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规划(20212025)出炉!资讯中心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赣州市国家物流枢纽发展规划(2021-2025)》已经市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3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从规划获悉,明确赣州国家物流枢纽“三中心·一枢纽·一示范”的战略定位,开展铁海联运“三同”试点,加快国家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中国(赣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赣州国家物流枢纽以赣州国际陆港为核心功能区。核心区范围东至东环大道(即新G323线路)、南至复兴大道、西至京九铁路通道、北至赣深客专通道,占地面积513.33公顷(合计7700亩)。在优化升级赣州国际港站、国际铁路集装箱中心、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现代物流分拨中心、冷链产业园、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进口汽车检测中心、国际木材集散中心等八大核心功能区的基础上,发展成“一站·一园·四区·四中心”的功能布局。

到2025年,基本建成要素配置能力强、服务品质高的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物流设施更加健全

物流枢纽冷库容量40万吨以上,“一核引领·双轮驱动·多点支撑”的物流枢纽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物流通道更加畅通

中欧班列500列以上,铁海联运“三同”班列3000列以上,“沿海内陆组合港”新模式基本形成;航空货物吞吐量3万吨以上,区域航空枢纽初步建成;

·服务能力更加高效

5A级物流企业2家以上,由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零担物流和大宗商品物流等构成的物流枢纽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赣州国家物流枢纽

以赣州国际陆港为核心功能区

按照“以港促产、以产兴城、

港以城兴”的思路

发展成“一站·一园·四区·四中心”

的功能布局

☆“一站”指赣州国际陆港站

☆“一园”指冷链产业园

☆“四区”指进口汽车物流区、综合保税区、商务商贸区、配套服务区

☆“四中心”指国际铁路集装箱中心、海关监管中心、现代物流分拨中心、国际木材集散中心

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规划

(2021-2025)

目录

前言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定位

(四)功能设计

(五)发展目标

三、优化物流枢纽空间布局

(一)总体空间布局

(二)核心功能区引领发展

(三)功能联动区双轮驱动

(四)多点支撑网络协同发展

四、畅通物流枢纽对外通道

(一)构建“两纵三横”国内物流通道

(二)构建“海陆空”国际物流通道

五、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

(一)强化国家物流枢纽核心组织作用

(二)加强干支配网络衔接

(三)提升多式联运组织能力

六、建设集约高效的物流枢纽服务体系

(一)提升专业物流服务能力

(二)完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七、培育枢纽经济发展新范式

(一)构建枢纽经济发展生态圈

(二)打造枢纽经济示范区

(三)打造现代供应链

八、推动枢纽绿色安全发展

(一)促进物流标准应用

(二)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三)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九、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要素保障

(二)加强主体培育

(三)优化发展环境

十、附图

国家物流枢纽是国家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要求,发挥赣州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推动赣州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江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赣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赣州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赣州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是指导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进入新发展阶段,赣州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初具规模,“一带一路”公铁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初见成效,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发展迅速。物流业在赣州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显著增强,为全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物流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时期赣州市社会物流总额稳步增长,社会物流成本持续下降。到202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6119.87亿元,年均增长2.9%,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至13.73%以下。运输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达153亿元,年均增长9.7%,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323.8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1.8%。运输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公路货物运输量1.38亿吨;铁路运输量250.9万吨,年均增长8.1%。邮政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20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增加至39.37亿元,年均增长31.6%;邮政行业业务收入26.92亿元,年均增长23.2%;快递业务量1.33亿件,年均增长40.8%,快递业务收入15.13亿元,年均增长36.1%。

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铁路货运方面,全市拥有铁路货运站12个,其中二等站1个、三等站5个、四等站6个;公路货运方面,物流园区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建成和在建包括赣州综合物流园、章贡区冷链物流中心、红土地物流园、供销冷链物流园、寻乌广寻现代物流园、南康爱康慧谷综合物流中心、赣州华东城物流园、南方稀有金属贸易集散中心、万年青物流园和赣州现代粮食综合物流园等项目;航空方面,黄金机场航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机场经营航线28条,其中国际航线1条,通航城市达33个。

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共有物流企业1799家,其中国家A级物流企业78家,A级企业新增速度和总数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赣州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赣州国际陆港与海关、铁路、各大港口等强强联合,在中欧班列、海铁联运、内贸班列和现代仓储等业务基础上,畅通国际物流通道,进一步开拓国际物流业务;红土地物流集团在章贡区、南康区等地布局物流节点,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万吉物流、智创公路港物流、万年青物流等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贸物流网络布局;赣州利友食品有限公司获评三星仓储型冷链企业,推动赣州冷链物流发展;红土地物联、吉集号科技、赣润车联、万年青物流等4家企业获得网络货运平台资质,创新发展“互联网+物流”;顺丰科技有限公司在南康区开展全国首个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顺丰—南康模式”获得广泛认可;江西省供销集团在赣州布局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城乡高效配送。

物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先后出台《赣州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发展规划(2013-2030年)》(赣市府办发〔2014〕10号)、《关于加快建设赣州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实施方案》(赣市府办字〔2014〕56号)、《赣州市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市府办发〔2017〕30号)、《赣州市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实施方案》(赣市府办发〔2018〕44号)、《赣州市商贸物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赣市主工办字〔2020〕10号)、《赣州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赣市府办发〔2020〕1号)等文件,制定系列工作举措,不断优化物流枢纽的发展环境。

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成绩显著,但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有:一是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不够完善。运输结构不优,铁路和水运货运量占比较低,多式联运发展缓慢;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枢纽运行效率不高。二是物流基础设施功能相对薄弱。国际陆港规划用地不足,金融、结算和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尚不健全,航空物流、高铁物流等设施与国际陆港联动不充分,公、铁、海、空立体式物流枢纽格局尚未形成。三是物流枢纽与产业链协同不足。国际陆港以现代家居产业作为主要服务行业,对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够,物流枢纽产业组织中心作用有待提升。四是资源集聚与整合能力较弱。市域内物流节点设施间的互动不足,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支撑的“轴辐式”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与义乌、厦门等国家物流枢纽的协同效应不明显。

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一是新发展格局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迫切需要建立服务双循环发展的高质量现代物流运行体系。高质量物流服务需求增强,物流数字化加快发展,物流与产业不断融合,为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提供了高效发展环境。二是多重战略叠加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新空间。中央大力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省委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赣州物流业要素聚集和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促使物流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新零售、跨境电商、共同配送、网络货运等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兴起。

2.挑战。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要求提高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大做强“1+5+N”产业集群和各地首位产业,实施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计划,促进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相互作用、融合发展、迈向中高端,要求物流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消费领域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电商、新零售、体验式消费、连锁经营、百货商场等新旧模式交替发展,改变了城市生活行为习惯,物流服务需求呈现个性化、多频次、快速响应的新特点,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高效性提出新要求。三是省内外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围绕市场、资源、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纷纷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物流产业链资源集聚,周边大城市潜在的虹吸效应仍然存在。四是物流科技力量和物流专业人才较缺乏,尤其是技术型和管理型物流人才缺口较大,人才供给与国家物流枢纽发展现实需求不相匹配。

推动赣州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枢纽运行体系,为优化全市经济空间布局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指导,推动物流资源向国家物流枢纽集聚,提升国家物流枢纽在物流运行体系中的骨干作用。

创新驱动,开放共享。推动“互联网”+高效物流,推广先进技术应用,鼓励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建立跨区域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互动,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增强物流枢纽辐射能力。

协调衔接,融合发展。加强物流枢纽与交通基础设施衔接,推动信息互联互通、设施协调匹配,增强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功能,提高运行效率和一体化组织水平。深化现代物流与制造、贸易、信息、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探索枢纽经济新范式。

