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拎包入住的精装房,我并不拥有一个从零开始打造理想的智能家庭机会,也意味着我某种意义上只能「戴着镣铐跳舞」。但好在多年搬家和改造经验的铺垫,让我这一次的搭建得心应手了不少:既有老朋友Aqara的设备加持,绕开了容易踩到的坑,也更加理清了精装房的改造的逻辑,一步一个脚印,把它慢慢修补成内心期待的样子。
这是我的精装房全屋Apple生态智能家庭改造指南,虽然它是以我内心的蓝图所建造,但或许其中的经验也适用于你。
全屋智能改造的第一步,绝不是立刻就想着要买什么智能家居设备,然后给它们寻找安身之所,而是要问问承托这些设备的「地基」——电力与网络,是否有良好的布局和支撑。
所谓电力,就是家里的使用220V交流电的强电设备。先看看家里的强电箱被开发商具体分成了几个回路,然后再细看从强电箱通向各个房间的开关、插座、灯泡和可能的用电器有几何,给我们挑选智能家居设备时留个底。好比我计划在浴室里设置一个电热毛巾架,或是在落地窗前装电动窗帘,那么它就需要预留220V的插座面板,否则装上去就只能成为一个摆设,或是「不远万里」走明线,影响美观。
而网络的重要就不言而喻了。它不仅影响到你网上冲浪快不快,还能影响到智能家居的数量上限和一些设备的反应速度。不少智能家居设备都靠Wi-Fi入网,倘若Wi-Fi覆盖和速度上出了问题,再好的智能家居也会陷入迟滞,反应也容易让你抓狂。
如果你也有心布置全屋智能,把这些地基打好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好在我家的强弱电条件都不错。强电方面,开发商针对不同房间的照明、插座和空调回路分类做得足够细致,不必在更换设备时频繁拉总闸,同时也预留了足够的面板位置;弱电则更胜一筹,不仅预埋了六类线,满足了我全屋2.5G内网的需要,还给厨房和厕所之外的每个房间都预留了网线和网口面板,网络覆盖自然是不成问题了。
要承认的是,许多楼龄大一些的房子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不过不用担心,回路多和合理的面板布局属于是锦上添花,并不是全屋智能家居布局的关键影响因素,就像上面所说的走明线,虽然不美观,只要克服一些主观上的困难,一样也能上。相比强电,弱电的布局其实更加重要,如果没有通向全屋的网线,那么用足够多的路由器组无线Mesh「大力出奇迹」,同样也能赋予全屋良好的网络覆盖,但也同时要注意网络的稳定性就是了。
在过去,开关面板里只留一根火线和一根控制线是非常合理的做法,简单且快捷。但进入了智能家居时代,能够安装在86面板上的设备本身也是一个用电的设备,零线的重要性就变得无庸赘述了。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单火和零火开关的基本原理说起。
智能开关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用电器,必须不间断地给内部的通讯模块供电,才能维持它与智能网络的连接。零火开关由于有完整的零线和火线接入,开关自身可以直接从电网取电,不需要经过用电器。而单火开关由于没有零线接入,就必须时刻保持灯具处于通电状态来获得电力供应。简单来说,零火的「关闭」就是真的让用电器断电了,而单火的「关闭」却不能真的彻底给用电器断电。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单火开关对灯具的功率有最低要求,不然就会因为开关内的电流太大,导致灯具关闭后还会有闪烁或微亮(鬼火)等问题。
想要知道家里的开关是否有预留零线,可以拆开开关看看86底盒里电线的颜色。一般来说,三相电中的火线有黄绿红(王力宏)三种颜色,而家用的220V交流电是单相电中,红色的是火线,蓝色的是零线,黄绿相交的线是地线,其他颜色的线是电器的控制线。
其次,你也可以根据接到开关的键位数量和接线数量来判断。假设开关按键的数量是a,那么:
确定了底盒内部的线路情况后,才能选择对应的开关。有零线预留的选择零火开关,没有或不知道是否预留零线则选择单火开关。不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尽可能选择零火,或是请电工师傅来拉零线。毕竟零火开关的售价、可选择类型、稳定性、反应速度和功能性上都要全方位优于单火开关。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联排的面板上,可能隔壁的底盒里有零线,而开关面板是单火。这种情况要判断二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电网,强行引电会导致漏电开关或者空气开关跳闸,甚至是检修时漏电。例如,我家的卫生间开关旁边是开发商预留的一个零火智能开关,但由于前者是属于卫生间的电网,而后者是属于客厅的电网,虽然零线近在咫尺,但却不能共用。
