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时代性,紧扣时代主题,回应人民关切。弘扬时代精神,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好新时代中国声音,是主题出版应当承担的重任。大学社要围绕各个行业的积极作为和可喜成就,出版一批讴歌社会发展重大成就、讲述人民生活巨大变化的精品力作。
二是大众性,小切口反映大主题,贴近读者接地气。主题出版要聚焦火热的时代生活,注重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发挥好大学社在特定微观主题和视角上的优势,阐释现实关切,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记录伟大时代。
厦大社和“不见外的老潘”——厦大美籍教授潘维廉合作20多年,出版了“魅力老潘”系列图书,包括《魅力厦门》《魅力泉州》《魅力厦大》等10余种,向全世界讲述了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策划的《老潘的中国生活(汉英双语)》远离了宏大叙事,从一名大学教师的日常生活入手,将他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理解和感情融入日常。本书以讲故事、亲历者说的形式更能够增加代入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海洋文化十八讲(大学生读本)》是一部融会文理、面向大学生的海洋通识教材,结合大学一个学期的课时,具体介绍客观实体海洋、海洋文明史、海洋科技、海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海洋治理等方面内容。本书将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提供有效的抓手,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思想基础与精神动力。
三是学术性,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学术优势。大学出版社根植学术沃土、承担学术使命,可以突出专业特色,将主题选题的开发与已有学术资源紧密结合,在主题出版实践中走学术化之路。
厦大社依托母校海洋科学和涉海学科的历史积淀与学术资源,做好“中国海洋文明史丛书”、《福建海洋文化》等,为海洋强国建设添砖加瓦。厦大社继续提高经管、法律品牌图书的集中度,展现厦大社的出版特色和专业化特点,重点安排《中国能源变局与应对:财政政策保障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等重点选题和“公共法律服务研究文丛”“金砖新时代经贸法律指引”等系列丛书,注重思想性、前沿性和原创性,具有长久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四是区位性,推动内容与地区优势深度融合。厦大社立足福建省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挖掘总结发展实践经验,用好用活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资源。厦大社2024年继续开发乡村振兴系列选题,其中,“乡村振兴经济研究丛书”以问题为导向,深层次、全方位地阐发乡村振兴战略中经济发展方面的理念与措施;“乡村振兴系列丛书”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展现新时代中国多措并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此外,厦大社继续整理和挖掘福建地方文化资源,包括海洋文化、朱子文化、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出版《闽南传统建筑》《福建理学史》《现代中的传统: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加强闽台历史溯源图书出版,策划《福建海洋文化》《闽南通史》《闽南话传播史》《海外华人华侨文献汇刊》等选题,深入挖掘根脉文化、宗亲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等闽台同根同源文化,为两岸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五是市场性,树立为大众服务的市场经营理念。近年来图书市场的销售渠道、阅读习惯、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适应流量时代、数字化时代的用户需求,在新媒介环境下让主题图书叫好又叫座,已成为出版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厦大社在宣传营销方面,除政府采购和系统营销外,勇于让主题图书走向市场、勇于打造主题类畅销书。其次,厦大社创新传播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搭建多元、立体、融合的媒体营销模式,以精准营销提高曝光度,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创新重构内容价值,为主题出版物赢得更大市场。最后,厦大社重视加强主题图书的评奖推优。获得各类奖项,既是对主题出版物的肯定,也是对主题出版物的权威加持,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推动主题出版物的宣传推广。
厦大社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策划推出更多文质兼美的高质量主题出版物,打造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作出出版人的贡献。
(作者系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荐书
“‘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贸易和投资风险防控法律实务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