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确保重点物流枢纽建设项目精准落地。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降低物流业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推动物流枢纽绿色发展。

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节点的发展目标,明确赣州国家物流枢纽“三中心·一枢纽·一示范”的战略定位。

“一带一路”多式联运中心。深化赣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往来与合作,强化陆海空“立体丝路”通道建设,推进赣州港“一带一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进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发展海铁联运,培育中欧班列精品线路。加强以“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多式联运网络建设,打造开行班列多、线路优、成本低的“一带一路”多式联运中心。

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强化“陆港-物流-商贸-产业-城市”融合发展能力,推进商贸流通转型升级,加快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建设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中流通效率最高、物流成本最低、服务体系最全、辐射力最强的商贸物流中心。

全球现代家居物流供应链组织中心。围绕家居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国际化分工,着眼赣州迈向国际国内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促进“家具+家电+家装”融合发展,串联生产、流通、消费等交易组织流转各环节,深度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规模化资源要素高效流转,全力打造全球现代家居物流供应链组织中心。

革命老区高能级双向开放枢纽。开展铁海联运“三同”试点,加快国家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中国(赣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创中国(江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赣州片区)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把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成为革命老区高能级双向开放枢纽。

全国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开创“特区+老区”各种要素大聚集、大流通的枢纽经济新模式,大力提升国家物流枢纽综合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推动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建设,全面对接大湾区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市场规则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互补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示范区。

按照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要求,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延伸功能,发展特色鲜明的“6+6”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布局。

1.基本功能

商贸物流集成服务。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大宗商品物流、农产品冷链、快递和电商物流、航空物流、高铁物流和城乡配送等发展,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实现商贸物流全产业链集成发展,满足城市供应、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进出口贸易等物流需求。

供应链物流服务。利用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高效协同、弹性安全、绿色可持续的智慧供应链网络。

铁路干线物流。在既有班列基础上,发展铁路干线运输,加强与国内重点城市的对接;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北部湾等港口群合作,积极开拓欧洲、中亚、东盟等国际市场。

分拨配送与仓配。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完善标准仓储设施和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为生产、商贸、物流企业提供智慧仓储、中转分拨、城乡配送和快递快运等服务,提高货物中转分拨效率。

多式联运及转运。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铁、铁水、空铁等多式联运服务,加强与红土地、传化、智创和毅德等公路港协同联运,提供“门到门”“点对点”的铁路干支联运服务,形成以“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多式联运网络。

国际物流服务。依托铁路口岸、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商产业园等设施,健全保税贸易及展示、出口加工、国际采购配送、转口贸易和保税仓储等功能,构建服务于国际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支撑体系。

2.延伸功能

冷链物流。围绕建设现代化商贸冷链物流中心,完善全程可追溯的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

应急物流。优化存量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布局,强化专用仓储、隔离区、快速中转换装等功能,构建应对突发情况能力强、保障效率和可靠性高的应急物流服务网络。

综合信息服务。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大数据中心,完善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加强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衔接,促进国家物流枢纽间综合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促进物流订单、储运业务、货物追踪、支付结算等信息集成共享和高效流动。

商品展示交易。提供木材、现代家具、进口商品等展示交易功能,强化商贸市场辐射和服务水平,扩大商贸市场服务范围和影响力,带动加工制造业发展。

跨境电商。开辟“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新通道,发展多业态跨境电商进出口。创新跨境电商的业务模式,促进国际陆港数字贸易发展,提升外贸综合服务数字化水平。

商务服务。完善酒店、商务办公、会议展览和公寓等基础设施,建设商务商贸区,推动高端商务、会展和物流枢纽功能深度融合。

到2025年,基本建成要素配置能力强、服务品质高的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跨区域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以及国际辐射范围不断提升,枢纽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高,综合物流成本及效率比肩粤港澳大湾区,争取发展成为集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和陆港型等为一体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物流设施更加健全。通过整合资源、合理布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到2025年,物流枢纽冷库容量40万吨以上,标准化现代仓储面积、保税仓库面积明显增加,“一核引领·双轮驱动·多点支撑”的物流枢纽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物流通道更加畅通。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联运换装转运效率显著提高,中欧班列和海铁联运双向开行增长明显。到2025年,中欧班列500列以上,铁海联运“三同”班列3000列以上,“沿海内陆组合港”新模式基本形成。航空货物吞吐量3万吨以上,区域航空枢纽初步建成。

物流网络更加完善。到2025年,物流枢纽衔接和网络布局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构建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基本建成以“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多式联运网络。

服务能力更加高效。物流枢纽运营主体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5A级物流企业2家以上。由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零担物流和大宗商品物流等构成的物流枢纽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能级实现跃升,赣州国家物流枢纽运营效能显著提升。

智慧物流更加先进。大数据、互联网与枢纽组织、交通运行等衔接更为紧密,赣州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多家网络货运平台成功运营,区域性物流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形成智慧物流枢纽的“赣州模式”。

表2-1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目标

序号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属性

1铁路集装箱吞吐量万TEU18.6100预期性

2外贸集装箱量吞吐量万TEU13.070预期性

3航空货物吞吐量万吨0.413预期性

4冷库容量万吨2440约束性

5内贸班列列15113000预期性

6中欧班列开行列数列238500预期性

7铁海联运“三同”班列列15533000预期性

整合存量资源,适度布局增量设施,优化物流枢纽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完善物流枢纽联动发展格局。

根据赣州国家物流枢纽战略定位、功能设计和发展目标,坚持枢纽服务于城市发展、产业经济、民生改善、区域合作和交通衔接等,整合设施存量,合理配置增量,构建“一核引领·双轮驱动·多点支撑”的物流枢纽设施体系。

——“一核引领”指以赣州国际陆港为物流枢纽核心功能区,整合存量设施,推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以铁路口岸、赣州国际港站和综合保税区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引领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

——“双轮驱动”指以空港高铁产业园区、赣州东站物流园区为两个功能联动片区,合理配置增量设施,合力推动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

——“多点支撑”指建设多个专业物流园区(中心)和县(市、区)综合物流中心,培育特色和竞争力,健全干支联运、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多点支撑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

图3-1赣州国家物流枢纽总体空间布局图

赣州国家物流枢纽以赣州国际陆港为核心功能区。核心区范围东至东环大道(即新G323线路)、南至复兴大道、西至京九铁路通道、北至赣深客专通道,占地面积513.33公顷(合计7700亩)。按照“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以城兴”的思路,以“百万标箱、枢纽大港”为发展目标,在优化升级赣州国际港站、国际铁路集装箱中心、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现代物流分拨中心、冷链产业园、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进口汽车检测中心、国际木材集散中心等八大核心功能区的基础上,发展成“一站·一园·四区·四中心”的功能布局。

图3-2核心功能区(赣州国际陆港)布局图

赣州国际陆港站。包括铁路一期、二期、三期项目。主要为进出口企业、国际物流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的国际物流单证作业和公铁联运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具有拆装箱、报关报检、订船、订舱、配载、国际货物保险、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功能。

冷链产业园。以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为窗口,以区域城乡居民消费为需求导向,构筑食品冷藏(冻)区、生产加工区、展示交易区和电子商务区“四片区”功能结构体系,形成集冷链仓储、加工、贸易、电商和金融等全产业链于一体的现代化冷链产业园。

进口汽车物流区。以整车进口口岸为引领,整合进口汽车整车检测中心功能,以汽车商贸为核心,复合产业、物流、科技、文化等多种功能,打造一站式汽车体验消费平台。

综合保税区。建设海关查验区、跨境电商区、口岸商务区、保税仓储区和保税加工区五大功能区,发展出口加工贸易、跨境电商与保税展示、研发设计、口岸服务、智能制造等,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商务商贸区。依托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建设木材、现代家具、进口商品等展示交易功能;创新跨境电商的业务模式,建设数字贸易服务平台,促进国际陆港数字贸易发展。建设高端商务集聚区,推动高端商务、会展和物流枢纽功能深度融合。