在如果是配有了家电的精装房,那么建议还是搞清楚开发商配的家电具体型号或配置,同时考虑自己未来会新添置和更换的大小家电。这么做的目的是明确自己需要接入哪些设备,以及后续的接入方法。退一万步来讲,这些预装家电万一出了问题,售后服务往往也不是开发商,自己提前知道设备型号也有助于提高维修效率。
家电的智能化,相比开关、插座和灯具这些智能家居品类有明显不同。作为「老白电」里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空调,接入方法就五花八门。其中,有些空调是进行了脱胎换骨,出厂时就安排了智能化,可以用自家的App控制;而有些老当益壮的空调也不必担心,一个空调伴侣或是带红外控制的智能音箱就能让它们焕发新生。
但对于其它白电,智能化的进程明显比较迟滞。但这口锅要甩到谁身上还真不好说,因为说老实话,它们也确实没有接入的必要。一如我家的冰箱、洗衣机都是可以连接Wi-Fi的「智能家电」,然而我却选择将它们逐出网络:它们是即用即走的类型,需要它们上班的时候我都已经走到跟前了,再掏出手机来控制无疑多此一举。而且,我真的不太需要冰箱来给我推荐食谱。
智能必然不是强行给啥设备都上个远程控制,给这些设备安排一些「浅智能」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例如给冰箱门加装门窗传感器,在冰箱门没关紧的时候给你提醒;又像是给咖啡机和电热水器加上智能插座,早上醒来的时候自动帮你热锅炉,晚上回家前帮你烧热水。
不过,电视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虽然如今的电视基本已经融入了智能家居的一环,能够在手机上实现大部分操作,即便是老电视也可以从空调那照猫画虎,改用红外线控制,但由于我使用的AppleTV接管了它所有关于智能化的部分,且电视自身支持完整的HDMICEC和eARC功能,因此它也成为了被我放逐的智能家电之一。
与传统的家居设备需要你走到跟前、亲手操控完全不同的是,智能家居的远程控制与多设备组网协同,赋予了它们根据一些条件进行自动化控制和操作的能力。从最基本的白天关灯日落开灯,到复杂的多设备联动全自动化卫生间,它们所实现的才是我决定使用智能家居最核心的诉求——用设备间的默契协同,整齐划一地让这个家与我的生活习惯同频共振。
现在,你已经对家里和自我的情况有了基础的了解,但也还别着急着开始。在此之前,你还需要知道的一件事情是,选择什么平台和品牌。
尽管现在有Matter协议在推动多平台兼容,然而这依旧是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上的饼,且国内的许多智能家居生态对Matter的态度也是爱搭不理,所以短期内不必寄希望于此。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可以放弃Matter。于我而言,同样的设备里,有Matter支持(哪怕是画饼)和没有Matter支持,我必然会优先选择前者成为家里的一员。
当然,这些建议是针对普通用户而言。如果你是极客用户,懂得自己折腾HomeAssistant这类平台,那么就大胆地无视这些规则吧。
作为买齐了iPhone、iPad、Mac和AppleTV、HomePod,且订阅了AppleMusic、iCloud等服务的Apple全家桶用户,选择AppleHomeKit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作为与国内与AppleHomeKit合作最深入、接入品类最多,且积极响应新Matter协议的Aqara,毫无疑问地吸引了我的目光。
根据Aqara公布的数据,目前Aqara的智能家居大家族已经拥有30多种品类,共计1000多款产品,其中有280多款已经接入了AppleHomeKit,满足我的需求绰绰有余。何况,Aqara的产品设计也一直在线,多款开关和面板设备都提供了黑色和灰色的选择,更加符合新家极简的风格。
与此同时,Aqara丰富的自动化联动选项和对新事物的积极态度,也是让我赞不绝口的亮点。
在AqaraApp的自动化功能中,各个设备的触发和响应选项几乎到了「眼花缭乱」的程度——当然这可是个褒义词。比如,一个人体场景传感器FP2,竟然包含了21种自动化触发的选项,你想到的你想不到的Aqara都帮你想到且做到了。
对了,Aqara对Matter的支持也不能不提。可以说,Aqara是目前国内最积极拥抱Matter协议的厂家,不仅旗下的许多设备可以通过免费的软件更新无缝支持Matter,前不久的更新还支持了一些第三方Matter设备的接入,可以在AqaraApp中实现场景联动和自动化。这种积极拥抱开放的态度不仅让人称赞,也让我们能更切实地期待那个智能家居不再割裂在自家App中画地为牢的未来。
