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汉字的发展已突破传统的纸质载体,走向与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环境艺术、服装设计等多元载体相交融的新时代。不同造型的字体在不同语境之中的运用,都能碰撞出不同的视觉反应,或清新、或肃穆、或理性、或活泼,这都是字体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和意境。字体设计师以自我的艺术表达和对文字的设计理解,创作出具有特定服务对象的字体。曾经鲜少有学者问津的“字体设计”,现在已发展出丰富的中文字库。特别是今天网络的时代,汉字的字体设计走向了产业化和数字化,汉字已经从单纯的纸媒转向屏幕媒体的数字化阶段,中文字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赋予了中文字库设计无限创意,现在除了专业字体设计师的研发,“明星手写体”(如方正开发的明星导演徐静蕾的“静蕾”体)也为字库设计开发出新的途径并受到广泛的使用,甚至人工智能已经介入字库设计领域,将字库设计工作的时长大大缩短。
在字体设计领域,湖南师范大学的李少波可谓集大成者。在设计实践中,其“方正俊黑体”项目字体设计,展现出简洁现代、新颖独特的视觉风格。在理论探索中,考究“中文黑体字”“大众美术字”在时代发展中的流变、“教科书专用字体”的现状,从而丰富字体设计理论研究价值。除了潜心于字体设计的研究,在设计教育方面,李少波更是对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倾注了不少精力。对于国内教育现状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并提出适宜学院发展的教育方针,更是通过系列活动推动学院逐步走向国际化。学识精深,与时俱进,李少波可谓是湖湘设计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图1李少波(1972~)
李少波(1972~,图1),籍贯湖南桂东,1994年(22岁)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任职两年后,他意识到只有丰富的设计实践才能更好地支撑他进行设计教学。于是他前往当时的设计前沿之都——深圳,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在设计公司里取得了一定成就后,他却没有留任,而是心系学校和教学,于1999年(27岁)回到课堂并任湖南师大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2003-2004年(31岁-32岁),他成为国家公派丹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课程教师,并加入五角创始人平面设计大师麦文·科兰斯基注1(MervynKurlansky,1936~)工作室,担任其助手。2005年(33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学习,师从王敏教授,展开其博士课题研究并兼任平面设计专业教师,2008年(36岁)获得博士学位。李少波现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文字设计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字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方正字库和华文字库设计顾问、湖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常委委员。2011年,湖南省文联授予其“湖南十大创意设计人物”称号。
在科研方面,李少波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汉字字体设计演进研究》、教育部课题《中国教科书专用字体研究与设计》以及《字之城——中国城市文字字体研究》等纵向课题。在设计实践方面,主持中国国家大剧院形象空间导视系统设计、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企业整体形象系统设计、海南博鳌国际旅游论坛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中国邮政2012邮品设计、方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项目《新黑体字库研发》等众多大型项目。李少波作品曾荣获中国设计艺术大展全场大奖、日本森泽国际字体设计评审委员奖、奥运会青岛帆船竞赛海报银奖、北京国际商标双年展评审奖、世界设计大会中国设计工作坊成就奖等60余项国内外专业奖励,[1]李少波领衔设计的湖南彩车获得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服务保障和群众游行指挥部颁授的“华美奖”。其作品被多家海内外博物馆收藏,成绩斐然。
李少波从中学时代获得第一个书法专业奖项,到大学时代对设计产生兴趣并逐渐入门,字体设计对于他似乎便有着莫名的磁场,吸引他不断地探索、挖掘字体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推动字体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李少波在设计实践中,主持了方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的项目《新黑体字库研发》《字之城———中国城市文字字体研究》等,设计了“方正俊黑系列”字体。在理论研究上亦是笔耕不辍,对“黑体字”钻坚研微并开创了中国“教科书字体”的研究先河,结出了艺术理论的硕果。在设计教育方面,他对当下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一语中的,并提出了“全面式”“分段式”“开放式”的教育方针,尤其重视“国际化”对于设计教育的影响。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大约在4000年之前,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早期汉字是先祖们通过观物取象,逐渐提炼、总结并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象形文字体系,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近2600年。[2]汉字以象形甲骨文为基础,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3]等字体的不断修改、进化,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各种汉字形态。汉字属于象形文字系统,象形文字不是汉民族特有的创造,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很多民族都放弃了象形文字改用了拼音文字,汉字变成了至今还在沿用的极少数的象形文字系统,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4]由于汉字独特的“象形”特性,使得汉字的字体设计与字库建设尤为复杂且重要。具有中文意境的散文或诗歌,适合隽永清秀的宋体;富含理性或吸人眼球的标题,适合横竖等粗的黑体。每一种字体都具有其自身的基调和文化氛围,如何创建一个规范的字库系统并自然地传达其对应的文字内容,是考验一个设计师对汉字构形关系的掌控程度以及设计师个人审美素养的体现。
图3方正俊黑体
在中央美术学院师从王敏教授学习期间,李少波也深受其导师的影响,他在博士期间开始为国家大剧院设计专用黑体字,经过五年多的调整和深化之后,原初的创意最终演化成为包含粗、中、细、纤等6种字体的俊黑系列(图3),并于2014年由方正字库全面推向市场。[5]李少波的“方正俊黑体”在视觉特性上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字体的结构上,其字瘦长,“方正俊黑体”在字形的上下结构整体呈矩形走势,并以左右完全对称的手法来处理字形对称的文字,如“山”“八”“古”等字,而字形复杂、不能左右对称的文字也尽量呈对称和谐的状态。第二,在字体的粗细处理上,“方正俊黑体”打破了传统黑体字的粗壮笔画印象,而是也可以笔画纤长,既具有中国古典的柔丽婉约之风,又不失黑体字的清新知性之时尚。第三,在字体的黑白空间布局上,“方正俊黑体”的纤细笔画使得文字所占空间少,留白多。以少许胜繁复,虚实相生,在字体视觉意境的传达上达到了形意相同的奥妙。第四,在字体的视觉重心上,“方正俊黑体”呈现垂直的基本结构,笔画弧度、笔画距离都显得略有节制感,在视觉上呈现出稳定的特征。