配套服务区。建设创新发展创意SOHO、青年公寓等住宿区和生活配套设施,形成集配套住宅、购物、酒店、餐饮和休闲为一体的配套服务区。

海关监管中心。优化提升原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建设查验、暂扣、检疫处理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在既有进境木材指定监管场地、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基础上,提供一站式口岸通关服务。

现代物流分拨中心。以实现集装箱“零换乘”为目的,建设集装箱堆场、甩挂运输场、集装箱转运仓库和集装箱运输车辆停放、转运、装载场等设施,推进零担专线、城乡配送、第三方物流、电商物流和快递等企业集聚发展,提供集信息交易、联运货运专线、集配货、统仓共配、车辆停放、维修检测、加油加气和司机住宿等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国际木材集散中心。以进境木材指定监管场地为窗口,发挥赣州现代家居产业优势,依托中欧班列、“一带一路”公铁海多式联运,整合现有木材交易平台、物流仓储等资源,构建集线上线下、期现交易为一体的国际木材交易平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木材交易集散中心。

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功能联动区由空港高铁产业园区和赣州东站物流园区组成,注重与核心功能区联动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合作有序的国家物流枢纽“双轮驱动”格局。

1.空港高铁产业园区位于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岗片区北部,占地面积554.60公顷(合计8319亩)。以空港产业园、高铁货运产业园、保税物流园等三部分功能区域为基础,构建集高铁货运、航空口岸国际物流于一体的陆空“双通道”,打造“铁、陆、空、区”三港一区联合的国际物流集散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物流中转基地和集散中心。

图3-3功能联动区(空港高铁产业园区)布局图

空港产业园。项目北临黄金机场,南至岗边大道,西至齐溪口路,东至园岭路,占地面积231.67公顷(合计3475亩)。加快建设黄金机场三期、T1航站楼二期改造、国际航空口岸和空港物流中心等工程,推动国际国内货站和国际邮件监管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培育保税加工、食品冷链、电子信息等临港产业。开通赣州至港澳台、东南亚及其他国际航线,发展进出口货物空空联程运输,建成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等优势,拓展货运集拼,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物流中转基地和集散中心。探索发展“高铁货运动车组+航空货机”的空铁国际国内联运模式。

高铁货运产业园。项目位于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岗片区北部,北临赣州西动车运用所,南至改线105国道,西接机场大道,东靠规划园岭路,占地面积100公顷(合计1500亩)。依托赣州西动车运用所和赣州西高铁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列入全国高铁物流基地网络布局规划。在快件、特色农产品、生鲜、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产品方面,打通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快速“双向流动”。探索发展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等新模式,加快构建多式联运新格局。

保税物流园。项目位于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中心城区中北部,占地面积222.93公顷(合计3344亩)。发展货物保税中转、仓储、配送、运输、信息、流通加工以及货物通关、市场交易、展示展览、跨境电商和电子银行等服务,打造外贸产业综合服务聚集区。

2.赣州东站物流园区

项目为赣州唯一的二等站,位于赣南大道以南、贡江大道以西、虔东大道两侧地块,占地面积133.33公顷(合计2000亩)。发挥赣州东货场铁路资源优势,扩建既有货场线路、站台、仓库和雨棚等基础设施,提供包括包装成件、长大笨重、大宗散货、商品车等货物铁路到发、装卸、交付、仓储、公铁联运等服务,打造赣州大宗商品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与赣州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区实现功能互补。

图3-4联动功能区(赣州东站物流园区)布局图

根据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的需要,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实际需求,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节点设施,加快构建分工有序、良性竞争、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多点支撑物流节点网络。强化“多点支撑”与“一核引领·双轮驱动”的良好互动,推动完善以物流枢纽为核心支撑的“辐轴式”物流服务体系。

图3-5多点支撑体系图

【专栏1】物流枢纽设施体系工程

(一)物流枢纽核心区工程

推动赣州国际陆港站三期、现代物流分拨中心、冷链产业园、国际木材集散中心和综合保税区等项目建设。

(二)物流枢纽功能联动区工程

推动赣州空港产业园、高铁货运产业园和赣州东站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

(三)物流枢纽多点支撑工程

推动华东国际商贸物流城、南康区桥口物流园、五云临港物流园、赣州智创公路港、中国南方稀有金属贸易集散中心、赣县区粮食仓储物流中心、顺丰物流创新产业园、赣州万吉智慧供应链物流园、赣州综合物流园、大余县赣粤国际物流园、赣州九福集团上犹物流基地、崇义县智慧物流产业园、信丰县智慧物流产业园、定南县临港产业园、江西供销(信丰)(于都)(宁都)(全南)(定南)(会昌)(寻乌)等冷链物流园项目、安远县智能配送网络建设项目、宁都综合商贸物流园、兴国赣闽国际陆港、会昌县快递集散中心、石城县智慧物流园、瑞金铁路集装箱场站、瑞金市赣闽商贸物流园、瑞金机场空港物流园、龙南综合物流园、于都县智慧物流公路港和赣州万年青智慧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贯彻落实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有机衔接“一带一路”,构建“两纵三横”的综合运输物流通道,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双循环国际物流大通道。

根据赣州产业发展特点,结合赣州交通运输发展趋势,构建形成以普速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干线公路为辅助的“两纵三横”的综合对外通道格局,高效衔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北部湾、海西等经济区。

图4-1赣州市物流通道布局

纵向西通道。强化市区核心枢纽功能,以信丰、龙南、定南为重要节点,以京九铁路、昌赣深高铁、长赣高铁、大广高速、兴赣高速为主线,以井大高速、大广高速复线、赣州南至安远联络线等为辅线,构建北接京津冀,通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接粤港澳大湾区,通向海上丝绸之路的物流通道。

纵向东通道。以石城、瑞金、会昌、寻乌为重要节点,以济广高速、宁定高速、南丰至瑞金铁路、瑞梅铁路为主体,构建联动长三角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物流通道。

横向北通道。以兴国、宁都、石城为重要节点,以兴泉铁路、泉南高速公路为主,以广昌至吉安高速、兴国至桂东高速为辅,构建联动长株潭城市群和海西经济区的物流通道。

横向中通道。强化市区核心枢纽功能,以崇义、大余、上犹、于都、瑞金为重要节点,以赣郴铁路、赣龙铁路、赣韶铁路、厦蓉高速为主体,发挥连东接西骨干作用,构建自东向西串联海西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物流通道。

横向南通道。以全南、龙南、定南、安远、寻乌为重要节点,以寻全高速及西延为主,以定南联络线、寻乌至龙川高速为补充,构建联动粤港澳大湾区、湘黔高铁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通道。

立足赣州区位优势,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发展目标,构建互联互通、面向全球的“海陆空”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物流大通道。“南北向”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方面,依托赣江提级改造及沿河港口码头建设,构建长江-赣江-赣粤运河-珠江水运国际物流通道;推动赣州至粤港澳大湾区及赣州经向塘至长三角的铁海联运常态化发展。“东向”海西经济区方面,推动兴泉铁路建设,构建兴泉铁路、赣龙铁路铁海联运物流通道和泉南、厦蓉、寻全等高速公路公海联运物流通道。“西南向”北部湾经济区方面,依托赣郴铁路、赣韶铁路,构建联通北部湾门户港的铁海联运通道。

