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前序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①。
近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框架,其中第一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IEED(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alDesign),第二代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GBTool(GreenBuildingTool);第三代是以日本为代表的CASBEE(ComprehensiveAssessmentSystemforBuildingEnvironmentalEfficiency)②。
二、中国和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评价对象
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评价指标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公共建筑主要针对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是由政府组织和社会自愿参加的行为。
(二)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内容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等内容组成。
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场地设计、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创新设计等内容;加拿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负担、室内环境质量、设施质量、经济性能、绿色管理,涵盖从各项详细标准到建筑总体性能等内容;而日本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再利用、当地环境和室内环境等内容,项目繁多,评价工作量大。
(三)评价方法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等三大类。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而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同一评估对象,根据需要分别提出对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评价方法不同的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评价指标中均有明确的权重体系。其中美国LEE设置了一级的权重体系,每一类指标有相应的得分点,按照分值的高低,可以分为认证级、银级、金级和铂金级③;加拿大的GBTool设置了四级权重体系,所有评价的性能标准和子标准的评价等级被设定为从-2分到+5分,通过加权系数的不同,可以计算出建筑物各方面的环境性能,分为五级;日本的CASBEE以用地边界和建筑最高点之间的假想空间作为建筑环境效率评价的封闭体系,利用建筑环境效率BEE(BuildingEnvironmentalEfficiency)进行评价。BEE=Q/L,Q(quality)即建筑环境质量与性能,L(loadings)即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负荷,CASBEE权重体系为三级,采用五级评分制,按照权重系数,各评价指标累加得到采用评价结果Q和L,最后根据BEE比值的大小分为五个等级④。
(四)可操作性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构成方式虽然简单,但指标体系中控制项过多、量化指标过少,因而可操作性较差。
相比较而言,各国评价体系的特征各不相同。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是世界上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标准。同时因为其具有配套的咨询和认证机构以及专业的评估人员,已经被40多个国家采用;加拿大GBTool的评价体系标准灵活,在其四级权重体系中,两级固定,后两级各国、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充分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差额需求,但由于该评估标准操作过于复杂,不利于在市场上推广应用。另由于各国未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故本标准主要用作指导设计,不能兼顾设计与认证两种职能;日本的CASBEE评价体系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评价项目繁多,评价工作量大。另未能建立诸如加拿大的灵活标准体系,不利于调整和改进,故适用性较差。
三、由中外差异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通过中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正和完善:
(一)建立绿色建筑的三级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变,如果单纯按照统一的指标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体现不出地区差异,很难保证其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而可建立国家、省、市的绿色建筑三级指标体系:即全国制定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各省(自治区)根据各自经济、资源、气候、风俗等的不同建立省(自治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各地市结合地域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标准和内容。
在建立三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工作应实现三级管理,即国家、省(自治区)、地市的管理。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工作应由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逐步下放到地方管理:国家建设部有关部门负责对全国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一星和两星级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各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市绿色建筑的申报和监督工作。
(二)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两个阶段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按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理论,建筑物可分为“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和运行管理阶段”四个阶段。因而,应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建立量化的综合评价方式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采用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的方式,过分强调了分项评价。另外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回避了权重的概念,使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可控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较差。
国外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采用合理的指标体系,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权重体系的分解,可以实现对绿色建筑的合理评价。因而,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量化的综合评价方式,通过客观、合理的方法确定其权重体系,从而建立一整套量化的、符合程度较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重视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
我国现今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一方面过分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忽视新技术在实际中的运行效果,造成有的建筑虽采用了新技术实际却没有运行;另一方面鼓励高技术、高成本的技术,忽视低技术、低成本但高效率的节能措施,对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误导。因此,应重视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鼓励低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措施的普及⑤。
(五)推广绿色建筑的强制性措施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认证是由政府组织、社会参加的自发行为,这实质是在变相鼓励高能耗建筑的存在。在国家的“十二五”发展期间,政府应采取强制性措施,规范绿色建筑标识的应用,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的注册、审查、评价、公示等程序,来推动我国建筑环境质量的提高。于此同时,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逐步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申请单位踊跃认证、使用者高度认可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促进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结语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经济文化、风俗习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照搬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因素。因而,借鉴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努力探索出一套切实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和建筑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S].见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②支家强,赵靖,辛亚娟.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理论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4):43—47
③赵凤.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J].华东科技,2010(1):40—42
④王祎,王随林等.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建筑节能,2010(2):64—74
【关键词】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Abstract:Entersincetwenty-firstCentury,greenresidentialconcepthaswinsupportamongthepeople.Greenresidentialrealtowardsthepracticeandpromotion,musthaveacomprehensiveandfeasibleevaluationstandardforgreenbuilding,thedefinitionofthescopeofimplementation,cleargoals.The"greenecologicalresidentialdistrictconstructionpointsandtechnicalguidelines"and"greenbuildingevaluationcriteria"forexample,thefirstanalysisofecologicalresidenceandgreenresidentialdifferentconcepts,andthenintroducesthetwobasedoncontent,comparativeanalysis.
