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协作设计平台Figma被Adobe用200亿美元收购一事,在SaaS行业掀起巨浪,也让投资人、创业者和市场振奋起来。
作为在线设计赛道的标杆产品,Figma早在2016年上线,但真正开始火爆是在2020年。疫情让线下合作受阻,而Figma却能让设计团队在浏览器上就能实现实时顺畅协作,因此用户量实现飞速增长。
在国内,也有大量的企业对在线协作设计有需求,因此也出现了一批对标Figma的中国在线协作设计平台,这其中就包括2020年9月上线的「即时设计」。即时设计的前身是即时原型平台(xiaopiu),创始团队的初衷是通过为产品经理提供原型工具,从而抓住一个产业链的“入口”,并实现对全产业链的服务。
转变发生在2018年,随着用户积累,团队发现相比“入口”,更重要的其实是“十字路口”,也就是“设计”、“协同”。因为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设计”才是最终作用于生产的东西,也是一个研发团队沟通交流的桥梁,这个环节能够把更多的人聚集起来,不仅包括产品经理、设计师,也有开发,甚至项目管理和测试人员。
2020年,即时设计平台上线。两年后的今天,即时设计的用户已经突破两百万,这不仅走在国内在线协作设计赛道的前列,也离TechCrunch报道的Figma400万的用户量更近一步。
不过,“Figma学徒”只是即时设计曾经的标签。即时设计联合创始人周凝告诉「真探」,产品上线半年后,团队就意识到不应该做中国版的Figma,而要做中国的即时设计、世界的即时设计。
图源:即时设计官方
即时设计从今年开始商业化,因此付费能力更强的B端的价值愈发重要。但是,周凝认为在线协作设计赛道与SaaS领域的其他细分赛道不同,它的推广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CEO工程,而是由C端的活跃用户,延伸出了非常多自下而上的场景:公司里某个设计师的使用体验感很好,于是推荐给同事、领导、甚至其他部门,进而带动整个企业成为平台的客户。因此,只有服务好C端用户,充分洞察和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周凝看来,在线协作设计还是一个规模方兴未艾,前景崭新的赛道,更多的低线城市的设计师们可能还在使用Photoshop一类的软件,而Figma类的软件因为网络、设备等客观条件制约,以及使用习惯等主观因素,尚未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但这也意味着这一赛道还有很多机会。
尽管在地球另一端发生的200亿美元的收购事件令人振奋,但对于中国在线协作设计行业未来,周凝觉得还不好说。而且,对于即时设计来说,终局到底是什么无需刻意思考,打磨好产品,更深入地洞察用户需求,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以下为「深响&真探」整理后的对话实录:
Q:真探
A:即时设计联合创始人周凝
Q:你们当时为什么想要做即时设计?
A:其实我们早前有款产品叫做xiaopiu,实际上那款产品是一个针对产品经理的原型工具,然后也有实时协同的功能。我们做了不到两年,也积累了大几十万的用户。
之所以从那个产品做到即时设计这个产品,其实它是我们长期以来对于数据、对于用户的行为的一种观测和理解。最早的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产业的链路是——产品经理是上游,是入口,所以我们会想当然地从常识的角度出发,觉得抓住入口很重要。
而且,当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抓住了一个入口,就可以牢牢地顺流而下,能够把整个产业链都特别好地服务起来。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入口没有那么重要,什么东西重要?是“十字路口”最重要,它能把人汇聚起来。
所以我们觉得这件事比原型制作更有价值,大趋势是设计,而且要有协同。我们在2018年的夏末秋初的时候,在内部有了一个判断,然后我们就开始全力以赴的把整个重心全部移过来了。
我觉得创业每天都很难,每天都会遇到并解决很多问题,但我们可能更多地会思考怎么去解决它。关关难过关关过,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回忆起来我觉得反而倒没有什么特别难的事情。
对我们来讲,我们之前并没有觉得这个赛道有多火,只是觉得在做一件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然后因缘际会,这两年行业因为外部环境迸发了热潮。
Q: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Figma对即时设计有什么影响?
