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设计艺术学

您的IP是113.233.221.217,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

学科

艺术

设计

图案

工艺美术

概论

美术

文化

课程

美院

艺术学科

字体:大中小

一发展概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设计艺术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革命时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完善;第二阶段,1978—1996年改革时代工艺美术的转型;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现代设计艺术的确立与发展。

(一)1949年至1977年革命时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完善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设计艺术学重新起步和发展,由“工艺美术”替代了过去的“图案”或“实用美术”称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机械化程度得到逐步提高,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开始恢复,原来个体的手工业生产被改造为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有的行业如陶瓷生产的企业规模甚至达到千人以上。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举办后,“工艺美术”被确定为设计艺术学科的标准名称,作为一个学科正式得到政府的确认,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办工艺美术学院,要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要结合生产,要关心人民生活的需要,要学习先进技术”。1956年,毛泽东关于建立“工艺美术学院”的批示:“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民间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快一些。你们自己设立机构,开办学院,召集会议。”

随着工艺美术界的视野逐渐拓展,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工艺美术教育组织建立起来。1956年5月,作为中国设计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与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图案系合并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其英文名称为CentralAcademyofCraftsArt(CraftsArt主要意指手工艺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立了新的工艺美术教学体系和新的教学方法,积极为国家培养工艺美术专业设计人才。除这一专业院校外,在中央美术学院及其他专业美术院校如浙江美术学院等,都开始创办工艺美术系或专业,有的是在原有的图案系(专业)的基础上改称“工艺美术”系或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艺美术的发展也逐渐面向现代化生产,如1957年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上明确提出了“适用、经济、美观”的工艺美术设计原则。1957年,庞熏琹先生指出,不应该把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混淆起来。工艺美术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有满足工艺生产的“工业美术”教育,也可以有为某一种专业而培养的美术设计教育。19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成立轻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它在国内开创了工科院校举办艺术设计教育的先河。1961年4月,国家颁布了工艺美术教学的指导文件,明确规定了工艺美术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关系,60年代上半期,工艺美术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才。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艺美术陷于停顿,70年代中期才逐渐恢复。至70年代末期,全国共举办了四届大型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先后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工艺品展览达300多次,工艺美术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1978年至1996年改革时代工艺美术的转型

1978年年底,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进入了经济建设新时期。1980年7月,国家提出了“日用品工艺化,工艺品日用化”的方针,突破了工艺美术的“手工艺生产”的局限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日趋活跃,物质生产更加丰富,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随之扩大,工艺美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外的现代设计逐步涌入我国,首先是沿海城市。1979年,广州美术学院邀请“香港设计家暨设计教育家代表团”到学院进行交流,从几位来访的香港设计家手中第一次取得有关平面、立体、色彩构成的设计基础教材和与设计史研究方面的著作《设计运动一百年》。他们首先在本系的教学中试验,又设法印成非正式出版的教材。于是,以“三大构成”为主的设计教育模式经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大力推广,迅速在中国设计教育中普及,以至形成主导性的设计基础课程。80年代初,国家为了发展工艺美术,有计划地选派一部分中青年学子赴发达国家学习设计,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王明旨、柳冠中、张绮曼等,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张福昌、吴静芳等,这些留学人员回国后很快将国外设计及设计教育的经验、方法乃至理论介绍至国内,创办新专业,传播设计的新观念,实施设计的新方法。

90年代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含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80年代,设计师对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理解,还局限在“室内装修”、“室内装饰”的范围。90年代以后,设计界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室内装修”、“室内装饰”发展到室内的整体设计,进而又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使环境艺术成为一种涵盖性广泛的包括地区规划设计、建筑艺术设计、园林设计、广场设计、公共空间设施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等丰富内容的“大环境”系统设计。

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种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快速发展,使“工艺美术”的概念产生了动摇,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工艺美术”概念已无法全面涵盖并代表现代设计艺术了。这最终导致了另一个概念——“设计艺术”的出现。从1995年由文化部教育司主办的“跨世纪的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研讨会,与1982年由文化部与轻工业部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相比,可以看出,中国“设计艺术”概念转换的必要性已经在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中越来越充分地展露出来了。

(三)1997年至2010年和谐社会建设中现代设计艺术的确立与发展

1997年,中国设计迈出了通向现代学科体系的跨越性步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原1990年目录中的工艺美术学、工艺美术设计(含:陶瓷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设计、书籍装帧、服装设计、装饰绘画、装饰雕塑、金属工艺、漆工艺)、环境艺术、工业造型艺术等学科合并成“设计艺术学”学科。与之相对应,本科招生的学科专业名称冠以“艺术设计”。这一名称的改变,凸显了“设计艺术学”这一学科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从理论高度解决教育的问题、实践的问题,并推动经济发展,弘扬文化。

20世纪末,一系列成果展示的举办,是对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所取得的成果的全面检阅,如1998年和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两届国际设计博览会,1999年的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艺术设计展区,2000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平面设计展览,中国包装工业20成果展览等全国性、国际性展览会等,通过这些展览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成绩也从中发现了问题,更清醒地看到了我国设计艺术与世界现代设计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

全国各省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从1999年开始,全面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以山东省为例,1998年录取艺术类考生3896人,2004年则达到47518人,增加了12.1倍。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正规的设计教学机构1000多所,占全国高校的80%,设计从业人员有30多万人,分布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当中,就学人数则呈倍数增长。大学办学层次也实现了多元化,由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共同构建。2002年,国内第一次以设计管理为主题的综合性高层次论坛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论坛重在传播、引介和交流国际设计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确立设计管理学科体系、为中国企业进入WTO之后,强化设计竞争力、提升设计管理水平和实力作出探索和贡献。

近几年来,设计界对本土设计的追求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一些研究传统设计的著作纷纷出版,一些以本土设计为主体的设计展览及活动也相继举行。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平面设计艺术展,是中国首次全国性、专业性展会,展览举办了学术研讨等活动,促进中国平面设计健康有序地发展。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设计艺术展”,是30年来规模最大的由官方主办的全国性的设计艺术展,展览强调在新经济时代的今天,艺术与生活最紧密的状态就是设计艺术活动。设计艺术应当是体现当代设计师对中国本土设计文化发展的思考。

进入21世纪,政府与企业也开始认识到要把“中国制造”改造成“中国创造”,必须要靠设计,中国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整合设计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成为政府与企业间的一种共识。因此,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2006年,国家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新理念,在这种宏观观念的指导下中国设计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创意理念开始引入设计艺术,专业设置也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名词,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新增设的与创意产业有关的专业方向有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信息设计、影视动漫、现代手工艺、设计管理、装扮艺术、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设计、文物鉴赏与修复等。各院校经过专业整合与拓展,逐步形成当代设计艺术学科服务创造型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设计艺术教育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2008年,上海举办了创意产业活动周。本届活动周为发现和发扬本土优秀的设计人才和设计创意,开辟了集合中国原创设计与中国元素的“源自中国”展。活动周还举办了“2008上海创意产业国际论坛”,论坛以“发展创意产业、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为主题,成为一个有创意、相互激发创新思维的国际性合作和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设计艺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的设计艺术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差距,这说明我国的设计艺术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术成果

(一)1949年至1978年的学术成果

根据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统计,1949年至1978年关于“工艺美术”研究的文献一共200多篇,主要的学术论文如下:

1950年,《工艺美术的提高和普及》(王逊)。

1954年,《对于工艺美术遗产学习的一些意见》(田自秉)。

1955年,《对工艺美术品设计的意见》(程尚仁)。

1956年,《关于工艺美术品的稿酬问题》(贺鸣声)。

从1956年至1957年间,由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主办了《工艺美术通讯》,开展了有关工艺美术性质、内含、外延的专题讨论,就更使这一问题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1957年,《谈当前工艺美术事业中的几个问题》(庞熏琹)、《几位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介绍》(王树村)。

1958年,《怎样学图案(一)》(雷圭元)、《工艺美术行业的技术革新》(吴东彦)、《生产实践在工艺美术学院》(陈叔亮)、《兴无灭资,人人交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双反运动报道》(袁运甫)、《新中国工艺美术的大跃进——代发刊词》(邓洁)、《办得好、办得适时——简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习作展览会”》(张谔)。

1959年,《国外工艺美术动态》(陶天笠)、《北京工艺新作》(艺兵)、《民间雕塑工艺新创作》(古松)、《美的陶瓷设计、新的创作方法》(张谔)、《为了新风格的形成》(和兰石)、《谈几本书的装帧设计》(邱陵)、《发展丰富多彩的手工业生产》(贾贵发)、《波兰的民间工艺美术》(陈之佛)、《为提高工艺美术的创作水平而努力——在全国漆器交流会议上的发言》(陈叔亮)、《北京工艺美术的春天》(谢邦选)、《让工艺美术在人民公社遍地开花》(艺群)、《“使我们想起生活”——喜看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王家树)、《装帧艺术史话》(莫志恒)、《穷干巧干,大闹技术革新——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科学研究工作》(程工)。