Keywords:GreenhouseEcologicalresidence
Greenecologicalresidentialdistrictconstructionpointsandtechnical
guidelines
Evaluationstandardforgreenbuilding.
1.绿色住宅的定义
生态住宅与绿色住宅的概念比较:
借鉴约翰托德(JohnTodd)在《从生态城市到活的机器:生态没计原则》(FromEco――CitiestolivingMachines:PrinciplesofEcologicalDesign)关于生态技术原则的论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以及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笔者认为如果住宅建筑在建造、使用、以及改造或销毁再利用的物质循环全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原则,就可以称其为生态住宅[生态住宅设计初探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2]:
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现状。
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
体现地域性特点,同周围自然环境协同发展。
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引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中的观点,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绿色住宅的定义。
由此可见,生态住宅与绿色住宅的内涵是相通的。生态住宅与生态系统相呼应,涵盖的方位更广,绿色住宅概念范围较小,可实施性更强。
2.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绿色生态住宅技术导则九个评级体系
4)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小区周边产生的噪音如果影响了小区的声环境则应采取降噪措施。
6)热环境系统:要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等。住宅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鼓励采用不破坏大气环境的循环工质。
7)绿化系统:规定绿地率≥35%,绿地本身的绿化率≥70%,并对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包括:乔木量、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植物种类有相应要求。
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包括收集与处置两部分。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收集率应达到100%。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分为有害类、无机物、有机物三类,分类率应达到50%。
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宜采用取得国家环境保护标志的材料、部品。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中的住宅建筑有专项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六大指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
1)节地与室外环境:要求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m2、多层不高于28m2、中高层不高于24m2、高层不高于15m2。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m2。并对旧建筑利用、共享公共服务及公交设施、地下空间利用做了引导性规定、
2)节能与能源利用:热工和暖通设计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并倡导高效灯具、有效遮阳、热量回收装置。有可能的情况下再节能2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避免管网漏损‘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采用雨水或中水作为景观用水。有可能的情况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10%-30%。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规定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将建筑施工、拆除和场地清理时的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室内环境质量:规定了日照、采光、噪声、通风、室内空气质量的具体要求。倡导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居室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
6)运营管理: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控制,对废品分类收集。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有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
4.《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
比较《导则》和《标准》两个技术标准,笔者认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方面的提升:
1)《导则》中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综合为《标准》中的室内环境质量,归纳的更为简洁明晰,便于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2)《标准》增加了节地与室外环境,对场地和人居用地指标作出了规定,涵盖方面更为全面,更适合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改废弃物管理为运营管理,更为清晰的体现了全寿命周期的概念(详见表一)。
3)《标准》中的条文规定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控制项为必须达到的指标,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可选指标。更具可选指标的多少又分为一星、二星、三星的不同等级(详见表二),这样既体现了权重比例,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同时笔者认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量化指标不足:量化指标的不足不利于绿色住宅切实推广和评估,《标准》之后,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于2007年7月试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充实了很多量化指标。但对于切实的指导目前的生态住宅实践而言还远远不足。
2)减少了绿化系统的内容。也许是便于部门的管理,《导则》中专项的绿化系统《标准》中并入了节地与室外环境专项。绿地本身的绿化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包括:乔木量、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植物种类等相应要求,都未体现。
3)未体现已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评价。由绿色住宅尚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导则》与《标准》中均未涉及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部分。就绿色住宅的推进时序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已有建筑量大面广,逐步推进相应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指导旧建筑的绿色改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分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科研课题“基于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CKYQ1130)
中图分类号:TU20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6日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专注程度正日益增加。发展绿色建筑是在建筑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而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又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实施的比较成功,且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学者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相继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评价体系。虽然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方法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划分不够细致