A:即时设计平台早期封闭开发的时候,它对我们的参考价值是非常大,那时Figma是我们的前辈,在早期,我们有非常多的产品逻辑、交互逻辑、用户体验的思考都源于对Figma的学习和致敬。但是在产品上线半年后,我们发现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跟国外的用户差别其实非常大,尤其是体现在方方面面面的细节上。所以早期我们会提我们是中国的Figma,但是后来我们认为我们要做的是中国的即时设计、世界的即时设计,要走自己的路,更好更彻底地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
Q: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场景和海外用户具体有哪些不同?
A:这个事如果我们深入来讲会很多,但我可以举几个典型场景的例子。
中国有很多场景会使用H5页面,像前几年很火的一起秀等产品都会强调H5这个概念,但海外没有。
海外有个产品叫UI8.net,它是一个很有名的素材交易平台,国外有很多设计师画几十个不错的图标或者组件挂上去,一套这样的素材内容,可能会有几百上千的下载量,定价从几美元到几十美元都有,这在国外是一个相对普遍的事情。但国内设计师和企业可能因为早年用免费东西多,所以付费意识没有那么普遍。所以大家对优质、免费、开源素材的需求要大得多。如果详细列举的话,这个差异有很多,都是基于我们对商业的洞察。
Q:如何了解到国内市场用户的需求,除了基于你们对市场的主动观察以外,应该也需要与用户做很多深入沟通?
A:这两种我们都有。我们现在大约有数百个群,这些群主要是为了及时拿到用户的意见,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我们会以最快速度根据用户意见去进行相应处理。毫不谦虚地说,对用户及时响应和反馈,是我们目前一个非常大的亮点。
Q:在线协作设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即时设计如何差异化竞争?
A:我们产品最大的差异化有两点,第一点是,根据我们对行业各个产品的观察,我们在生态开放上应该是做得最突出的,建造生态和保持开放,这个观点已经刻在我们骨子里了。比如,我们的产品应该是国内市场中最早可以导出为sketch的。这件事技术上难度不大,但很多在线设计产品迟迟没有动力去做,或者做得比较晚,都是在我们之后才开始去做这个功能的(这一点可以去看看大家的更新日志)。我们之所以会很优先去做这个功能,是因为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要让用户放心使用,一定是要让用户进得来出得去,不要用数据绑架用户。所以我们一开始就会这么设计。
另外可以补充一点,关于开放性,我们有一个开发者平台,里面有很多第三方插件,你可以看一下我们平台上面的插件数量以及资源广场的资源数量。我们也是国内最早提倡设计开源的,我们和「UI中国」一起发起了设计开源的运动,这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Q:这个行业里大家都会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营销获客?
还有对外的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平台,可以承接内容,这些内容沉淀下来会有很好的传播。
Q:今年三月即时设计的用户量突破百万级,现在是什么样?这个规模在国内市场是什么水平,在海外是什么水平?Canva的用户量似乎已经到3000万了。
A:即时设计平台现在的用户数量突破200万,这个数据不包括即时原型平台。在国内这个行业中,如果只算“类Figma平台”的用户的话,我们的数据应该是最好的。
Canva和我们做的产品不相同,服务的也不是一类人群。Canva的产品更多的是模版这种半成品,用户一般拿来修改文字、颜色等简单加工。这种产品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比如运营、营销等等。即时设计、包括类似Figma的其他平台,生产的内容是Canva的上游,Canva本身不具备精细化的矢量编辑能力。
我们做的东西需要对标Figma。(据TechCrunch今年6月报道,Figma用户量大约为400万)
Q:有报道提到,即时设计未来会更加注重B端,为了更好的商业化。这主要是因为什么?