1960年,《高速度的发展工艺美术创作事业》(杨艺生)、《百花齐放的陶瓷艺术——简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陶瓷部分》(梅健鹰)、《大搞创作设计,繁荣艺术创作》(夏丁)、《工艺美术大跃进》(家树)、《十年来工艺美术的成果——介绍〈中国工艺美术〉》(谭树桐)、《从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谈到新中国工艺美术的风格问题》(雷圭元)、《灿烂的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程尚仁)、《紧密合作、携手前进让工艺美术之花开得更加鲜艳绚丽》(安性存)、《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从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看我国工艺美术事业十年来的辉煌成就》(邓洁)、《江苏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唐廷轩)、《工艺美展琐谈》(和兰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大力发展我国工艺美术事业》(邓洁)。

1961年,文化部组织编写艺术教材,由北京、南京、四川等地的研究人员陈之佛、罗尗子、龙宗鑫、王家树、和兰石等完成了一部约30万字包括近现代部分的《中国工艺美术通史》,但没有正式出版。其他的学术成果有,《工艺美术的社会功能》(龙宗鑫)、《美化生活——关于工艺美术的创作问题》(王朝闻)、《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朱培初)、《华丽与朴素——杂谈日用工艺美术品的装饰》(顾方松)、《风格的继承和创新》(和兰石、黄能馥、顾方松合写)、《家具》(徐振鹏、吴劳、张光宇、雷圭元、罗无逸合写)、《谈谈“建筑小品”》(姚锦)、《要深入研究工艺美术的特性——1961年8月25日座谈会纪录摘要》。

1962年,《对建筑装饰研究工作的几项建议》(张仲一)。

1963年,《越南工艺美术礼赞》(袁水拍)。

1964年,《工艺美术品的思想性与装饰性的关系》(徐子印)、《学习图案装饰的体会》(张炳祥)、《站柜台与工艺美术设计》(钟茂兰)。

1966年,《美术》期刊发表了《上海工艺美术展览会在京举行》。

1974年,《坚决走工艺美术创新的道路》(朱伯华)。

1977年,《产品造型设计必须考虑制模工艺》(何六一,邵九林合写)。

1978年,《工艺美术的春天——“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座谈报道》(夏硕琦)、《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花——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一瞥》(陈紫薇、李耀宗)、《发展我国工艺美术的几个问题——在全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选)》(蔡廉)、《毛主席纪念堂压纹壁纸的工艺美术设计》。

这一时期,译著类学术成果主要有1957年郑可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组织人员翻译的欧美的现代设计资料。1960年郑可开始系统研究现代工业设计理论,与人合译了国外工业设计著作,并写了《现代工艺设计教学纲要》、《成立现代工艺系的建议书》。

(二)1978年至1997年的学术成果

1.工艺美术史论、概论方面的学术成果

1985年,田自秉先生推出《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部史论是1978年以来最早的一部对学科做出系统描述的著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30年来影响最为广泛的描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的著作。正式出版的通史性著作还有龙宗鑫编著1985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1989年,李砚祖的《工艺美术概论》以更具现代形态的描述角度,较为全面地对转型时期的工艺美术建构了理论框架,这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工艺美术理论著述。李砚祖还出版了《艺术设计学概论》、《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历史与美学》等著作。同年,柳冠中出版了《设计文化论》,这是作者80年代以来的工业设计论文结集,但并非严格的理论形态。此书也是同时期类似著作中的代表,对工业设计教学与实践有直接的影响。另外,1988—1989年在《装饰》杂志的平台上,柳冠中的《历史——怎样告诉未来》和广州美术学院研究室发表的《中国工业设计怎么办》在设计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90年代初期,许平在“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设计学科建设理论研讨暨作品展示会”上发表的题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一文,着重于阐述“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格局中崛起,王受之发表的《世界设计的历史及其现状——兼谈当代设计教育》一文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揭示。

其他的学术成果还有:1991年,诸葛铠的《图案设计原理》一书,从设计的源与流入手,论述了设计的本质;1994年张道一主编的《工业设计全书》是一部较系统的工业设计参考书,对工业设计学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1997年,柳冠中主编了《工业设计学概论》。

2.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的教材、丛书

除了在设计哲学层面上的设计史论、概论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设计理论研究还围绕着设计教学进行了广泛的引进与探讨,出版了大量普及类的教材、丛书,主要的教材如下。

柳冠中主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包括《工业设计学概论》(柳冠中)、《产品价值分析》(刘吉昆)、《视觉传达》(罗越)、《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严扬等)、《设计表达》(史习平等)、《工业设计史》(蔡军等)、《设计表达——产品设计的平面表达》(张旭晨等)等。这套教材以工业设计为中心,涉及工业设计的理论、历史、方法、基础知识与表现技法等方面,构成了设计子学科的学科群,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框架。

在学术期刊出版物中,除了1958年清华美术学院创办的《装饰》,南京艺术学院将《艺苑》更名为《美术与设计》,山东工艺美院创办的《艺术与设计》,其他的刊物还有《包装与设计》、《产品设计》、《文艺研究》等,这些刊物大量介绍设计的产品和设计师、设计思想,对设计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译著类学术成果

这一时期,各大工艺美术院系对外国设计史的译著开始丰富起来,主要的著作有:

1989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设计艺术理论丛书”,以译介国外设计理论为主,在国内美术界较早提出“设计艺术理论”的概念,如《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著)等经典读物。

由周峰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设计丛书”,其中的《视觉美学》、《设计与形态》几本让国内读者直接了解到“包豪斯”的设计理论。

另外还有吴静芳译的《设计运动100年》,刘树信译的《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张福昌译的《设计概论》等。

(三)1998年至今的学术成果

1.围绕设计艺术教育为核心的著作与论文

1998年,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正式用“艺术设计学”代替了“工艺美术学”,这一变化带动艺术设计界的重大转型。各高等院校中的“工艺美术”专业纷纷改称“艺术设计”,同时出现了一批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主题的著作和论文。

2000年,潘公凯、卢辅圣主编的一套《现代设计大系》,对各门类艺术设计都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其中,宋建明的《造型基础》集中阐发了他自9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设计造型基础观,并追溯到中国阴阳哲学中,寻找设计基础的中国根源。杨永善的《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回顾》一文,虽说是针对陶瓷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但其探寻的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规律,实质就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奚传绩的《关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从学科命名、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给予了详尽的阐述,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2001年,黄维《关于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一文,针对“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提出了两类模式及其相互逻辑关系的研究。何人可发表的《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一文,强调必须从教学的体制、结构改革着手,探索更加综合的教育之路。

2002年,陈瑞林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是迄今唯一一部现代设计艺术史研究的专著。

2004年,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围绕着设计作为一种“创意”行为,展开了完整的理论表述。2005年,他主编的“白马设计学丛书”确立了“设计”开放的范围和系统,对设计的学科体系做出了有影响描述。

2006年关于设计艺术教育的几篇主要论文是,韩眉伦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问题的建议》,徐跃的《改善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状况的一点思考》,刘永翔的《以创造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设计办学》,温军鹰的《以新视觉重构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新模式》,黄鹉的《构建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吴国强的《工业设计综合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葛鸿雁的《关于设计和设计教学中思维逻辑性的思考》。

2007年,杭间的《中国工艺美学史》一书是设计界第一部系统整理、研究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专著,以通史形式对古典文献中的设计思想进行了梳理,并概括总结出古代设计思想的六大特征。

这一时期的译著类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法]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1998年)、《1945年以来的设计》([美]彼得·多默著,梁梅译,1999年)、《20世纪风格与设计》([美]斯蒂芬·贝利等著,罗筠筠译,2000年)、《非物质社会》等。

感性工学方面研究的学术成果有:《基于意象认知模型的汽车草图设计技术研究》(黄琦等,2006)、《产品造型设计思维模型与应用》(赵江洪等,2006)、《感性驱动的产品设计》(周美玉,2005)、《用户和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感知意象》(罗仕鉴等,2005)、《工业设计中材料的感觉特性研究》(苏建宁等,2005)、《知识辅助的数控机床ICAID系统设计与实现》(赵江洪等,2005)、《解决用户认知的人机界面设计》(李乐山,2004)、《产品造型设计中的用户知识与设计知识研究》(罗仕鉴等,2004)、《基于感性意象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研究》(苏建宁等,2004)、《基于使用者偏好意象的产品造型法则建构研究》(徐江等,2004)、《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苏建宁等,2004)、《人机学的起源与发展》(李乐山等,2002)。

设计管理研究的学术成果有:《基于流程发展的设计管理研究》(林剑放等,2006)、《基于产品设计研发项目管理的制造业企业组织模式的构建》(许翰锐,2006)、《设计文化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播》(李龙生,2005)、《创造性思维与设计管理创新》(赵国庆,2005)、《企业组织产品开发基本理念分析》(刘永刚等,2005)、《工业设计中的知识管理》(张凯,2005)、《设计管理是企业品牌战略成功的关键》(樊旭等,2005)、《信息时代产品开发设计的团队协作》(沈法等,包装工程,2005)、《研究设计管理问题方法论的思考》(邹青等,2004)、《设计管理成就企业核心竞争力》(莫伟平等,2004)、《设计管理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刘和山等,2005)、《珠三角产业簇群中的设计管理研究》(汤重熹,2005)、《在企业中充分发挥设计管理的作用》(杨君顺等,2005)。

