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实施乡村振兴务必要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动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提升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以及产业。乡村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是根植乡土所酿生的共性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近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共闽侯县委员会、闽侯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福建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实践营活动正在进行中,活动通过线上讲座、作品推选、项目优化、推介等环节,从设计性、传达性、前瞻性、功能性、价值性、可持续性等6个综合维度寻找优秀的品牌设计作品,用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真正服务乡村,助力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青年的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形成有机统一,以人才汇聚助力乡村振兴,用社会实践服务青年成长。
创意营销赛道
海阔凭鱼跃·潮鱼文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闽侯金鱼IP策划设计方案——东华大学
借助闽侯金鱼产业的发展背景,开创闽侯金鱼特色IP文化。对闽侯主要福寿金鱼形象进行核心元素的提炼,保留一定的写实方式,塑造萌系IP,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我们提取了闽侯福寿金鱼的三个特色品种,奶牛花寿、龙晴高头、水墨狮头的颜色,分别创作了“招财”“金宝”“福狮”三个形象。圆圆的脑袋非常具有亲和力。配色上采用了红色作为主色调。基于IP原型进行了表情包设计,延展设计等。萌且具有标识度的形象,可塑性很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亲民性。从视觉上强化了金鱼IP的特征,最终实现将金鱼文化走向全国及世界的可观的传播效果。
“希遇·金鱼镇”闽侯金鱼创意营销策划案——华侨大学
以XIYU希遇·金鱼镇为主题,围绕闽侯金鱼IP进行整体化创意营销设计,XIYU即戏鱼、喜鱼、喜遇、西遇、希遇五个词的共同发音,希遇即“期盼、希望相遇”,而金鱼镇既代表了闽侯这个中国金鱼之乡本身,也为本项目所呈现的文创ip的故事背景。我们希望通过营造闽侯金鱼ip,用悠然自得、回归本真、充满童趣的系列创意体验,来唤醒身处生活这张渔网内,被无限压力和规则网住的一代人,让他们在闽侯这个充满着自由、和谐、地方能够真正卸下身上的束缚与枷锁,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与放松。
打造闽侯金鱼专属ip,“福玲和崽”的文旅新突破——四川大学
福鱼app设计——西安美术学院
听见你的声音“心愿便利店”——华侨大学
作品整体设计从媒介出发,注重传播,希望通过直播带货、种草等多种方式,提高“闽侯金鱼”这一IP的知名度和传播性。
作品希望邀请明星参与传播,结合微博热搜话题,迅速引燃热点,打造“信封”“明信片”等流量产品,建立品牌获取大众热度后通过节日的热度达到流量顶峰。
后续,作品将在品牌效益的基础上,推出盈利产品,逐渐以第三产业流量促进第一产业市场,带动第一产业发展,从而得到品牌树立、IP塑造、产业升级的目的。
金鱼乡——聊城大学
现有的主题上用简洁欢快的形式展现金鱼的品牌形象,采用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展示作品,凸显独有的个性。在造型方面圆润活泼的形态更好地体现金鱼的可爱形象,配色方面运用了撞色的搭配,与其形象的相契合。
金玉满堂彩——浙江师范大学
以闽侯金鱼为载体,将闽侯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主打海报宣传、Logo设计、产品包装三个设计体系,形成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闽侯金鱼文创产品。同时运用“互联网+”思维,唤醒闽侯金鱼的乡村记忆,让闽侯金鱼接轨市场,重新焕发光芒,在延续闽侯金鱼的同时,拓展闽侯金鱼文化的现代价值。
闽侯县金鱼文旅IP设计——东华大学
IP形象打造、色彩搭配都采用了活泼的风格,插图的简单线条和对比分明的色块结合,体现了独特的美感。整体内容设计在符合品牌调性的同时,时刻围绕着IP主播的身份,比如画面的镜头感设置、主播的多变身份转换等等。其次,该品牌策划的核心是直播这一宣传方式,从视觉角度传达直播形式带给新农村的新变化与新机会。
熹鱼策划案——山西传媒学院
“飞鸟集”——首都师范大学
