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盈利,归功于多元化的商业布局,而根本仍在于内容,以内容为驱动来做用户和商业增长,这便是周源的商业逻辑。
不过,内容行业过度娱乐化已成事实,在算法的助推下,用户的空虚感成倍增加,“获得感”却是越来越少的,知乎想要“正本清源”,可能并不容易。但它不得不做。
社区生命力在于社区氛围
从B站到知乎,皆是如此。
知乎高质量的内容能以极低成本在不同场景下满足不同用户群需求,更关键的是,围绕热点与话题,知乎除了讲述和记录,还给予用户一个表达和讨论相对自由的出口。
而看抖音、快手或微博,要么被饭圈占据,要么一味的算法投喂,用户越发固步自封。
为此,知乎升级了内容流量分发机制,符合“获得感”标准的创作内容预计将获得2倍以上的流量提升,这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在新标准内测阶段,知乎的知识技能观点类答主数量提升了259%,视频数量增加791%。
当然,一个问题在于,知乎已经从精英社区转变为大众社区,普通用户也多于优质用户,这样一来产生内容的质量就很难把控了,这些年来,知乎也深受困扰。从这个角度出发,升级社区内容标准及内容分发机制,其实就是知乎给出的答案。
在知乎,知识视频找到正确打开方式?
去年疫情过后,以B站为起点,曾经掀起过一阵科普类知识视频的高潮,受此影响,想要在知识视频这块蛋糕上分一杯羹的平台一下子增加了不少。
比如字节跳动,西瓜视频重金挖走了巫师财经,扶持财经、科技等知识领域的创作者,而抖音上的网红医生、网红老师们也开始明显增多。再比如百度,百度一开始就把好看视频的差异化路线,定为了泛知识视频内容,说要推动当下的过度娱乐化向“回归理性”的知识获取转变。包括知乎,也在这个时候重新发力视频化。
但是,事实上知识视频在各家平台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这里指的不是流量上,而是质量。一方面,除了罗翔等人,其他平台并没有再诞生借助知识视频出圈的创作者;另一方面,在短视频平台上,很多通过包装的伪知识视频反而攫取了大部分流量。
而且与其他视频化平台不同,抖音、快手、B站布局知识视频,只是为了在垂直领域补足内容生态,并不会真的把知识视频提升到与泛娱乐内容相当。知乎则不同,视频化是为了将图文以新形式表现出来,达到双方互补,知乎必然会长期投入。
这也是为什么知乎敢于在算法规则上引入“获得感”的标准,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硬核知识曝光度,而其他平台通常只给予流量扶持的原因。
知乎此次升级社区内容标准及内容分发机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视频内容。知乎的视频是平台内容精华的产物,也恰恰是最贴合“获得感”标准的。
我们看到,在新标准内测阶段,影视、科学技术、体育、商业财经和母婴家庭领域的视频播放量增幅超过100%;科学技术、体育、游戏领域增幅超过90%;生活、商业财经、时尚、情感领域增幅约80%。
用户的获得感,或使知乎的商业化更“自然”
在互联网内容社区中,用户规模增长与用户体验本质上是冲突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用户感觉到知乎的社区氛围一步步在下滑。与此同时,为了顾及用户体验,知乎不得不在商业变现上多加克制,这导致外界对知乎的盈利能力存有质疑。
长期以来,知乎陷于这种两难境地。不过,最新财报的表现,似乎证明了知乎的内容建设已经能够带来良性的商业循环。
知乎率先将“获得感”提炼出来,提升给用户带来“获得感”内容的曝光率,其实就是在抵抗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
于知乎而言,这一举动的前瞻性既表现在用户上,也表现在商业化上。如用户付费,用户在知乎上的“获得感”越强烈,越有可能为内容付费。据2021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知乎平均月付费会员数量上升至400万,同比增长138%,付费会员渗透率达到4.7%。
虽说知乎的付费会员渗透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可对视频化的探索以及用户“获得感”的提升,显然将带动用户的付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