3.21世纪以来较有影响的设计艺术博士论文

2003年,袁熙旸的博士论文《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对我国近150年的“工艺与手工教育—工艺美术教育—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概括,是对我国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历程的一次全面总结。

2004年,李正安的博士论文《制陶传习与系统施教——对我国高校陶瓷设计教育的认知与思考》,从我国高校陶瓷施教教育的发端和变迁中选择较具典型的事例作分析与思考,归纳出传习手工艺教育和系统施教教育的不同特点,并与国外陶瓷设计教育作比较,进而提出系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机制。

2004年,袁承志的博士论文《新经济时代中国高等设计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思考》,以新经济全球化推动为背景,揭示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的未来走向,为课程结构研究中所涉及的对学生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提供了新思路。

近几年还有一些颇有特色的博士论文,如2005年东南大学卢世主的博士论文《从图案到设计——20世纪中国的图案学发展轨迹研究》,2006年武汉理工大学金银的博士论文《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研究》,2006年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的博士论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林志远的博士论文《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等,这些博士论文在对我国设计艺术学科发展、学科特征、学科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是难得的学术成果。

三学科发展

(一)设计艺术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

前面谈及,中国设计艺术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从“图案”学科发展到“工艺美术”学科,再发展到“设计艺术”学科。现在需要略加详述。早在1898年设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就开设有机器、制造、绘画、木作、玻璃、纺织、建筑等各门工艺课程。而1903年设立的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也已经设置了机械学、意匠图绘等专业,这些早期的工艺学堂可视为中国设计学科发展的先声。20世纪前期,“图案”学科从日本引入中国,所谓“图案”是指设计的图样、方案等。俞剑华先生曾明晰地指出了两点:一是“图案”即设计(Design);二是工艺、图案与器物的关系。因此,可以看出,在学科构建、理论研究方面,“图案”学科已具有现代设计学科的显著特征。

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逐步取代了“图案学”,“图案”逐渐回归到它在汉语中所指称的“平面图形”的含义,不再具有与设计对等的意义。正如张道一《走进“人化的自然”》所说的:“50年代,我国使用了‘工艺美术’这个词来取代‘图案学’,是考虑到图案仅仅体现了造物艺术的前过程,一般不包括后过程的‘制造’,而‘工艺美术’在这一意义上便开阔一些。”[※注]

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各种现代设计观念逐步在我国兴起,“工艺美术”已经不能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总是被新兴的现代“设计”作为对立面进行批判。因此,“设计艺术”这一学科名词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图案”学科与“工艺美术”学科的批判,是对中国“设计”学科本质的再次明确。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将原属“工艺美术”学科的7个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合并为“艺术设计”专业,并将“工艺美术学”更名为“设计艺术学”。这一改变是我国设计艺术学科发展的一次关键性的转折点,从“工艺美术”学科到“设计艺术”学科,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对“设计”学科所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设计学科研究领域的扩大与整合,以“设计”作为核心观念,“设计艺术”学科的成立即包括了传统手工艺品设计、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商业传媒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六大门类,还体现了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围绕着“设计”,设计艺术教育包括设计艺术理论、设计艺术修养、设计艺术基础、专业设计与实习等几方面的内容。“设计艺术”较“工艺美术”展现出更系统、更全面的学科体系。

正如张道一在他的《设计艺术教育》文中所说:“为什么要将‘工艺美术’改为‘设计艺术’呢?严格地说不是简单的改名,而是后者涵盖了前者。……如果说‘工艺美术’是以‘工艺’为特点标明了它的性状,比较靠近于技术制造,那么,‘设计艺术’则是以‘设计’为特点明确其性质,可说更贴近于文化和艺术。这是一个认识角度的变化,有助于在人文科学上的上升。”[※注]从“工艺美术”学科到“设计艺术”学科,即是从“工艺美术”以“工艺”为重点的应用型学科上升到“设计艺术”以“设计”为重点、凸显文化与艺术意义的理论研究型学科。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改名为清华美院。从此,工艺美院从一个单一的艺术设计学院发展为综合性的美术学院,并成为全国艺术类院校学科建设最完善的学院,成功地实现了办学方向的转变。清华美院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新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现代设计特征的最好体现,清华美院正好符合了这一学科的发展模式,通过学科的互补其综合优势得到了体现,学科结构得到优化,进而推动了我国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设计艺术学科的建设历程

1987年,国家教委进行自1961年以来对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的第二次修订,在当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涉及工艺美术的专业有9种。在此情形下,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又有了较大幅度地变动。如工艺美院的染织美术专业,此时就分为印染设计和织绣设计,印染设计的专业课程有:素描、水粉、国画、图案、装饰色彩、服装设计以及各种印染专业设计(机印花布设计、丝绸印花设计、蜡染、扎染、手工印花)等。织绣设计的专业课程有:素描、水粉、国画、图案、装饰色彩及服装、室内装饰织物、丝绸织花、地毯、壁毯、抽纱、刺绣等多种设计。两专业的课程都十分注重装饰造型和专业基础训练,并要求学生掌握生产工艺及材料的运用。还实行师生定期到工厂实习,做市场调查,强调结合社会任务进行艺术实践。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目录中“503艺术学”包括了以下学科:50301音乐学(含:音乐教育);5030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50303音乐表演艺术(含:指挥、键盘乐器、管弦乐器、中国乐器、声乐);50304美术学(含:美术教育、民间美术研究);50305绘画艺术(含: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50306雕塑艺术;50307工艺美术学;50308工艺美术设计(含:陶瓷设计、染织设计、装帧设计、书籍装帧、服装设计、装饰绘画、装饰雕塑、金属工艺、漆工艺);50309环境艺术,50310戏剧学(附:戏曲学);50311戏剧、电影文学;50312导演艺术及表演艺术;50313舞台美术及技术;50314电影历史及理论;50315电影艺术及技术(含:电视艺术及技术);50316舞蹈历史及理论;503S1工业造型艺术;503S2乐器修造艺术。

1993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在当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工艺美术专业调整力度不是很大,专业数只是由9个压缩为8个,撤销了漆艺专业的独立建制,将其归并到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同时,调整了部分专业的名称,如将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专业改为工艺美术学,使专业命名趋于理性,并使专业范围有所扩大;将工业造型设计改为工业设计专业,以求与国际同类学科接轨,并将该专业从艺术类名下调至机械类名下。这样,一方面突出其现代性与技术性的色彩,另一方面也是适应工业设计教育由艺术教育扩充到工科教育领域的现实需要。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504艺术学”包含了以下学科:50401艺术学;50402音乐学;50403美术学;50404设计艺术学;50405戏剧戏曲学;50406电影学;50407广播电视艺术学;50408舞蹈学。其中,出现在1990年目录中的工艺美术学、工艺美术设计(含:陶瓷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设计、书籍装帧、服装设计、装饰绘画、装饰雕塑、金属工艺、漆工艺)、环境艺术、工业造型艺术等学科被合并成了“设计艺术学”学科。与之相对应,本科招生的名称冠以“艺术设计”。这一名称的改变,凸显了“设计艺术学”这一学科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的任务:即从理论的高度解决教育的问题、实践的问题,推动经济,弘扬文化。这一事件可视为中国设计迈向现代学科体系的一次飞跃。

从1990年、1997年这两年颁布的专业目录比较中可以看出,艺术学学科框架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级学科逐步规范和理顺,二级学科逐步拓宽和调整。首先是,1997年颁布的二级学科的艺术门类划分较1990年颁布的二级学科的艺术门类更加规范严谨,将以前杂乱的专业归属到严整的艺术类型中,每个二级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涵括了本门类下实践、理论的各个专业方向。其次是,在一级学科的“艺术学”之下设立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作为研究整体艺术的具体学科。那么,在这种改变中,新的“设计艺术”就包括了以前的工艺美术学、工艺美术设计(含陶瓷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设计、书籍装帧、服装设计、装饰绘画、装饰雕塑、金属工艺、漆工艺)、环境艺术、工业造型艺术这些专业。由此,这一专业的划分突破了原有的“工艺美术”专业的局限,彻底改变原有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毕业生社会适应面不宽以及在一个“学科”概念下,从属于纯技能实践专业的状况,真正转向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而形成规范的学科体系,亦可说是一种学科教育理念走向成熟的标志。

从“设计艺术”与相并列的其他二级学科的比较来看,“设计艺术”几乎就等同于“实用艺术”的含义;从“设计艺术”自身所包含的各专业方向来看,“设计艺术”囊括了古往今来的各种“实用艺术”,包括有些已丧失“实用”意义而成为观赏性艺术的品类,也包括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数码艺术设计”,即是以“造物艺术”为核心的设计艺术学科研究框架。

