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的做七

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俗称“做七”。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五七”最为隆重。“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江南一带习惯在台上放把靠背椅,在椅子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由道士做法事。时辰到时,道士会拿一张白纸去往牌位上粘,若是粘住了,即喊:“亡魂回家了。”顿时家人哭作一团。到了七七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按传统的说法,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事实上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后,儿孙为表示哀悼’,直系子孙、媳妇,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谢孝日。葬后三日为“祭坟”,七日为“小期”,二十一天为“三期”(也称“三七”),三十五天为“五期”,四十九天为“断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坟祭奠。期年为周年。三年过了才换下孝衣。所谓守孝三年,至此了结。

撞七

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也叫“祭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三七”、“五七”、“尽七”比较隆重。“过七”丧家及亲友多在坟头烧纸祭奠和煨火。为什么要“过七”?传说,阴间有“十殿阎罗”,人死后的灵魂,每一个“七”就到一个“阎罗”那里去过堂、受审,常言说“阎王好见,小鬼难见”、“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每隔七天人们就要上坟烧纸“送钱”,意为买通“小鬼”,贿赂“阎王”,使亲人的阴魂免受灾难。

“祭七”过完到了百日,再烧化纸钱,进行祭奠。以后三年内每遇死者去世的日子,都要举行祭奠礼仪,以示纪念,俗称“三年守制”。第一年叫“头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这两年祭礼比较简单,多为本家孝子及至亲参加。到了“过三年”,这时已经“服满”,所以最为隆重,有的像过丧事一样,杀猪宰羊,布置祭堂,来客祭奠,祭礼繁杂。“三周年”的中心是“换服”,即“守制”期到,脱去孝服。埋葬时,过了“大事”的,多数“过三年”都比较简单,本家孝子及至亲烧纸祭奠,坟上“换服”就可以了。在“守制”的三年内,孝子都穿白鞋。清明、农历十月一日、冬至、除夕、新年时都要烧纸祭奠,孝子家不放炮,不作乐,过年门上不贴红对联。三年后,才可进行正常的节日习俗活动。

旧习,丧家为亡者定期作“七七祭”。因每逢亡者临终后的第七天进行一次祭祀,俗称“做七”。撞七是所推算出的“七日”与农历含“七”的日子重叠(初七、十七、二十七)就叫撞七。民间谚云:“死者不撞七,活的没得吃”。又有谚云:“男怕撞头,女怕撞脚。”民间认为,男撞头七,女撞断七,死者阴魂在阴司要受莫大痛苦。还流传着:“撞七歌”云:“头七撞七,死者打得叫屈,二七撞七,灵床供在隔壁,三七撞七,丧家发迹,四七撞七,墙壁坍塌,五七撞七,子孙有吃,六七撞七,儿女发迹,七七撞七,眼睛突起”。民间还认为,死者无七可撞,属不吉利,则要请道士解除。

现代做七比起传统的做法要简单,但很多人还在“大期”日到殡仪馆烧点纸,祭奠一下。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每逢七日在家里点灯、焚纸、烧香来祭奠。孝子百日内不准剃头刮脸,也不准赴宴饮酒、娱乐。服丧期满,要念经,并到坟前祭奠换孝。至百日、周年、三周年时,至亲都来祭奠。遇丧人家,当年春节时一般不贴春联,如贴只贴黄、绿纸对联。