“陆上丝绸之路”物流大通道。推进赣郴铁路建设,构建赣州-郴州-贵阳-重庆中欧货运班列通道。依托京九铁路对接北京、郑州等中欧国际铁路班列。依托赣郴、赣韶铁路,畅通赣州-韶关-南宁-凭祥-东南亚和赣州-郴州-贵阳-昆明经泛亚铁路自瑞丽、河口、磨憨等口岸至东南亚的国际铁路通道。依托赣鄱水道,开拓赣州-九江-成渝地区-中欧国际班列的铁水多式联运通道,扩大赣州市对外开放格局。

“空中丝绸之路”物流大通道。依托赣州黄金机场,一方面开通至港澳台、东南亚等国际航线;另一方面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等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物流中转基地和集散中心,依托大湾区国际航线优势,构建“空中丝绸之路”物流大通道。

图4-2国际物流通道图

【专栏2】物流通道建设工程

(一)铁路工程

快速铁路方面,开工建设长赣高铁,开展赣韶铁路扩能工程、景鹰瑞铁路、赣龙厦高铁规划研究,争取纳入国家、省有关规划。普速铁路方面,开工建设瑞梅铁路,开展赣郴永兴铁路规划研究,争取纳入国家、省有关规划。

(二)公路工程

高速公路方面,建成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大广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改扩建、寻乌至龙川、信丰至南雄、遂川至大余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寻全西延、赣州至安远、兴国至桂东、兴国至樟树、龙河联络线扩容、会昌联络线等高速公路。推进信丰至南雄东延至龙岩(江西段)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研究井大南延至全南、定南联络线西延、寻乌南桥至安远三百山等高速公路项目。国省道方面,建成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G105赣州中心城区改线二期、G323章贡区梅林大桥至沙石段公路改建、G323赣县江口至梅林大桥段公路改建等国省道项目。

(三)航空工程

实施黄金机场三期扩建、T1航站楼二期改造、国际航空口岸、空港物流中心等工程。建成瑞金机场,建成定南、石城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大余新城机场及宁都、安远、龙南、全南等通用机场。

(四)水运工程

建成赣州港赣县港区五云综合码头一期、二期工程及港口疏港公路工程,完成赣县五云至万安枢纽库尾航道整治工程,推进赣县茅店航电枢纽工程及章贡、于都、南康、信丰等港区建设。研究赣粤运河,力争先导性工程开工。

聚焦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推动干支配网络的衔接畅通,强化物流枢纽核心组织作用,发挥铁路长距离干线运输优势,提升多式联运组织能力。

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区域物流网络核心组织作用,引导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设施与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对接、联动发展,完善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支撑的“轴辐式”物流服务体系。

打造基于国家物流枢纽的一体化物流组织平台。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周边区域的物流园区、货运场站、配送中心、仓储基地等物流设施有效联结,聚集干线、支线、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打造物流服务要素高度聚集、物流运作辐射网络强大、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共享的合作发展平台。鼓励各类物流服务平台之间对接和融合,鼓励铁路、港口、机场物流向平台化组织方向转型。

推动物流企业提升一体化物流组织服务。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对分散、小规模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和衔接,建设集干线运输、支线运输、仓储服务、配送服务、国际服务和运输代理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的服务组织平台。鼓励网络货运物流云平台进一步提升组织干线运输、衔接支线运输、对接末端配送服务能力,推进物流运作和运输组织服务网络化、规模化发展。

推进国家物流枢纽间干线通道网络与区域物流网络有效对接,实现干线运输与支线集散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推动建立以“干线运输+区域配送”为特征的现代多式联运网络。

加强干线网络建设。推进以石城、瑞金、寻乌为依托与福建,以龙南、全南、大余为依托与广东,以崇义、上犹、兴国为依托与湖南的跨区域干线运输、物流走廊建设,推动运输、物流资源向“两纵三横”综合运输物流通道集聚,密切沿通道城市间、国际国内市场的联系。

加强支线网络建设。以“两纵三横”物流通道为载体,推动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会昌、石城、寻乌、瑞金的支线网络建设,密切与中心城区的支线联系,为大通道聚集物流服务资源、开展规模化运作提供支持。

加强干支线与末端配送衔接。积极引导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系统布局建设,密切末端配送与物流通道联系,创新城乡配送发展模式。强化区域分拨与城市配送之间运行联系,形成分拨配送紧密衔接的配送服务网络,营造干支线支撑配送高效发展格局。

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的资源集聚和区域辐射作用,提升中欧班列物流效能,拓展海铁联运网,拓展内贸班列业务,提升物流枢纽多式联运组织能力。

提升中欧班列能效。依托赣州国际陆港打通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二连浩特、绥芬河五个出入境通道以及开通20余条中欧班列线路的良好基础,提升中欧班列效能,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一方面,拓展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服务网络,加大货源的组织力度。鼓励同沿线国家海外仓、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及商贸物流园区对接合作,参与沿线国家铁路枢纽场站和港口运营,提升境外物流节点的联运、转运和集散能力,完善境外物流网络建设。搭建“买全球·卖全球”大平台,发展贸易枢纽,促进赣州乃至周边地区的家具、服装、脐橙、蔬菜、汽车整车和电子产品等出口中东欧国家和中亚各国。加大境外回程货源的组织力度,引入俄罗斯、德国、伊朗与中亚木材、棉纱、矿石、日用消费品等优势产品。另一方面,协调国家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加密中欧班列班次、开辟中欧班列新线路,争取更多中欧班列直达线路。开通到德国、波兰等国家的家具出口专列。开通欧洲、中亚等返程进口线路,将进口汽车、消费品等进口至赣州。

拓展海铁联运网络。依托京九、渝长厦等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赣州集装箱货站的服务能力,拓展海铁联运网络,形成支撑“多港联动”的发展局面。一方面,以开行铁海联运“三同”班列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赣粤海铁联运通道和赣闽海铁联运通道建设,开通直达美澳、日韩、东南亚的海铁联运线路。深化与盐田港赣深特需专列合作,加强与蛇口、广州等沿海地区海港合作,开通运营赣深组合港,创新构建“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的通关新模式。推进东南亚–厦门港–赣州港海铁联运“五定班列”常态化运行,推动两港在基础设施建设、口岸管理、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等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打造“赣闽”临港产业园,并与漳州、泉州等沿海地区的海港合作,接入海上丝绸之路通道。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国际陆港合作,打造海陆中转枢纽。推进兴永郴赣等区域连接线建设,提升赣韶、赣龙等线路运输能力,深化赣州连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和长沙等国际陆港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打造沿线地区货物进出海的关键节点,形成海陆中转枢纽。

扩大内贸班列业务。跨省业务方面,依托已开行的赣州至成都、重庆、昆明、贵州等地内贸班列线路,发挥赣州国际木材交易集散优势,扩大内贸班列线路,加大散货篷车运输,新增内贸家具运输线路,逐步成整列和常态化发运。省内业务方面,加强与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南昌昌北国际空港和九江港等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江西省“海陆空”立体开放网络,提升内外通道辐射能级,共建中部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专栏3】多式联运与转运工程

推进赣州国际陆港公铁海联运仓储物流项目、集装箱外堆场以及定南港扩容升级等重点项目建设。

深化国家物流枢纽干支仓配等功能集成整合,提升专业物流服务能力,健全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物流,建设高质量物流枢纽服务体系。

发展智慧物流、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零担物流和大宗商品物流等,提升国家物流枢纽专业物流服务能力。

智慧物流。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货、车、场等物流要素数字化。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发展智能化仓库,加快普及“信息系统+货架、托盘、叉车”的仓库基本技术配置。推动发展网络货运物流云平台,打造货主、承运商、司机三方的闭环生态链。打造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物流枢纽内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实现车辆、货物位置及状态等信息实时查询。

