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它们要用这样的logo,好还是不好呢?好的logo应该是什么样子?又该如何设计一个好logo呢?
来吧,带着问号一起探索下!
如果说那时的雷总还是需要仰仗设计大师的名头来给自己的品牌升级镀金,那么「蓝鸟屠夫」马斯克则是名副其实的霸道总裁,说给Twitter换logo就换,说改名就改名,不上价值,全凭任性。
有人说,马斯克这是给Twitter进行品牌重塑,涅槃重生;也有人说这是赤裸裸的品牌自毁,自取灭亡。
到底是重塑还是自毁?尽管自打更名后,Twitter在iOS应用市场的一星评分一度高达78%,但现阶段我们无法验证其是否在自毁,倒是可以判断这算不算是在品牌重塑?
什么是品牌重塑?
品牌重塑(rebrand),维基百科把它定义为是一种营销策略。
从案例可以看出,品牌重塑都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发挥,突出一个「新」,但并不是把「旧」彻底抛弃,品牌重塑是品牌生命的自然延续,是老树开新花。
而在品牌重塑中,logo的变更永远在首位,这是为什么?(这里先按下不表,后面的章节中专门阐述。)
所以,Twitter这次算不算是品牌重塑,从概念定义上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从用户角度来说,不算。用户反感马斯克的任性操作更多,而非Twitter产品本身,这个平台有大量的活跃用户,有其自由独特的社区氛围,人们对平台有感情,不然也不会对X换掉小蓝鸟logo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
品牌不惜伤害大多数用户的感情执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甚至不给用户过渡期,这样的品牌重塑太过激进,对于非理性的行为我们也就不要执着于用理性的判断去解读了。
所以,X与小蓝鸟logo在品牌情感上没有任何联结也没有继承关系,它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原创图形,原本是一个废弃播客的logo,甚至那个logo也不是原创,它其实是由知名字体公司Linotype(已被Monotype收购)开发的UniversalMathematicalPi字体中的一个字符。
据马斯克说,选择这个新logo,是因为他始终钟情于X这个字母(从PayPal时期开始),其次他喜欢这种「极简主义装饰艺术」风格,他还迭代了一版加粗X,并发起投票,计划把平台主色改为黑色。(那要这么说,Threads岂不是也正好长在马斯克的审美上?)
而Twitter的现任CEOLindaYaccarino也表态「这很难得,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商业上,你都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另一个深刻的印象。」
但其实产品层面的执行十分仓促,新旧UI元素并存。注册页面的背景插图无变化,仅仅是替换了logo,背景和logo不相融不协调。最近才又迭代了一版,但这次更简单,直接把背景图删掉了。
home图标设计本意是鸟屋,和原来的小蓝鸟logo一个体系,如今鸟飞走了,屋还在。X锋利的边缘与圆润的图标不匹配,视觉风格很割裂。
不过在马斯克可以为所欲为的框架下,我们再讨论这些细节专业与否也没有任何意义。
总之,Twitter这一番操作下来,口碑更是雪上加霜,只是没想到下载量却不降反增。根据SensorTower的数据,Twitter安装量每周同比增长20%,用户新增每周在3~4%。虽然Threads自7月6日推出后,七个小时就收获了1000万用户,四天突破1亿注册量,但最近的调查发现它的日活每天正持续以1%的速度下降。
可见,用户都是很实际的,对Twitter「可以痛骂你,但该用还是得用!」,对Threads「虽然怜爱你,但你真的没什么意思!」。
当然,Threads上线在前,Twitter改名在后,Threads完全对标Twitter这件事就不用特别强调了,但要说Twitter改名改logo跟Threads完全无关,那也没人信。
二者几乎是以缠斗的姿态相伴走过了今年夏天。
Threads的产品设计由Instagram(IG)团队负责,UI设计一脉相承,IG的设计是业内有口皆碑的,虽然上一次换logo备受用户指责,但设计能力不容置疑。
这次的Threads拿出来也并不惊艳,黑底白线哥特风的抽象logo也是引发了人们在网络上进行大肆猜测和议论。
IG的品牌总监曾透露团队设计了几十种logo,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一开始的方案(出几十版选最初版这种事看来也是无关国内外),又结合丝带的形态概念将其引入了品牌基因中。另外之所以采用黑白配色则主要是想强调Threads的文本属性,而彩色的IG则是强调图片属性。
不管怎样,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个logo并不是基于扎克伯格的个人喜好。采用这样一个对比强烈的抽象图案跟当时Twitter小蓝鸟logo达成差异化,绝对是Threads的高明之处。
只是没想到马斯克还有后手,你产品要对标我,你品牌要差异化,不好意思,我改名了!我的新logo还要跟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好比你新菜刚端上桌,人家反手就把桌子掀了!
