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制作标签的标签制作装置以及标签制作方法,其中该标签打印有字符、标记或条形码等具有信息功能的图像数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将照片图像等图像数据配置在带装饰框的框架进行打印。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像编辑装置,该图像编辑装置根据装饰框的有无,自动地改变将图像数据布置在框架的布置方法,来配置图像数据。详细而言,针对带装饰框的框架,以最大布置(放大倾向)的方式配置图像数据,针对未带装饰框的框架,以最小布置(缩小倾向)的方式配置图像数据。通过打印这样配置的图像数据,在被打印的带装饰框的照片中,照片的中央部分被放大而显眼,在未带装饰框的照片中,能够确认照片整体感。
另一方面,有如下需求:作为图像数据,不限于照片图像,还将字符数据、提示注意或警告等的标记、条形码或QR码(注册商标)之类的具有信息功能的功能性对象配置在带装饰框的框架中进行打印。尤其需求如下这样的标签制作装置:能够通过简便的操作,将这些功能性对象配置在带等,来制作标签。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34230号公报
然而,在通过专利文献1的方法,将如上所述的功能性对象配置在框架中进行打印的情况下,有时难以正确地读取功能性对象所包含的信息。
详细而言,在通过专利文献1的方法来将对象配置在带装饰框的框架中时,有时对象的一部分(尤其是周边部)被装饰框掩盖而打印出来。另外,当配置在未带装饰框的框架中时,对象被缩小成较小地打印出来。在对象是功能性对象的情况下,由于被装饰框掩盖的部分的信息缺失,因此难以获取正确的信息。另外,在条形码或QR码等功能性对象被缩小成较小时,导致图像图案劣化,从而难以解读被打印的图像所包含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损坏功能性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可能性低且能够容易地配置功能性对象的标签制作装置以及标签制作方法。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标签制作装置是制作被打印在介质上的标签的标签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描绘处理部,其描绘标签的标签图片;第1对象指定部,其指定待描绘在标签图片上的第1对象的位置及尺寸;第2对象指定部,其指定是否将第2对象配置在标签图片上,其中该第2对象具有透过被描绘在标签图片上的第1对象的窗口区域,并在标签图片的最外廓具有描绘区域;以及打印部,其将被描绘在标签图片上的第1对象及第2对象中的至少一个打印在介质上,在指定了配置第2对象的情况下,描绘处理部将第1对象以落入第2对象的窗口区域内的方式配置在标签图片上,在指定了不配置第2对象的情况下,描绘处理部将第1对象扩展至包含标签图片的最外廓的区域而进行配置。
根据本应用例,在指定了第2对象的情况下,将第1对象配置成落入第2对象的窗口区域内,因此,能够将第1对象配置成不会被第2对象掩盖。在未指定第2对象的情况下,将第1对象扩展至标签图片的最外廓而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将第1对象以最大的大小来配置在标签图片内。例如,在将第2对象作为装饰框、将第1对象作为功能性对象时,功能性对象不会被装饰框掩盖,在无装饰框的情况下,将第1对象最大地配置在标签图片内。因而,损坏功能性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可能性低。
另外,这样的第1对象及第2对象的配置是由描绘处理部进行的,因此,不需要操作者的手动操作,且能够容易地配置功能性对象。
因而,能够提供损坏功能性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可能性低且能够容易地配置功能性对象的标签制作装置。
[应用例2]
特征在于,上述应用例所述的描绘处理部,在配置第2对象的情况下,根据窗口区域的位置及尺寸的信息,计算配置第1对象的位置及尺寸,在不配置第2对象的情况下,根据标签图片的尺寸,计算配置第1对象的位置及尺寸。
根据本应用例,在配置第2对象和第1对象的情况下,能够将第1对象配置成可靠地落入第2对象的窗口区域内。在仅仅配置第1对象的情况下,能够将第1对象以包含标签图片内的最大尺寸在内的任意的尺寸配置在任意的位置处。
[应用例3]
特征在于,上述应用例所述的描绘处理部具备介质选定处理部,该介质选定处理部根据标签图片的尺寸和由第1对象指定部指定的第1对象的数据密度、配置位置及尺寸中的至少一个,选定进行打印的介质的尺寸的候选。
根据本应用例,第1对象的数据密度、配置位置、尺寸优先于介质的尺寸。因而,通过利用所指定的数据密度、配置位置及尺寸,能够在不会损坏第1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情况下将第1对象打印在介质上。
[应用例4]
特征在于,上述应用例所述的介质选定处理部,在以超出标签图片的区域的位置或尺寸配置了第1对象的情况下,选定与包含标签图片且扩展至第1对象的配置区域的区域对应的介质的尺寸作为候选。
根据本应用例,在第1对象的信息量多的情况下,增大介质的尺寸,能够在不损坏第1对象的信息的情况下将第1对象打印在介质上。
[应用例5]
特征在于,上述应用例所述的介质选定处理部计算反映了第1对象的数据密度的对象打印尺寸,且根据对象打印尺寸,选定介质的尺寸作为候选。
根据本应用例,可选定能够高精度地反映被打印在介质上的第1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介质。另外,由于对象打印尺寸反映第1对象的数据密度,因此,能够选择所需的足够的介质尺寸。例如,在第1对象的数据密度低的情况下,能够选择较小的尺寸的介质,在此情况下,能够抑制介质的消耗量。
[应用例6]
特征在于,上述应用例所述的描绘处理部在配置第2对象的情况下,计算使第1对象与第2对象的边界区域重叠地配置的、第1对象的位置及尺寸。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增加配置第1对象及第2对象的设计的变化。
[应用例7]
特征在于,上述应用例所述的第1对象包含图像数据、字符字体数据及图像数据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该图像数据是将字符信息以可读取的方式图案化而得到的。
根据本应用例,第1对象能够将通常的图像数据或具有信息功能的功能性对象等广范围的种类的对象作为对象。
[应用例8]
特征在于,上述应用例所述的第2对象是在标签图片中围绕第1对象的围绕图案。
根据本应用例,第2对象例如能够将装饰第1对象的周围的装饰框等作为对象。
[应用例9]
上述应用例所述的标签制作装置还具备显示部,该显示部显示标签的标签图片。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利用显示部来目视识别标签图片的状态。
[应用例10]
本应用例的标签制作方法是制作被打印在介质上的标签的标签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描绘处理步骤,描绘标签的标签图片;第1对象指定步骤,指定待描绘在标签图片上的第1对象的位置及尺寸;以及第2对象指定步骤,指定是否将第2对象配置在标签图片上,其中该第2对象具有透过被描绘在标签图片上的第1对象的窗口区域,并在标签图片的最外廓具有描绘区域,在描绘处理步骤中,在指定了配置第2对象的情况下,将第1对象以落入第2对象的窗口区域内的方式配置在标签图片上,在指定了不配置第2对象的情况下,将第1对象扩展至包含标签图片的最外廓的区域而进行配置。
根据本应用例,在指定了第2对象的情况下,将第1对象配置成落入第2对象的窗口区域内,因此,能够将第1对象配置成不会被第2对象掩盖。在未指定第2对象的情况下,将第1对象扩展至标签图片的最外廓而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将第1对象以最大的大小配置在标签图片内。例如,在将第2对象作为装饰框、将第1对象作为功能性对象时,功能性对象不会被装饰框掩盖,在无装饰框的情况下,将第1对象最大地配置在标签图片内。因而,损坏功能性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可能性低。
