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部分中,我想推荐几款最受用户欢迎、综合品质最高的后期处理app。在桌面端,此类app的最佳代表就是AdobeLightroom和逐渐流行的CaptureOne。但移动端,你也有专业、好用的照片预处理工具可用。它们在照片处理能力上不输桌面端,还专门为移动平台的操作和效能做了专门优化。手机摄影后期的第一步,就从它们开始吧。
Lightroom是Adobe旗下的经典产品,也是摄影领域知名度最高、最受摄影师欢迎的照片处理工具。2017年,Adobe为了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将之前的Lightroom改名为LightroomClassic,并推出了适应多平台的新版Lightroom。之后不久,Adobe又将新版Lightroom带到了移动平台。AdobeLightroomforMobile的核心功能及使用体验都与桌面版别无二致,只是产品介面和部分操作针对移动平台进行了特别优化。
正是有了「核心功能与桌面版别无二致」这个前提,使用LightroomMobile在手机上处理照片可以实现与桌面端一样的效果——无论基础的亮度、色彩调节,还是进阶的直方图、HSL、曲线等,又或者照片筛选、标星等,均可使用LightroomforMobile完成。借助AdobeCreativeCloud服务,所有桌面端的个性化配置、照片版本和修改历史等均可以云端同步,就连桌面端的预设(Presets)也能在手机上使用。
和LightroomClassic相比,通用版Lightroom的最大变化在于去掉了本地照片库,所有导入Lightroom的照片都会自动保存至CreativeCloud云空间内。所以,通用版Lightroom在桌面端还不能完全成为LightroomClassic的替代品。但对于拍摄量不大、作品主要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手机摄影爱好者来说,AdobeLightroomforMobile提供的功能已经足够充分且专业。
自主打还原真实胶片滤镜质感的VSCO诞生以来,这款app在「滤镜界」的地位就从未真正动摇过。在推出移动端应用之前,VSCO曾推出了专门为Lightroom和Photoshop等打造的滤镜预设产品VSCOFilm。但目前这套产品已经停止更新,VSCO团队把精力都投入了移动端的产品开发。
如开头所言,VSCO之所以广受欢迎,主要在于其内置了丰富的高仿胶片滤镜,你可以很容易在其中找到柯达、富士等经典胶卷的影子。不过,如今的VSCO已经不只是个「滤镜盒子」,处理照片所需的基础能力它也全都具备,诸如常用的参数调节、照片裁切等完全不在话下,加完滤镜之后还能添加边框,甚至把作品发布到VSCO照片社区。
除了修图,VSCO还在此前的一次大版本更新中加入了视频滤镜功能,更符合时下视频媒介流行的趋势。简言之,尽管滤镜才是VSCO的强项,但它仍是个处处可用的一站式后期处理工具。
Snapseed是一款经典老牌修图工具,也是许多专业摄影师最爱的移动端修图app。和Lightroom类似,Snapseed也可以独立完成照片后期预处理的工作,而且在部分功能上比Lightroom更加丰富,如HDR特效处理、双重曝光、加文字及边框等。简言之,Snapseed作为一款移动端原生的修图工具,找到了「专业」和「易用」之间的平衡点。
许多摄影爱好者选择Snapseed的原因是其具备诸如曲线调节等专业修图工具才有的功能,但在操作上更符合移动端的使用特性,大部分照片微调工作都可以通过上下、左右滑动来完成,不用做精细的点击和选择,在大量修图时更加省力。
此外,在品质颇高的前提下,Snapseed完全免费。尽管许多摄影爱好者的手机里都囤积了大量付费的修图app,但Snapseed仍是他们使用频率最高、最不愿割舍的那个。
除了进行裁切、调色等工作外,很多时候还需要对照片进行特殊处理。在这个部分里,我们筛选了几个在功能上具有很强代表性且非常实用的工具。它们不具备完整的后期处理能力,却专精于某些特殊能力。用好这些工具,能让你的照片更出彩。
照片拍摄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想拍摄一片纯净的大海,按下快门时才发现两个人不小心入画,再想等待没人的画面却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面对此类情况,TouchRetouch能帮你把画面里多余的元素抠掉,给你一个干净的画面。
在TouchRetouch中,只需要将待处理的图片导入应用,划动手指选定区域,它就会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分辨需要删掉的物体,并将该区域涂抹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TouchRetouch的识别算法非常准确,在许多场景下都可以「以假乱真」。不仅如此,划动手指的操作方式也更加符合直觉,单就「把某些元素抠掉」这一目标来说,使用TouchRetouch甚至比在电脑上用鼠标选区更为方便。
