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语言形态是从点、线、面开始的,最终要回归到点、线、面,我们比较一下东西方视觉符号的起源,就不难发现东西方视觉元素从一开始就各自独立,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独特表达方式。
图1是中国象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比较,同样都是用图形来表达事物,但中国的象形文字则要概括的多,符号化的倾向非常鲜明,造型简洁,线条以有机形态为主,而很少用几何线条,和中国后来的软笔书写工具一脉相承,如人字、水字、力字,都用了概括且比较随意的线条表现,表意方面用了借物寓意:如用犁地的犁表达力量等;而古埃及的文字图形则更加写实、客观、严谨,排列上也更加规矩,表达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写实化体现,如鸟、人、眼睛等图形,造型都很准确,没有图形之外的寓意扩展与延伸;中国的文字如“人”,则是一个拱手的状态,和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哲学理念相吻合,而“力”字则用了借喻的手法,用耕地的犁来表现力量,“山”字则用了三座山,来表现山的巍峨,而在古埃及文字中,“人”字则是随意的生活化的姿态,是对描绘对象的表象记录。
后来的古希腊文字,我们看到文字已经高度概括并且符号化,但和中国象形文字的符号化不同,其造型以抽象的几何形态为主,线条硬朗、比例准确、严谨、理性,和古埃及文字给我们的感觉相似,而中国的文字则追求的是心理的、自然的状态,而非纯粹写实,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东方艺术家尚意,重性情,重精神,重自我表达,其作品追求“似与不似”“妙不可言”等感觉,而比较排斥西画的准确、客观、理性。
顺历史潮流而下,汉代的印章为广大收藏者所珍爱,其造型大气拙朴、生动活泼、浑然天成。中国汉代印章,用了象征力量、且为民众所惧怕又喜爱的老虎形象,形态憨拙可爱、虽寥寥几笔,但勾勒出了老虎威猛的神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绝非写实的、自然化的老虎,即这个老虎的形象是东方人意向中,被提炼和粉饰后的老虎形象。而古希腊的钱币,用了猫头鹰作为主要的视觉元素,造型逼真,比例准确,猫头鹰是希腊女神雅典娜的爱鸟,同样有寓意,用猫头鹰象征智慧、明辨是非,但猫头鹰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则是不祥之物。
从象征物的选择上来讲,西方同样是客观的,因为猫头鹰在夜晚活动,即便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也能辨物,所以选择猫头鹰代表智慧与明见,是客观的。中国人用老虎来代表勇猛和权威,也暗合了老虎为百兽之王的地位,所以,高质量的信息传达,是建立在读者已有的共性的基础之上的,熟悉民族文化,才能做出大众能读懂的设计作品。
二、东西方视觉差异在传统logo设计中的体现
三、东西方信息解读的差异比较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生教授彭凯平先生,在演讲《东西方文化差异》中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东西方人思维的差异性,例证1:同样三张照片,牛、草地、公鸡,大部分的西方人归类会把牛和公鸡归为一类,因为它们属于动物,使用分类的方式区分,而东方人归类,则会把牛草地归为一类,因为牛吃草,是一种关系学归类;
例证3:两幅图,每个图有9个三角形,其中第一幅只有一个三角形比较特别,而第二幅图中有三个三角形比较特别,测试结果表明,东方人更喜欢第二幅图,即差异比较大的图形,而西方人则相反,喜欢差异比较小的图形。
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例证,我们发现东西方人在解读信息时的巨大差异,而这背后,是东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思维习惯,西方人是逻辑思维,是靠科学分析认识和论证事物的,东方人是直觉思维,是靠主观经验判断事物的,即通过精神的、心理的文化来解读世界,在中国受众认知里面,设计有且必须是文化的、有内涵的、有寓意的;而西方人则是一种客观文化,通过实践、逻辑思考和技术来认知世界,所以才出现了大量写实的,客观的,在我们看来浅俗的、乏味的设计,但在西方语境里面,却有其价值:肯定、明确、直奔主题。东方人善于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来委婉暧昧地传递信息,而西方人则是直接的、真实的传递信息,这样的例子在东西方的艺术作品中不胜枚举。
四、东西方思维在现代logo设计中的表现
比较一下东西方标志设计在构思方向上的异同,台湾平面设计师廖哲夫先生创作的中华美食的标志,用了一双筷子、一个盘子构成的标志的全部,简洁大方,现代感很强,同时把中华传统美食的特点描述的很准确,而英国著名快餐连锁店的标志,用了一个可爱的、张开双臂欢迎的厨师形象,从标志的传达性上来讲,二者都很准确,但透过画面,我们是否发现了在东方标志中,传达的信息大和小的问题,中国人的传达方式,善于借物言意,以小见大,看似一个小小的盘子,却传递东方美食的丰富和多元,在造型上,椭圆化的碟子形态,加剧了东方意味的传递,而不是一个正圆,符合东方文化的花未全开月未圆的人生理念,使读者总能联想到图形以外的感觉,温馨、感性、圆满、团聚等,如果用正圆,则显得机械、工业化,没有这些感性的感觉;而英国的快餐店标志则给人一种好客的、热情的、开放的感觉,比起易读性来说,英国快餐店的标志更容易解读、无需思考,而且没有受众群的限制,而中华美食的标志的解读则要受限一些。但从耐读性上来讲,快餐店的标志则远不如中华美食的标志,让人回味和遐想,更注重传达给消费者的感受,是委婉的。