1999年,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全面“扩招”,艺术设计学科呈现迅猛的上升之势,不仅专业设置数较20世纪80年代初有成百倍的增长,而且院校也扩大到理科院校、农林院校、经济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发展至2010年,学科专业设置从以前的几个专业发展成以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平面设计、书籍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信息设计、动画设计、纤维艺术、玻璃艺术、艺术设计学等为主的十几个专业。学科主要招生院校有美术学院、综合性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设计院系,师范类大学的设计院系、理工类大学的设计院系。招收研究生的除上述院校外还有艺术研究院所,如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决定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设计学也升级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并且可以分别授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这对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来说又是一次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

(三)设计艺术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建设情况

设计艺术学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开始逐步完善。截至2010年,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建设情况如下:

国家重点学科:清华大学。

博士点: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湖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苏州大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覆盖的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西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天津大学、重庆大学。

对以上院校和研究机构做一划分,它们可归纳为五大类别:

第一,专门的艺术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

第二,综合类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等。

第三,理工类大学,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

第四,师范类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

第五,研究机构,主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

四设计艺术创作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设计艺术创作展览及交流活动

为了繁荣设计艺术创作,提高工艺美术时期的设计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1960年,中央轻工业部和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组织了全国26个省(市、区)的工艺美术展览参观团,分四批来京观摩学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参观团,其中有汉、回、满、僮、苗、朝鲜、维吾尔、白族等十几个民族的代表,包括工艺美术界各级领导干部,工艺美术工作者,优秀的艺徒,工艺美术院校的讲师、教授等1014人。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领域的设计艺术创作活动及展览也非常活跃,各艺术学院与社会以及国外的设计院校、同行之间举办了不同形式的设计艺术创作交流活动、展览,以推动新时期的设计艺术创作发展。

1979年,广州美术学院邀请“香港设计家暨设计教育家代表团”来学院进行交流,香港专家带来的新鲜的设计理念、设计著作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些崭新的设计内容与当时主要依附于美术教育的设计教学内容形成巨大的反差,由广州美院迅速传播到全国范围的设计专业,进而在设计领域产生很大的震动。

198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邀请美国哥伦布美术与设计学院来院举办作品展,展示了当时较为完整的西方设计发展状况,让我国设计界扩展了设计艺术创作的视野。

1983年,无锡轻工大学(今江南大学)与国外设计院校、同行建立关系、进行交流,邀请英国皇家设计师协会顾问汤普逊来校讲学,举办了面向全国的工业设计培训班,并将这一交流合作形式继续下去,建立了良好、有效的对外交流渠道。

1999年,工艺美院代表团对越南河内工业美术大学进行友好访问,中越两校签订关于开展国际艺术设计交流的协议。协议规定两校互派教师和留学生,交换学生资料信息,共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内容。同年,日本视觉艺术设计大师胜井三雄设计作品展在中央工艺美院展厅举办。该展览共展出胜井三雄各时期设计作品100余幅,集中反映作者积极开拓、大胆尝试的创作精神和采用多种手法展示图像作品的艺术技巧。

1999年12月,韩国东亚大学总长李太一一行应邀访问中央工艺美院。访问团参观学院各系,详细了解各个专业教学情况,并观摩学生上课情况。访问期间,中韩双方就加强合作与交流问题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双方从年开始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互相交换留学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种设计创作展览和交流活动越来越丰富。如1992年,首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展出了海峡两岸设计家的平面设计作品。1996年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集中展出了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设计家的平面设计作品。这些设计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崭新的设计观念和新颖的创意及设计手法,显示了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已经朝着国际性方向发展。在深圳举办的这两次“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世纪之交时期,我国举办了两次意义重大的设计艺术创作展览。对我国设计艺术创作在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做了很好的检阅,对新世纪的艺术设计创作起了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创作史也是设计艺术创作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是艺术设计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级美术大展的范畴,这次美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江苏省的20余所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及出版单位代表集中于南京艺术学院,在江苏省美协的组织下举行了一次“九届美展艺术设计展联络会议”,江苏省美协秘书长陈世光、尹石出席了会议,对展览给予了高度重视,通报了第九届全国艺术设计展的有关情况与展品组织细则,并作了参展动员。

1999年12月31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走向21世纪艺术设计大展”,展览以环境艺术设计、传播艺术设计和产品造型与包装设计为主要内容,旨在通过展览锻炼和检阅上海年轻的艺术设计力量,展示其水平与成果,展览反映了上海艺术设计的新面貌。展览传达了这样一个意识:艺术与设计创作应尽快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这样既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我国各种设计艺术创作活动频繁,教育部、各种艺术设计专业协会和院校积极组织设计竞赛,这些竞赛和展览给我国新世纪的设计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2001年7月,由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批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二十余所著名院校支持正式设立“中国产品创新设计奖”,成为我国第一项国家级的有关产品设计方面的权威奖项,也是目前工业设计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大奖。这一产品创新设计奖的设立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从此有了自己的“奥斯卡”。

2002年由中、日、韩三国室内设计学会共同发起成立的“亚洲室内设计联合会”在我国西安召开会议。日、韩设计师组团参会,并邀请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著名室内设计师参加,与中国室内设计师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二十一世纪亚洲室内设计文化发展趋势”,涉及中、日、韩及亚洲室内设计与发展,从室内设计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分析。对21世纪初我国室内设计创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03年,北京举办了“中国北京国际设计论坛”,该论坛是“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国际设计展的重要活动之一,论坛特邀了国内外著名企业和院校的知名工业设计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现代制造业及工业设计实践,产学结合在设计教育中的作用等专题发表演讲。同年,我国还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X动力”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华耐杯”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第五届家具设计大赛,首届“东方之星”包装设计大奖赛等活动。

2005年主要的设计艺术创作展览与竞赛包括第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海峡两岸视觉设计展,北京民间手工艺品设计大赛,中国首届西部(成&渝)平面设计峰会在重庆召开,第一届“东莞杯”全国工业设计大赛等,为“坐而设计”竞赛,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北京邮电大学第二届工业设计周等。

2008年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北京奥运·全国艺术设计大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以“设计与奥林匹克”为主题,作品包括来自国际设计界的奥运海报、来自全国的奥林匹克景观雕塑、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奥运形象景观设计、北京奥支线、机场线地铁站室内设计、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信息柱设计、奥运时装与首饰设计等十项内容、数百件作品,其中多项已被使用。参展作品用设计传达了中国及世界设计师们心中的奥林匹克精神,以艺术语言传递着人文奥运的气息。

另外,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成千上万的军民进入灾区抗震救灾。中国设计院校师生积极思考,一起呼吁发起了一系列设计活动,如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举办的“为汶川而设计——救助与重建”全国公益设计大赛,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灾后重建行动,“中国家具设计大赛”专门为灾区学校设计生产家具,“中国仿真地震与灾难逃生教育全国巡展”等。

2009年,为了表达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设计师以己之所长表达了对祖国的祝福。9月19至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展览以“伟大历程·辉煌成就·美好未来”为主题,分为序展、综合展、专题展和展望四个部分,展览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工业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科教、文化、人口健康社保、开放型经济、资源环境、少数民族、国防、香港澳门和两岸关系发展、外交等方面的不平凡业绩。

2010年,在上海世界博览会举办的同时,其他设计艺术创作竞赛的活动也丰富多彩,如中国包装艺术大赛、第十届白金创意平面设计学生作品大赛、中国“西部之星”艺术设计大奖赛、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DAF“反对皮草”设计大赛等,这些艺术设计创作竞赛有力地激发了艺术设计创作的原动力,提高了我国设计的创新能力,推动了设计专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如今,各种艺术设计展览与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设计领域出现了全新的气象——跨界设计,它是基于文化、地域、专业分工的不同而展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跨越与融合状态,这主要体现在国际的设计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有明显增多,如“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展、DCGD德中当代平面设计邀请展、“东+西”大学生国际海报双年展、“收藏——中岛英树”平面设计展、TheNorthernLife“大象无形”芬兰艺术设计展等。而国内各大艺术院校毕业设计展的学术展览和交流活动也丰富多彩,这些设计创作展览活动体现了21世纪我国艺术设计创作的发展和繁荣。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重大意义的设计艺术创作

1.1949年至1979年的设计艺术创作

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设计艺术创作史上的一件大事,即我国中央工艺美院的一批工艺美术工作者参加了首都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中国十大建筑设计的室内装饰设计。由于首都十大建筑本身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准,工艺美术工作者在代表国家形象的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中,寻找设计的最佳形式。这是工艺美术家们第一次大规模同建筑师们合作,是一次高层次的设计艺术创作实践的好机会。此次设计艺术创作活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推动当时全国环境装饰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可以说北京人民大会堂等一批首都大型建筑的室内设计是一次全国性的以环境为主题进行总体设计的大规模的现代设计艺术创作实践。同时,建筑艺术家和设计艺术家通力合作,第一次综合运用现代建筑与设计艺术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手法进行整体设计,这在当时已经具有超前的意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雷圭元作为带队的教授,在这次意义深远的任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一批像奚小彭、常沙娜这样的青年设计艺术家。