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分为针对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商用建筑内部、社区开发、核心与外观等五种不同建筑产品又相互联系的认证标准。这五种建筑产品都考虑到了建筑项目之间的差异和实践状况。
英国的BREEAM体系也是对不同用途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办公建筑、学校、医疗卫生建筑、工业建筑、零售商店,等等。
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只适用于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类,其等级内容相同,评分略有差别。(表1、表2)
二、我国《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评分标准模糊
相对于国内的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来说,国外的评价标准较为明确:美国LEED体系对建筑物进行评价时主要是从可持续场地规划、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的能源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室内环境质量、创新与设计等六个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考察、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每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打分,总得分为110分。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级别,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认证级为26~32分;银级为33~38分,金级为39~51分,铂金级为52分以上。
英国BREEAM评价的内容可以归为十大指标来衡量建筑物的可持续性:管理、健康宜居、能耗、交通、水、建筑材料、废弃物、土地使用和对生态影响、污染、创新。评价方法是根据建筑物在各个方面的运行性能进行打分,将所得分按权重系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依据总分多少划分为:不通过、通过、好、较好、很好、卓越等六个级别。
我国的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等3项内容。其中,控制项所要求的必须全部满足,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如表1、表2所示。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的等级就不够细。而且指标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不够清晰,比如评价住宅建筑关于节地与室外环境中的一般项中:是否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何为充分利用?《标准》中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而且只有符合与不符合两种选择,这样评价起来就只能凭评估人员的经验来判断,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评价体系对评价对象打分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拉开建筑之间的差距,并保证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应该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评价
建筑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对建筑的管理应该从立项开始,到建成投产,到生产运行,再到报废淘汰(即项目完全失去效益),贯穿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绿色建筑的评标准也应该是贯彻始终的。
四、没有考虑地域性差别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距很多,很多民族还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需要不同技术措施和评价目标与之相匹配,所以评价工具还要有地域适用性。
五、忽视实际使用效果
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一栋建筑可能绿色得分很高,但是这只能说它符合了绿色建筑的物品属性,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对建筑自身系统的考察。比如,这栋建筑如果长期空置,那么它所谓的绿色并未对社会造成贡献,反而占据了资源。由此可见,应该注重将技术措施和运行效果相结合,才能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平.LEED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应用评价与差别[M].建筑节能,2010.5.38.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方法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本理论
1.1构建整体的绿色建筑观
实行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协调人、建筑以及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们应该认识到,人类进行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在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不能超出其能力范围,若是过度对其进行开发,将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面对此种情况,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包含了能源以及环境两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了社会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真正的绿色建筑观念需要将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内,并使其协调发展,而不是将各种技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
1.2绿色建筑及其评价
绿色建筑理念虽然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由于各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以及技术水平等条件的相同,导致我国绿色建筑的观念还不统一。绿色建筑重视的是高效以及节能,这些思想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是一致的,所以应该据此将其定义进行统一[1]。环境评价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回顾、现状以及影响评价,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将评价体系和整体的环境观念相结合,进而从全方位的角度去审视建筑系统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绿色建筑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
4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建议
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是评价并不全面,面对此种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完善。①构建评价标体系,在进行此工作的时候,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作为目标,将推动人类以及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作为发展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构建的评价体系是完善并且科学的。②在明确评价标准的时候,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需要将国家已经颁布并实施的法律法规内容考虑在内,这样才能较为客观的制定评价标准,依据此标准进行评价的结果才能直观明了。另外,想要完善绿色建筑评价,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a.在进行评估的时候,应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应该做到公平、公正的进行评估;b.在制定指标体系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c.加强对各项检验指标定量的深入研究;d.将我国建筑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考量在内;e.在评价的时候,应该从全局出发,并兼顾个别的利益;f.对具有实用性的技术进行深入地研究。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朱红波.绿色建筑主要技术与评价综合体系的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4(10):317~318.