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字一乾坤”,字体所蕴含的文化情感、语言形式近乎于无穷无尽。“方正俊黑体”可以总结为适读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虽然“方正俊黑体”没有书法笔画的挥毫之感,但笔画的起承转合尽显整洁、简约,其强烈的构成几何感不仅展现出“适读”的优势性,同时也能够将视觉信息清晰传达。另一方面,“方正俊黑体”笔画的远近距离、结构转承、视觉灰度上都给观者以平静和秩序之感,字体的设计上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和空灵的哲学意蕴。正是基于上述功能性与美感性的相得益彰,使得“方正俊黑体”在字体设计中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日常性(图4)。
图4“方正俊黑体”视觉应用
20世纪早期的中国受到外来文化传入的冲击,在文艺创作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少波通过对中国20世纪早期的文化和历史研究,进而展开字体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演化的。在《从上海到延安:大众美术洗礼下的字体演变》论文中探求艺术与文化、历史和教育背景之间的关系,揭示字体在文化传播及商业价值之外所蓄含的深刻政治意蕴。[7](P.124)以20世纪早期的上海和30年代末的延安为研究对象,由于当时现代工业产品的大量涌现,上海美术字由传统式样的装饰字体转变为几何特征的新字体(图5)。而长征时期的延安,由于大批城市知识分子带入新奇的字体风格,使得延安传统的书写刻画字体转为具有西方审美风格的黑体美术字(图6)。从以上两个城市的字体演变中表明,新的社会现实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艺术形式。[7](P.125)以上对于“中国黑体字”“二十世纪早期的美术字”研究不仅翔实了中文字体的发展史,更是为文字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图61940年晋察冀边区工农妇救会二周年纪念
李少波对于教科书专用字体的研究也颇有深度,研究初期,李少波在《教科书专用字体设计研究的几个向度》这篇论文中提出少儿汉字必须区别“习字教学”和“书法教学”的特征,明确“字体的工具化”这一目的,由字体的形式向功能转化,突出“以少儿为中心”的原则,从而结合少儿视觉认知的科学角度、心理认知角度等设计出兼备美与实用的教科书字体。在《再议教科书专用字体设计》论文中,李少波提出新的观点即“汉字传统书法在教科书字体中的过度使用将成为儿童习字的掣肘”,在教科书字体使用中过度提倡书法,而忽视少儿对于传统书法的接受度,这将违背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发展规律。中国教科书专用字体设计核心应“以少儿为本”、并产生科学和美学的交融,针对使用群体的需求以及文化教育目标进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
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说明与诠释,从而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中文字体经历了不同时代,绵延不绝地发展出现如今的字体盛况。随着多媒体数字化的推进,中文字体也将随之变化,如何将具有人文思想的精髓和智慧融入汉字的设计中是每个时代的字体设计师都会面临的课题。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字体发展演变,李少波对黑体字、教科书字体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字体设计的变化规律,可以为当代中文字体设计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李少波敏感洞悉当前的设计教育形式和现状,并施以学生“全面式”“分段式”的教育方针。他重视国际化交流,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并通过国际工作坊、国际化课程等方式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审美思辨能力,将国外优秀资源“引进来”的同时,更是将学院“走出去”,达到“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他认为设计师最重要的就要有视野,这也是设计教育的重心所在。[10]
随着数字技术在字体设计上的应用,使得字体设计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除了其功能性的传达信息,其视觉上也具有强烈表现力。字体设计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对字体设计师的要求也更为全面,除了对字形的掌控,在理论基础、文化情感、视觉表现上都有更高的需求。李少波近年来在平面海报、品牌形象、包装设计、当代艺术等领域均有所建树,其中以字体设计领域硕果最为突显。在对字体的设计实践方面,李少波通过对字体内涵的深入,进一步地探索对于字体设计的个人表现途径和设计创新,他设计的“方正俊黑体”打破传统黑体字,其笔画严谨,字体中的“横竖撇捺”刚柔并存、风格前卫,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字体设计典范。在对字体的理论研究方面,他以社会学的视角,综合时代背景、文化、实用需求等方面丰富字体理论研究的意义或提出字体改进方面的真知灼见,并站在前人的创作上,洞见字体的演变,完成理论的阐释。
李少波以“进行时”的状态坚持推动中国汉字字体设计的进步,以匠人般的精神研究鲜为人知的理论,为当下汉字字体设计这个冷门的研究领域增添了几笔浓墨重彩。在设计教育的办学方向上,精准定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发展模式,以“全面式”“分段式”的教育方针务实规划学院发展,“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引领学院放眼世界,推动了学院的中西艺术交流沟通。弦歌不绝的岳麓山下,李少波将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继续开拓奋进,进一步建设特色鲜明的艺术高地。
注释注1:麦文·科兰斯基是五角设计公司的成员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平面设计大师。他的设计内容广泛,从招贴到书籍,从标志到包装,从文化到商业,涉及众多领域。
作者黄芷隽黄艳丽(1.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1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简介1.黄芷隽(1997~),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研究。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苑,410006。TEL:17891040169。2.黄艳丽(1979~),男,吉林双辽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于2013~2014年留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现为《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中式家具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设协设计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照明学会常务理事。现主要从事家具家居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创新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