1979年,中央工艺美院的张仃教授主持了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群的设计创作,可以说是中国装饰艺术运动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创作活动。这次设计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国美术界首先提出艺术形式美的独立价值,从而对深受“革命的现实主义”影响的禁锢已久的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启示,成为80年代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声和最早的启蒙事件;同时,它所传导的“公共艺术”观念,也由壁画这种形式迅速影响到全国,引起了十年“壁画热”,通过壁画这种形式对大众审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壁画家对中国传统题材的处理、对现代抽象形式的使用、对新的材料的运用,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为90年代的“公共艺术热”埋下伏笔。

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80年代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第五届理事马熊的“安酒”包装设计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迅速崛起,这件包装设计作品荣获了1985年“世界之星”奖。1984年,陈绍华的招贴设计作品《绿,来自您的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招贴画金牌奖及两项优异奖,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2.1980年至2000年的设计艺术创作

80年代中期,广州美术学院率先成立了学院所属的产业化设计公司——“集美设计中心”。集美的学术探索与设计艺术创作实践建立了一种新颖的设计模式,形成了“南派”设计艺术风格,被建设部授予甲级设计企业资质和一级施工企业资质。在80年代下半叶,这个公司推出的具有新颖的设计观念和设计风格的设计作品给当时还不太活跃的中国设计界吹入了一股清新浓郁的南风,并为设计院校办企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1992年,公司正名为“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公司”。其代表项目“东莞银城酒店的设计施工项目”荣获全国五星级酒店客房一等奖、第九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类金奖;“粤海国际花园的环境设计项目”荣获2000年全国优秀住宅社区环境金奖。9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效仿成立了设计研究所,并结合各设计专业设立了校办企业。

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以来的40年间第一次由中国承办的亚洲运动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总体设计对90年代我国设计艺术创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亚运会的吉祥物设计为中国的大熊猫,由来自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美术设计师,现国家一级美术师刘忠仁以福州熊猫馆的熊猫“巴斯”为原型设计,取名“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

1991年河南大学艺术系副院长、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肖红教授设计了澳门回归的区旗、区徽,在之前他还成功设计了香港回归的区旗、区徽。在澳门区徽的设计中,五星象征国家统一,含苞欲放的莲花是澳门居民喜爱的区花又寓意澳门将来的兴旺发展,三个花瓣表示澳门由3个岛组成。大桥、海水反映澳门的自然环境特点。在区旗的设计中,主体形象为上方呈弧形排列5个五角星,象征中国对澳门的主权;下方是由三个含苞欲放的莲花形成一个盛开的莲花,代表澳门由三部分组成,并预示着澳门的未来必将繁荣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上海金贸大厦的室内设计,其现代化的设计观念与人性化的文化蕴涵相融合,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该设计艺术创作项目荣获了200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奖”,此奖项相当于设计界的“奥斯卡”奖。

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陈绍华1992年设计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的招贴获海报银奖及评委奖,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幅招贴是此次展览的代表作之一。1996年在全国第二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他又获海报评审奖、银奖;1998年在“第十八届布鲁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的海报设计再次获大会主席奖及评委主席奖。

3.2000年至今的重大设计艺术创作

2006年,广州设计师张强设计的象征“羊城”广州的会徽设计方案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其中会徽的设计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又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并且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在吉祥物“乐羊羊”的7名设计者中,有4名主创人员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在校学生,另外3人是指导教师,他们是广州美术学院数码设计艺术系的系主任、教授陈小清及广州江通动漫产品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设计师赖晓凌。吉祥物的设计以广州市最为知名“五羊”为标志,充分体现了东道国、主办城市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

2010年,上海举办了第41界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的一系列设计艺术创作不仅将中国的设计推向世界,更是让世界的设计也进入中国,是一次中西设计创作的碰撞,让国人感受了一份设计的视觉盛宴。世博会的会徽是设计师邵宏庚设计的,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型,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吉祥物由设计师巫永坚设计,命名为“海宝”,即取“四海之宝”意,主体为蓝色“人”字造型。蓝色则表现了地球、梦想、海洋、未来、科技等元素,符合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环境景观设计是加拿大KFS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大体的概念是围绕黄浦江两岸形成一个环形绿化带。整个环形绿化带的中心是位于城市之中的一个绿地公园。以未来在现有城市框架中竖立的塔楼高度为中心,通过连体式建筑向四周成阶梯状,由高到低围绕在人工河的周围,形成一个“特别的公园”。可以说,通过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创作平台,设计已经成为探寻未来路径的创意表达与实践,是观照人文与自然和谐,开掘先进技术的先行者。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设计艺术创作史,可以看出我国艺术设计工作者不断为设计艺术创作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设计艺术创作在新世纪面临着承载了新的人文使命、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新的挑战,这将会激励我国设计艺术创作进一步发展。

五设计艺术教育

(一)设计艺术教育的历史背景

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早期的设计艺术教育主要是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早期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日本,在那一时期中国所学习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很多都是转译自日文的。在新式教育机构中,许多课程都聘用日本教员教授,国内更是有许多学者去日本留学,学习新兴的科学技术,也正是在这一向日本学习的过程中,设计所对应的“图案”教育在我国逐步确立了。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的主要学习对象由日本转向了欧洲,正值西方现代设计史上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因此,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上出现了与设计一词相对应的“工艺美术”教育。1927年,蔡元培主持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筹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提案预定国立艺术大学由绘画院、雕塑院、建筑院和工艺美术院组成。在蔡元培的提倡下,1928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就将以往的手工科目正式改为“工艺美术”课程。

在当时,即便从世界角度来看,设计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美化工业产品的外观,使新兴的机械化生产的产品在具备适应庞大生产量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外观,以此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中国的设计在具有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特征的同时,也强调着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中国引入设计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振兴民族经济,但是最终设计作为行业、职业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但它作为一个现代性的专业、学科却存在了下来,以“图案”、“工艺美术”的名称成为美术门类下的一大实用美术学科。

(二)1949年至1996年——工艺美术教育时期

1.1949年至1976年“工艺美术”教育的奠基与稳固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将旧中国分设于不同类型学校的“图案教育”、“手工艺教育”、“实用美术教育”等,统一于“工艺美术”教育名下,而且从教育体制上形成了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高等、中等与初级专业教育并举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在此形势下,新中国的高等“工艺美术”教育在早期“图案”教育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1949年起至1956年,是我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奠基时期。根据资料统计,1949年底当时全国共有各类美术学校12所,其中设有工艺美术系科的学校有北平国立艺专、杭州国立艺专、四川省立艺专,以及中南艺专、上海美专、苏州美专等。这些学校在1949年至1950年间,先后接受了人民政府的接管。其中,以北平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艺专的“工艺美术”教育最具典型。

1950年1月,我国当代美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即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在学院成立之际,首任院长徐悲鸿就对工艺美术教育事业极为重视,他接受了多位工艺美术教育家的建议,将原有的陶瓷学科与图案学科合并成立为“实用美术系”,并分设陶瓷、染织、印刷美术三科。根据资料显示,“实用美术系”在当时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图案基础、传统工艺技法、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史、陶瓷雕塑、染织工艺、染织纹样、印刷工艺、书籍装帧、插图、美术字等。这一举动奠定了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石。

1956年,代表了我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学院的系科设置是由原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染织科、陶瓷科、印刷科扩大为染织美术系、陶瓷美术系和装潢美术系。从1957年至1959年工艺美院的教育反映出来的特点,真实地体现出新中国“工艺美术”高等教育初步建立时期的基本特征,即设计教育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的要求。1958年,工艺美院又新建了室内装饰系,之后于1959年装潢设计系与室内装饰系合并为装饰工艺系,可以说在当时“工艺美术”教育已把现代设计教育所涉及的领域基本涵盖。

2.1977年至1989年“工艺美术”教育的调整与发展时期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开始,各地工艺美术院校才陆续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以这一时期中央工艺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情况为例来说明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情况。

中央工艺美院自1977年2月恢复高考制度起,就提出了各专业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1981年至1987年是工艺美院设计教育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进行了许多对外交流,并从中引进了不少设计知识。如1982年邀请美国哥伦布美术与设计学院来院举办作品展,展示了较为完整的西方设计发展的状况,引起很大轰动。学院80年代初期还派遣教师去设计发达国家诸如德国、日本进行学习。1984年9月,工业设计系正式建立,其教育就十分注重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众多学科知识的容纳,如应用物理、材料和材料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销售学、系统工程学、人机工学等学科知识被融合进该系的课程计划之中,并逐步开设“机械制图”、“设计表达”、“造型基础”、“语义学”、“设计思维”、“系统设计”等课程。

南京艺术学院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开始招生,为针对特种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环节和设计环节之上的“适应性”专业教育,南京艺术学院开设了特种工艺美术教育,并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即工艺绘画、工艺图案、工艺雕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南艺特种工艺美术教育是有特点的,是对特种工艺的一种保护和发扬,其课程结构明确为造型基础、工艺基础和专业设计三类课程,这是比较合理的配置。