[2]刘凯英,田慧峰.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优化[J].施工技术,2014,43(4):60~62,74.
[3]樊瑛.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商店类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14,30(4):72~77.
[4]马丽娜.信息融合技术在城市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4(15):89.
1.绿色建筑简介
1.1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内涵
绿色建筑也可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将绿色思想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这是国际建筑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积极回应,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其内涵如图1。
图1
1.2海外各国绿色建筑综合评估系统
绿色建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实践领域的实施和推广有赖于建立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目前国际上发展较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有英国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美国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多国GBC(GreenBuildingChallenge)等,它们的架构和运作,成为各国建立新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重要参考。
1.3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系统
1.3.1我国环境分析
1.3.2我国绿色建筑体系
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上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绿色建筑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其中住宅部分达标项数要求如表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14版的新标准则是采用打分的方式,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60分是二星级,80分是三星级。严格地讲,“各类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因为建筑的情况多样,各类指标下的评价条文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建筑,对某一栋具体的被评建筑,总有一些评价条文不能参评。因此,2014版的评价标准比2006版的更加灵活,更有利于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绿色技术。
(4)评价标识类别
本着分阶段鼓励的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单位可分别申报。二者简要说明如表2:
2.1瑞安绿色建筑之路
2.2佛山岭南天地LEED-ND情况
瑞安房地产的佛山岭南天地项目一直非常注重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如表4所示。在“绿色小区文化传承”2012瑞安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向佛山岭南天地颁发LEED-ND正式版金级预认证,因此佛山岭南天地也成为了全球首个获此殊荣的地产项目。
虽然岭南天地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应用了多项的绿色建筑技术,但在实际营运的过程中,有部分技术未能得以有效利用。如中水回收系统,在初期入住率较低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水源不足的情况,这就不得不以传统水源补水,降低了中水系统的实用性,但总的来说,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是正面的,企业进行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尝试也会得出了经验,可在以后的项目作为参考和加以利用。
2.3佛山岭南天地绿色建筑情况
除申请LEED认证以外,佛山岭南天地在研究为住宅项目申请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但由于对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考虑在设计进度上滞后,为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可调整的空间较少,因此会出现不少的困难。
鉴于住宅项目申请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经验,绿色建筑评价应在项目设计前期就让绿色建筑顾问介入,降低因调整耽误进度的风险,减少重复工作。总的来说,瑞安公司一直以来对绿色建筑的重视也住宅申请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无论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还是美国LEED评价体系,其目的都是为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信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扬。
3.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必然是房企继续坚持的道路,但需从设计前期、项目统筹、经济技术指标、成本投入、社会效应、实用性能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
[1]张伟.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1
[2]翟宇.绿色建筑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沙永杰.中国城市的新天地:瑞安天地项目城市设计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杨敏行,白钰,曾辉.中国生态住区评价体系优化策略―――基于LEED-ND体系、BREEAM-Communities体系的对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27-31.