除了iOS和Android,TouchRetouch还有Mac版且登陆了Setapp。对于常拍城市照、风光照的朋友们来说,这款工具虽不复杂,却能为画面和构图「增色」不少。
由于目前手机的主摄都是焦段内的广角镜头,而且超广角镜头在近年愈加流行,修正照片畸变就成了一项照片后期中必须完成的工作。除了使用Lightroom、Snapseed等app内自带的畸变修正工具,你还可以选择专门为畸变修正而生的SKRWT。
SKRWT从介面到功能都很简单直接,载入照片后就能调整各项水平、垂直等透视角度,并进行拉伸、翻转、裁切等操作。对于熟悉畸变校正操作的朋友们来说,菜单里的每个按钮只看一眼便能了解其功能,很容易上手。
有趣的是,由于SKRWT的核心功能就是畸变修正,所以其底部工具栏设计成了可以无限滚动的状态,只要向一个方向一直划动,按钮就会按照固定顺序重复出现,减少你反复调用某些功能时左右来回滚动菜单的繁琐。
市面上有很多胶片模拟类app,尤其近两年胶片回潮之后,很多修图工具都想尽办法把胶片模拟塞进自己的产品里。但作为使用胶片拍摄项目的「真·胶片用户」,我其实并不喜欢此类app。原因在于,大多数胶片模拟app只是给照片套了一个刻板印象中「胶片色调」的调色滤镜,但在严肃摄影中,这样风格化的色调往往是摄影师需要想办法避免的偏色。虽然将之用作一种审美趣味并无不可,但大多数滤镜为了突出特定的「胶片风格」,其偏色会比真正的胶片严重很多,一旦用得多了,不免令人审美疲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RNI旗下的胶片模拟app却另辟蹊径,找到了自己的定位。RNI的全称是「ReallyNiceImages」,这个团队的主要作品是将一些经典型号的胶卷效果复刻成照片预设,供Lightroom、Photoshop或CaptureOne使用,其作品RNIAllFilms也是全球最知名的胶片模拟套装。在桌面端之外,RNI将胶片模拟搬到了移动端,推出了RNIFlashback、RNIFilms和RNIColibri三款应用。
以RNIFlashback为例,和传统的胶片模拟滤镜不同的是,它着重模拟的并非效果,而是过程。在RNIFlashback中,你无法控制自己的照片会被调成怎样的色调,每次点击介面中间的胶卷按钮,照片就会被「冲洗」出一个随机的色调——和现实生活中的冲洗一样,这些结果未必会让你100%满意,有时候还会看起来有些奇怪,甚至不太像真正的胶片,但这个过程十分有趣,时常还能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它的结果也不是完全无法调整,在每次获得随机结果之后,RNIFlashback仍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选项,例如亮度、对比度、胶片颗粒效果的强度和滤镜的强度等。正因为有了在摄影后期领域对于胶片模拟的积累,RNIFlashback才在移动端实现了对胶片的巧妙复刻。
RNIFlashback的另两款「同胞」则在特点上有所不同——RNIColibri同样会自动模拟胶卷效果,但偏重基于原片的色彩增强,不会随机生成色彩;RNIFlims则着重模拟特定胶卷的影像,载入照片后选择对应胶卷名称,app就会模拟相应效果,功能上更接近VSCO。
总体来说,如果你追求更接近真实胶片的模拟效果,或者想在手机上复刻自己熟悉的胶卷体验,RNI旗下的三款产品是更适合的选择。不过,三款app均未登陆Android平台,Android用户只能使用其它app体验胶片模拟的感觉。
Relight在发布之初主打的是「HDR视频相机」,但随着iPhone对SmartHDR甚至杜比视界视频拍摄的原生支持,Relight看上去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不过,在计算摄影尚不发达的时期,为了让HDR效果更加自然,Relight精心调制了50多组滤镜,它们依旧非常适合用来拯救那些在拍摄时与光照有关的偏差——正如Relight这个名字所展示的,它可以用来为一张照片「重新打光」。
Relight的工具分为3个分区,最左边的「Mode」就是主打的光线调节。它为室内、弱光、天空、过曝、阴雾这6类场景分别提供了多组定制滤镜,另外还有两类大胆的艺术风格滤镜。你可以选择更接近真实感受的一个滤镜,并且调节它的强度。一般情况下,只靠光线调节就可以得到非常接近真实的观感。
中间的「Adjust」是几种最常见的参数调节,包括对比度、高光、阴影、色温等,适合一些简单的微调。右边的「Color」则是色彩调节。Relight提供了多组调色滤镜,每组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强调色,并且同样支持强度调节。
CleanPics是一款图片降噪工具,它能让充满噪点的画面变得更加干净。CleanPics在功能相当专一,但足够优秀的效果让它足以成为一款「装机必备」的app。
加载照片后,CleanPics就会分析照片中的噪点情况并匹配降噪算法,这一过程会因为设备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果你使用较早期的设备进行处理,会有明显的加载过程,但对于近几年的新设备来说已经不成问题。