国际物流。完善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和公路口岸等口岸基础设施,加大赣州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国际汽车小镇、中国(赣州)跨境电商产业园和赣州空港产业园等通关保税工程项目建设,拓展通关与保税物流覆盖范围,积极开展国际转运、国内外集货配送、国际拆拼箱、保税仓储、跨境电商仓储等业态,实现业务协同和向腹地区域辐射延伸。

冷链物流。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冷链产业园,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依托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全程温度记录和信息追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支持脐橙、蔬菜、油茶等赣州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嵌入物流枢纽服务系统,发展铁路冷藏运输、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直供班列并逐步拓展国际农产品冷链班列,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国家物流枢纽与供销社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融合发展,构筑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汽车物流。依托整车进口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的服务优势,推进整车进出口、保税仓储和物流、汽车改装、汽车分拨配送网络建设,扩大服务半径,提升配送能力。开展好内贸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物流运输和配送业务,积极推动二手车出口试点,形成体系健全、高效便捷、特色鲜明的整车、零部件物流服务体系。

快递物流。增强快递物流服务功能,助力双向高效流通快递物流体系建设。提升邮件快件分拨处理功能,推动邮政和快递物流设施与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升级改造处理设施设备,提升邮件快件分拨处理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水平。

电商物流。完善国家物流枢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功能,发挥枢纽干线与区域分拨网络作用,为电商提供覆盖更广、效率更高的专业物流服务。增强枢纽在跨境电商通关、保税、结算等方面的功能,提高枢纽支撑电子商务物流一体化服务能力。

零担物流。支持建设现代物流分拨中心,促进零担货运集约化发展,提升零担货运组织化程度,培育零担货运龙头企业。吸引全国性零担货运企业和本地骨干专线企业入驻,鼓励在全市各地建立网点,开展规模化、标准化、联盟化、网络化服务。鼓励零担货运技术和模式创新,促进“管理模式+IT系统”为企业赋能,推广应用单元化厢体等新模式降低成本。

航空物流。高质量建设空港产业园,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在现有通航城市和经营航线基础上,开通至丽江、张家界、桂林等国内航线,开至通韩国、泰国等地区航线。引入具有航空运输能力或资质的快递企业,创新航空货运服务体系,优化提升航空物流产业链。

高铁物流。高质量建设高铁货运产业园,融合高铁快运与快递业务发展,创新“空高联运”新模式,打造集商贸交易、高端制造、流通加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物流金融、综合服务和公路港等为一体的高铁物流生态圈,形成辐射赣南及中部地区并联动全国快递业务的高铁快运分拨中心。

以完善配送网络为基础,以模式创新为引领,以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共享协同为重点,深入实施快递“两进一出”工程,发展“快快合作”“邮快合作”“交快合作”“快商合作”“快供合作”,构建城乡高效配送体系。

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以服务中心城区、县城以及乡村生活需求为重点,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推动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城乡末端服务网点三级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依托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全市一级分拨中心;依托全市主要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二级公共配送中心;建设覆盖各街道、乡镇的三级配送站;完善建制村、社区、学校、厂区、商务中心等末端配送网点。

优化创新城乡配送模式。支持成立县域城乡配送联盟,吸收县域内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生鲜农产品、农资和药品等企业加入,开展联盟成员企业相互合作、深度合作。在快消品、家电配送领域,引导大型零售商、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供应商资源,发展服务于连锁门店与社会非连锁门店的专业化、网络化、全流程的统一配送,为供应商提供统仓共配一体化服务。依托农产品供应链骨干企业,联合规模化的种养基地、农批市场,发展生鲜农产品“集采统配”模式,构建面向党政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医院、商场、超市、酒店、餐饮的生鲜农产品集采统配系统。鼓励物业与快递企业建立市场化协作机制,加快社区、园区、楼宇等区域布局智能储物柜、保温外卖柜、末端配送服务站和配送自提点,推进社区储物设施共享,加速发展“无接触”配送,保障“最后一公里”送达。

发展“互联网+第四方物流”。支持推进“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建设,组建“互联网+第四方物流”集中配送企业,建设第四方物流集中配送中心,发展第四方物流集中配送乡村自营网点和加盟网点,共享第四方物流集中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建成覆盖广、效率高、服务优的乡村物流集中配送网络。

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培育龙头骨干物流企业,推广先进运营模式和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同网、信息互通、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增强农村物流网络节点服务能力。加强农业、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的联动协同,有效整合货源和运力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适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完善县级农村物流节点停车装卸、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电商快递、邮政寄递等综合服务功能,健全乡镇和村级物流节点快递收寄、电商交易、信息查询、便民缴费等功能,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

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鼓励“互联网+”农村物流新业态发展,支持企业在农村物流领域发展网络货运物流模式,整合社会闲散运力和分散货源,实现人、车、货、站、线等物流要素的精准匹配。挖掘城乡客运班线货舱运力资源,发展小件快运、电商快递等服务,实现客货同网、资源共享。推广安远智运快线“村村通”项目,提升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加强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支持县级农村物流中心或农村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县级农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平台网上交易、运输组织、过程监控、结算支付、金融保险、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功能,加强与电商、邮政快递等平台的有效对接,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合理配置。

【专栏4】物流枢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国际物流工程

内陆口岸平台提升工程。完善赣州国际陆港、龙南保税物流中心及瑞金市、龙南市、定南县铁路集装箱场站的功能,推动航空口岸正式开放,支持建设兴国赣闽国际陆港。

通关保税工程。重点推进赣州综合保税区、国际汽车小镇、中国(赣州)跨境电商产业园、赣州空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实现保税货物高效快捷通关和转运。

(二)大宗商品物流工程

推进中国南方稀有金属贸易集散中心、赣县区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和大余县粮食应急储备库等项目建设。

(三)快递电商物流工程

推进顺丰物流创新产业园、会昌县快递集散中心、安远县电商快递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四)冷链物流工程

推进中国供销·赣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赣州冷链物流中心、瑞金市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瑞金市农产品交易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信丰)配送分中心、会昌县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园、龙南市畜禽仓储冷链配送中心和寻乌县城乡冷链骨干网等项目建设。

(五)智慧物流工程

推进赣州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赣州5G智能物流园、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赣州(国际)木材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

锚定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打造以赣州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现代供应链,培育具有赣州特色的枢纽经济发展范式,形成枢纽经济增长极。

以赣州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利用枢纽设施条件和业务基础,打造高效率、低成本、辐射国内外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形成由物流服务核心圈层、物流要素聚集圈层和关联产业发展圈层共同构成的赣州枢纽经济发展生态圈。

物流服务功能核心圈。依托赣州国际陆港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业务基础,进一步健全空港高铁产业园区和赣州东站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完善国家物流枢纽的基本功能,拓展延伸功能。突出发展通关与保税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电商与快递物流、零担物流等专业物流,构建在区域具有成本和效率比较优势的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与国内其它国家物流枢纽形成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通过平台化运作实现物流规模快速扩张。促进物流业务、物流企业等聚集发展,打造枢纽经济发展的物流服务核心圈。

枢纽经济要素聚集圈。发挥良好物流环境优势,吸引赣州、江西乃至中部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资源要素聚集。土地要素方面,围绕赣州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区、功能联动区选址和范围,加强对周边地区土地资源的管控,严格按照枢纽经济发展方向进行产业用地供应。原材料供应方面,重点围绕赣州“1+5+N”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国内外区域原材料等资源要素的聚集,为赣州存量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延伸和增量产业的聚集扩张提供原材料保障。资金方面,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或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等发起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物流企业发行各类债务融资,鼓励持牌金融机构开发基于供应链的金融产品。数字经济方面,抢占全球数字贸易制高点,集聚一批引领数字贸易发展、具备价值链整合能力的数字贸易公司,加快形成资源配置和服务功能。配套服务方面,依托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形成的物流信息、交易结算、商务服务等基础,面向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为区域枢纽经济发展提供商务服务保障。

