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有图书,接触过它的童鞋可能早已被它深深吸引并严重上瘾,不了解的童鞋可能一头雾水。别着急,下面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有图书的魅力。
有图书又叫个性画册、照片书,最早在欧美流行,2011年初有图网在国内首推有图书的概念,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顾名思义,有图书就是将电脑中零散的数码照片,按一定的规律和要求整理、排版后,用专业数码印刷设备印刷出来,然后可根据不同需求装帧成书、成册,方便翻阅和收藏,它的风格类似我们平时看到的画册或照片书。
简言之,有图画册可以让你印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这本书能做什么呢?
自主创作,把自己精美的艺术照或最心爱的照片,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成一本堪比专业书店质量的个人图书!把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整理印刷成一本成长日记。
把日常拍摄下来的家人的生活点滴到每年底印刷成一本极富纪念意义的“家庭生活年鉴”。
将出去旅游的精彩照片印制成一本“个人游记”。
男朋友或女朋友的生日,不要再老土地送玫瑰花和皮带啦。把两人的照片印刷成一本纪念册送她,当作惊奇的生日礼物。
把退休或离职的老同事数年的工作照集结成册,作为有纪念意义的公司礼物。
一序篇?有图照片书的魅力
有图照片书何以风靡海内外?主要是因为它拥有诸多优点。
首先是节省空间。有图书既不会像传统照片那样,插在相册内挤占我们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空间,也不会抢占我们有限的电脑空间。而且方便携带,可随时欣赏,还可以和书一起放在书架中。因为有图书大都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连续化、故事化,查找起来很方便。
其次,有图书的设计时尚、收藏价值高。在制作有图书的过程中,可以配上文字和背景,不管你喜欢什么流行的版式,都可以实现。有图书可以在各种高质量的纸上印刷,印刷品质超过了传统印刷,也更易于收藏和保管。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制有图书经济实惠。虽说现在冲印照片的价格便宜了不少,但按照张数计算价格,数量多的话价格比有图书还是要贵不少。至于印刷一本书成本更高,要设计费、制版费、印刷费等。而有图书不一样,采用数码印刷,一本就可印,每一页可以插入多张照片,节省了很多费用。
二设计篇?有图照片书的设计之旅
在做有图书之前,要先构思一个方案出来:里面大概会用到多少照片,照片上会出现哪些人物,需要怎么添加文字,它们合起来要表达什么,会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等。设计过程对于一本精美的有图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确定主题
2.照片数量
有图书的页数不宜过多,否则有图书太厚,携带不方便。一般以20~48页为宜。对于老人的有图书和个人写真,每页不宜放过多照片,两张就好,对于宝宝的成长记录和旅游、风景照片,可以多放一些。
以20页的有图书(假设是标准的A4大小的书)为例,平均每页1~3张照片,准备40~60张照片就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选择。
3.挑选照片
挑选好照片有以下几个原则:
1)原图的分辨率要达到300dpi
要知道我们在显示器上看到的图像只要72dpi(每英寸的点数)就已经足够了,而在打印时则要300dpi左右才行。与在屏幕上展示的照片相比,印刷,尤其是大幅印刷对分辨率的要求高许多。所以一定要选择成像清晰锐利、对焦准确的照片。如果你输出过大幅的画册,你就会明白对于照片的品质再怎么强调都不嫌过份!
2)照片的色彩平衡
好照片需要恰当地再现景物的色彩。彩色照片要在自然光或接近日光色温的标准光源下观察。如果照片上白色或浅灰色、黑色等消色部分没有受其他颜色干扰,说明照片的色彩比较准确。以人物为主的照片应主要以人物面部的颜色为标准来看色彩是否准确。
3)色彩饱和度
色彩浓度足,感觉清新、通透、不混浊、不憋闷,就是饱和。如果照片的色彩得到了准确的还原,照片就不会发闷。
4)照片的反差是否适宜
只有反差适中,照片才有过渡的色彩层次,色彩变化会比较多。照片才会有深度和立体感,不至于显得单调。判断方法就是看高光处和阴影区的细节能否得到清晰的表现。
5)注重多元化和互补性
避免挑选同场景、相同服饰、感觉雷同的照片。建议选一些近景、远景搭配,内景、外景搭配以及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
当然,这些原则只是参考,后期我们还可以通过有图制作软件对照片进行适当的改善和修复。
三版式篇?一学就会的排版技巧
有图书的设计方案确定后,就可以开始排版设计了,这是至为关键的一步,决定了有图书最终的呈现效果。说到排版设计,可能听上去觉得过于专业,门外汉哪能轻易学会。其实只要掌握笔者为你总结的10个小诀窍,相信大家都能做出精美的作品来。
1.留白
很多人在做画册时,都想放入尽可能多的内容,觉得把照片、文字撑满整个画面就好。其实不然,就像中国画一样,留白能够产生一种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意境,留下空白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制作画册也一样,千万不能贪多贪满。大面积的留白可让整个版面中有一定的透气感,但留白也不可过大,否则版面容易显得零碎。
在一个画册式的版面中,如果包含有几张照片,照片要错落有致地排列,并且不要太大,要小而精致,体现出画册的感觉。