以旗山湖乡间小路的自然景观为环境依托,森林、田野、小溪、草原、大山等为展览空间及背景,以部分展览作品创作涵义、背景为故事线,如鹿、抱石、丹顶鹤等。“即兴、跨界”为展览理念,将静态艺术品结合音乐、舞蹈、戏剧即兴表演跨界融合形成流线动态展览,从而更有艺术性、审美性地讲述工艺品创作涵义及匠人创作过程、心得,从而传达美丽乡村的新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
福小旗——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立足旗山湖公园的开发情况、地理位置和闽侯民俗文化,以城市主题公园的建设思路为指导,通过标识系统设计、理念形象(MI)、视觉识别(VI)、行为规范(BI)、听觉识别系统(HI)以及SWOT分析入手,在整体营销战略思考的前提下,对比国内外同类型主题公园,对旗山湖进行Logo、主视觉、文创衍生品等方面的调查与设计。
绿园仙踪——东华大学
旗山湖包装设计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从旗山湖卫星图得到灵感,以碎片化重组分割的方式进行呈现并做了春秋系列不同景象的形式让旗山湖更具有地域代表性,增强其识别力度。同时,体现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旗山湖创意营销策划——山西传媒学院
所设计的logo上的三种颜色代表旗山湖的三种理念:紫色代表创新园的信仰、蓝色代表湖水、绿色代表生态;
隶书的山正好和旗山湖的规划图对应;Logo整体设计思路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下的旗山湖公园品牌建设方案——山西传媒学院
立足旗山湖公园本身以及周边景点建筑,通过整体的营销战略思思维,对其进行Logo、主视觉、文创衍生品等创作,需呈现旗山湖公园整体品牌推广方案。并且为后期的一些园内活动、宣传,后期的运营提供专业角度的建议。力求通过旗山湖公园的品牌建设将其品品牌内涵、视觉形象、用户认知度进行全面提升,助推旗山湖公园的知名度。最终将其建成为福州地区第一大绿色生态景观湖。
旗山湖公园品牌推广策划方案——南京林业大学
本次旗山湖公园视觉设计,主要提取旗山湖公园山川与水面的生态特征,加以福州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的人文景观特色,融合自然与人文,从立足生态、面向未来的角度出发,依据园区地貌特征,大学城、三创园等规划方向,总结旗山湖公园的定位——集自然景观、生态人文创业于一体,具有休闲、运动、创业等业园区综合功能,风格上体现山水风光、青春梦想、无限未来等视觉特征,在表达出其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从设计的角度艺术化地表达旗山湖公园向人们向社会传达出的精神内涵。
旗山湖公园品牌营销策划书——广东工业大学
共建——以人为中心,号召大家共同投入到旗山湖公园的建设中,主打高校氛围,希望增强高校群体对于园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性,对外明确年轻活力富有创造的园区形象,提升园区知名度。
守护绿色生态助推乡村振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日出旗山湖,梦圆智谷里——浙江师范大学
围绕旗山湖三创园“创”和“新”的特征,充分提取当地标志性景点中的特色元素,进行Logo、主视觉、文创衍生品等艺术设计,展现其追求创新、创业、创造的理念和文化精神,助力旗山湖知名度的提升。
空间设计赛道
游园惊梦——福州大学
设计以游园惊梦为主题,致力于打造文旅精品路线,发挥设计整合、协同创新的作用,将分散的地块连接成整体,巧用乡土资源,设计赋能。
不染——西安美术学院
项目选址为莲花田观景平台的建造,该项目为乡村旅游基础建筑。该项目选址位于林柄村东南角,是观看莲花田的最佳地点,同时这是林柄村最为壮丽的自然景观,是游客来此村必去之地。
该平台的造型和装饰元素是从当地民居中提炼而来,考虑到其建设能力有限,装饰多用传统材料,以减少建设成本,更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山水林田,自然炳赋——海南大学
以闽侯县林炳村当地特色民居及文化为设计参照与基础,结合当地植物种植、民居形象、特色文化与旅游特色进行乡村形象改造设计。对村内道路环境形象进行合理规划,增加村庄视觉导视系统等功能,同时结合当地文化产业等推出旅游纪念品等文创产品设计,并结合整体视觉规划设计村庄内景观小品与节点改造,打造整体的旅游村庄设计。
归园居——海南大学
通过调研了解林柄村居民的生活需求、空间现状。林柄村目前全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发展良好,针对林炳村中的问题短板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设计方案,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林炳村现有资源与自身优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品牌设计改造方案。
从公益角度出发,通过我们团队来搭建林炳村的文化输出平台,对接政府、百姓、消费者,来增加林炳村居民收入。提供可供落地、可持续发展的林炳村现存问题解决方案,用高校的智力支持,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下的莲花田观景平台创意设计——闽江学院