总之,这轮社交产品大战,logo首当其冲,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前面讲品牌重塑也提到了,为什么logo总是急先锋,总是话题焦点,它为什么重要?
前面提到的社交产品logo,严格来讲叫做应用图标(appicon)更贴切。
logo是一个由文字和图像组成的符号,用来识别一个企业、组织、出版物或产品。一个好的logo能够展示一个公司做什么,以及品牌的价值观。logo设计就是为一个公司创造完美的视觉品牌标记。完整的logo通常包括一个品牌标记(brandmark),一组文本标识(logotype),以及一条标语(tagline)。
通过定义我们不难理解,狭义上的logo仅仅只是一个图案或符号,但广义上,logo是一套组合拳。常说的企业VI(VisualIdentity)就是基于这套组合拳拓展而成的全套品牌识别方案。
可以说,logo就是产品/组织/企业的名片,它概括内容,浓缩理念,体现价值。就好比我们看到苹果图案,除了想到牛顿和红富士以外,iPhone、Mac、乔布斯也会浮现在脑海中。
logo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不过开头也讲它们的logo叫做appicon更贴切,因为二者皆为应用程序。icon是GUI设计领域的基础概念,appicon是一款app上线应用市场所必备的包资源,也是用户在设备上探索一款app的大门。
既然审美是很主观的事情,那么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不要陷到主观审美的陷阱里,专业的事情就去请教专业的人。
我们来看一个人和两本书:
保罗·兰德(PaulRand),1914~1996,美国平面设计大师,为多家大企业如IBM、UPS、ABC、福特以及NeXT等设计商标而蜚声国际。乔布斯曾称其为「最伟大的在世平面设计师」。
1985年,乔布斯被Apple董事会背刺出走后于次年成立了NeXT,他提供10万美元来委托保罗·兰德设计NeXT的logo。拿到提案后,面对乔布斯是否有更多方案可供选择的询问,保罗·兰德的回答是「没有,我为你解决问题,你则付钱给我。你不必非要采用该解决方案。如果你想要更多选择,不如去找别人谈谈。」。
保罗·兰德曾在品牌指南中为用户解释了NEXT到NeXT的更改缘由:因为NEXT容易和EXIT混淆,「EXT」这个英文组合视觉权重太高。通过打破大小写规则,把「E」改为小写,打破等高字母排序,「e」成了视觉焦点,单词有了独特的新节奏,并且能要求读者集中精力阅读。另外简写的「e」还可代表教育、卓越、专业、非凡的含义,这和NeXT公司业务的教育属性相匹配。
所以当1997年iMac发布时,乔布斯在Macintosh的简称前添加「i」来强调设备与internet的无缝结合,以组成新一代的Apple代表性计算机产品名,又何尝不是受了保罗·兰德启发?