陈幼坚设计的陈先生茶的标志,用了一只拈着茶叶的佛手,再次印证了借物寓意在设计中的运用,对于中国人来说,拈花微笑是禅宗中得道、顿悟的表现,而喝茶对东方人来说远不是解渴那么简单,背后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内省自修的生活方式,茶是思考、交流、顿悟的载体,也就是说,通过标志本身,我们解读了茶背后更深的含义和哲学意味,如此庞杂的信息和言外之意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而百事可乐的标志,通过红色、蓝色、白色的组合,来传递渴望、激情、梦想,整体感觉年轻、有动感、有活力,就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容易识别、记忆和传播,更重要的是商业行为,是站在可口可乐的对立面做的设计,logo是营销工具,和陈先生茶的标志比,更加的简单、直接、奔放。西方文化之所以为东方受众快速接受,与其传播方式和表达技巧也是分不开的。
图3是靳埭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用古代钱币和中字结合,内方外圆,循环贯通,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logo本身信息也简单明了,为中国大众所喜爱,透过这枚标志,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根脉。五角设计公司师博兰·薛设计的花旗银行logo,则用了一把具有象征意义的伞和文字结合,巧妙的把银行对民众的承诺、保护、帮扶等服务功能传递的非常清楚,给人一种亲切感,标志造型独特、意思明确、单一、肯定,从这两个案例比较得出结论:东方设计信息的传递是意向的、间接的、含蓄的,精神性的,而西方的设计则是明确的、开放的、单一的、聚焦的。
五、东方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的表述与论证,我们可以梳理一条属于东方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这条路不是回归传统,也不是照搬西方,更不是把东方符号胡乱拼贴,而是在理性认识、科学分析自己和别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摆出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自大,不自卑,用科学、客观的省察来了解世界,反思自己,深究东方文化的根源、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解读习惯及美学特征,寻找属于自己的、也适于国际交流的设计语言,用营销的思维思考设计,用消费者的姿态体验设计,真正做到设计为人服务,为产品服务,为社会服务。
邻国日本的设计发展已经给我们做出典范,现代和传统两条线并行不悖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必然会经历的历程。针对合适的设计项目,选择合适的设计思维和美学理念,用一种严谨的、认真的、科学的姿态看待设计、看待客户、看待自己的作品。在研究和学习设计的过程中,能持有一种认真、用心的姿态,把设计当成一门学科去研究,从设计史到设计原理,再到设计理念和方法,做宏观全面的研究,而非管中窥豹,一叶障目。同时,能在认真设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力求不重复他人和自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做出符合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设计。
logo设计承载着企业和品牌形象的正面建立,同时也是品牌持续生存和竞争的关键,设计出符合东方审美意味的国际化视觉语言,使设计真正作用于企业,为企业和消费者服务,而这个根源本身,在于学校的整体设计教育理念的探索、设计方法的研究、和设计表现的东方化,尽早探索出适合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的理念、内容和表达形式,是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像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4][日]中西元男.创造现代企业的设计[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
[5][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中]钱竹.世界杰出标志全集新二辑[M].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2.
[7][中]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8][中]王国维.人家词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