莲花田观景平台是开放的景观空间,体现了林柄村特有的文化气息,讲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以及艺术与景观的交流。它以特殊的符号、场景、实物和空间来使人、观景台、和自然融为一体。
满足不同的需求,本方案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设计规划功能有以下几方面:休闲观景区域、休息区域、遮阳避雨区。绿色能缓解眼睛疲劳,满足村民以及游客对于绿色的需求。
“寻眺采叠曲”——福州大学
可耕可读趣归乡野——福建农林大学
时光小院位于两条村内主路相交处,毗邻小休自然学校和萌宠乐园,以现状草坪为景观基底,主要用途为观赏;
本区域将以“四季流转,时光不散”为切入点,用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体验活动串联每个分区,并布设木制无动力设施区和可食景观种植区,希望打造一个融自然教育、休憩娱乐为一体的特色节点,用“心”沟通村民和村民、城市和乡村、政府与百姓。
初见村坞——重庆大学
从场地出发,结合当地文脉、历史沿革、场地要素、政策需要、人群需求进行设计。通过与福建本土文化相结合,挖掘传统文化的特色,结合建筑语言,创造出全新的建筑,打造优质的乡村空间体系,丰富乡村文化。
通过对各个空间节点进行设计,将乡村中各个空间节点进行串联。设计出的建筑与空间节点与本土文化相适应,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空间序列,吸引游客,营造出优质的空间体验。
设计出的空间节点与环境相适应,功能完善,建筑与场地设计具有创新性与本土性。打造的空间节点具有可实施性与一定的商业性。服务于当地,对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一定作用。
厝、诗、山——华侨大学
本设计发掘了场地的特点与矛盾,将水吧室内局部地面抬高形成对外服务吧台,服务党建室前大平台可能产生的茶歇。在室内空间处理上,以入口为界将室内分为吧台座位和八人茶座两部分,并以古厝和山脉为灵感处理墙面、吊顶装饰。材料基本选用木材,桌椅等尽量选用自然风格,达到环保目的的同时营造自然水吧气息。
关源仁洲·献线千寿——中国人民大学
基于本地文化、本地技能、本地材料实现以最低成本打造特色乡村,统合镇域IP、区域特色、村庄IP确定村庄旅游线路与游览主题,结合各节点区位优势、地形优势、自然优势,确定节点小主题,配合旅游六要素强化节点功能,打造村庄寿文化创意旅游线。
红绿交织,寿居仁洲——东南大学
从设计性、传达性、前瞻性、功能性、价值型、可持续性等6个综合维度进行评估和筛选。围绕荆溪镇仁洲村集中展开,拟选取的6个室外乡村空间,需从整村运营的规划思路出发,给予乡村空间赋能型设计。
红色仁洲,山水福寿——海南大学
从仁洲村与荆溪关中地区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美景出发,通过提炼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特色,与团队空间设计进融合。结合荆溪关中地区对于仁洲村的定位,把握红色文化与“寿”的文化定位在仁洲村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深入领会文化内核,将仁洲村打造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竹石祝寿——长安大学
针对于仁洲村旅游IP中的“寿”--老年、康养,手法多营造一种古朴、禅意的氛围,意欲打造关爱老人的系列建筑小景。建筑材料主要依靠当地的石头以及竹子,既方便采集且经济实惠。另外石头、竹子亦象征着福寿之意,同时二者的使用表达了设计者的由衷祝愿。随着入村路线的深入,每到一处小景,便能发现不同的竹石结合方式。它们或主次分明,或平分秋色,与绿意相称着给人以更舒适的自然感受。且石头沉闷,以竹子通透作以舒缓,使建筑小景“呼吸”“流动”。除此之外,各个节点小景还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使人的视点随着脚步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给人以最新奇的感受。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赋予了实用价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洲故事红色生态景观设计——福建工程学院
项目围绕仁洲村展开景观空间设计,旨在以当地的红色故事为出发点开展设计,使各个空间选点有机串联,通过当地红色故事赋予各空间选点以连贯的精神内涵。
鸭吼·仁洲村自然悦享生态园空间设计方案——厦门大学
根据《闽侯县全域旅游发展总规划》战略部署,仁洲村处于生态依托型乡村发展模式。结合仁洲村丰富的生态资源为观光主线,将项目定义为仁洲村生态自然悦享生态园空间设计方案。为实现仁洲村经济、人文、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悦享生态园空间设计方案考虑从构建主产业,兴建民宿、农家乐,整合观光资源,注重生态保护,建立环保生态教育基地五点为设计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