另外,这样的第1对象及第2对象的配置是通过描绘处理步骤进行的,因此,不需要操作者的手动操作,能够容易地配置功能性对象。
因而,能够提供损坏功能性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可能性低且能够容易地配置功能性对象的标签制作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标签制作装置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是概要性地示出标签制作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对标签图片及对象的数据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示出便携终端中的标签编辑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5是在便携终端中实现的功能部的功能转变图。
图6是示出标签图片的描绘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图片编辑区域(有外框设定)的位置及尺寸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片编辑区域(无外框设定)的位置及尺寸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标签图片(有外框设定)的显示例的图。
图10是示出标签图片(无外框设定)的显示例的图。
图11是概要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描绘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标签图片及介质变更向导画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13是对实施方式2中的介质选定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4是概要性地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描绘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标签图片及介质变更向导画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标签图片及介质变更向导画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17是对实施方式3中的介质选定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变形例中的标签图片(有外框设定)的显示例的图。
图19是示出变形例中的标签图片(无外框设定)的显示例的图。
图20是示出变形例中的标签图片(无外框设定)的变更了字符尺寸的显示例的图。
图21是表示变形例中的标签制作装置的外观的图。
图22是示出变形例中的字符指定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23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图片编辑区域的位置及尺寸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使各部分或各画面成为可识别的程度的大小,使各部分或各画面的尺寸与实际不同。
(实施方式1)
(标签制作装置的概要)
图1是表示标签制作装置的概要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便携终端中的标签编辑画面的一例的图。
标签制作装置1是将各种设计打印在长条状的介质(以下称为带)上来制作标签L的装置。本实施方式中的标签制作装置1由对标签L的设计进行编辑的便携终端3以及将设计打印在带上的打印装置7构成。便携终端3与打印装置7以能够通过通信2进行数据通信的方式连接。
在显示部10上显示标签编辑画面100(图4),便携终端3的操作者敲击与显示在标签编辑画面100上的按钮等对应的触摸面板部分,来制作标签的设计图片(标签编辑画面100的标签图片101)。在标签编辑画面100中,能够选择“外框”、“图像”、“字符”、“QR”等对象,且指定这些对象的位置、尺寸并配置到标签图片101。“外框”表示装饰框等。“图像”以任意的图像数据为对象,但主要表示提示注意或警告等的标记。“字符”表示任意的字符数据,“QR”表示将字符信息图案化而得到的QR码(注册商标)。而且,当敲击了打印按钮139时,标签图片101的数据通过通信2被发送至打印装置7。在打印装置7中安装有以卷状收纳带的带盒77,由打印机构70将接收到的数据打印在带上。打印有数据的带作为标签L从排出口8排出。在标签L上打印有与显示的标签图片101的图片一样的设计。
此外,在标签编辑画面100中配置在标签图片101的外框相当于第2对象。另外,图像、字符、QR码是功能性对象的一例,相当于第1对象。
另外,QR码是将字符信息可读取地图案化而得到的图像数据的一例,作为同样的功能性对象,可以是条形码、二维条形码或矩阵码等。
(标签制作装置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对构成标签制作装置1的便携终端3及打印装置7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概要性地示出标签制作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打印装置的结构)
打印装置7构成为具备打印机构70、通信部75、带盒77以及控制部79等。此外,打印装置7相当于打印部。
打印机构70具备头部71、带输送部72以及带切割部73等。
头部71是热敏头,将送出的带及墨带夹在压印辊之间进行打印。带输送部72由电机及输送辊等构成,将带从带盒77输送至头部71,并将带从头部71输送至排出口8。带切割部73是带切割器及其驱动部,在一旦停止了带的输送的状态下,沿着带宽度方向切断带的打印完毕的部分。
作为优选例,通信部75是依照Bluetooth(注册商标)等标准的近距离无线适配器,具有与便携终端3的通信部30公共的通信协议,通过通信2,进行标签图片101的数据或命令数据等的接收、以及应答信号等的发送。此外,通信部75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具备无线LAN或有线的通信适配器,并且与便携终端3的通信部30可进行通信地连接。
带盒77以卷状收纳带,并安装成能够相对于打印装置7进行拆装。按每个带宽度及每个带表面的颜色来提供带盒77。
(便携终端的结构)
便携终端3构成为具备显示部10、操作部20、通信部30、存储部40及控制部50等。
显示部10是构成为具有通常的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等显示面板、且进行基于从控制部50输入的显示信号的各种显示的显示装置。
操作部20是构成为具有触摸面板等的输入装置,将在触摸面板上操作(敲击等)的触摸面板的信号输出至控制部50。此外,操作部20也可以是按键开关、键盘及鼠标等,在此情况下,将按下的按键开关、键盘或鼠标操作所产生的信号输出至控制部50。
作为优选例,通信部30是依照Bluetooth等标准的近距离无线适配器,具有与打印装置7的通信部75公共的通信协议,通过通信2,进行标签图片101的数据等的发送、以及从打印装置7发送的应答信号等的接收。此外,近距离无线适配器不限于Bluetooth,也可以是采用了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或在便携终端3与打印装置7之间定义的独立的通信协议的适配器。另外,通信部30不限于无线适配器,也可以是有线的通信适配器,在此情况下,通信2经由线缆等进行连接。