A:我们是今年才开始做商业化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和鼓舞,现在增长情况也比较好。
从这个事情本身而言,B端的商业化潜力更强一点,因为毕竟在国内C端的用户付费共识还没有特别强,我相信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事情。B端相对来说付费意愿和付费共识是更强的,所以从这个点上来说,B端是我们很看重的一块。
但是有一个点,我们这类产品的特点是,B端来买入,但最终使用的还是C端,是个人用户。虽然公司层面对产品在设计之外的功能有要求,但除此之外,回到本质,还是公司的产研人员在使用这款产品。无论如何它还是会回到个人用户本身。所以B端虽然说我们很看重,但我们还是需要追求服务C端用户的能力,设计功能的稳健度,复杂程度、丰富度。
Q:即时设计在拓展企业用户的思路大致是什么样?比如像飞书这样的办公协作软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行业来拓展。
A:飞书作为办公协作产品,办公决策大多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它的场景更多是自上而下的。当团队中的一部分人,尤其是领导者有共识觉得产品不错,他就会在公司推进这款产品。
和办公软件不同,很多设计师因为他本来就是做这份工作,他把设计工具推荐给同事、别的部门、上下游,他就是个十字路口。他把这个东西传播出去,是一个很自然的自下而上的过程。所以我们拓展企业客户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们更多的是通过用户本身来帮我们找线索,探索商业机会。
Q:企业层面对在线设计产品有什么设计以外的要求?
A:对公司来说,他们比较重视“内容中台”这个功能。因为设计师设计好了、存储到空间之后,企业会希望可以归纳和呈现出来这些设计。企业还会看中的是管理权限,比如一个公司下面有20个设计团队,企业会希望他们都能在公司架构下使用它,这样公司也有权限管理设计师的工作。
Q:在SaaS行业,许多企业客户要求本地化部署,但同时在线设计又是一个需要“云化”的工具,这两种趋势是否有冲突?
A:我们现在大量的商业客户都是私有部署的用户,这可能和国内市场的商业环境、以及对市场的认知有关,大家会觉得数据放在自己这里才是安全的。所以我们一定会回应客户这样的需求,这样的诉求是合理的。
但是它和“云”并不矛盾,因为云除了公有云,还有混合云、有私有云,这是表现形式,我把一个个软件装载在电脑上面,在企业的局域网也能实现了云端化。
当然这里面也有挑战。举个例子,卖预制菜和新鲜的菜肯定是有成本和代价的区别,所以你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他们都选择公网产品的话,我卖的就是预制菜,全部已经做好了,你要拿多少就拿多少,因为都做好了就没有更多成本。
但当企业可以提出要求,比如私有化部署时对产品细节的调整,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炒一盘新鲜的菜。这和做预制菜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你去跟客户去磨合和配合的。
Q:Figma封了大疆,对行业影响是什么样,整个国内市场有什么变化,市场份额是什么样?
A: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让人警惕的事实,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件事情对于现有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它可能有些被渲染过度。我们曾联系过大疆、也做过深入沟通,这件事情对大疆的影响相对有限,因为大疆作为一家大公司,它对于企业的内部的管理安全备份,有自己的流程标准和规范,而不是说完全没有任何的资料归档和备用方案。
但这确实是一件让大家警惕的事实,很多企业都会担心,明天你会不会封我?
对于市场份额,如果是按照工具类型来分,实际上国内目前市占率最高的一定还是像sketch这样的工具,甚至photoshop这样的工具。Figma这样的工具现在在迅速发展,但是它还是算刚刚起步,我们认为它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像你们所在的北京是一线城市,这里有很多设计师。但中国太大了,二线、三线乃至更小的城市也有许多设计师。他们会受制于使用习惯的问题,会和一线城市有信息差,还会有网络、设备以及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最开始就是学Photoshop、工作也是用Photoshop,他们在工作时的工具转变需要过程。像Figma以及国内的类似产品都是云端化的工具,这对网络环境不太好的地方来说就会有条件限制。
所以你可以看到整个Figma类的产品在国内的占比还是比较低的,因为它是一个新兴的事物。甚至在2020年Figma火起来之前,你们很多的媒体都没有听过这款产品。
Q:在线设计这个行业中,竞争的壁垒是什么?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走下去?