一个logo应该是独特、易于记忆且清晰的。要成为伟大的logo,就应该比其他logo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
这段话就是从怼过乔布斯的嘴里说出,保罗·兰德明确地告知了我们——好logo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他自己的汇编集《设计师的艺术》中也以现实案例进行过阐述。
保罗·兰德在书中提到,设计师在实现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时要依赖于符号和视觉语言。符号构成了这个世界,也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通用语言。
符号具有二元性,既有好的符号,比如十字架;也有坏的符号,比如万字符。定义符号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功能,同样的符号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想法,就看设计师要如何运用。
logo当然是符号,商标(trademark,一般指注册商用的logo)是一家公司的符号。它不代表高品质,它代表一种特质。
商标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有机的、几何的。它们是字母、表意文字、花押字、色彩、物品。理想状态中,它们的职责不在于说明,而在于指示……不在于再现,而在于体现……商标的陈述简洁而巧妙。
保罗·兰德把西屋电气公司商标的成功归功于「人们感觉它像是一个拟人化面具」。面具也是符号,在古代有实用性和装饰作用,与面具一样,「商标也是一种有力而简洁的交流方式」。
可见保罗·兰德十分强调logo的潜在语言功能,好的logo应该是最简洁的视觉语言,也应该是最有力的沟通方式。
至于如何判定一个logo是不是足够简洁有效?保罗·兰德提供了一个简单的验证方式,那就是把logo模糊化,看看在尚能认清的情况下,你的logo可以被模糊到什么程度?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商标只有将设计做到极度简洁和克制才能存活下去。
既然人们通常不会仔细去研读一个logo,更多时候只是一瞥而过,那么在这一瞥之际就能留存下深刻记忆则最考验设计师功力。所以我一直觉得在所有的设计门类中,logo设计是最难也是最能体现设计水平的。
保罗·兰德十分推崇设计的简洁性,用他的话说「简洁性不仅代表审美的典范,也代表着在形式上或内容上令人难忘、有意义的想法。」。
Lessismore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大道至简,少即是多,这些话我们都听倦了,但人类的本能就是喜欢简单,复杂的设计本质上是反人类的。让设计简洁但不简单,是设计师需要毕生修练的课题。
这世上还有很多无法被时代所磨灭的经典logo案例,随着商业帝国的不断壮大和延续,有些logo或被小修小改,或几经升级迭代,但经典的轮廓从未改变。
这本书在第338页收录了Apple的logo条目,精炼概括了该经典logo的设计历史。
Apple现如今的logo足够简洁和具备超强可识别性,但1976年,Apple创始人之一的RonaldWayne给公司绘制的logo却十分复杂——一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的哥特风格图景。
看起来很像某种精酿啤酒瓶身上的贴纸,具象还原了公司当时所坚持的产品概念,但随着RonaldWayne的闪电辞职,该logo也未存在太久。
一年后乔布斯聘请平面设计RobJanoff设计了彩虹版苹果形状加「Apple」字体的logo组合。为了防止跟樱桃的形状混淆,他设计让苹果看起来像被咬了一口,而这个动作「bite」和计算机术语的「byte」正好双关。
之后这颗苹果随着Apple的设计风格走向,几经修改配色和风格,但外轮廓一直没有改变过。
收录在第232页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Geographic)的logo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logo之一,图形部分是一个金黄色矩形框,任何人都可以随手画出。
国家地理的logo是基于「通用」的需求而设计,矩形是杂志轮廓、是窗口、是大门,黄色则代表光源,同时也是实体杂志封面的外框配色。是的,它极其简单,所以当时的设计师一定非常有洞察和勇气,客户也一定极有远见和魄力,才能让这个logo被沿用六十多年,且一直保持超强的品牌识别度。
该logo出自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师ThomasH.Geismar和IvanChermayeff之手,他们联合创立的设计公司打造了NBC、美孚、华纳影业、大通银行、施乐等众多公司的知名商标。
所以通过翻阅logo的历史,得以窥见经典的风貌,就可以直观感知到好的logo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要把黄金分割理论当成金科玉律。
设计需要兼备形式与功能,设计师需要理性和感性兼备,理性的部分通过涉猎知识通过基础训练谁都可能把握,但设计感性则不是人人皆有,有时只能拼天赋。
人对事物的第一感知不可能很精细,反而很粗糙。粗糙的颗粒度能让你能最大限度的去拥抱一个事物的多面,然后才是理性起作用,去帮你筛选真正需要的部分。
