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整理素材需求,虽然在移动端与桌面端都有很多优秀的商务应用诞生,但本次介绍的Muse却仍然有它独到的特色。在我看来,这是目前唯一一款真正将「白板」概念融入应用设计理念中,并针对性地利用了iPadOS/macOS两大平台各自所不同的交互特点/优势,使其达到相辅使用体验的工具。
这并非是因为Muse功能简陋(不过Muse的功能设计确实比起同类产品功能显得克制不少),例如在其它iPadOS支持ApplePencil手写功能的App中再常见不过的设计:笔刷板,在Muse中都被刻意地埋藏了起来,开发者更鼓励你使用单指/双指/三指按压屏幕的方式,来在数种常用的笔刷/擦除功能之间快速操作。
在Muse中,最基础的概念是「卡片」(Card),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张图片、GIF、一个网页链接,甚至是一段视频。
如果是粘贴带有图片的Twitter推文链接,Muse能自动识别出其中的图片内容,一并整理进画板中。
整理方式也相当符合直觉:用手拖动想要分组的卡片,手动对齐,没有多余的辅助设定,你都只能依赖自己的感觉来布置归纳现有的内容。
在卡片之下,Muse还有层级更高的「画板」(Board)设定,你可以结合各种多任务手势操作,将各个散落的卡片,快速整理进不同的画板中。由于Muse中并没有类似Photoshop、FinalCutPro中项目文件的概念,因此不同的画板,在Muse中也用于区分管理不同的项目进程。
在1.X版本时代,Muse还只是一款纯粹的iPadOS应用,原生macOS版App直到2.0版本与大家见面。
但对于一款主打「白板」概念的工具应用来讲,无法直接触屏操作的macOS设备。在功能设计/适配上就变成了一件相当有趣的事。在这一点上,Muse2.0的macOS版本实现了非常出色、但同时也非常克制的原生应用体验。
在实际使用中,macOS端更多时候充当的是一个信息整理的入口:将浏览器中的各种内容直接拖拽进Muse中保存并简单整理。搭配目前处于Beta测试阶段的Muse浏览器插件,也能更快速地批量将网页收纳进Muse画板中。
除此之外,我们在桌面端应用上熟悉的特性:多窗口,完善的键盘快捷键,包括针对妙控板的缩放/拖拽手势,Muse也都有做相对较为完善的支持。
当然,在整理「白板」这样相对繁杂的操作时,支持触屏操作的iPadOS版本中各种操作显然来得都更加符合直觉。包括ApplePencil的手势笔刷切换都更加依赖双手协作,因此在后期整理中,我更习惯在iPadOS端的Muse上完成。
除了上述特性,iPadOS版本的Muse也支持了原生的多窗口操作,让本来并不高效的iPadOS端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多层级画板内容编辑能力。
总体来讲,macOS与iPadOS版本的MuseApp都充分利用了本平台的诸多原生特性,但这反而让两个平台更加不可分割。当你习惯了两个平台不同的操作习惯之后,在实际使用中会更倾向于各司其职的应对不同场景使用:在使用并习惯了macOS版本后,我甚至觉得没有macOS版应用,Muse在iPadOS上的使用体验也会逊色几分。
对了,其实Muse也有一个iOS版App,但目前而言这个iOS版应用仅有的功能,只是将纯文本内容,以小纸条的形式投送到iPadOS与macOS版本的Muse上,仅此而已。
区别于其它类似服务,Muse2.0没有使用iCloud或是支持WebDAV协议的第三方云同步服务,而是使用自有的云同步工具,并且采取了本地编辑优先的同步策略。
具体到Muse2.0的同步效果上,一般当你对白板内容进行编辑操作时,只有当一台设备上的操作完成之后,其它平台的Muse才会同步更新;不能像FigJam/GoogleWorkspace这类完全基于云端同步的协作工具一样,实时传输其它的用户/设备每一次对内容的更改。
如果是对于团队协作/演示场景来讲,Muse2.0的内容更改同步速度显然是不合格的,但好在Muse定位个人信息整理,并且得益于这种本地优先的内容同步机制,即使iPad/Mac短暂地断开网络,你仍然可以继续编辑画板内容,等待重新联网时会自动同步更新。
MUse的Pro版本功能被设计得相当克制:免费版用户能创建的卡片总数被限制在了100个,而关于订阅内容部分Muse现在提供了两种不同等级的订阅方案,分别是能创建500张卡片的Startermenbership以及支持无限卡片创建的Promembership方案。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际使用中卡片创建数量的限制往往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仅仅是当作项目结束之后就擦掉的一块「白板」来使用的话,100张卡片的数量已经足以应付大部分项目的头脑风暴与素材整理。项目结束之后,完全可以使用导出功能,在应用内导出Muse自有文件格式,在存档的同时,给新项目腾出足够的卡片空间。
在实际使用中,更加影响整理体验的其实是不同订阅版本之间的另一个差异限制——创建卡片的大小。
Muse采用iPad的标准屏幕尺寸作为创建画板大小的计量单位:免费用户能创建2*2大小的画板、Startermenbership能创建最大6*6的画板,而Promembership最大可创建10*10大小的画板。
除此之外,作为付费订阅用户的特殊福利,用户能够提前体验到开发路线图中提到的新功能,就比如本文已经介绍到的、Muse2.0版本中新加入的macOS端App就是其中一部分。
另外,Muse2.0目前仅支持英文,但好在应用内的操作概念还算浅显易懂,且应用内文本量并不大,对我而言并不会影响到实际的操作。
从上面的介绍中,相信你也能看出,「为每个设备独立设计」的思想贯穿了Muse的开发始终,最终也让Muse的iPadOS/macOS应用成为一体两面的一套互补工具:鼠标/键盘/触控板适合相对繁杂的前期收纳,而触摸屏/ApplePencil则更适合后期细微的调整工作。针对每个不同阶段的使用需求,Muse开发团队都有做深度的思考,并体现在了App的功能取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