2.跨页
如果想尽量大地展示照片,可以让它占据一个对页。跨页的形式很适合展现人物浪漫、奔放的气质。跨页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文字的位置及字体、颜色的和谐,避免对照片造成干扰,简单去除部分杂乱的背景即可,尽量保证版面的整体性。
排版时注意人物在版面中的位置,避免不当裁切。不要让人脸居于对页的中缝处,否则装订成册时人脸会被分割变形,影响效果。如果人脸居于画面中央,那排版时应让照片居于对页的某一侧。
3.构图
竖构图和横构图的搭配很常见。以一张竖构图的照片作为设计重点时,对页的设计要形成呼应。比如将几张较小的照片以集中排列方式进行组合,结合文字来设计,从而与主体照片形成大小对比,以达到整体的协调。
4.加入一些素材
无论你有多么英俊帅气或是漂亮迷人,如果整本画册都是你的身影,未免令人乏味。可以适当将一些特写照片或是风光加入版面,比如人物身体的特写、手中的食物、小道具、周边景色等,这些照片能对画册的版面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而且会增强故事感。需要注意的是照片的选择一定要符合画面的整体气氛。
5.人物脸部的朝向
如果同一页有多张人物的侧脸照,摆放时要注意人物脸部的朝向。如果画面背景较空,人物比较大,那么面部尽量都朝向中缝。如果背景丰富,人像又不是很大,人脸都朝向中缝版面会显得局促、拥挤,这时尽量使人物的面部朝向书页外侧,看上去更有开放感。
6.同一景色的雷同照片
相信大家都会这样,在几张类似照片中犹豫不决,难以取舍。但若在画册中连续放上几张类似照片,人物再美,也会让看的人审美疲劳。所以选照片时一定要果断,雷同的照片要毅然舍弃。
7.视线变化、远景近景
搭配想象一下,在你和别人谈话时,如果对方一直紧盯着你的眼睛不放,你是不是会觉得紧张、不自在?如果在画册中连续放上数张正视前方的近照也会有类似的效果,让读者怎么翻都觉得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很别扭,不能放松心情欣赏整本画册。所以排版时要注意视线变化和远景、近景的搭配。
8.色彩基调
要根据拍摄风格来为整本画册的色彩定位,尽量采用同一色系作为基调。采用邻近色设计可以避免色彩杂乱,易于达到和谐。而对比色可以突出重点,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为了色彩的统一,可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在配色时通过同类色或同种色的搭配,运用色彩的渐变,调和出不同的明暗效果,同时用对比色作为点缀。对色彩不熟的朋友请尽量采用浅色系。
9.字体设计
文字的排列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图文绕排的方式是画册最常用的设计手法。在有图书的整组设计中,标题字可选用微软雅黑,华文琥珀、幼圆体,看上去比较时尚,内文的设计要简单,文字要小,字体可选择像宋体、黑体等较正式的字体。
内文的可读性要强,可以采用描写心情的文字,或是优美的散文诗,也可以把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以日记的形式加入画面中,围绕照片展开故事主线,注意一定要贴合主题。
10.素材添加
可以加入一些底纹或LOGO作为点缀素材,贯穿整本画册,这样既点缀了版面构成,又能够形成很好的统一性。
四制作篇?实际动手制作有图照片书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还等什么,带着你的照片,一起来制作吧!有图书的制作有2种方式,在线制作和离线制作(使用有图桌面版)。先从最简单的开始。下面以个人生活照为主题的画册进行说明。个人生活照嘛,自然没有影楼写真那么专业,我们设计时就以清新大方为主,排版力求干净整洁。
1.离线制作
五输出篇?输出有图照片书
一切准备就绪,就进入最后的环节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步骤—将我们的成果输出!有图网提供以下几种输出形式。
2.纸质版印刷品
3.颜色偏差
需要注意由于每台显示器的颜色不可能完全一样,可能会存在色差问题。而且电脑上显示的色彩、相机显示屏的色彩、不同看图软件中显示的色彩和实际印刷输出的色彩也会有一定偏差。此外,输出设备的设置也会影响色彩的打印方式和打印效果。
附:照片注意事项
进行设计前,应将所用的全部照片复制到一个专门的目录之中,方便导入和管理。
照片使用JPEG格式即能满足印刷需要,也可以使用TFT格式的照片。为进行高品质印刷,最好将照片的分辨率设为300像素/英寸。照片可以通过在线调整工具进行小的处理,也可以使用photoshop等专业工具处理,或者使用傻瓜式的美图处理。
封面和封底选择封面图片有几个原则。首先要有视觉冲击力,让人看上一眼就被吸引。从这点看,最好选择人物视线面向前方的照片,这样能和读者有眼神的交流。很多人喜欢放一张人物脸部大特写的封面,视觉冲击力是有了,但看久了容易烦腻,所以一定要选择耐看的有余味的照片。其次是照片一定要非常清晰,封面图一般放得比较大,在对焦精度上不容许有半点含糊。最后还要考虑照片上是否有放文字的地方。
内页
可使用竖片和横片搭配,还可使用一些小图表现风景、局部特写、趣味元素等,让画册更生动、充实,但这种拼版不宜过多。
服务于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营销等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领先的图文及新媒体处理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使最终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终端体会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