先粗后细,先开后合才有可能让你的设计过程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如果设计一个logo,它没有经过你个人的灵感探索、思考纠结、推翻和重来,细化和打磨,管它是不是遵循了黄金分割比例,这个logo它都没有灵魂。
理论范式可以应用于初级教学,但工作中不要认死理。
低级的设计重技法,高级的设计重理念,但设计师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理念大师,也只有大师的名头加持,人们才会去在意所谓的设计理念。
现实一直很骨感,当我们在学校学习各种大师理论,研读各类艺术史美学概念,临摹一众大家画作时,不会想到自己所憧憬的职业未来是充斥着996和办公室政治的现实。
毕竟高居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绝大多数的设计师都只是职场中普通的存在,哪怕独立设计师,也依旧有受制于甲方审美或被骗稿被抄袭等等困境。
所以干脆少谈理念多重实务,真正的理念不是形而上,不是「玄学」,而是你自己的感受你的受训经验你的热情和你对生活的理解,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左右的部分。至于老板的喜好、甲方的趣味、现实的掣肘我们左右不了。
可见,我们所经历的现实不是特供现实,放之四海皆如此,保罗·兰德将其归因为「人性的弱点」。
在其位谋其职,诚实地面对自己,勇敢地面对需求,尽力即可,若你没有话语权没有决策权也不必过于挣扎,人生之无奈十有八九。我想这一认知,恐怕现阶段的Twitter设计师再清楚不过。
不可否认,当突然接到一个logo设计需求是要求下班前交付时,大家的首选都是打开素材网站找参考。具体事情具体对待,急活有急活的应对,甚至现在的首选是直接打开AI绘图工具。
设计需要灵感,需要思考的过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好的设计急不来。
但如果我们有了相对充裕的排期,那么设计就应当是从笔端开始,从草图开始,从头脑风暴开始。如果铺好稿纸那一刻,突然发现脑中空空、下笔凝滞,只能说明自己的知识涉猎广度不够,生活体验不足,设计热情不高。跟Eagle里的案例多不多,花瓣上的采集够不够,网盘里的素材满不满,浏览器收藏的网址长不长没有直接关系。
就算会有下笔无措的情况,那至少也能知道自己该努力的方向了。
技法可以帮你实现更多想法,但不能创造想法。即使学会了网上大部分的软件技巧、画图技法,突然给你一个实际需求,依旧会不知该从何下手。
logo设计本没有太多技巧花活,因为它要求设计必须最大程度的简约概括,任何多余的修饰都是起反作用,把基本的布尔运算融会贯通就已属高手之列。
最重要的还是想法,设计logo真正考验的是对需求的解析能力以及审美积累。审美如何积累,想法如何提炼,那就需要我们去看去学去感知!
最后,再来推荐一些不错的灵感网站。
每个设计师都会有自己庞大的灵感素材库,我有几块压箱底的西部数据,装满了几T的设计素材,但过时了也就毫无价值。收集素材说到底也是囤积癖,跟看见新衣服就想买,穿不过来放在柜子里积灰一个道理,待到要出门,还不是一样嚷嚷着没衣服穿。
所以要看就看最好的,素材在精,不在多。
这里是保罗·兰德个人网站的一部分,收录了他的商业设计作品及一些品牌书,比如你可以找到他1986年为NeXT设计的分发给用户的品牌指南,向用户详细阐释了NeXT的logo设计思路和过程。
体验过多款工具,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生成效果其实没有多惊艳,Brandmark好在零成本、操作简单,生成速度快。
输入品牌名(支持中文)和标语(可选)然后选择关键词就可以生成一批logo,可以在线编辑布局、配色、大小等等。根据你选中的logo方案可以生成更多的变体以供选择,还可以在线查看应用在物料上的展示效果图。
是一个展示全球经典和优秀logo设计的灵感集。网站有大量条目可供点对点查询,你可以从网站提供的几大分类查询,也可以按英文字母查询,logo以展示形状为主,整站都是黑白图形。
该网站旨在构建和提高logo设计的全球设计标准,鼓励企业和设计师进行logo原创设计。企业/个人也可以提交自己的作品以被收录,但整个网站以展示为主,并不会提供任何收益给提交者。
由两位设计师开发的logo目录网站,收录了大量国外企业logo。你可以按企业类型、业务方向、产品类别来检索,也可以按logo样式风格和配色来浏览。另外网站还单独配置了几十个tag可供选择。
推荐归推荐,但事实上,我们的眼光不应该仅局限在专业层面。不想让自己的认知片面,就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充满好奇的眼睛,小事情里也可能有大意义,无人在意的角落也会产生奇迹。
夏天结束了,再回顾Twitter和Threads的logo,好与不好,观者心中各有定论,但logo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
logo设计在我看来是最靠近纯艺术的设计领域,也是最具商业价值的设计项目之一。logo看起来简单,设计起来却最耗心力,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设计师可以通过「花几分钟随便画画」就可以完成一个合格的logo。如果遇到很会设计logo的设计师,请格外珍惜,他或她也许就是明日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