存储部40由ROM、闪速ROM、RAM、VRAM、HDD(HardDiskDrive:硬盘驱动器)、SSD(SolidStateDrive:固态驱动器)等存储装置构成,存储有实现控制部50的各功能部的各种程序、各种数据、各种文件等。另外,具有VRAM(VideoRAM:视频RAM)等显示用存储区域、用于编辑标签图片101的编辑用存储区域、以及在各种处理的处理中暂时存储数据、变量的值、处理结果等的工作区等。
在存储部40中存储有程序41、画面数据43、对象属性数据45及对象文件47等。
控制部50通过读入并执行程序41,来实现控制部50所包含的显示控制部51、描绘处理部53等各功能部的功能。使用流程图,对这些处理的详细情况进行后述。此外,程序41相当于标签制作程序。
画面数据43是构成通过控制部50的控制而显示在显示部10上的显示画面(标签编辑画面100等)的GUI(GraphicalUser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微件(Widget)和这些画面上的配置信息等数据,按每个显示画面储存画面数据43。GUI微件具有通过从触摸面板的输入来选择的各种按钮微件、描绘图像等的描绘区域微件、以及进行字符输入和显示的字符区域微件等。此外,这些显示画面及GUI微件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实施例来记载的,这些要素未必都是必需结构要素。另外,也可以将这些以外的显示画面及GUI微件作为必需结构要素。
接着,使用图3,说明对象属性数据45。图3是对标签图片及对象的数据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带宽度101b是安装在打印装置7中的带盒77的带宽度的信息,储存有通过通信部30从打印装置7获取的带宽度的值。例如,在带宽度101b中储存有12mm、18mm、24mm、36mm等值。另外,带宽度的值也可以是通过后述的在标签编辑画面100中设定的带宽度指定123(图4)来指定的值。
图片编辑区域101c是用于对标签图片101进行编辑(配置对象)的工作区(编辑用存储区域)。图片编辑区域101c是以左上角为原点(0,0)、画面的水平方向为X坐标、垂直方向为Y坐标的矩阵状的区域,能够使用坐标(X,Y)在任意的位置处进行数据存取(读写)。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坐标(X,Y)的X轴方向设为带的长度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带宽度方向。
在图片尺寸101d中储存有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宽度及长度(宽度W、长度L)的信息。宽度W为坐标Y的最大值,长度L为坐标X的最大值。
此外,关于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尺寸,优选使用打印时的打印分辨率101a来决定。例如,在带宽度为18mm且打印分辨率101a为180dpi的情况下,将宽度W设定为表示128(≒180×18mm/25.4mm)dot的信息的尺寸即可。通过设定为这样的尺寸,能够在标签L上准确地反映出在图片编辑区域101c上进行了编辑的对象的形状和配置等。
另外,优选使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尺寸与标签图片101的显示用存储区域的尺寸也一致。通过一致,能够使编辑内容与显示内容一致。每当在尺寸不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尺寸转换处理。
回到存储部40(图2)的说明。
对象文件47是可选择的对象的文件组。具体而言,储存有外框、图像等的数据文件。此外,对象文件47不限于存储部40内储存的文件,也可以是能够连接到因特网而从其他Web站点或内容服务器等选择并下载的数据文件组。在此情况下,利用便携终端3的通过移动网通信或网络的文件存取功能。
控制部50构成为具有CPU或DSP等处理器以及RAM等存储区域,是按照存储部40所存储的程序41等程序统一地控制便携终端3的各部分的控制装置及运算装置。此外,控制部50相当于计算机。
控制部50具有显示控制部51、描绘处理部53、外框指定部55、图像指定部57、字符指定部59、QR指定部61及打印处理部63的功能部。此外,这些功能部是一例,而未必是必需结构要素,另外还可以包含其他功能部。
接着,以图4及图5为中心,使用各图对这些功能部进行说明。
图4是示出便携终端中的标签编辑画面的一例的图。图5是在便携终端中实现的功能部的功能转变图。
首先,在控制部50中实现显示控制部51的功能。
显示控制部51对构成画面数据43等的GUI微件进行配置,且对选择了GUI微件的情况下执行的事件处理进行登记。其结果为,在显示部10上显示标签编辑画面100,当对配置在标签编辑画面100的按钮微件等进行了触摸面板操作的情况下,对应的各功能部是作为事件处理来实现的。
如图5所示,当实现了显示控制部51时,在显示部10上显示标签编辑画面100,且状态转移到事件处理等待状态52。事件处理等待状态52表示显示标签编辑画面100并等待操作者对触摸面板进行敲击等操作的状态。
这里,使用图4,对标签编辑画面100进行说明。
标签编辑画面100具有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标签图片调整区域120及对象指定区域130的画面构成。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上显示标签图片101。该状态示出了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数据被描绘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上的状态。标签图片前端102位于标签图片101的左端且显示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X坐标接近0的区域。标签图片末端103位于标签图片101的右端且显示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X坐标接近L(长度)的区域。另外,图4是作为对象描绘有字符串“Info”的例子。在字符串“Info”的边框105的开始位置处显示箭头光标104。输入光标106示出了在字符串“Info”之后接着输入的字符的位置。
标签图片调整区域120是能够对临时配置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的对象的位置或尺寸等进行调整的区域。在该显示例中,能够对所配置的“字符”进行调整,在字符尺寸调整121中,能够以磅数重新设定字符的尺寸。在字符位置调整122中,通过敲击上下左右的箭头标记,能够在坐标轴上逐个地移动字符的开始位置。
另外,带宽度指定123能够重新指定安装在打印装置7中的带的宽度,在带长度显示124上显示根据带宽度指定123重新计算出的带的长度。
对象指定区域130是主要配置有用于指定待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的对象的按钮微件的区域。在对象指定区域130中配置有外框按钮131、图像按钮133、字符按钮135、QR按钮137及打印按钮139。
外框按钮131是用于指定外框的配置有无、以及在配置的情况下用于选择外框的种类的按钮微件。当敲击了外框按钮131时,显示外框指定画面132。在外框指定画面132上显示选择按钮132a、132b、132c、132d、132e。在选择按钮132a上显示“无外框”,在选择按钮132b、132c、132d、132e中将外框的图片显示为缩小图像(缩略图)。
图像按钮133是指定图像的按钮微件。当敲击了图像按钮133时,显示图像指定画面134。图像指定画面134具有选择按钮134a、134b、134c、134d,在各选择按钮表面上显示可选择的图像的缩略图。
字符按钮135是指定字符的按钮微件。当敲击了字符按钮135时,显示字符指定画面136。字符指定画面136具有字符输入按钮136a、字体种类按钮136b及字体尺寸按钮136c。当敲击了字符输入按钮136a时,显示字符输入画面(省略图示),从而能够输入任意的字符。在字体种类按钮136b上显示能够选择字体的种类的画面(省略图示),在字体尺寸按钮136c上显示能够以数值来指定字体尺寸的画面(省略图示)。