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圈。在国家物流枢纽聚集各类要素基础上,引导赣州或周边区域产业在国家物流枢纽进行产业组织或者集中布局,形成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关联产业发展圈层。围绕赣州现代家居、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产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发展。结合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引进大湾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配套产业链水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互补融合。

发挥国家物流枢纽要素聚集和辐射带动优势,加快要素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推进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建设,探索物流枢纽经济“赣州模式”,努力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开辟“湾区+老区”对外开放新通道。积极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生活圈”,加快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物流互联互通,形成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空运和水运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化双向交通大通道。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构建高铁“双通道”。打通面向大湾区的省际高速公路断头路,提升省际互联互通水平。加快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开通至香港、澳门及东南亚航线。规划建设赣粤运河,打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深化与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开放合作,提升赣州国际陆港作为盐田港、蛇口港和大铲湾港的内陆腹地港的功能和作用,建立“沿海内陆组合港”新模式。

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以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为依托,逐步建成临港经济区、综合保税区、深赣科创城、深赣智能制造(电子)产业园、现代家居产业园和国际汽车小镇等项目,全面对接大湾区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配套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和现代家居等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和延伸带,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市场规则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互补融合。

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做好控规优化和城市设计,科学布局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职住平衡、宜业宜居,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设立人才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等,建设高端酒店、人才公寓和高品质学校等生活配套,构建完备型产业服务平台、现代化的园区商业体系、高品质的人才生活社区,创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生态孵化链,整体提高配套设施的服务能级。有序承接大湾区中高端产业转移,吸引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港口聚合,人口向城区集聚,实现临港区域与周边城区无缝衔接,加快形成以港兴区、以港促产、以港带城、以城促港的港产城联动发展良性循环格局,打造国家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专栏5】枢纽经济培育工程

推动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建设,打造成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项目位于赣州市南康区,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以赣州国际陆港为核心,布局综合保税区、临港经济区、深赣科创城、深赣智能制造电子产业园、现代家居产业园、国际汽车小镇、绿色智慧社区、现代森林小镇等板块。

推进供应链模式创新。发挥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上的关键作用,提升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组织管理能力,培育壮大一批现代化、专业化的供应链企业。推进供应链企业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模式创新,以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为路径,以物流枢纽为载体,以数字化为手段,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链集成和协同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化水平高、集成能力强的一体化供应链组织中枢。聚合链主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增值服务商等,推动供应链系统化组织、专业化分工、协同化合作,实现集中采购、共同配送、共同库存、金融结算、质量追溯、报关服务等功能集成,提高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

提升重点产业供应链竞争力。围绕“1+5+N”重点产业,以物流枢纽为核心,布局建设一批提供高效快捷物流服务、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物流设施,促进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最终产品在生产企业间无缝衔接,为商品生产与最终消费紧密连接提供有力支持。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满足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等精益化生产需要。鼓励物流和供应链企业开发面向加工制造企业的物流大数据、云计算产品,打造一批数据多源集成、服务全链共享、资源跨域协同的现代供应链协同平台,协助制造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增强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捕捉能力、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提升产业集群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商贸供应链现代化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着力完善面向不同类型采购商的网络化仓储配送体系、面向网商的便捷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面向零售末端及终端消费者的共同配送服务体系。支持物流企业联合大型商贸企业、连锁超市布局建设“前置仓”等设施设备,提高末端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鼓励批发、零售、电商、餐饮、进出口等商贸服务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化合作,优化业务流程和渠道管理,促进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协调发展,提高“最后一百米”服务能力。

【专栏6】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工程

(一)现代家居产业供应链体系工程

推进家居产业智联网、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共享喷涂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线上销售中心、国际木材集散中心“一网五中心”等项目建设,创建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国家级家居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现代家居研发生产基地、进口木材和家居交易集散中心。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实现上下游各环节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组织协同,发展供应链库存管理、生产线物流等新模式,建设现代家居产业供应链体系,满足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等精益化生产需要,支撑现代家居产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

(二)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体系工程

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推进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带、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端网”融合发展,聚焦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功率芯片、消费类电子等细分领域与产业链条。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体系,提升全物流链条价值创造能力。

(三)有色金属产业供应链体系工程

建设中国稀金谷,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应用,加快钨及铜、钴、锡等有色金属产业链向后端延伸,建设世界级永磁变速器及永磁电机生产基地。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发展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储运、分销等一体化的现代供应链服务,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四)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体系工程

围绕于都、宁都、石城、兴国、瑞金纺织服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带。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提供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支撑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工程

建设锂电池生产基地、赣州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大余县赣粤汽车配套产业园、龙南市锂电子电池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等项目,做强新能源整车企业,补齐锂、钴、三元前驱体等材料领域及电池、电机、电控关键配套,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促进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

(六)医药食品产业供应链体系工程

加快章贡区南方区域性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和高端仿制药、创新药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建设全省重大公共卫生防护类产业生产基地。建设脐橙保健酒、维生素饮料、营养保健果醋、白莲精深加工、食品添加剂及香精香料、葡萄酒生产加工等项目,推进石城县省级绿色食品(白莲)产业基地、瑞金市食品医药科技园等建设。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立医药食品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拓展质量管理、追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功能,提供采购执行、物流服务、分销执行、融资结算、商检报关等一体化服务。

立足绿色安全,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绿色化应用,构建应急物流体系,增强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挥赣州国家物流枢纽的骨干带头作用,协同区域和各方创新标准形成和应用衔接机制,促进物流标准广泛应用。

创新标准应用衔接机制。广泛采用已发布的快递、仓储、冷链、口岸查验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执行有关规划建设和安全作业标准。发挥物流骨干企业作用,通过高频次、规模化、市场化的物流活动,推动多式联运服务、设施设备等标准进一步衔接。推广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标准和星级仓库服务等级标准。推动形成统一兼容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接口、数据交换、数据传输等标准。

跨区域协同推进标准化。以物流业务顺畅衔接、高效运行为核心,接轨国际标准,协调各方共同建立适用性强的物流操作、转运设施、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等标准和应用规范,推进大宗商品、跨境电商、冷链等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应用。推进管理软件接口、物流单证等标准化。鼓励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跨区域物流活动标准化提供数据支撑。

协同各方推进物流标准化。标准化主管部门联同物流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力量有序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主持或参与物流标准制定或修订的单位或个人,以及承担标准化试点示范的单位,按照一定标准给予政策支持或奖励。

坚持清洁低碳导向,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助力赣州国家物流枢纽绿色化提档升级。

打造节能低碳物流枢纽。科学规划设计,合理确定赣州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功能区和功能联动区选址和规模,优化枢纽设施设备布局。广泛采用绿色、节能、环保、标准化的物流技术和新一代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推广物联网、RFID、5G等信息技术应用。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高智能化运行和管理水平。

推进枢纽运输组织绿色化。深入推进公转铁、公转水运输结构调整,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形式。提高运输组织信息化水平,减少空驶和迂回运输。鼓励物流运输企业采用国Ⅳ及以上排放标准的货运车辆,鼓励城市配送企业采用新能源环保车。推动物流枢纽及周边加气站、充电桩等设施布局。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措施,培育绿色运输企业,示范引领绿色物流发展。