1979年,广州美术学院在恢复高考后首次邀请“香港设计家暨设计教育家代表团”来学院进行交流,香港专家带来的新鲜的设计理念、设计著作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其中有关设计基础教学的平面、立体、色彩等“三大构成”与设计史研究方面的著作《设计运动一百年》。这些崭新的设计内容与当时主要依附于美术教育的设计教学内容形成巨大的反差,由广州美院迅速传播到全国范围的设计专业,进而在设计教育领域产生很大的震动。特别是“三大构成”教学,其后在各大美术院校展开巡回教学演示,引发了一股学习、推广“构成”教学的热潮。

1982年,“全国首次高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工艺美术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着重讨论了工艺美术教育的特点,工艺美术各专业设计课程的内容和任务;工艺美术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要求,与专业设计课程的关系;工艺美术专业共同课、理论课应开设的科目。在座谈会上发表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纪要》提出工艺美术专业的培养口标,确立为:“应该是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人才和工艺美术专业师资。……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专业进行调整,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开设新的专业,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任务,确定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设课结构。”[※注]这次会议开启了我国工艺美术教育问题探讨的新局面。从会议所涉及的教育问题来看,可以说几乎覆盖了当时我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大部分问题,并在课程设置上达成基本共识。

8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全国许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和综合大学先后建立了设计系,开设了工业产品设计、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系科。在工科院校中,无锡轻工大学(今江南大学)与湖南大学是最早开办设计艺术专业的。

无锡轻工大学80年代初期就开始派遣教师赴日本、德国、英国研修设计,将发达国家的设计前沿研究内容引进国内,产生很大影响。该校与国外设计院校建立关系并进行交流,如1983年邀请英国皇家设计师协会顾问汤普逊来校讲学,举办了面向全国的工业设计培训班,建立了良好、有效的对外交流渠道。1983年该校率先开设“工业设计史”、“设计概论”、“人体工学”等一系列新课程,1986年工业设计系进行“理工类”生源的招生,增设了应用数学、应用物理、机电基础、概率统计、画法几何、阴影与透视、设计制图、材料力学、工艺加工、金工实习等一系列的工程知识类课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工科设计专业的研究特色。

湖南大学1984年开办工业设计专业,在此之前1982年曾邀请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设计专家两次来校举办全国工业设计研究班,系统传播西方现代设计体系。1983年,学校开始派出多名教师去国外进行考察与学习,逐渐建立起了富于工科特色的设计专业,其主要研究方向如以赵江洪为代表的人机工程学研究、以何人可为代表的工业设计史研究,他们都广泛引进国外设计知识加以整理、阐发,并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该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80年代末期,像上述这样的院校已经达数十所,为9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和设计教育师资力量。

3.90年代初至1996年的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快速发展态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9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业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为主干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这对全国艺术设计教育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另外,该学院最先在我国招收工业设计学科的硕士和艺术设计学学科的博士。其他如无锡轻工业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都在原来设计系的基础上建立了设计学院。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艺术院校、工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和综合大学也纷纷开办设计系科。而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夜大、自学考试形式的社会化艺术设计教育也蓬勃兴起。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了提高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的水平,美术院校和工科院校设计专业进行了多次“教改”实践,在课程设置上不断增设新的课程,充分体现新兴学科的特点。中央工艺美院在1992年4月出台的教学大纲中还提出了将所有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方法课程和设计课程三大部分,这样一个课程设置的结构,是我国这一时期设计教育较具典型意义的“多元形式”的体现。

1995年12月,我国工艺美术教育迈向新世纪的一件大事——“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设计艺术学科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和同济大学的12位学科带头人在大会交流上作了主题性发言,探讨了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学科发展、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以及中国高等设计教育如何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等问题,同时展示了各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和科研成果。这次会议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艺美术教育总结回顾与研讨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事业和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在新时期量变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传统的“工艺美术”正以崭新的更为广泛的“设计艺术”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其影响不仅限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一直辐射到国内外贸易与企业生产,社会、社区文化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工艺美术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至90年代末期为止,全国中、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普及率较之80年代已经有了数倍的增长,在设计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是这些年来设计教育取得较快发展的证明。

综上所述,1949年至1996年这一时期我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育发展逐步成熟,其的状况及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在早期图案教育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出富有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即形成由基础、专业到教学实习的比较完整的教学模式,使工艺美术教育步入符合学科教育的轨迹;

二是专业教育出现门类细化,形成与产、供、销一体化密切配合的教育模式,突出了专业对口的技能培养,突出了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

三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工艺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尤其是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技艺或文科类别的课程设置,纳入一些工科的课程,促使了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设计教育的进一步转化。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教育始终处在多变和探索的发展过程,所经历的变化不定的教育历程,必然会给教育带来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需要在以后的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过程逐步去发现和解决。

(三)1997年至今——设计艺术教育时期

1997年,中国设计艺术教育迈向现代学科体系的一次飞跃的事件,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原1990年目录中的工艺美术学、工艺美术设计(含:陶瓷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设计、书籍装帧、服装设计、装饰绘画、装饰雕塑、金属工艺、漆工艺)、环境艺术、工业造型艺术等的学科被合并成了“设计艺术学”学科。与之相对应,本科招生的名称冠以“艺术设计”。该目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工艺美术”教育,由此转入“设计艺术”教育的全新发展阶段。同时也凸显了“设计艺术”这一学科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的任务:即从理论的高度解决设计艺术教育的问题、实践的问题,并推动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大批设计类院校开展了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实践活动。比如,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2003年推出的教改方案中,就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题选择、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估等几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其主要措施有:一是以解决不同知识点为目标重新调整课程结构;二是为实现学科交叉的目标,设置专门教学模块;三是以解决综合性问题为方向,设计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课题;四是由具有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课题教学团队,共同有序、分阶段地实施教学;五是改变以往偏重于设计结果的课程评估方法,更加重视对设计过程中所展现的综合素质的考察。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意产业的兴起,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国的设计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面对这样的战略机遇,中国设计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任,设计教育如何融入世界,引领时代的发展步伐,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培育创新型设计人才,成为当前中国设计教育需深入研讨的课题。

2008年,自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了30年的艺术设计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成果,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人类生活对于艺术设计日益重视,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同年,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改革开放30年的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艺术设计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设计艺术教育家梁梅认为,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设计教育应从学习国外教育模式的阶段,转向提倡我们自己的设计教育特色的阶段。

与此同时,国内的学术单位吸收多年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既符合时代潮流又适应国情的艺术设计教学之路,让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代、科技发展同步,与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接轨,这表现在2009年我国又有四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加入“国际艺术、设计和媒体院校联盟”,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和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所。此前,我国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已经加入该联盟。

六焦点问题

(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的设计艺术代表性理论

1.张道一的“造物艺术论”

张道一是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工艺文化论最重要的提倡者之一,他所提倡的“造物艺术论”是工艺文化论的核心理论。

1989年,他出版了论文集《造物的艺术论》,从理论的高度阐释了对设计与人的造物活动的理解,其理论的核心是“工艺文化本元论”。在他的理论中,“文化”即一般意义上的含义:泛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等在内的精神文明,这样的文化当然是历史性的、地域性的,它重视本土传统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是由艺术所赋予的。在张道一看来,“本元文化”不仅包含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同时“本元文化”还作为连接这两种文化存在下来,这样一个连接的文化他也称之为“造物文化”,在现代的学科体系对应中,也即是“工艺美术”。他表述为:“工艺文化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历史发展的序列告诉我们,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是从实用开始的,在实用中逐渐发展了审美。当社会分工逐渐细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自独立之后,工艺文化并没有解体,一直延续至今,因而它带有综合性和本体性。……通常所说的两种文化论,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很不全面的。事实上,人类创造的文化,首先是兼有物质和精神而不可分离的‘本元文化’,这就是工艺美术。”[※注]

可以说,“工艺文化本元论”从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指明了工艺美术的本质,阐释了工艺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连接了传统手工艺生产条件下的设计与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的设计,为工艺美术理论的研究开创了具有文化学、历史学含义的广阔视野。

2.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德国访学回来的柳冠中总结自己多年的设计学习与思考,提出了“设计文化论”,就是对设计的“文化”的阐释,这在当时所造成的震撼是非常大的,“设计文化论”成了我国工业设计的核心理论。其文化的含义包括文明、工业体制、生存方式等广泛的领域,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又包含了一种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思维能力。它既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一种方法。

柳冠中关于这些观点的论文都收集1996年出版的《苹果集:设计文化论》一书中。他的“设计文化论”主要内容即是:“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合理的使用(生存)方式”,是“工业时代的方法论”。设计的“文化”具有多重含义,其内含是宽广的,既包括纯粹的精神因素的美感、思维观念,也包括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混合的方法论、制度体系及文明。其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对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行统筹与协调的思维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投射。因此,设计的文化意义就包含了它的“方法论”意义。可以看出,他的设计“文化论”指向哲学意味深远的“创造合理的生存方式”,以“人”为目的,贯彻了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对各种关系限定下的“合理的生存方式”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化了对设计的本质的认识。他的“方法论”为设计过程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框架;为设计提供了一个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即提供了一系列评价标准、操作程序,把诸如“功能决定形式”、“设计以人为本”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定性化了,这在设计理论上、实践上、教学上均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二)90年代以后期有影响力的系列设计“概论”