[5]王朝红.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D].天津:天津大学,2010.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评价;发展状况;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引言:我国正处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节约型、环保型发展的责任。因此推进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向和趋势。
1、绿色建筑的定义及评价标准
1.1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建造、使用、拆除)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第一部推荐性国家标准,标准将绿色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它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三个等级。2007年8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出台,启动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是指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确认绿色建筑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评价活动。
2、我国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
2.1我国绿色建筑星级划分与激励机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与等级划分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有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根据项数多少共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三个等级建筑。另外国家为了引导激励发展绿色建筑,根据星级建筑标准进行奖励:三星级建筑80元/平方米,二星级建筑45元/平方米。
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我国绿色建筑虽然起步较晚,但政府引导目前绿色建筑发展速度蛮快,根据王建清等人的分析报告:截止2012年1月,全国已评出353项绿色建筑项目,在建建筑面积达到3488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建筑面积3272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在353项绿色建筑中,一星级项目98项,建筑面积1353万平方米;二星级项目139项,建筑面积1267万平方米;三星级项目114项,建筑面积902万平方米;根据统计数目显示:2008年绿色建筑为11项,2009年绿色建筑为24项,2010年绿色建筑为85项,2011年绿色建筑为251项,2012年绿色建筑为580项,可见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迅猛的。
3、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加强能源管理和利用,加强能源管理和利用主要体现在控制水资源浪费和合理用电上。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对水资源进行粗放使用,供水管道质量低劣,往往造成施工现场四处漏水积水,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在建筑施工中,要加强对施工用水的规范化管理,规范用水,并定期检查维护供水管道。在施工阶段,各种低廉的大功率电器大量使用,电能的有效利用率极低,造成电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传统建筑往往不符合绿色建筑的时代需求。在建筑施工中,一是要采用节能型电器,对暂不使用的设备进行断点处理;二是对建筑进行太阳能发电系统改造,把太阳能电池板加装在阳台、屋顶和外墙等上面,对建筑的表面积进行综合利用,将太阳能系统并入建筑电网,利用绿色无污染的太阳能为建筑供电,减少对城市电网资源的需求,降低传统发电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同时,在建筑内部安装节能型公共照明系统,提高对电能的综合利用率。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必须从建筑节能的角度进行考虑,它们之间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加大推广绿色建筑技术
由于绿色建筑技术涉及设计、施工、使用维护以及材料等等方面,篇幅所限本文结合工程现场实践施工经验从施工角度进行简要的介绍。
4.1场地环境
4.1.1施工场地
(1)通过合理布置,减少施工对场地及场地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2)设置专门场地堆置弃土,土方尽量原地回填利用,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3)采取保护表层土壤、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4)使用淤泥栅栏、沉淀池等措施控制沉淀物。
4.1.2降低环境负荷
(1)施工废弃物分类处理,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要求;(2)避免或减少排放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如:仓库、油库、化粪池、垃圾站等处应采取防漏防渗措施,防止危险品、化学品、污染物、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泄漏;(3)施工结束后应恢复施工活动中被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补偿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等损失。
4.1.3保护水文环境
(1)岩土工程勘察和基础工程施工前应采取避免对地下水污染的对策;(2)保护场地内及周围的地下水与自然水体,减少施工活动对其水质、水量的负面影响;(3)优化施工降水方案,减少地下水抽取,且保证回灌水水质。
4.2节能
4.2.1降低能耗
(1)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能耗;(2)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
4.2.2提高用能效率
(1)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2)确保施工设备满负荷运转,减少无用功,禁止不合格临时设施用电,以免造成损失。
4.3节水
4.3.1提高用水效率
(1)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2)加强节水管理,施工用水进行定额计量。
4.4节材与材料资源
4.4.1节材
(1)临时设施充分利用旧料和现场拆迁回收材料,使用装配方便、可循环利用的材料;(2)周转材料、循环使用材料和机具应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且易于回收和再利用;(3)采用工业化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与废料;(4)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利用废弃物。
4.4.2使用绿色建材及智能技术产品
(1)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管理部门对绿色建材做出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选择建筑材料;(2)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3)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空调与新风综合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
5、结束语
总之,绿色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从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及最后拆除等方面采用绿色技术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做到最大合理资源利用及环保,让人类真正使用和享受绿色建筑。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建筑设计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建筑和地产的全新概念,它并不是指绿色的建筑,而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生活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1.2.1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在设计、施工、使用中尊重生态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减少能耗和污染,选材上优先选用环保材料,高效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在废物排放上尽量无害,并合理再生利用。