加强枢纽资源集约循环利用。推广使用可循环、可折叠、可降解的新型物流设备和材料。加强物流包装物的循环共用和回收利用,建设或改造一批回收物流设施,建立健全回收物流配套体系,提高物品回收率和再利用率,降低回收及处理成本。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优化应急物流组织,加快应急物流设施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应急物流服务网络。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按照“平时服务,灾时应急”的总体原则,建立基于社会物流的系统性应急响应机制。重点依托物流枢纽,完善枢纽综合信息平台应急功能,提升统一调度、信息共享和运行协调能力,建设对接国家并嵌入常规网络运行系统的整体应急物流运行系统响应机制,确保应急条件下,物流要素齐备、通道顺畅、运行环节体系完整,避免干、支、配、储各类物流资源割裂运作。建立行政调配与市场化操作对接的有效机制,确保应急状况下的物流调运行政性安排与成体系的应急物流系统之间管理链路通畅。

优化应急物流组织。分类深入开展预案管理,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物流企业、流通企业的日常沟通,梳理应急物流的响应情景,分类、分级细化应急物流管理,共同建立科学的应对组织预案,细化资源投入结构、运行组织方式等,提前明确分工与协作职责,适时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应急状态下物流运行快速、有序开展。加强应急管理研究,开展应急状态下的数据采集和研究,理清各类应急条件下的物资需求品类、频次、规模特征,为生产、流通、物流的合理组织提供全链条数据化引导支撑。

完善应急物流设施及服务。推进全市应急储备物资向便于干线大能力、快速、多向调运的物流枢纽设施集聚,镇、街道内实施多点分布布局,形成区域全面兼顾、政企能力整合、快速网络协同的应急物流储备结构。推动应急物流资源规模供给,在应急和市场储备向重要节点网络化布局的同时,强化引导运输、仓储等其它物流资源的协同集中,做到平时高水平、高质量的互联互通,确保灾时应用自如。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为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用地保障。市、县两级应将物流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优先安排物流枢纽功能性项目和重大物流企业建设用地,落实物流仓储用地等同工业用地价格。对规划的物流用地要从严控制,未经依法审批的,不得改变物流用地性质。依法取得使用权的物流设施建设用地,必须按规定的土地用途建设。

2.投资和金融保障。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参与物流枢纽投资建设,引导产业基金和私募基金、社会资本参与物流枢纽项目建设合作。支持行业主管部门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物流枢纽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物流设施项目优先发放贷款,对信誉好的项目主体企业适当增加授信。发展物流金融,支持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与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3.税收保障。落实扩大交通运输业进项抵扣范围政策,推行交通运输业小规模纳税人、个体运输业户异地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符合条件的网络货运平台企业代个体运输业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税收政策。

4.人才保障。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在政府特贴以及人才引进计划等申报评定(认定)工作中对现代物流业适当予以倾斜。采取“院校培育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引进培育物流专业人才。加快培养物流领域蓝领队伍,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物流专业(中专以上),实现招生成班教学,保障物流业发展急需用工。

1.企业联盟。按照“企业联盟化、联盟企业化”的思路,以“资本联合+战略合作”为路径,推动形成以赣州国际陆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珠海港航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南昌铁路局赣州车务段、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赣州机场分公司等为紧密成员,传化、毅德、智创、红土地等公路分拨企业,中通、申通、德邦、顺丰等快递企业,江西省供销集团、江西龙泰安食品链有限公司、赣州明品福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等冷链物流企业,尚佑、爱康、万吉等仓储配送企业为协作成员的企业联盟。以资本合作为核心纽带,以信息互联互通为手段,以多式联运服务网络为支撑,充分发挥各成员企业的作用,共同推进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发展。

2.支持物流企业规模化。支持物流企业申评国家A级物流企业及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资质。支持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在赣州市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设立法人机构。允许符合条件的网络货运企业依规定程序开展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试点工作。

3.加快城市配送规范化进程。推广运用城市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制定城市配送车辆、快递服务车辆通行管理办法,规范通行、停靠、装卸、投递等行为,解决城市配送车辆特别是快递服务车辆“进城难、停靠难、装卸难、投递难”等问题,为城市配送发展提供宽松、有序环境。

4.推进通关便利化。推动货物出入境与沿海同效率通关,建立进口货物提前(在途)申报、货到验放、快速通行的监管模式,实现货物贸易7×24小时通关,实现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货物自由流转。深入开展无纸化通关、不见面审批、货主不到场查验等试点,进一步简化优化货物通关查验等流程。