QR按钮137是指定QR码的按钮微件。当敲击了QR按钮137时,显示QR指定画面138。QR指定画面138具有URL输入按钮138a及码信息按钮138b。当敲击了URL输入按钮138a时,显示URL输入画面(省略图示),当敲击了码信息按钮138b时,显示用于输入QR码生成时所需的信息的画面(省略图示)。
打印按钮139是用于对打印装置7指示标签图片101的打印的按钮微件。
接着,使用图5,对作为基于标签编辑画面100中的各操作的事件处理来实现的描绘处理部53、外框指定部55、图像指定部57、字符指定部59、QR指定部61及打印处理部63的功能部进行说明。
描绘处理部53具有外框描绘处理部56、图像描绘处理部58、字符描绘处理部60、QR描绘处理部62及重新描绘处理部65的功能部。
外框指定部55是通过敲击外框按钮131来实现的。在外框指定部55中,向显示部10输出外框指定画面132,且等待对外框指定画面132的选择操作。当选择了选择按钮132a、132b、132c、132d、132e中的任意按钮时,将选择内容存储到外框151的外框文件151a(图3)的数据储存区域中,且使处理转移到外框描绘处理部56。具体而言,在“无外框”的情况下,在外框文件151a中储存“NULL”,当选择了外框的种类的情况下,储存外框的数据文件的路径及文件名。
此外,外框指定部55相当于第2对象指定部。另外,上述外框指定部55的处理步骤相当于第2对象指定步骤。
在从外框指定部55调用了外框描绘处理部56时,外框描绘处理部56获取外框文件151a的内容。当在外框文件151a中储存有外框的路径及文件名的情况下,读入外框的数据文件,根据透过用层而计算窗口位置151b及窗口尺寸151c。详细而言,使外框的数据文件根据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尺寸而放大或缩小。在外框的数据文件内的透过用层中的被设定为透过的区域中,检测最大矩形。将最大矩形的左上角设为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FX,FY)而储存到窗口位置151b中,将最大矩形的宽度及长度设为宽度FW、长度FL而储存到窗口尺寸151c中。
然后,使处理转移至重新描绘处理部65(将后述)。由重新描绘处理部65将外框与其他对象一同展开到图片编辑区域101c上,而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
此外,虽然检测被设定为透过的区域内的最大矩形来计算开始位置、宽度及长度,然而,也可以检测尽管不处于被设定为透过的区域的范围内但与一部分描绘区域重叠的矩形,来计算该矩形的开始位置、宽度及长度。通过设定这样的开始位置、宽度及长度,即使存在与外框重叠的部分,也可以尽量使图像或字符较大地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
图像指定部57是通过敲击图像按钮133来实现的。在图像指定部57中,向显示部10输出图像指定画面134,且等待对图像指定画面134的选择操作。当选择了选择按钮134a、134b、134c、134d中的任意按钮时,将选择内容储存到图像153的图像文件153a(图3)的数据储存区域中,且使处理转移至图像描绘处理部58。
在从图像指定部57调用了图像描绘处理部58时,图像描绘处理部58获取图像文件153a的内容。接着,计算将图像配置在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位置及尺寸。关于配置的位置,根据外框的有无,基于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开始位置(0,0)或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FX,FY)、或者其他已配置的对象的结束位置来计算。计算出的位置被储存到图像位置153b中。另外,关于图像的尺寸,使用图片尺寸101d的宽度W或窗口尺寸151c的宽度FW来计算。计算出的图像的尺寸被储存到图像尺寸153c中。
然后,使处理转移至重新描绘处理部65,与其他对象一同展开到图片编辑区域101c上,而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
另外,在图像描绘处理部58中,还进行与对显示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上的图像进行的操作(例如,位置的调整、尺寸的放大缩小、图像的删除等)对应的处理,在发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更新图像153的各数据。
在从字符指定部59调用了字符描绘处理部60时,字符描绘处理部60获取字符码155a及字体种类155b的内容。接着,计算将字符配置在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位置及尺寸。关于配置的位置,根据外框的有无,基于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开始位置(0,0)或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FX,FY)、或者其他已配置的对象的结束位置来计算。计算出的位置被储存到字符位置155d中。另外,关于字符的尺寸,使用图片尺寸101d的宽度W或窗口尺寸151c的宽度FW来计算。计算落入宽度W或宽度FW的范围内的字体的边框105的高度。决定具有计算出的边框105的尺寸的字体尺寸。所决定的字体尺寸的值(磅)被储存到字体尺寸155c中,边框105的尺寸被储存到字符尺寸155e中。
然后,使处理转移至重新描绘处理部65,且与其他对象一同展开到图片编辑区域101c上,而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另外,在字符描绘处理部60中,还进行与对显示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上的字符及标签图片调整区域120进行的操作(例如,字符位置的调整、字符尺寸的调整、字符的删除等)对应的处理,在发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更新字符155的各数据。
QR指定部61是通过敲击QR按钮137来实现的。在QR指定部61中,向显示部10输出QR指定画面138,且等待URL输入按钮138a及码信息按钮138b等的选择操作。当选择了URL输入按钮138a及码信息按钮138b时,显示URL输入画面及码信息输入画面,获取URL等要进行转换的文本字符串(也可以不是URL)和QR码生成时所需的信息。基于所获取的信息,通过公知的QR码生成处理来生成QR码的图像。将所生成的QR码的图像文件储存到对象文件47中,且将其路径及文件名储存到QR图像文件157a中。另外,将转换后的文本字符串及QR码生成后的版本号等信息储存到QR信息157b中。然后,使处理转移至QR描绘处理部62。
在从QR指定部61调用了QR描绘处理部62时,QR描绘处理部62获取QR图像文件157a的信息及QR信息157b的信息。接着,计算将QR码的图像数据配置在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位置及尺寸。关于配置的位置,根据外框的有无,基于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开始位置(0,0)或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FX,FY)、或者其他已配置的对象的结束位置来计算。计算出的位置被储存到QR位置157c中。另外,关于图像的尺寸,使用图片尺寸101d的宽度W或窗口尺寸151c的宽度FW来计算。计算出的图像的尺寸被储存到QR尺寸157d中。另外,在QR描绘处理部62中,还具有如下功能:对QR图像文件157a的图像数据与被转换成QR尺寸157d的尺寸的图像数据进行比较,在差异是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向显示部10输出表示难以读取文本字符串的消息。