终于,我们跋山涉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设备选择、采购和安装的部分。
设备的选择如同上面所说,考虑自己的远程和自动化需求,然后遵循着统一平台和品牌的原则,尽量选择同一家的产品。在采购的阶段,线上购买是一个不错的法子,碰上一些购物节还能薅点羊毛。如果琳琅满目的SKU让你有些疑惑,可以多看看产品的介绍页,不懂的地方及时询问客服或技术支持人员,然后再确定适不适合自己。实在买错了也没关系,毕竟还有退货作为兜底,但记得要保存好原包装,也不能影响产品的二次销售哦。
线下购买也是一个方案。但要提醒你的是,有些产品可能并不会在线下销售,也有许多品牌并没有开设实体店。
至于安装,如果你像我一样具备一定动手能力,懂得基础的五金工具设备使用、电工知识和用电安全,自己上手当然没有问题。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经验,那么我100%建议你找个电工师傅帮你搞定强电部分,毕竟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光说不练还是假把式。以下是我的部分全屋智能设备清单,供你参考:
其实在上面的列表中,我已经提到了部分的自动化场景,你可以大致看到一些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联动。
自动化是一个很考验生活习惯的事情,它严格遵循着「如果A(且/或B)就执行C」的逻辑,所以,学会拆解自己的习惯,将它设置成一条条可见、可控的自动化,才能让设备自己来指挥设备,在无声与无形中服务于你和家人。
公共空间的自动化就需要考虑单人和多人的场景了。例如,我坐在沙发上可能只是纯粹懒了想摊会,而与朋友一同坐在沙发上时,可能就会想一起打开电视看会电影。显然,这种场景用人体存在传感器作为自动化的触发条件是不合适的,应该用电视的开关作为触发条件——所以,自动化并非是完全依靠某种传感器来进行,也可能是某个设备开启/关闭/运行到某个节点时所联动的其他设备。
总的来说,自动化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及时跟着自己或共居人的生活需求进行增删改,才是能让它们变得更好用的关键。下面我举例几个我家的例子,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对你理解和设定自动化有所帮助。
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自动化,一开始我考虑用大门的门窗传感器来实现,即大门打开后玄关灯自动亮起3分钟。但这样做的问题是,我出门的时候玄关灯也会自己打开三分钟,这时候它除了浪费电外毫无用处。根据自己出门前会在玄关前磨蹭几分钟照镜子的习惯,因此我选择在玄关走廊末端上方安装一个带亮度检测的人体传感器,当有人进入玄关时,如果外界亮度过暗,就开启玄关灯,避免了能源浪费。
借助人体存在传感器,我们可以实现很方便的「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自动化。不过,叠加上更高级的玩法,它们就能变成这样:
靠压力传感器来实现躺下和起身的检测虽然可行,但对我来说,躺在床上并不一定都是在睡觉。因此,卧室的自动化我选择在床头放置一个Aqara单键无线开关来触发:
同时,再辅以人体存在传感器进行判断,就能实现人离开时自动关闭氛围灯、空调、电蚊香和打开窗帘的自动化了。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尝试HomeKit的玩家,如今的生态已不能和当年同日而语。丰富的设备选择、便捷的接入和绑定、以及更加亲民的价格,让过去只可远观的HomeKit全屋智能真正走进了寻常家。而随着如今AI越来越多赋能我们的生活,将AI融入家庭生活,也成为了下一个智能家居发展的大方向。
Aqara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一趋势。就在刚刚,Aqara正式官宣了搭载AI大模型的功能模块——AqaraCopilot。AqaraCopilot不仅可以像传统的语音助手那样控制家居设备,还能根据你的设备和空间情况,主动向你推荐自动化,甚至是排查设备出现的故障并给出解决办法等等。
也许在未来,有了Apple智能和AqaraCopilot加持的智能家庭里,我们对智能家居的定义将不再局限于我们被动地对设备进行操作和设定,而是像真正的智能助理一样,让它们去尝试学习我们的生活,并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给出自动化选择。再加上Matter这样海纳百川的协议正在普及,这样的未来,似乎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