随着iPhone摄影硬件和算法的进步,噪点问题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很有效的控制。现在使用CleanPics去处理一张用iPhoneSE2随手拍摄的照片,可能很难看出差异;但当我翻出一张8年前用iPodTouch拍摄的夜景照片并在CleanPics中打开时,我重新感受到了当年CleanPics给我带来的那种强烈的震撼。
Relight和CleanPics都是「前计算摄影时代」的遗孤:没有机器学习,没有AI建模,开发者完全依靠数学算法和精细调节的参数配置试图让照片变得更自然、更真实。在这个AI似乎已经可以让普通消费者「直出好照片」的年代,我依旧难以割舍这两款停留在「手动档」的工具。
当你拍到关键瞬间却发现成了废片时,心情不免无奈,而主打一件拯救废片的《咔哒》就是解决无奈感的好工具。
《咔哒》的滤镜都比较清新自然,场景识别修复功能也很好用。咔哒滤镜总体可能更加倾向女性化与小清新的风格,对于一些实在想不到的场景和照片,「智能美化」一下还是会有收获的。
FIMO是一款模拟胶片相机的拍照应用,但也可以导入照片,套用胶卷效果。在这个品类里,从拟物的设计到名字,NOMO都是毫无疑问的前辈和佼佼者,而FIMO作为后来者,同样拥有近乎强迫症的高度拟物设计,同时取景器更大、操作流程轻快、震动反馈更舒适、采用非订阅制的胶卷买断式付费方式,这些都让FIMO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
FIMO的所有逻辑都以「胶卷」为核心,你拍摄前可以像使用真实的胶片相机一样,先选定一个胶卷,之后的拍摄都会被记录在对应胶卷中。不仅如此,由于不同胶卷有着不同影像效果,而且FIMO会将不同胶卷拍摄的照片归类在不同的子相册里,所以你完全可以用某个特定胶卷拍摄特定主题,来达成生活中的某种仪式感。为了方便拍摄,你还可以在iOS系统的主屏添加FIMO小组件,餐前打开手机轻点几下,拍饭验毒一气呵成。
买断制的Dazz也是一款主打相机模拟的宝藏app。和上文提到的众多胶片模拟类app不同,Dazz的侧重点在于模拟不同的复古相机及镜头。因此,Dazz具备高度可玩性,定时、多重曝光、漏光、鱼眼、画框等功能一应俱全,同样有每个相机的单独相册,而且可以拍视频。Dazz目前已经内置的几十款不同相机,其中还有一些特效相机,可以实现一些方便有趣的效果。
需要给你的照片加边框吗?试试方块小子吧。
《方块小子》的命名已经非常直白,其主要功能就是让你的照片变「方」,而且还是各种各样的「方」。在《方块小子》中,你将照片转制成等宽、Instagram风格、2.35:1电影荧幕、2:1推特头图、iPhone壁纸等十数种比例。对于调整比例之后的空白区域,《方块小子》提供了颜色、渐变、模糊、纹理四种方案来填充。
同时,《方块小子》还有自动取色功能,能根据画面主题颜色来自动适配周围边框的颜色。此外,《方块小子》还支持为图片添加文字功能,字体大小、透明度、阴影、间距等都可以进行调整。美中不足的是,《方块小子》并未内置中文字体,略微限制了它在图片美化上的上限。
ImgPlay是一款图片及视频处理app,从功能上讲,它和本文提到的其它app都不一样。ImgPlay的核心能力是将图片和影片素材输出为GIF动画,因此,它是一款能为生活增添不少乐趣的「表情包利器」。如果想把和朋友玩闹时随手拍的视频处理成鬼畜表情包,几乎没有比ImgPlay更快的方法。
将ImgPlay与其它图片处理工具相结合,能产生许多有趣、有创意的玩法,特别是结合特殊的照片滤镜或鱼眼镜头等特效,很快就能将刚刚发生的妙趣瞬间变成动图,更持久地延续欢乐。
在筹备本文内容的同时,我们还面向Matrix作者群开展了一次圆桌讨论,征集大家常用的及推荐的图片处理工具,除了上文提到的工具,下面这些也很有趣,一起来参考看看吧。
很专业的修图app有很多,比如Snapseed、VSCO等,下面介绍三个我在某一方面用得特别频繁的。
比如这一张,直接拍的时候无法完成前面雕塑对焦,后面背景虚化,但是拍完之后就可以用Focos重新设置了。
NOMO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类胶片拍照app,里面有很多优秀的效果,最近最喜欢的是Swirly2,他可以制作非常优秀的焦外旋转的效果。
Varlens是一款功能很多的比较专业的app,不过我最喜欢他的功能是,可以自己导入LUT色彩文件,轻松拍出自己调好的颜色的图片。每个人对色彩的感觉都不一样,很多app中内置的滤镜虽然多,可能没有让自己满意的,但是可以自己制作LUT色彩文件,导入Varlens,拍出符合自己审美的色彩。
上面截图右侧,就是自己导入的很多LUT色彩文件,用其适合的场景来命名,方便直接选择使用。
对,你没看错,「俗不可耐」的Instagram正是那款对我来说不可或缺的修图工具,因为它提供了使用非常便利的畸变调整功能,也就是app内图片编辑页面中、「编辑」标签中的第一项「调整」。我个人在构图时经常纠结于角度的精确控制,但抓拍时也不一定总是控制得好双手,进而导致成片角度不够理想——最常出现的失误就是画面中的「横平竖直」没有维持住,而这又不是简单的「旋转」功能即可干预的,Instagram的「调整」恰能帮忙弥补这一微小的遗憾。「调整」里不仅有最基本的旋转,还提供了水平、垂直视角的畸变调整,配合网格,找回失落的垂直、水平线就不那么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