90年代后期,随着“设计艺术”成为正式的学科名称,各种设计“概论”纷纷出现,其中,就其理论的深度、高度以及价值取向上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砚祖的《工艺美术概论》[※注]、柳冠中的《工业设计学概论》[※注]、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注]。这些“概论”对设计理论研究、设计教育、学科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李砚祖的《工艺美术概论》

《工艺美术概论》是90年代初李砚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撰写的,这部概论填补了当时国内该领域教学与教材两项空白,并成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概论沿用了张道一“造物”的概念与“工艺文化本元论”的历史观,系统地阐述了工艺美术的历史、范畴,工艺美术与科学技术、艺术的关系,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工艺美术的美学、经济学、文化学意义等。

李砚祖在这本概论中虽然以“工艺美术”为题,但作者始终强调的却是艺术类型的设计,即“造物艺术”,也就是设计。“工艺美术”一词被使用仅仅是因为它是指称学科的专有名词。作者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在这本书中作者使用的多为“造物”、“工艺”、“设计”等词。此书中将工艺美术划分为六个范畴,即传统手工艺、现代手工艺、工业艺术设计、装潢美术设计、民间工艺、宗教工艺。其中“工业艺术设计”指的就是“工业设计”。传统的、现代的、手工的、机械的,诸种设计形态均被纳入工艺美术的框架中。在“造物艺术”由传统手工工艺到现代设计的历史承续关系中,他追寻了“艺术—实用艺术—设计”的历史脉络,阐释了传统手工工艺美术的“工艺”、“装饰”等特征在现代设计思潮中的“再发现”及其意义。他对工艺美术传统视野中的材料、技术、工艺、装饰等元素进行了本质性的阐述。对工业设计所强调的设计的材料技术基础、社会经济基础以及设计的“合理方式”、“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等说法,都被他吸收入书中,并尽可能援引国外的第一手资料,追溯其理论源头。

2.柳冠中的《工业设计学概论》

柳冠中的《工业设计学概论》将作者此前散见于多篇论文中的关于设计本质、设计教育的观点重新整合和系统整合,构成了以追求“合理的生存方式”为中心的完整理论体系。

《工业设计学概论》从一个学科的角度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在此书中设计的“文化论”表述得更为完善,并且作者为设计的文化引入了“人为事物”这一概念,从“第二自然”的角度来认识设计创造人类文明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的重大发展就是“方法论”的发展。柳冠中认为,设计的“文化论”已经指向了“方法论”,“文化”不仅仅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积淀的陈述,它更主要的是对“关系”的认识、协调、规划的能力。此书重视的是“工业设计”学科的教育与理论研究,系统论的方法论必然成为它的主要研究目标。

《工业设计学概论》对系统论的方法论阐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以产品为中心展开的工业设计的整体系统的认识;一是对系统的内在功能、原则的认识。除了上述对设计系统的讨论之外,《工业设计学概论》还讨论了“现实”的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与职责、公司管理模式中的工业设计应用等问题。这些讨论的篇幅都较少,并且都是以“创造合理的使用方式”为最终目标的。

3.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

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是作者此前散见于多篇论文(主要收录于《设计目标论》)中的关于设计本质、设计教育、设计实践的观点,主要围绕着“设计作为一种‘创意’行为”这一观点展开了完整的理论表述。

这本概论主要是对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设计的多重特征,包括艺术特征、科技特征、经济特征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同时还总结了中国和西方设计的源流,讲述了设计的类型主要包括视觉创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另外此书对设计师的历史演变和知识技能要求,设计师的类型和设计师的社会职责,以及设计的批评对象及批评者,设计批评的标准、方式、理论进行了论述。

(三)2000年以后的设计艺术重要理论——设计事理学

进入21世纪以来,设计艺术发展的又一重要理论——“设计事理学”,它是人为事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于研究人为事物系统中“外在因素”对系统目标的限定,即寻求各种关系制约下的“合理生存方式”。“设计事理学”是柳冠中设计理论的总结,是他关于设计的“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2000年,柳冠中在《美术观察》一、二期上发表的《“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设计学”》与《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这两篇论文结合了他之前设计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对“人为事物”作了全面、系统地描述。“人为事物”体系的完善标志着柳冠中的设计理论达到了新的高度,设计的本质在哲学、文化、科学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深入地发掘。“人为事物”体系为设计的研究、实践、教育都提供了科学的范畴与方法。从“人为事物”中发展出来的“设计事理学”不重视以数学为工具的自然科学研究方式,它更倾向于从哲学、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各种关系限定下的人的行为与意义系统,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柳冠中最早提到“事理学”的论文是2002年的《汉字字体演进规律及“事理学”》,其后又有2004年的论文《从五行说看中国古代设计研究》与《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创造方法论——事理学》。2006年柳冠中出版了著作《事理学论纲》,将“设计事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地总结,这是他之前的设计“文化论”与“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的设计理论最本质的内容。可以说,“设计事理学”是探求设计“外部因素”的方法论体系,是人为事物科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观念将“设计”视作一门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和方法论,这无疑是对工业时代以来的设计从理论到方法的一场革命。

总的来说,柳冠中将设计艺术学提到“事理学”的高度,从根本上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组资源,重组知识结构,以求人类生存方式更趋健康与合理,从这一点来看“设计事理学”的提出是21世纪设计艺术理论的重大发展。