另外,在QR描绘处理部62中,还进行与对显示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上的QR码及标签图片调整区域120进行的操作(例如,QR码位置的调整、QR码尺寸的调整、QR码的删除等)对应的处理,在发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更新QR157的各数据。
重新描绘处理部65将对象属性数据45所储存的外框151、图像153、字符155、QR157的各对象的数据写入至图片编辑区域101c,且将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数据描绘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的标签图片101上。详细而言,按照以下的顺序对图片编辑区域101c写入各对象。
当设定有外框的情况下,按照图像153、字符155、QR157的顺序,参照各自的开始位置及尺寸,将图像合成到外框151的透过用层的被设定为透过的区域。然后,将外框151的描绘用层的透过用层的未被设定为透过的区域的部分合成到图片编辑区域101c。关于合成处理,利用通常的ROP(RasterOperation:光栅操作)处理。
当未设定外框的情况下,按照图像153、字符155、QR157的顺序,参照各自的开始位置及尺寸,来合成图像。
此外,图像指定部57、字符指定部59及QR指定部61相当于第1对象指定部。另外,上述图像指定部57、字符指定部59及QR指定部61的处理步骤相当于第1对象指定步骤。
(描绘处理方法)
接着,使用图6~图10,对标签图片的描绘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标签图片的描绘处理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图片编辑区域(有外框设定)的位置及尺寸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图片编辑区域(无外框设定)的位置及尺寸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标签图片(有外框设定)的显示例的图,图10是示出标签图片(无外框设定)的显示例的图。
图6所示的流程是通过由控制部50读入并执行存储部40所存储的程序41来实现的处理的流程。
在步骤S10中,获取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宽度。详细而言,从存储部40所储存的图片尺寸101d(图3)中读出宽度W。宽度W是基于打印分辨率101a及带宽度101b的值来计算的。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图片编辑区域101c具有将左上角设为开始位置的坐标(0,0)并将画面的水平方向设为X坐标、将垂直方向设为Y坐标的坐标系。
在步骤S20中,判别是否设定有外框。详细而言,在根据外框指定画面132的选择内容而选择了选择按钮132b~132e的情况下,由于设定有外框(“是”),因此进入步骤S30,当选择了选择按钮132a“无外框”的情况下,由于未设定有外框(“否”),因此进入步骤S50。
在步骤S30中,获取外框的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宽度。详细而言,从窗口位置151b及窗口尺寸151c(图3)中读出开始位置(FX,FY)及宽度(FW)。另外,在指定了新的外框的情况下,实现外框描绘处理部56的功能,来计算开始位置(FX,FY)及宽度(FW)。图7示出坐标(FX,FY)及宽度FW的位置关系。
在步骤S40中,对于对象配置区域的开始位置(OX,OY)及宽度(OW)设定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及宽度的值。将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FX,FY)及宽度(FW)的值分别代入到变量(OX,OY)及变量OW(参照图7)。
在步骤S50中,对于对象配置区域的开始位置(OX,OY)及宽度(OW)设定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开始位置及宽度的值。如图8所示,对坐标变量(OX,OY)代入坐标值(0,0),对变量OW代入宽度W的值。
在步骤S60中,获取在标签编辑画面100中指定的对象的开始位置、宽度及长度。将所获取的值储存到各个变量中。在对象是图像的情况下,将开始位置储存到(PX,PY),将宽度储存到PW,将长度储存到PL,在字符的情况下,将开始位置储存到(CX,CY),将宽度储存到CW,将长度储存到CL的变量,在QR码的情况下,将开始位置储存到(QX,QY),将宽度储存到QW,将长度储存到QL的变量。
在步骤S70中,将各对象的宽度设为对象配置区域(OW)的值,计算各对象的长度及开始位置。详细而言,将各对象的宽度(PW、CW、QW)设定为对象配置区域的宽度OW的值,并在保持纵横比的状态下计算各对象的长度及开始位置而储存到各个变量(PL、CL、QL、PX、PY、CX、CY、QX、QY)中。通过本步骤,决定图片编辑区域101c中的各对象的配置位置及尺寸。
在步骤S80中,将外框(有外框设定的情况下)及各对象合成到图片编辑区域101c。在图7中,在描绘有外框151的区域(网点部分)的内侧配置并合成图像153、字符155及QR157的对象。在图8中,在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整个区域配置并合成图像153、字符155及QR157的对象。
在步骤S90中,将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内容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通过将图7所示的图片编辑区域101c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显示图9所示的标签图片101。通过将图8所示的图片编辑区域101c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显示图10所示的标签图片101。
通过这样的方式,根据外框设定的有无,计算配置在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图像153、字符155、QR157的位置及尺寸。各个对象在具有开始位置(OX,OY)、宽度(OW)的对象配置区域内以最大的尺寸来被描绘。
此外,本流程相当于描绘处理步骤。通过第1对象指定步骤、第2对象指定步骤及描绘处理步骤来实现标签制作方法。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制作装置1,可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便携终端3中,由显示控制部51将标签编辑画面100显示在显示部10上。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中,能够将各种对象配置在标签图片101,从而将指定的对象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在控制部50的内部处理中,根据在图片编辑区域101c中指定的对象来更新数据,且每次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