THE END
1.如何出售服装设计图服装设计图纸是设计类产品,网上出售完全可行,但产品特征和成交支付有其不一样特点,需要留意。如果你仅仅是平面图(或效果图)的话,从对方角度来说,价值并不大。因为服装设计图纸应该是一套的,包含平面图、效果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893452427733270388.html
2.个人创业网店服装创业计划书(精选7篇)服装行业是一个生活消费品行业,同时也是高利润行业。因利益的驱动与市场的需要,在整个业态的设计、加工、市场推广、直营、加盟等不同环节,已经发展成相对完善而到20xx年马云公布流动资金已达1万亿,目前平均每天成交按照他们提供的支付宝交易额更高达接近7亿元,这更加给力人们带来了网上创业的机会,优秀的平台,必定会https://www.yjbys.com/chuangye/ziliao/chuangyejihuashu/633170.html
3.超市春节备货方案范文(通用13篇)5、年货礼券:年货礼券发放其他企业,可通过礼券代码在生活宝平台上使用。 6、满送红包:一次性购满50元以上发5元红包,再赠小礼品(线下用户)。 7、旗舰店、电商服务点同城配送:旗舰店、各电商服务点支持同城配送,网上下单,上门自提免物流,1.5公里之内免费配送,1.5公里之外配送费10元起。 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2761611.html
4.怎么判断网上的衣服是纯棉的,纯棉T恤定制T社5、寻求专业意见:如果你仍然不能确定网上购买的衣服是否是纯棉的,可以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纺织行业的专家或纤维检测实验室可以提供专业的检测和意见,帮助你判断纤维成分。 选择纯棉T恤定制,既能满足我们对舒适性和质量的要求,又能享受到个性化的设计和团队的凝聚力。如果你需要定制一批纯棉T恤,可以选择可靠的服装定制厂https://www.tshe.com/posts/b627264a
5.服装电商创业计划书1、专门为大学生设计,根据个人不同状况和场合,提供不同的款式和 型号。 2、专用干洗和消毒设备,卫生无后顾之忧。 3、质量有保证。 4、款式大方,种类繁多。 产品来源 1、与本地服装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购买一部分正装,一部分可以自主定做。 三、行业分析 https://www.ruiwen.com/chuangyejihuashu/7118320.html
6.一周消费观察罗永浩与抖音正式签约;全球安全套缺口1亿个今年3月份开始,斗鱼已在其平台的头部主播房间内进行了两次测试。预计5月份左右将开设独立的直播电商专区“王牌荐客”,并进行流量扶持。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斗鱼已招募并培养了一批卖货主播,同步在进行合作品牌方的招募,涉及到数码、服饰、快消品等几乎涵盖全品类,平台按照商品销量进行抽佣。(财联社)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438872376&efid=Ti4dFp0BQdkB27vjTRn18g
7.2024年户外用品发展现状分析前景预测五、户外用品电商平台分析 (一)淘宝/天猫 (二)京东商城 (三)如此网 (四)互联诚品户外商城 (五)户外营网上商城 (六)8264驴友商城 第五节 户外用品展会图表46 中国户外服装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图 图表47 国内户外服装行业品牌份额结构图 图表48 中国毛衣主要品牌介绍 图表49 中国羊毛衫主要品牌介绍 图表50 中国风https://www.cir.cn/9/17/HuWaiYongPinFaZhanXianZhuangFenX.html
8.最全欧美各大平台入驻资料(小明哥整理)Overstock是美国当地知名的网上购物平台和品牌折扣销售平台,每月访问量达3500万。同时它还是“女性杀手”,据了解平台女性消费者就占76%。如此高占比的女性用户,或许也影响着Overstock的品类发展,其早起家是个家具电商平台,现在品类覆盖面增大,3C、服装各种品类都有,也慢慢变得比较精品化。这个平台针对的用户群是中高等https://www.amz123.com/thread-785830.htm
9.教培机构要投资卖羽绒服?6万月薪招聘服装设计总监,公司回应每而在Boss直聘平台,猿辅导也挂出了服装设计师的岗位招聘,根据职位要求,猿辅导希望能招聘到有5年以上服装设计经验、熟悉全环节流程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此外,猿辅导还正在招聘服装设计总监/主任、面料采购主管、供应链助理等岗位。 据晚点LatePost此前消息,猿辅导负责招聘的人透露团队已有5人,准备做时尚户外羽绒服,并面向https://www.nbd.com.cn/articles/2021-10-20/1954550.html
10.基于JavaWeb开发的服装网上商城系统附源码服装系统java代码服装网上商城平台是以网上商城的状况为起点,综合网络空间开发设计要求。目的是将服装网上商城通过网络平台变换为在网上操作,完成服装网上商城的方便快捷、安全性、规范做了保障,目标明确。 这一系统可以分成二种类别的用例实体模型,分别是用户和管理员。这二个角色的作用将在下面详解和叙述。 https://blog.csdn.net/qq_44664329/article/details/135907122
11.起底江南布衣:设计师仅个位数,老板娘把控设计已非中国籍也就是说,相比于五年前,江南布衣的服装设计费遭遇腰斩,下降了57.8%。 近些年,江南布衣更是频频被曝出疑似抄袭事件。 2018年2月,江南布衣旗下男装品牌速写CROQUIS与艺术家徐震的合作系列中,一款包袋因涉嫌抄袭圣马丁新锐设计师 River Renjie Wang原创作品而被迫下架;同年9月,江南布衣旗下女装品牌less与某创意短片平台合https://m.thepaper.cn/rss_newsDetail_14657371
12.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2.《小书包》教学设计………106 3.《朵拉汉字历险记》教学设计………110 (八)汉字学习考查篇………114 一、二年级争当汉字之星活动安排………114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2019-2020年度第二学期“汉字之星”获奖名单……115 (九)教师论文篇………119 趣味识字 快乐学习 一举多得---浅谈自主识字对学生发展的促进http://www.xaeduyun.cn/s26ag/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679e42f6d017a09f1cff3042c
13.3D应用范文12篇(全文)3D打印技术不仅使以往布料难以诠释的立体造型得以完成, 更实现了服装的完全服帖身形订制。除服装设计外, 讲求时尚外形的家装、制鞋和艺术创作都可成为3D打印的用武之地。2011年, materialse公司提供以14K金和纯银为原材料的3D打印服务。3D打印技术正成为设计师创作的重要工具。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m1g40rf.html
14.淘宝:另一种原创与之相对应,2009年至2011年淘宝女装原创服饰成交由淘宝女装总市场份额的13%跃至40%,2012年淘宝原创服装销量更是超过100万件。在淘宝原创的发展路径中,中小型加工厂与互联网的对接使得小批量原创生产的门槛降低。 4月12日,在上海时装周走秀间隙,棉麻女装品牌“茵曼”的设计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作为淘宝网上早期https://www.yicai.com/news/2639567.html
15.服装设计交易平台桔子公社桔子公社汇集海量服装设计师,服装原创设计样式,服装样板,服装效果图的服装设计平台,提供原创作品在线交易、版权交易,设计素材下载,服装设计众包服务,集交易与交流一体的社区化平台。http://www.juzigs.com/
16.“东进杯”第十四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简章五邑大学纺织材料与工程学院、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嘉兴学院材料与纺织学院、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https://fzfzxy.dzu.edu.cn/info/1038/4624.htm
17.毕业设计的总结(通用22篇)后来通过小组会反复讨论,他提出在黄岛搞一个针对车内污染的问卷调查,我就觉得很好,让他设计表格。但是,在写论文的时候,在这一部分只是简单地罗列了调查问卷,我又提醒他问卷调查的一些要素一定要体现出来。后来,一次小组会上,他又说,想用solidworks绘制车内污染状况图,直观的表达车内污染状况。我又及时的加以肯定。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30325191507_2593647.html
18.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公报2009第10期(总第59期)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深圳市包装行业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深圳市技师学院应用设计系、福田区时装设计师协会、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学校、福田区泛美职业培训学校、福田区图艺职业培训中心、福田区精英职业培训学校、福田区中鹏职业培训中心 https://www.szft.gov.cn/xxgk/zwgk/zfgb/2009/content/post_3974241.html
19.DFV印花设计网Dfv印花设计网,为您提供服装印花图案设计方案,2000+设计师,共同打造您的爆款产品。https://www.defuv.com/
20.基于微信小程序的服装设计商城设计与实现本章对小程序服装平台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目前的需求分析阶段仍然是准备部分,这为第四章的总体系统设计奠定了建设方向。 本节详细分析了服装制造平台的需求,包括可行性研究和功能分析。可行性研究尤其从社会,经济,技术和运营可行性四个角度分析了一个真正的服装平台的设计和分析,并得出结论该系统是可行的。需求分析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726/7064156140006136.shtm
21.服装设计服装设计图片服装设计模板觅知网为您找到1722个原创服装设计图片,包括服装设计图片,服装设计素材,服装设计海报,服装设计背景,服装设计模板源文件下载服务,包含PSD、PNG、JPG、AI、CDR等格式素材,更多关于服装设计素材、图片、海报、背景、插画、配图、矢量、UI、PS、免抠,模板、艺术字、PPThttps://www.51miz.com/so-sucai/88416.html
22.促销活动方案热门此次活动为新年促销活动让目标消费者了解奥米茄瓷砖以便接下来对维持消费者忠诚度以及更好的让奥米茄瓷砖进入南宁市场更好的销售做铺垫;因时间紧迫设计、印刷应尽早进行; 八、活动后期 因本次促销活动收集有用户的资料所以在新年期间发送短信祝目标消费者新春愉快,并且在今后给消费者发送短信我们相关的促销活动信息。 https://m.unjs.com/huodongfangan/202301/6236016.html
23.快麦设计淘宝天猫详情页自动套版设计平台女装服装童装快麦设计旗下产品快麦详情页机器人,依托人工智能设计平台,打造图像识别、自动套版、一键发布的淘宝详情页发布新方案。快麦设计海量精品模版自由选择,精美设计触手可及!免费试用中!http://aisheji.kuaimai.com/
24.资源市场招聘信息专刊2017年12月28日第五十期招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9人,本科,限男性29岁以下。市场营销6人,大专以上学历,限男性30岁以下。英语专业八级3人,本科,男女不限30岁以下。机电一体化专业16人,大专以上学历,限男性35岁以下。服装设计2人,专以上学历,限男性30岁以下。 电子商务专业,2人,大专以上学历,男女不限30岁以下。机械制图CAD4人,大专以上学历http://www.taianzhaopin.com/article/index.php?c=show&id=1361
25.市场营销策划方案13篇二人认为,时装不是由设计师、生产商、销售商创造的,而是由“上帝”创造的。服装设计师们每个季节都推出几百种新款式,但成功流行的不足10%。如果社区做好了,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网上做广告的平台,这是使用别人的网站做广告所不能比拟的,同时可以很好的了解顾客需求,掌握大量的网民https://www.oh100.com/zhichang/698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