A:首先是这种类型的产品一定是产品驱动的,所以无论外界有何变化,首先要坚定把我的产品做好,这样的企业才能有立身之本。第二就是用户的需求在变,环境在变,所以要积极创新,响应用户的需求并且引领这个需求,你能知道用户最底层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要在底层去想办法去革新,甚至去引领去创新,去带领大家去得到一个更好的产品形态。
我们的产品不只是国内最早上线的,而且我们每一步的产品创新都是走在行业最前面,像最近我们上线的AI画图插件上线10天还是11天,就已经有2万的安装量。这个功能现在国内就没有人做,我们是第一个。我们觉得产品的上限是非常高的,要敢于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然后让用户感知到这个事情,哪怕我们的产品可能在现阶段对于用户来说不是完美的,但是你只要敢于去尝试,与用户共同成长,这就是一个好事情。
Q:咱们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曾经说过,目前在线协同设计并未走到平台化阶段,而是仍处于产品技术驱动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是什么?
A:这个意思是指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这类产品到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大家都在说自己是设计协作平台,这是对于产品的定义。但是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这样的产品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它不可能解决用户所有的事情对吧?但是用户在工作中的场景中,他有时候得到的结果需要是复杂的,它可能不能由一个产品就能完成。这个时候产品就只是一个工具。
图源:即时设计
Q:对于新入局者而言,在线设计行业有什么挑战?
A:如果主营业务不是这个事情的话,做一个像我们这样的产品还是比较难的。我们所做的东西其实挺难的,在线编辑,这需要技术门槛,有性能瓶颈,需要运算能力,还有一些基于浏览器的兼容性、框架等,它需要去解决的难题非常多。
对于大厂而言,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它不能以玩票的心态去做,所以这对他来说长期的收益是负的。对于新的创业公司来说,也会存在这样的门槛,包括我们现在这些所有的老玩家,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Figma是一个从2012年就开始开发,2016年才上线,到现在已经上线六年了。你会发现我们从开发到上线,到追赶,都得做弯道超车的事情,在用别人三年可以很从容地做的事情,你要用一年去完成的,不断去追赶,去超越。
这里面还有一个隐性的东西,就是对我们这种产品来说,用户数它不只是单纯的一个增长的数据,因为用户会产生大量的真实使用场景,然后这些真实使用的场景和实践通过积累,会加快产品的完善。因为很多问题只有在用户真实使用的时候才会被发现。这就意味着,先入局的平台,它的先发优势积累其实特别强,如果你用户够多,你就更有可能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品。这个就会对新玩家产生不利影响。
Q:Figma被Adobe收购这件事情,您怎么看?
A:我觉得其实可以挺辩证的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我觉得任何一个商业行为,他出了这个钱去购买这样的一个产品,无论这个钱是多少,对产品来说都是一种认可。所以对我们来讲,作为同行,它是一个让我们鼓舞的事情。
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讲,毕竟中美的市场还是很不一样的,国内我们也没有看到有像Adobe这样的公司会去做这样的一个举动,至少目前是这样。所以这种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很遥远的,我们也不会特别care。可能很多人外行看热闹,但我们自己还是会觉得说要认认真真走自己的路,做好产品。
另外你说这个价格是不是值得,我觉得这个话题局外人没有办法谈论,因为他这个交易就是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存在就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考量后觉得值得的。
Q:您认为国内企业不会有类似Figma这样被巨头收购的结局,那您觉得国内在线设计行业的终局是什么呢?
A:说实话我们自己很难基于今天我们还在做的这件事情来设想,我们反而是不设限的,因为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结局是什么,他肯定不可能每天充满着动力和激情。对我们来说,我们反而是乐观的,或者叫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们只管去做,当然我们心中会有理想和规划,但我们不预设结局。市场发展到某个阶段,它可能会有一些趋势呈现出来。
我们不预设结局,但是我们永远坚信这两点,第一点做好产品,产品是立身之本;第二点就是你洞见用户的需求,你去创新你去引领他的需求,你去把产品做得更好。这就是我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