在标签编辑画面100的外框指定画面132中,当选择了“无外框”(选择按钮132a)的情况下、以及当选择了“有外框”(选择按钮132b~132e)的情况下,由描绘处理部53自动地重新计算各对象的尺寸及位置。在描绘处理部53中,在“无外框”的情况下,包括标签图片101(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整体(直到最外廓区域)而扩大各对象的尺寸,且重新计算尺寸来确定位置。而且,在“有外框”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出各对象的尺寸,该重新计算出的各对象的尺寸是落入配置在标签图片101(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外框的窗口区域的区域内的尺寸。各对象自动配置成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计算出的尺寸及位置,因此,在操作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在无外框时,能够将各对象以最大的尺寸配置在标签图片101内,在有外框时,能够配置成在内侧配置的各对象的数据不存在被外框掩盖的部分。
即使各对象是字符数据、提示注意或警告等的标记、条形码或QR码之类的具有信息功能的功能性对象,也能够较少损坏这些信息地将各对象描绘在标签图片101(图片编辑区域101c)上。并且,将这样的标签图片101(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数据发送至打印装置7而打印在带上,从而制作出标签L。在由标签制作装置1通过这样的方式制作出的标签L中,功能性对象被装饰框等其他对象掩盖而打印出来的可能性低。
因而,能够提供损坏功能性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可能性低且能够容易地配置功能性对象的标签制作装置1。
(实施方式2)
接着,以图11至图13为中心并结合各图,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图11是概要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描绘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标签图片及介质变更向导画面的显示例的图。图13是对实施方式2中的介质选定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9及图10所示那样在标签图片101的区域内配置有对象,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那样能够将对象配置到标签图片101的区域外。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之间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及功能省略说明。
描绘处理部253构成为在图5所示的描绘处理部53中还具备介质选定处理部267。
在变更了对象的尺寸或位置的情况下,当除了指定的带宽度的介质以外还存在适当的带宽度的介质时,介质选定处理部267通知该适当的带宽度的介质。具体而言,显示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80(图12)。以下,对于介质选定处理部267的功能,以作为对象变更了字符155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即使对象是除了字符155以外的对象,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处理。
在介质选定处理部267中,获取由字符指定部59变更后的字符155的位置、尺寸,且基于指定的带宽度101b及打印分辨率101a的信息,判定能否描绘在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区域内。仅仅在判定的结果为无法描绘在区域内的(字符155超出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区域的)情况下,计算能够以包括字符155的方式进行描绘的带的宽度的值,并选定具有该宽度的值的带宽度的介质。显示建议更换成所选定的带宽度的介质进行打印的语句。
其结果为,当选择了变更带宽度的情况下,经由通信部30接收安装在打印装置7的带盒77的信息,在带盒77的带宽度与所选定的带宽度一致的情况下,在带宽度101b中储存带宽度值。然后,在处理转移至重新描绘处理部65时,将字符155配置成落入在标签图片101的区域内并进行显示。
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上显示标签图片101。在标签图片101上配置有图像153、字符155及QR157的对象。在标签图片调整区域120上显示字符尺寸调整121、字符位置调整122及带宽度指定123。在字符尺寸调整121中,将字符尺寸设定为“100pt”,在带宽度指定123中,将带宽度设定为“18mm”。
在标签编辑画面100的下侧前面,显示用于通知带宽度的变更候选并用于选择是否进行变更的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80。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80构成为具有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81、在按钮上方显示“不变更”的按钮182以及在按钮上方显示“变更”的按钮183。在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81上显示“有可能导致字符的一部分缺失。将带宽度变更为24mm?”。本语句的“24mm”是带宽度的候选,相当于介质的尺寸的候选。
配置在标签图片101的字符155的边框105配置于在带宽度方向上比显示标签图片101的区域宽的区域。在标签图片101的区域内配置的字符155的部分显示成黑色,从标签图片101的区域超出配置的字符155的部分显示成白色的字符。例如,在以“Information”的“I”为例时,字符部分155j是在标签图片101的区域内配置的部分,字符部分155k是从标签图片101的区域超出配置的部分。
产生这样的字符部分155k的状态是如下情况下发生的:在由描绘处理部253以落入标签图片101的区域内的方式设定为65pt的字符尺寸之后,在字符尺寸调整121中将字符尺寸变更为100pt。通过将设定的带宽度从“18mm”变更为“24mm”,使带宽度方向的区域扩大,因此,在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81上显示表示能够将字符155配置在标签图片101的区域内的语句。此外,字符155从标签图片101的区域超出配置的状况不限于通过字符尺寸调整121变更了字符尺寸的情况,在通过字符位置调整122变更了字符位置的情况下也成为同样的状况。
如以上那样,通过介质选定处理部267及描绘处理部253的其他功能部的实现,在标签编辑画面100中变更了对象的尺寸或位置的情况下,选定适当的带宽度,且通知该带宽度。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区域与所显示的标签图片101的区域一致,但是,为了实现本实施方式,将图片编辑区域101c的区域设定为比所显示的标签图片101宽的区域(包含白色的字符部分155k)。
图13所示的流程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介质选定处理流的流程。此外,介质选定处理是描绘处理部253所包含的介质选定处理部267通过控制部50的控制来实现的处理。在标签图片101的区域内临时自动配置了对象之后,在事件处理等待状态52(图5)下进行对象的重新配置,由此开始本流程。
在步骤S110中,获取重新配置的对象的信息。详细而言,获取通过标签图片调整区域120的操作而重新配置的对象的位置及尺寸。将重新配置的对象显示在标签图片101上。
在步骤S120中,判定对象配置区域是否超出标签图片101。在超出的情况下(“是”),进入步骤S130,在未超出的情况下(“否”),结束本流程。
在步骤S130中,显示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80。详细而言,获取可安装在打印装置7中的带宽度的信息。按照所获取的每个带宽度,利用打印分辨率101a,计算可打印区域的尺寸(纵横点数)。将对象配置区域与可打印区域进行比较,求出具有可配置对象的最小可打印区域的带宽度,且将推荐该带宽度(推荐带宽度)的语句显示在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81上。