THE END
1.头七回魂我们害怕的鬼,是别人朝思暮想,再也见不到的人头七回魂 | 我们害怕的鬼,是别人朝思暮想,再也见不到的人2024-12-16 01:15:59 平祥生活日志 辽宁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虚构演绎,仅供娱乐 平祥生活日志 1.8万粉丝 生活分享,欢迎您的关注! 01:23 拯救天门河 经过汉江的https://www.163.com/v/video/VLIIFQGM3.html
2.眼睛突出什么原因语音科普眼睛突出有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 生理性原因是一般东方人面部较平,不像欧洲人面部起伏大,眼球看上去好像是往外凸,其实还是处在正常范围内。 病理性原因包括眼部的疾病,比如眶内的炎性假瘤,眶内的蜂窝组织炎,眼眶内的血管瘤,甲状腺疾病相关的突眼等,会表现为眼球突出。高度近视患者轴长会加长,更多的体现的是https://www.bohe.cn/voice/view/rnhnfjdlknmo19r.html
3.微博如果做七的日子恰为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则形成“撞七”现象,民间专有歌诀,记录对应的后果。 头七撞七,死者打得叫屈 二七撞七,灵床供在隔壁 三七撞七,丧家发迹 四七撞七,墙壁坍塌 五七撞七,子孙有吃 六七撞七,儿女发迹 七七撞七,眼睛突起 总体而言,男性亡者撞头七,女性亡者撞七七,在阴间挨打较多。 https://m.weibo.cn/status/4629106756682976
4.撞七谚语解释高中知识:“死者不撞七,活的没得吃”。又有谚云:“男怕撞头,女怕撞脚。”民间认为,男撞头七,女撞断七,死者阴魂在阴司要受莫大痛苦。还流传着:“撞七歌”云:“头七撞七,死者打得叫屈,二七撞七,灵床供在隔壁,三七撞七,丧家发迹,四七撞七,墙壁坍塌,五七撞七,子孙有吃,六七撞七,儿女发迹,七七撞七,眼睛突起”。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58796.html
5.三七撞上二十一12,为什么叫三七撞上二十一三七通又有谚云:“男怕撞头,女怕撞脚。”民间认为,男撞头七,女撞断七,死者阴魂在阴司要受莫大痛苦,但对生者会得到上天的护佑。还流传着:“撞七歌”云:“头七撞七,死者打得叫屈,二七撞七,灵床供在隔壁,三七撞七,丧家发迹,四七撞七,墙壁坍塌,五七撞七,子孙有吃,六七撞七,儿女发迹,七七撞七,眼睛突起”。民间http://sanqitong.com/news/show/31954
6.上海做七怎么做,要注意哪些地方.docx又有谚云:“男怕撞头,女怕撞脚。”民间认为,男撞头七,女撞断七,死者阴魂在阴司要受莫大痛苦。还流传着:“撞七歌”云:“头七撞七,死者打得叫屈,二七撞七,灵床供在隔壁,三七撞七,丧家发迹,四七撞七,墙壁坍塌,五七撞七,子孙有吃,六七撞七,儿女发迹,七七撞七,眼睛突起”。民间还认为,死者无七可撞,属不https://www.taodocs.com/p-290128617.html
7.人死后百日习俗“男怕撞头(头七),女怕撞脚(七七)”(死者阴魂在阴司要受莫大痛 苦)。 “撞七歌”云:“头七撞七,死者打得叫屈(斩头滴血)。二七撞七,灵床供在隔壁。三七撞七,当家发迹。四七撞七,墙壁坍塌(棺堆屋脊)。五七撞七,子孙有吃。(后代发迹)(撞五七,到五殿)。六七撞七,儿女发迹。七七撞七,眼睛突起(大家发迹https://www.360doc.cn/article/38332558_742643987.html
8.撞七:習俗由來,民間諺語,筆者看法,又有諺云:“男怕撞頭,女怕撞腳。”民間認為,男撞頭七,女撞斷七,死者陰魂在陰司要受莫大痛苦。還流傳著:“撞七歌”云:“頭七撞七,死者打得叫屈,二七撞七,靈床供在隔壁,三七撞七,喪家發跡,四七撞七,牆壁坍塌,五七撞七,子孫有吃,六七撞七,兒女發跡,七七撞七,眼睛突起”。民間還認為,死者無七可撞,屬不https://www.newton.com.tw/wiki/%E6%92%9E%E4%B8%83/916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