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工业设计应该是产品更容易让客户理解和使用,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大的空间,还能够把科技变成最具人性化的设计。
要真正理解“工业设计”这个词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包装”这么粗浅的解释上。出色的设计作品往往不会止步于产品。而好的工业设计应该是产品更容易让客户理解和使用,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大的空间,还能够把科技变成最具人性化的设计。
比起世界工业设计的多年发展,中国工业设计3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久。1987年,中国工业美术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是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工业设计走上了快车道。2007年更是中国设计开创20周年的历史时刻。今年2月13日,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视。在政府的大力之下,工业设计在中国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
设计的力量
技术创新与工业设计,是现今企业产品竞争时的两个重心。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工业设计理所当然地出现在前台。正如索尼公司前总裁盛田昭夫所说:“我们相信今后我们的竞争对手将会和我们拥有基本相同的技术,类似的产品性能,乃至市场价格,而唯有设计才能区别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事实上,无论时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后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把设计创新列为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在60年代就提出“工业设计立国”,把领先一步的工业设计当作经济告诉增长的要诀之一;而韩国的IT公司也把工业设计当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设计开发,并能够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而在中国,我们的工业设计方兴未艾,近20年来,呈现明显的加速度成长。可喜的是,在已经认识到设计的价值时,中国企业已经在这个领域奋起直追,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年轻的中国工业设计
就目前而言,中国设计创意产业中,工业设计是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同时,最需迫切发展的也是工业设计。带给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全球制造工厂”的角色,现在已经差不多发展到了及至,而面对中国庞大的制造规模,发展工业设计正是自主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中国工业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约30万人,工业设计年产值约为300亿人民币,占2005年世界创意产业产值的1.27‰,相当于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9‰。在企业当中,除联想、海尔之外,康佳、华为、长虹、华旗、美的、中兴、飞亚达等国内大品牌企业也都在工业设计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然而,相比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中国工业设计还非常年轻,更多的中国企业目前的工业设计方面还表现平平。有人说,中国工业设计被禁锢在圈子里,渴望突破却缺乏勇气。看到了欧美日韩成功的先例但又担心风险而放不开手脚,并没有能够摸索到一个更加成熟的模式,尤其在“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式上更是尤其显得非常凌乱。来自信息产业部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由于缺乏优秀的工业设计,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出口年损失近300亿元人民币。
另外,如今中国IT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薄利”时代。也就是说,在利润率相对比较低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就需要各方面的运营费用都进行相应的压缩,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本来就投入并不大的技术研发领域。然而,工业设计本身的种种要素也就决定了超大规模的投入。因此,中国的工业设计进入了一个怪圈的发展轨道中。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当“MADEINCHINA”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也曾欢呼雀跃。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看到的却是残酷的竞争与重重危机。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制造”现在却成了来料加工、无创新、无设计的代名词。而改变这一切的方式就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中国设计,一个令人兴奋、承载了无数人希望的词组。企业要想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必须拥有创新性的产品,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但“中国制造”不是“中国创造”,已经具备强大制造力量的中国企业,急需工业设计的“催化剂”。
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我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提到日本设计,人们想到的是精细小巧;提到韩国设计,人们想到的是绚丽多彩;提到美国设计,人们可能想到的是华丽。那么中国呢?中国设计一定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含蓄。在联想创新中心设计师李凤朗的理解中,中国设计一定是融入了中国人审美观、中国人精神的设计,而不是像很多国外设计一样更多地体现在物理层面。清华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严扬教授对中国设计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设计讲究“适合”,真正的中国设计的特征应该符合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有自己的地域特征。
有人说,美国人认为工业设计是商业化盈利的工具,而欧洲人则认为者是生活的一部分,日本人则认为这是民族的生存手段。而对于中国,工业设计是未来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