在步骤S140中,判定是否选择了带宽度的变更。当选择了变更带宽度的按钮183的情况下(“是”),进入步骤S150,当选择了不变更带宽度的按钮182的情况下(“否”),结束本流程。
在步骤S150中,变更带宽度来描绘标签图片101。显示将带宽度变更为推荐带宽度后的标签图片101。
通过本流程的结束,转移至事件处理等待状态52。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描绘处理部253及介质选定处理部267中,当从标签图片101的区域超出地配置了字符155等功能性对象的情况下,选择能包括功能性对象的尺寸的带宽度101b,且显示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80。用户可得到能够可靠地打印所配置的功能性对象的带的信息,能够更换为具有显示在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81上的带宽度的带盒77来执行打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不损坏功能性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情况下,可靠地打印超出标签图片101的区域而配置的功能性对象。
(实施方式3)
接着,以图14至图17为中心并结合各图,对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图14是概要性地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描绘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图15及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标签图片及介质变更向导画面的显示例的图。图17是对实施方式3中的介质选定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不同点在于,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基于功能性对象的配置位置、尺寸来选定了带宽度的变更候选,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功能性对象的数据密度来选定带宽度的变更候选。以下,以与实施方式2之间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及功能省略说明。
描绘处理部353是将描绘处理部253中的介质选定处理部267置换为介质选定处理部367的结构。另外,描绘处理部353也可以是除了介质选定处理部267以外还具备介质选定处理部367的结构。
介质选定处理部367基于功能性对象的数据密度,判定除了所指定的带宽度的介质以外是否还存在适当的带宽度的介质,当存在的情况下,通知该带宽度的介质。具体而言,在通知更宽的带宽度的例子中,显示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86(图15),在通知更窄的带宽度的例子中,显示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90(图16)。以下,以作为功能性对象指定了QR157(QR157x,QR157y)所示的QR码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即使功能性对象是除了QR码以外的对象,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处理。
在介质选定处理部367中,获取由QR指定部61生成的QR码的数据密度,根据该数据密度的高低,计算不会损坏QR码的信息的尺寸(对象打印尺寸)。选定比计算出的对象打印尺寸宽的宽度且具有最小宽度的带宽度。而且,显示建议更换为所选定的带宽度的介质来进行打印的语句。其结果为,当选择了变更带宽度的情况下,经由通信部30接收安装在打印装置7的带盒77的信息,在带盒77的带宽度与所选定的带宽度一致的情况下,在带宽度101b中储存带宽度值。然后,在处理转移至重新描绘处理部65时,将QR157配置在标签图片101上并进行显示。
关于介质选定处理部367的对象打印尺寸的计算,示出具体例来进行说明。
例如,在QR码中的数据密度比较高的QR码中,趋向于通知较宽的带宽度。在QR码的版本号12中,作为数据密度具有纵65×横65(单元)的信息。例如,在以5dot/单元将打印装置7的打印分辨率设为360dpi进行了打印的情况下,通过5(dot)×65(单元)÷360(dpi)来计算出大约0.903(inch:英寸)或23(mm)的长度作为对象打印尺寸。即,在该例中,在带宽度为18mm时太短,而需要24mm的带宽度。
例如,在QR码中的数据密度比较低的QR码中,通知不需要较宽的带宽度。在QR码的版本号1中,作为数据密度具有纵21×横21(单元)的信息。例如,在以4dot/单元将打印装置7的打印分辨率设为180dpi进行了打印的情况下,通过4(dot)×21(单元)÷180(dpi)来计算出大约0.47(inch)或11.86(mm)的长度作为对象打印尺寸。即,在该例子中,在带宽度为18mm时,产生很多空白,而只要带宽度为12mm则足够。
在图15所示的标签编辑画面100中,显示出应用了上述QR码中的数据密度比较高的QR码的情况下的显示画面。另外,将打印装置7的打印分辨率设为360dpi,在以下进行说明。
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上显示标签图片101。在标签图片101中配置有图像153、字符155及QR157x(QR157)的对象。在标签图片调整区域120上显示对带宽度指定123指定“18mm”。
在标签编辑画面100的下侧前面上显示用于通知带宽度的变更候选且用于选择是否进行变更的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86。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86构成为具有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87、在按钮上方显示“不变更”的按钮188以及在按钮上方显示“变更”的按钮189。在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87上显示“QR码的读取有可能失败。将带宽度变更为24mm?”。本语句的“24mm”是带宽度的候选,相当于介质的尺寸的候选。
QR157x是版本号12的QR码,在打印分辨率为360dpi的情况下,带宽度为18mm时太短,而需要24mm的带宽度。因而,显示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87,来建议将带宽度变更为24mm。
在图16所示的标签编辑画面100中,显示出应用了上述QR码中的数据密度比较低的QR码的情况下的显示画面。另外,将打印装置7的打印分辨率设为180dpi,在以下进行说明。
在标签图片显示区域110上显示标签图片101。在标签图片101中配置有图像153、字符155及QR157y(QR157)的对象。在标签图片调整区域120上显示字符尺寸调整121及带宽度指定123。在字符尺寸调整121中,将字符尺寸设定为“21pt”,在带宽度指定123中,将带宽度设定为“18mm”。
在标签编辑画面100的下侧前面上显示用于通知带宽度的变更候选且用于选择是否进行变更的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90。带宽度变更选择画面190构成为具有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91、在按钮上方显示“不变更”的按钮192以及在按钮上方显示“变更”的按钮193。在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91上显示“通过使用宽度为12mm的带,能够进行最优化。将带宽度变更为12mm?”。本语句的“12mm”是带宽度的候选,相当于介质的尺寸的候选。
