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4是OpenAI发布的最新大型语言模型。它并不是一种普通的聊天工具,它可以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系统(NLP),使用先进的模型和算法捕捉并处理信息。
图2:ChatGPT-4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系统
这个模型不仅可以消化日常的普通对话,还能对用户语言的上下文进行整合,从而给出更加“对症下药”的答复。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它似乎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和体验的历史数据进行个性化定制,允许用户自行“调教”自己的GPT-4以达到更加适配的目的。
图3:OpenAI旗下的GPT-4
GPT-4是四次迭代的产物,OpenAI最初在2018年发表了GPT-1的算法模型,可以被用于和监督任务无关的NLP活动,比如对语句进行判断和分类。
图4:GPT模型算法
经过改进,GTP-2可以使机器学习社区,并在生成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天赋,可以用来聊天、编故事、写新闻、在网上角色扮演等等。
图5:GPT-2工作方式
图6:GPT-3和GPT-4与人脑进行比较
再一次改良之后,GPT-3.5可以更加真实无害且服从用户的意志,但其理解能力依旧欠缺,于是ChatGPT应运而生。
ChatGPT基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进行训练,专门应对人机问答,对答如流,无所不能,刚一问世就风靡,两个月就有了上亿的注册用户。
研究表明,GPT-4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均取得了人类水平的表现。
图8:GPT-3.5和GPT-4的基准测试差异
ChatGPT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方式,创造了一种自发学习的模式,它可以轻易完成资料的收集、文本的摘要、图片内容的捕获、信息的过滤、概念的解释、代码的生成、情景的模拟等任务。就像一个私人小助手,可以被应用于社交、商业和学习等各种场合,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图9:GPT-4对图片内容精确的捕捉和回复
图10:GPT-4尝试给出风格化答复
然而尽管ChatGPT功能越发强大,GPT-4依旧拥有局限性,比如它推理的“事实”不一定完全可靠,这种误差浮动于用户的语言输入和对上下文的捕捉中,从而生成不准确信息或有害建议。机器人由于情感缺失而造就的直言不讳、非黑即白的道德观很容易引导人们产生错误,不过这一点也正在改进中。
图12:GPT-4的训练与修正
再者,人工智能会倾向于经验主义的客观决定,过度使用人工智能会使人们生活失去主观决策的乐趣,失去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作性,这点在建筑、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尤为深远:人们倾向于“一键生成”的机械答案,而削弱了自己人格的呈现。
悄悄侵入建筑设计、艺术界的人工智能
贝纳兹·法拉希:“我让AI想象一个女人的身体,上面有松垮的气球……”
图13:midjourney生成的建筑提案
AI正在悄然改变建筑界,自从去年科罗拉多州的一场美术比赛中选手用一幅由Midjournery生成的《ThéatreD'opéraSpatial》将大众的视野转移到AI对艺术界的影响上,如今,AI已经成为了设计师们的心头好,在多所事务所和高校得到了火爆的反馈。
图14:ThéatreD'opéraSpatia
诸如像Midjourney、Autodraw、DALL·E、Imagen和StableDiffusion等,和ChatGPT联动,只需要几个关键词,人们就可以生成自己想要的设计。
图15:midjourney生成的建筑提案
图16:midjourney,ZHACODE,TimFu
图17,18,19:AI生成建筑
而当AI联动Metaverse,又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通过输入描述,计算机自动完成繁琐的任务,人们可以在精致营造的虚拟场所中徜徉,解放自己的想象力,新鲜感层出不穷。在一个又一个的乌托邦里,不用囿于现实,这对创意的推动是很有帮助的。
图20:metaverse
不仅如此,AI在工程建设业也颇有建树。比如当ChatGPT和BIM联动,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资料采集和分析、流畅且无缝的信息交流和最终成果与指标的准确呈现,ChatGPT辅助BIM三维建模,为BIM从业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图21:BIM&CHATGPT
人工VS人工智能
见识过了AI的能力,那么因为AI的存在,我们所学所知是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在这个问题上,ChatGPT也给出了答案。
图21:ChatGPT谈AI
引入AI是一把双刃剑,辩证地来看,AI可以用于扩展眼界,提升效率。比如用于摄影师一键修图,建筑师一键渲染等,或者用于规划一些与设计关联性小的空间,诸如洗手间,停车场等边缘空间。
图22:createdbyRazvanGhilic-MicuusingMidjourney,anAI-enabledartgenerator
而且AI可以更有指向性得到人们想要的答案,传统的搜索引擎也可能会被淘汰,人们无需大海捞针。
但是从AI的性质来看,它提供的成品终究是大数据的集结,或已有要素的重新组合,并不具备人类充沛的情感,设计对于AI仅仅是一个按流程顺水推舟的产物,而不是热情的结晶,人格的体现,人脑永远有计算机无法模仿的点。
著名作家余华在谈到用ChatGPT写小说的话题时表示:“写的很完美,其实很平庸”。这是个引人深思的说法,“我们现在的很多伟大的文学、艺术创作,其实都是有败笔的,因为人脑总是要犯错的,但这也是人脑最可贵的地方,因为它不按常理出牌”,他说。
图22:用想象力证明自己不会被AI取代
如何正确利用AI,不使其喧宾夺主,不被其替代,是当下建筑师亟待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