1.2.2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该考虑到建筑周边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氮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不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使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1.2.3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将绿色和智能合二为一,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以绿色理念促进智能化。绿色智能化是技术的综合,其基本体系包括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对建筑能耗和室内热湿环境及空气质量进行远程检测控制,并优化系统运行,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及对环境的污染。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3绿色建筑的设计
3.1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要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该体现人文绿色与生态绿色,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减少能耗和污染;其次应该搜集、分析当地民居资料,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及居住区的服务对象等出发,总结出适宜当地居民生活的居住模式,研究该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布局,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3.2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自能源危机以来,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就成为全球范围内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的消耗与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建筑上的能源消耗不断攀升。据统计,建筑能耗总量占到了社会总能耗量的46.7%,因此引导设计师树立生态节能的理念,合理节省和利用能源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的节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3.2.1体型设计
绿色建筑的体型设计应该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太阳辐射强度、建筑物的朝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及局部风环境等,并权衡建筑的热量得失情况,最后优化组合。一般来说,体型系数越大的,外表面面积较大,室内热量容易散出,建筑平面形式对控制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建筑能耗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在满足总体规划和建筑使用功能及建筑面积一定的前提下,应选择合理的建筑平面,使其平面更加规整,减少不必要的凹凸变化。
3.2.2围护结构的设计
3.2.3绿色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作为无污染、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对环境危害极小,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避免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例如,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充分利用这种绿色能源的结果。通过实现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来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绿色建材的选用
3.3绿色建筑的节水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其次应该在适宜的范围内通过技术经济的比较,合理将雨水和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循环利用。设置中水和下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过后的中水和下水用来作为景观绿化用水和冲洗道路汽车等。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办公楼、商场类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210.4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建筑定义及评价标准
1.1绿色建筑定义
根据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绿色”,不单单指建筑的绿化面积,还包含了建筑不破坏生态平衡,对自然环境无害的象征意义。绿色建筑应该布局合理,充分运用阳光、风力等自然资源,减少有害材料的使用,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我国从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建筑理念,于2006年通过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于2013年通过了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改稿的审查。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用于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它的评判标准包含了6个方面: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标准又包含具体的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这个标准是分级的标准,明确了中国绿色建筑分三个等级:一星、二星、三星,其中三星是最高级。
二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
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是因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不断消耗的能源、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威胁。为了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必须进行生态工程和节能环保。节能环保的核心是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用绿色能源,运用先进的技术,绿色材料。发展绿色建筑和实施节能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现代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
三节能环保的途径
建筑物的节能环保是在建筑中运用先进技术实现低碳、合理、高效的能源利用。传统的建筑能耗一般包括供暖、供热、照明、家电等方面的能耗。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能耗方面,能源的消耗占据了全国总体能源消耗的三成以上,这些还不包括,在建筑材料的加工生产过程,以及建筑的设计建造中的消耗。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不但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已经是大势所趋。
建筑实施节能环保的一些实施途径
(1)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建筑选址、规划时可以综合分析建筑的朝向、间距,光照,风向、绿化条件等,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设计出低能耗、低碳、环保的建筑群。
具体施工时,可以考虑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2)墙体。墙体是构成建筑的主体结构。具有保温隔热隔音的功能,保温隔热的性能直接关系到供热、空调的使用效率。因而墙体的用料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能耗。由于高层建筑的普及,现代建筑已经大量使用砌块进行墙体砌筑。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光能、热能达到节约能源。(3)窗户。窗户是房屋能耗较大的地方。为了达到最佳的保温隔热功能,很多高级建筑会采用两到三层的真空玻璃,双道橡胶封条。
(4)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
(5)对生活污水的再利用。中水会用技术主要是将日常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用于小区绿化浇灌、道路冲洗,以及家庭地面、便器冲洗,可以有效地利用水资源,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1]穆慧敏,谈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2期.
[2]周丹;张星星,基于绿色建筑标准的历史文保区建筑节能环保技术集成应用[J].建筑技能,2014年01期.
摘要: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绿色建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具体化,使绿色建筑脱离空中楼阁真正走人实践,一套清晰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思考
Abstract:Withdecadesofdevelopment,peoplecometorealizethatgreenbuildingisahighlycomplexsystem.Concretizationoftheconceptof"greenbuilding"makesthegreenbuildingstepintopractice,thusasetofclearassessmentsystemofgreenbuildingwillbeirreplaceable.