QR157y是版本号1的QR码,在打印分辨率为180dpi的情况下,带宽度为18mm时过宽,而12mm的带宽度就足够。此外,在字符尺寸调整121中将字符尺寸变更为21pt的小尺寸。根据这样的状况,显示确认信息显示区域191,来建议将带宽度变更为12mm。
图17所示的流程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介质选定处理流的流程。此外,介质选定处理是描绘处理部353所包含的介质选定处理部367通过控制部50的控制来实现的处理。在标签图片101的区域内临时自动配置对象之后,在事件处理等待状态52(图5)下进行对象的重新配置,由此开始本流程。
在步骤S210中,获取重新配置的对象的信息。详细而言,获取通过标签图片调整区域120的操作而重新配置的对象的位置及尺寸。将重新配置的对象显示在标签图片101上。
在步骤S220中,计算反映了对象的数据密度的对象打印尺寸的宽度。在步骤S230中,获取比对象打印尺寸的宽度宽且最小的带宽度的值。将所获取的带宽度的值设为值TPW。在步骤S240中,判定当前设定的带宽度101b与TPW是否相同。在相同的情况下(“是”),结束本流程,在不同的情况下(“否”),进入步骤S250。在步骤S250中,显示建议将带宽度变更为值TPW的确认画面。在步骤S260中,判定是否变更带宽度。在变更的情况下(“是”),进入步骤S270,在不变更的情况下(“否”),结束本流程。在步骤S270中,将带宽度变更为值TPW来描绘标签图片101。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描绘处理部353及介质选定处理部367中,根据以QR157为例的功能性对象的数据密度的高低,计算不会损坏功能性对象的信息的对象打印尺寸。而且,选定比对象打印尺寸宽的宽度且具有最小宽度的带宽度。
通过打印在所选定的带宽度的介质来制作的标签L在不会损坏功能性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情况下被打印。另外,将功能性对象打印在具有不会损坏信息的尺寸且最小的带宽度的介质上,因此,能够制作出在介质上空白等无用区域少的标签L。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或改良等。以下叙述变形例。
(变形例1)
使用图18及图19进行说明。图18是示出变形例中的标签图片(有外框设定)的显示例的图。图19是示出变形例中的标签图片(无外框设定)的显示例的图。
在图像附带信息154上显示图像数据的缩放率(%)的数值。在字符附带信息156上显示字符字体的磅数。在QR附带信息158上显示QR码的版本号及缩放率。
在图18中设定有外框151,在图19中未设定外框,因此,描绘处理部53将图19的各对象的尺寸描绘成比图18的各对象的尺寸大。
这样以数值或字符显示对象的尺寸等信息,由此,在有外框设定的情况下和在无外框设定的情况下,能够向操作者容易地告知该两种情况下的差异点。
(变形例2)
使用图20进行说明。图20是示出变更了变形例中的标签图片(无外框设定)的字符尺寸的显示例的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描绘处理部53在有外框设定的情况下以及在无外框设定的情况下自动地计算各对象的位置及尺寸,且描绘在标签图片101上,但是,也可以是能够在描绘到标签图片101上之后变更各对象的尺寸或位置的结构。
图20是将字符155的字符字体的尺寸变更为72pt的例子。描绘处理部53在无外框的情况下将字符附带信息156设定为65pt(图19)之后,通过操作部20(触摸面板)的操作将字符附带信息156的65pt的数值变更为72pt。在描绘处理部53中,重新计算字符155的尺寸,来描绘标签图片101。
这样能够一边确认标签图片101一边变更对象的尺寸等,因此,能够制作出各种设计的标签图片101。
(变形例3)
使用图21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如图1所示,以与打印装置7不同的装置来构成了显示部10及操作部20,但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在打印装置7中具备显示部10及操作部20的结构。图21所示的标签制作装置801在制作标签L的打印装置7(图1)中具备显示部10a及操作部20a、操作部20b。显示部10a是显示标签编辑画面100的LCD等显示面板。操作部20a是覆盖显示面板的触摸面板,操作部20b是按键开关等。
在这样的标签制作装置801中,能够以单体装置的简单结构来描绘并打印标签图片101。
(变形例4)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所述的第1对象也可以是将声音数据进行了图像图案化的图像数据、能够表达图像或运动图像及立体图像等的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标志。
(变形例5)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所述的第2对象也可以是由透过用层及描绘用层中的任意一个构成的数据文件、在透过用层中具有多个窗口区域的围绕图案、在透过用层中的不连续的区域被设定为透过的数据文件。
(变形例6)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所述的第1对象以不与第2对象重合的位置及尺寸从第2对象的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起被配置,但不限定于这样的配置位置,第1对象也可以配置在与第2对象重合的位置处。
图22是示出变形例中的字符指定画面的一例的图。图23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图片编辑区域的位置及尺寸的说明图。
图22所示的字符指定画面136x在标签编辑画面100(图4)所显示的字符指定画面136上还追加有外框重叠字符按钮136d。外框重叠字符按钮136d是当在标签图片101或图片编辑区域101c设定有字符155及外框151双方的情况下有效的按钮微件。
在外框重叠字符按钮136d通过敲击而被选择的状态下、以及在通过再次敲击而未被选择的状态下,外框重叠字符按钮136d的按钮上方的显示色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外框151的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及字符155的尺寸发生变更。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在外框重叠字符按钮136d被选择的状态下,外框151的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被设定为坐标(FX2,FY2),字符155的边框105的宽度被设定为FW2。在外框重叠字符按钮136d未被选择的状态下,外框151的窗口区域的开始位置被设定为坐标(FX1,FY1),字符155的边框105(省略图示)的宽度被设定为FW1。这些处理可通过描绘处理部53来实现。
在外框重叠字符按钮136d被选择的状态下,以将各个边界区域重叠的方式配置有外框151的描绘区域与字符155的描绘区域。在以图23所示的字符串“ABC”的“A”的字符为例时,区域155m成为重合的区域。
这样,能够描绘出在区域155m(边界区域)重叠地配置外框151(第2对象)与字符155(第1对象)的标签图片101,能够增加制作的标签L的设计的变化。
在此,以引证的方式并入于2015年6月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12891号以及于2015年7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35877号的全部公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