THE END
1.Ai艺术字体在线生成艺术字转换器字体转换器叶根卡通恶魔尾巴美呗嘿嘿体庞门正道细线体铁蒺藜体淘淘字体汉仪彩蝶体简汉仪海纹体华康金文字体腾祥相思简下雨了哦足球宝贝甲骨文字体哥特式字体海星田螺听不到啊圆圆字体我初恋了西良文字落落汤圆迷你双线秋生书法虾皮铭记站酷快乐叶根友行国祥手写立夏手写玉米胖爷兮妞良品新蒂金钟新蒂绿豆锐字云字根友微影五四萌歌https://www.yishuzi.cn/
2.字体设计艺术设计专题模板字体设计艺术设计图片素材下载我图网字体设计艺术设计专题为您整理了294178个原创高质量字体设计艺术设计图片素材供您在线下载,PSD/JPG/PNG格式字体设计艺术设计模板下载、高清字体设计艺术设计图片大全等,下载图片素材就上我图网。https://so.ooopic.com/sousuo/6296975/
3.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艺术字转换器字体转换器免费书法字体设计找字体网最初是为了黑板报字体参考而创造,现在找字体网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世界最流行的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工具网站,提供了字体识别.pop字体转换器.英文字体.手机字体大小怎么调.毛笔字体.手写字体.正楷字体.楷书字体,找字体网作为互联网第一款字体转换器一直忠诚且稳定免费https://www.qt86.com/
4.在线字体转换器百花物语优设标题圆优设标题黑漫语手写体新华墨竹手绘海报创意动漫文字设计鹅卵石体二字元心游pop手绘心游手绘艺术体棒棒糖创意字体男友隶爆棚美术字汉仪超级战甲汉仪铸字卡酷卡通体海派腔调明姿优雅字心坊梦幻哥特体字心坊童年体造字工房启黑体造字工房昔风体造字工房朴月体字心坊童梦奇缘潮字社时光寓意创作汉仪晓波设计花http://www.akuziti.com/
5.字体下载求字体网提供上传图片找字体、字体实时预览、字体下载、字体版权检测、字体补齐等服务,本网站可识别中文、英文、日韩、书法等多种字体。只要上传图片或输入字体名称,就可以帮您找字体。http://qiuziti.com/
6.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艺术字转换器我们为您提供最全的字体转换器在线转换、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和字体下载,包括书法字体在线转换、毛笔字在线生成器,更有草书字体、篆体字、行书字体、POP字体转换器等中文和英文字体。http://www.ziti66.com/
7.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彩色艺术字转换器艺术字网 急切网 真笔网 网名设计 一笔签名设计 连笔公文签名 英文连笔签名 英文艺术字体 花体艺术字体 炫彩艺术字体 超个性花鸟字 连笔签名 LOGO设计 红黄蓝绿紫 卵石艺术字 超大艺术字 藏头诗生成 用名字写诗 工具 签名 头像 字体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 彩色艺术字转换器http://www.yishuzi.com/ziti2.php
8.美术字美术字提供在线平面设计,艺术字体在线转换,艺术字在线生成,字体描边,字体特效,字体投影,字体立体效果,字体加粗,字体渐变,字体倾斜,字体特效,字体填充,banner图设计、 美术字简介: 美术字 – 艺术字体在线转换器、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它是一个提供在线平面设计,艺术字体在线转换,艺术字在线生成,字体描边,字体特效,字https://pidoutv.com/sites/11282.html
9.3d三维立体字体设计制作在线定制海报美术字商标logo软件昆明3d三维立体字体设计制作在线定制海报美术字商标logo软件 昆明,昆明设计联盟商城网价:20.00,昆明设计联盟商城网掌柜:telone2009,http://kunming.witcp.com/shop/c196348052/td19a6a89b5b.html
10.美术字设计黄引齐字库官网是4aqq.com旗下中文字库开发平台https://www.4aqq.com/
11.艺术字体在线转换器艺术字体在线生成美术字提供在线平面设计,艺术字体在线转换,艺术字在线生成,字体描边,字体特效,字体投影,字体立体效果,字体加粗,字体渐变,字体倾斜,字体特效,字体填充,banner图设计、广告店招在线设计!http://meishuzi.cn/
12.美术字体转换器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点击生成美术字 今日推荐:在线手写--偏旁部首设计 优设鲨鱼菲特健康体 查看生成 胡晓波真帅体 查看生成 阿里健康体2.0 查看生成 抖音美好体 查看生成 仓耳非白 查看生成 联想小新潮酷体 查看生成 优设标题圆 查看生成 白无常可可体 查看生成 三极力量体 https://meishuzi.com/
13.立体字在线制作图怪兽立体字在线制作专题为您精选立体字在线制作模板,包含立体字在线制作的图片素材等可根据您的需求选择,不同图片尺寸进行在线替换文字制作,即可一键生成一张正版可商用模板图片免费下载。https://818ps.com/shejiimg/29815-5.html
14.师日常设计作品中会用到各种字体提供服务,本站支持在线字体字库网,字体大全,字体下载,字体预览,字体转换,艺术字体,免费字体,字体打包,美术字,手写字体 简介(Description) 225个字符 (一般不超过200字符) 字库网收录各种免费字体下载和商业字体库的网站,为设计师日常设计作品中会用到各种字体提供服务,本站支持在线字体预览生成下载和字体厂商帐号注册上传原创字体 http://enviidl.com/tools/seo-lookup/www.zku.net
15.《字体设计》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2174936 所属分类:图书>艺术>书法/篆刻>美术字 本商品暂无详情。 价格说明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银铃铛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为参考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或该商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73204750.html
16.在线考试广告设计师300题292、标志设计趋势:越少越好,少一点美术字,少一点PS处理,少一些矫揉造作的雕琢。 正确错误 293、标志就是一种商标。 正确错误 294、企业的BI系统的策划与设计,是以MI系统为基础和原动力。 正确错误 295、VI的标准制图法有:方格标示法或几何标示.界定标志的实际应用尺寸规范.标志修正形的设计规定.基本要素符合组https://www.wjx.cn/xz/257678581.aspx
17.《InDesignCC设计与排版实用教程》小说在线阅读本书以软件操作为主,兼顾书刊设计和排版规范、印刷要求,并且包含了电子书的制作知识;示例典型、全面,技巧实用;内容分为基本、通用、高端3个层次,便于读者分清轻重缓急,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附录中列有图书和杂志的设计参数、字体样式、操作速查表、正则表达式等,便于读者查询和选用。本书适合作为美术编辑、排版设计https://www.qdmm.com/book/1023381014/
18.如何在线生成字体图片?怎样进行艺术字体设计?服务端生成字体图片这里不说色彩、形状、空间感等等需要有很多设计经验的东西,如果你此刻正在为如何设计字体而发愁,那么接下来推荐的这款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https://www.yasuotu.com/zt)肯定能帮到你,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如何在线生成字体图片吧。 1、打开压缩图网站,选择字体功能。https://blog.csdn.net/woo85049/article/details/107821934
19.找字网美术手绘 儿童字体 涂鸦字体 哥特字体 印刷字体 更多 风格 力量 圆润 优雅 豪放 奇特 粗细 特粗 粗体 细体 特细 字型 手写手绘 创意设计 印刷字体 格式 .TTF .OTF .TTC 平台 适用电脑 适用手机 地区 中国大陆 中国港澳台 中国西藏 老挝 越南 泰国 缅甸 蒙古 日本 韩国 更多 重要提示:本站提供的字体除标注https://www.zhaozi.cn/
20.防火安全教案(20篇)3、黑板上用彩色粉笔书写“珍惜生命 安全第一”八个美术字。 一 谈话引入: 红彤彤,一大蓬,见风它就逞凶狂, 无嘴能吃天下物,单怕雨水不怕风。 (打一自然现象) 师生开展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谜底:火) 师导言: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可是如果利用不好,它会将我们所拥https://www.wenshubang.com/jiaoan/2763510.html
21.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校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设计 1-4课时:让学生了解POP;5-12课时:讲解字体几变形字体,并让学生动手练习;13-19课时:讲解POP插图几版式,并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校园海报及商业海报;20-24课时:实践手绘POP的制作流程。期末实践,对校园海报的革新。 教材选用 学生应具备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对美术字及插图绘画有很大的兴趣的高中一、https://www.360docs.net/doc/dc4a09505a8102d276a22f95.html
22.小学六年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精选15篇)1、黑板上书写“保护自己幸福大家”几个美术字。 2、确定学生为男女主持各一人。 3、准备10道测试交通规则的抢答题目。 4、确定六位学生排练小品《踢球》。 5、学生自制安全宣传卡。 6、准备好相关的课件。 班会过程: 一、以逼真的画面,真实的讲述,真切的告诫,让学生深深懂得保护自己,就是幸福大家。 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an/132911.html
23.字体推荐丨儿童节字体合集,一秒变炫酷00后~字体设计师 刘殿儒 字体风格 方正字汇-童趣体是一款充满童趣的手写体,线条简单,字形可爱,部件排列打破常规,透着年幼的单纯稚气,让人觉得轻松愉悦。 字库编码 字体设计师 汪文 字体风格 方正趣宋的创意源自民国时期的四个手写美术字。这款字的起笔和收笔处圆润丰满,笔锋加入小尖角,与纤细的横笔画呼应,并与其他粗https://www.163.com/dy/article/EGH9MNE9053862DE.html
24.书法字体转换器在线转换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设计宋体字体在线转换生成 南构劲实手宋,南构烟波宋等都是宋体。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https://www.zitijia.com/build/9
25.字库网在线字体大全字体下载商业授权标签:综合其他门户网站免费字体字体下载字体大全字体打包字体转换字体预览字库网手写字体美术字艺术字体 链接直达手机查看 字库网收录各种免费字体下载和商业字体库的网站,为设计师日常设计作品中会用到各种字体提供服务,本站支持在线字体预览生成下载和字体厂商帐号注册上传原创字体 https://www.baobaocun.com/thread-680718-1-1.html
26.艺术字体转换器在线转换艺术字体转换器在线转换器(Yishuzi.org)提供海量字体图片免费在线设计和制作生成,包括了艺术字体、草书、行书、隶书、篆书、钢笔字、毛笔字、POP字体、英文字体、数字字体等百种好看艺术字体类别和数万个字体的在线图片生成,帮助您用更好字体来设计图片和宣传海报。http://www.yishuzi.org/
27.华图在线题库国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歌朗诵会,创造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掌指挥,练弹琴,夏天在小小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https://v.huatu.com/tiku/searchquestion?keyword=%E8%8D%B7%E8%8A%B1%E5%AF%B9%E4%BA%8E
28.剪纸艺术字生成器在线手工剪纸图片大全简单'剪纸两字'用美术字怎么写 剪纸的剪法字体剪纸的剪法大全-幸福起航 艺术字《剪窗花》我的抖音生活日记 过年剪纸分享照片 - 抖音 迎新年字体窗花剪纸 剪纸民间艺术艺术字 剪纸生成器app 关键词 中秋节剪纸艺术字字体设计灯笼 剪纸艺术字素材 红纸窗花24款剪纸字体设计 民间艺术25款剪纸字体设计 剪纸艺术字体设计 https://www.puchedu.cn/jianzhi/2dd283c1ceffc083.html
29.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花体字体在线设计艺术字转换器急切网花体字体在线设计:艺术字体在线生成器! Sign Generator精选各类带有素材、花色点缀的艺术字体,完全免费的为您在线生成转换! 生成PNG格式的透明背景的英文艺术签名图片 可以直接使用在WORD文档中。插入英文签名图片后,在英文签名图片上面右键单击,选择“设置图片格式”、“版式”,选“衬于文字下面” 或者 “浮于文字上面”http://jiqie.zhenbi.com/a/m35.htm
30.宋体字体转换器宋体字体在线编辑生成器7、图片下载: 当您设计好了字体之后,可以直接点击字效展示框右下角的【下载图片】来下载您最终想要的艺术字。 昊霖设计-字体转换在线生成器 艺术字转换在线生成器是加快设计效率的产品,全部采用正版商用字体,直接点击字效生成艺术字文件,适用多种用字场景,欢迎使用!https://www.shdnmy.com/fontss/songt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