在建筑界,绿色建筑的提出历史并不长。《设计结合自然》、《寂静的春天》等建筑生态著作为绿色建筑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在能源危机和倡导绿色生活的背景下,绿色建筑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立。至今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绿色建筑产品及技术的一般评价、介绍与展示;中期:建筑方案环境物理性能的模拟与评价;近期:建筑整体环境表现的综合审定与评价。
1、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1英国BREEAM
1.2加拿大GBC
绿色建筑挑战(GBC)是从1998年起由加拿大发起的一项国际合作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具”(GBTool)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为各国各地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从而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
1.3美国LEED
LEED(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alDevelopment).又被称作开发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起初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估的要求而推出的一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随着不断地更新和发展,逐渐通行于全球。LEED为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性能提供详细参考标准,从建筑全寿命视角对建筑整体环境性能提供评测。以LEED2.0为例,LEED的评估认证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登记阶段、支持阶段和项目认证。
登记阶段,申请评估的项目可通过邮寄或网上在线登记的方式申请评估,USGBC鼓励项目在预设计阶段就进行申请;支持阶段,USGBC通过LEED官方网站或其他途径向申请者提供参考指导和评分细则,帮助设计者解决在满足各种具体的前提和得分要求时所遇到的问题;项目认证,USGBC根据申请者所提交的文件,对项目进行认证。
2、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2001年始,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试行稿),同时完成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的制定,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手册》、《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2005年3月,我国完成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征求意见稿)》;2005年10月,建设部科技部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现今,中国建筑领域通行的是2006年6月1日由建设部和科技部发起施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评价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由控制项、一般项目与优秀选项组成。参与评定的绿色建筑应满足各类指标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目和优选项目的程度,划分为1星~3星3个等级。
由于初次编撰的缘故且限于当前条件,该体系只适用于评价那些总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消耗能源资源较多的公共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且不带有强制性。对于其他建筑,根据建筑用途、运营能耗等实际情况调整,且只能提供参考价值。
3、与国外评价体系的比较与思考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还仅限于住宅,对于其他大量的公共建筑和旧住宅改造项目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走在绿色建筑研究前沿的发达国家,已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更为系统地分类。如日本的CASEBEE陆续完成了用于既有建筑物的《CASEBEE既有评价工具》、用于短期使用建筑的《CASEBEE一临建。评价工具》和用于改修建筑物的《CASEBEE一改建评价工具》以及用于评价热岛现象缓和对策的《CASE-BEE—H评价工具》。制定更为系统和专项的评价体系,将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走向完善的必然趋势。
4、结语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背景现状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自十九世纪以来,人类工业化的进程及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城镇化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建筑的作用从以前的遮风避雨也进入了多方元化的需求:美观、适用、节能。资源的匮乏已日趋明显,这也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进入了瓶颈期,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索取造成现有的自然危机:臭氧层空洞、酸雨污染、石油危机、土地沙化。因此,从传统模式下的野蛮发展,人类正在寻找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发展的方法:“可持续发展”。一种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节能建筑正油然而生。
一、绿色节能建筑概念与背景
绿色节能建筑,又称为节能环保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从使用者健康舒适、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少,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少程度。[1]
二、重庆绿色节能建筑发展背景
在各项标准积极出台与落实的同时,国家首批重庆市第一个绿色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后勤工程学院绿色节能建筑示范楼项目通过了住建部验收。该项目位于重庆市大学城后勤工程学院新校区西南角,总建筑面积11609平方米,2011年9月投入使用,集住宿、餐饮、教学、办公、会议等一体。采用了自然通风、智能遮阳、墙体自保温、太阳能发电、土壤源热泵、中水回收利用、光导光纤照明、楼宇自动化控制、废弃物回收利用等20余项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措施。[2]
2013年重庆市城乡建委《重庆市绿色节能建筑行动实施方案(2013-2020年)》,重庆将以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材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水平。公共建筑约占重庆主城区新修建筑的20%左右。[3]新建公共建家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准;主城区新建居住建筑和其他区县新建公共建筑
自2013年起全国率先执行一星级国家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准,自2015年起执行一星级国家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到2020年,重庆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一星级国家绿色节能建筑评价标准。鼓励居住建筑和其他区县的公共建筑提前执行一星级绿色节能建筑标准;同时完成40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庆将在全国率先执行一星级绿色节能建筑标准。
三、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现状
在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新规范,颁布新要求的同时。也不难发现现阶段绿色节能建筑所面临的困难:
[1]林捷.节能绿色节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福建建筑,2008年第8期.
[2]重庆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通过住建部验收.中国绿色节能建筑网.2013年0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