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知道古人看到喜欢的书画作品,是如何“点赞发弹幕”的吗
(点击下图获得答案)
答案是:
印章!
那么,今天字字就给大家讲讲印章那些事儿!为什么古人会用印章呢?印章又有什么讲究呢?
01
印章是干嘛的?
1.为了书画题跋和署款
宋、元以后,因为注重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题跋:写在书籍、书画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写在后面的文字叫跋。
*署款: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落上自己的名字,有时不仅落自己的名字,还要写上归属方的名字。
2.补救布局上的不足
书、印相映成趣,不但能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3.防伪或是寄托情趣
另外,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
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和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02
印章有多少种
印章有很多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既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
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
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
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比如:
辈分不同时:凡卑幼给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时,用名章;平辈之间可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
形状方面: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为朱文(阳刻:在石头上是凸出来的)和白文(阴刻:在石头上是凹下去的)两种。一幅书法作品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2.闲章
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
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
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若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
书法作品中的引首章按内容亦可分为如下几种:
○斋号章: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雅趣章:古代的吉语章、词句章,大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
○年号章:大多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零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月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左下角的称“押角”。
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
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3.鉴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
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
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
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
有些鉴藏者为了能让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多枚鉴赏章
03
用章应注意什么
1.大小适中
要视作品尺幅和字画的大小选用印章,一般情况下,作品较大印章也要大些,但切记落款处的印章不能大于落款字的三分之二,否则会给人沉重下坠的感觉。
2.位置适当
书画作品上的印章有随款印、引首印、补白印之分,用章时要使之各寻其位,不能颠倒换位。
印章离主体字、画要适当。太近则拥挤板滞,太远则离散不紧凑。
一幅作品中出现两个以上印章时,要错落有致,尽量避免均匀等距。
3.内容适切
即印文内容要和书画作品格调意趣大体互不相悖。比如一幅梅花傲雪图,你盖上一枚“难得糊涂”的闲文印,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4.数量适度
字画作品没有印章固是缺憾,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只要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行了,印章太多太滥反而给人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