引家长的协同合作,挖掘亲子活动的魅力。这样多通道协作,让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更多体验,获得能力提升。
一、前期铺垫,三位一体参与课程
二、过程丰富,多种形式调动兴趣
童话剧表演,幼儿当仁不让,担任主体。从剧本到道具、表演、创作,这一个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幼儿兴趣,挖掘他们已有经验,发挥各自的能力水平,获得快乐体验,发现、挖掘自己潜能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获得发展。
三、持续记录,师幼共同展示成果
我们还可以将幼儿在表演活动中的即兴创编内容及时记录下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鼓励幼儿有更多的创意,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提升幼儿的主人翁意识。
四、拓展表演,亲子演绎增进感情
在表演过程中,我们在幼儿熟悉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用开放式场景和道具鼓励幼儿自由创作。比如传统儿童剧《拔萝卜》,我们提供的服饰道具不拘泥于原故事内容中的角色形象,幼儿自然而然将新角色植入进去,用提供的自然物、半成品,稍加改造,就成了他们需要的道具,结果,幼儿熟悉的“熊大”“灰太狼”等形象也参与进来拔萝卜,充分体现了“人多力量大”的主题精髓。
关键词:IP;影视产业
1关于影视产业和IP时代
IP英文为“IntellectualProperty”,通常我们叫“知识产权”。而在互联网思维发达的今天,站在商业和资本的角度进行考量,其内涵已经有了无限的外延,其意义已经发展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
以《鬼吹灯》为例,它是一部糅合了现实、虚构、盗墓、探险等元素的网络小说,2006年1月在天涯发表以来,不仅开启了盗墓派小说风潮,而且全套八本小说还同时位列全国各大文艺类图书排行榜前50名,创下了前所未有的销售奇迹,这就是一个超级IP,并由此为2015年的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带来了16亿票房。IP并不局限于网络小说,古典名著《西游记》也是一个超级IP,凡是与之有关系的影视、动漫作品,其收益都不错。远的不说,2015年打破国内动画票房纪录的《大圣归来》就深受其益。
除了上述的文学作品外,日本动漫IP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流行歌曲IP电影《栀子花开》、综艺节目IP电影《奔跑吧兄弟》、游戏IP电影《魔兽世界》等都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6年春节,无数人打着“欠星爷一张电影票钱”的口号涌入电影院,最终《美人鱼》以34亿的票房创下华语电影新纪录。这里的周星驰本身也可看作是一个超级IP。
2国内外IP现状
2.1国外IP发展状况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国外就已经在运作IP模式了,如50年代末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80年代中期西班牙的电影复兴。到了美国的好莱坞,在商业化团队的运作下,IP更是被运用到了极致。电影产业专家爱德华爱波斯坦在《大银幕后:好莱坞钱权秘辛》中曾指出:“当代片厂所做的主要是在四处收钱――以他们手中的一笔笔知识产权,向各方收取使用费,再将收到的钱分给该笔知识产权关系到的各方,如创造、开发、投资的各方等。”好莱坞每天出产大量IP影视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如漫威漫画公司(Marvel)和迪士尼(Disney),凭借近代漫画作品《蜘蛛侠》《钢铁侠》或者传统童话经典《灰姑娘》《白雪公主》等IP,通过影视、游戏以及下游衍生品,创造出上千亿的经济价值。
2.2国内IP发展状况
国内,IP概念始于2014年,壮大于2015年。相比成熟的海外市场,国内IP起步相对较晚,业内对此的讨论也很激烈,如《中国电影跑步进入IP时代》《IP改编电影项目的风险评估及过程管理机制》《影视节目IP挖掘与内容孵化》等,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IP给影视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用好IP值得深思。而相比纸上谈兵的学者,嗅觉敏锐的企业家早就先行一步,阿里影业CEO张强更把IP看作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并投入超过20亿收购储备了超过30个知名IP。
3IP现象背后三大原因
3.1商业上:低风险、高回报
3.2内容上:IP本身优质
3.3大环境:国内原创能力不足
IP火热的背后,也暴露出原创能力的严重不足,国内编剧目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虽然目前国内的专业编剧有两万多人,但是成熟的编剧不多。编剧收入低,且创作条件苛刻,这些都导致了编剧人才的凋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也正是原创的停滞不前,甚至落后,才导致了投资方和制片方对原创信心不够,而选择了现成的、相对比较保险的IP作品。
4IP时代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
4.1IP现象不可持续
最后,类似《爸爸去哪里》这样粗制滥造的IP影视作品的卖座,会导致原创市场的萧条,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更不利于影视产业发展进步。
4.2内容为王,技术加持
影视产业,其文化本质归根到底还是提供内容,国内IP剧近几年扎堆成风。内容缺位、急功近利地进行商业化,在短期内形成了繁荣的局面,当这种泡沫破裂后,影视产业必然将回归本位,整个产业会重新反思作品的内容问题,进而大力提高内容竞争力,特别是编剧水平,强化创新意识,通过内容创新去打开新的局面。
除了永恒不变的内容故事本身,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影视作品的技术特效也在不断进步,这些都赋予了影视作品新的生命。3D、4D甚至5D电影的不断出现,丰富了电影的画面表现力,VR、AR、MR技术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观影方式。
4.3政府支持,商业运作
影视作为一个产业,其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商业的运作。离开政府的指导,影视产业将杂乱无章;离开商业资本的运作,影视产业则无以为继。但是影视产业也不能完全靠政府,这将导致影视产业的发展因缺失市场的调剂而失去活力;影视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完全靠商业资本运作,商人唯利是图的特点将使得电影过于迎合大众而降低艺术水准。因此,我在2014年6月,财政部、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7个部门联合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从财政税收到土地使用等多个角度对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对整个电影产业链――从源头的剧本创作,到银行融资,影院放映等,都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每年拨款1亿元,扶持5~10部有影响力的重点题材影片,这就从政策和商业上保障了影视产业的良性发展。
5结语
IP是时代的产物,IP本身并没有问题,国内的四大名著,国外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屡次被搬上荧幕,IP热不过是新壶装了旧酒,关键看我们怎么去使用IP,比如同样是对《鬼吹灯》的改编,《寻龙诀》票房、口碑双丰收,而《九层妖塔》却“赔了夫人又折兵”。影视产业归根到底是内容驱动型产业,IP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工具,我们应当科学地区别对待这个新工具,既不能像阿里影业那样激进地押注于IP,甚至放言“不再请专业编剧”,也不能出于对新生事物的恐惧就一棍子打死,IP是一个需要长期开发、发展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影视产业是一个年轻的产业,只有吸纳像IP这样的新事物的优点,兼容并蓄,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尹鸿,王旭东,陈洪伟,等.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22-29.
[2]靳雯,周莉英.论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影响与作用[J].电影评介,200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