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入传统文化与,不仅可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促进自身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若能将传统文化体现在公众日常必然接触的设计作品中,就等于将传统的文化渗透到了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了。这就很自然很直接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长期以来,标志设计行业一直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接轨。虽然促进了标志设计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使作品丧失自我个性的危险。而要彰显标志设计作品的个性,最为自然、最为直接的一条途径就是回归于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运用。
1.中国联通的公司标志。该标志是由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的。形象上类似于中国结,色彩上也运用了中国红,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日久天长。这一标志将我们的传统图案运用其中,更有中国味。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将北京的“京”,利用书法形式,演化成奔跑的人形,再加上象征中国的红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积聚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渗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该标志渗透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展现着中华汉字所呈现出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质。
3.2008年申奥会标志。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的色彩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展现了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充满了动感,一个小小的标志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包含其中,同时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这些都是被各界人士所赞赏的标志,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成功的案例,这些标志在另一方面将我们的文化得到了发扬,也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使传统文化得到普及。
三、总结
一、原因分析
二、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定位应明确在制定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时,应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创新意识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的目标,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要让学生摒弃那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念,抵御低端和低俗设计市场的干扰,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保留与传承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开发学生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代设计文化,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生命力的高水平作品。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民族大学腾星教授提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其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共同进步。在此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应自觉优化文化传承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自身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主动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为实现“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基础。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传授的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与乏味,多结合经典实例,让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完善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综合评价学生,比如在设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增加文化考察及调研报告作业等形式,从实际调研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也在自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后面的设计课题中可针对调研的对象,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并将“精神文化”考核分值的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根源及发展情况,自觉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教学整改成果案例———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
笔者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为例,以点引面,就当代高校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三)整合收集资料,进行相应的课题设计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后,授课教师将指导学生进行虚拟课题的设计训练,从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受上海世博会安徽馆的启发,《展示设计》课程作业可命题为“安徽XX馆(展)设计”。世博会安徽馆是个综合性展馆,涉及面较广,其展示了整个安徽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现状与特点。学生可以将范围缩小,以安徽境内某个文化、企业、特产为主题,设计一个或文化交流、或商业贸易性质的展馆,在合理划分空间及流线布置等基础上,重点表现安徽境内本土文化特色,参考题目可取徽雕展、芜湖铁画展、安庆黄梅戏曲文化展等。
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探讨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途径与方法。指出要加强地域性文化传承;增强传统元素与色彩的运用;提高传统文化意境的运用水平。
【关键词】
传统文化;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世代相传的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从静态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文化总和;从动态上看它还包括从过去传承下来的至今还存活于我们内心深处发挥影响的那些习惯、伦理、方法和文化心理。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便是本文拟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运用可以提高景观设计的档次
景观设计指对包括家庭住宅院落,城市的街道、休闲广场、活动公园、桥梁、河流、绿色用地等区域的规划与设计。使之形成科学美观的办公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中国古代早已形成了观点深刻、独具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并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案例,如大唐芙蓉园、圆明园、苏州园林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直接影响了古代景观设计理念。诸如儒家的“礼制思想”,我们抛开等级观念不说,其中的“中和”思想就对景观设计有很大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保持中正仁和无不及无不过的谦谦君子之风。体现在景观设计上就是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要与本地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庄重而不失情趣的设计风格之中体现一种宁静优雅的含蓄之美。道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更是在古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景观设计中,能将往昔的辉煌照进当下的现实之中,从而激起久违的民族自豪感与美好的记忆。能使中国的景观设计变得与众不同,使中国的景观设计拥有自己的独特品格。
二、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传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园林的形式与内容颇为繁杂。传承问题在园林中指的是文化的传承(地域性会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意境的传承(中国讲“禅”,在园林中运用较多)、传统美德的传承(比如大树旁是小树,尊老爱幼)、中国艺术的传承(讲究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1、地域性文化传承
在崇尚人文精神回归的今天,常听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我们民族的美是独有的,但美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民族的美也是世界的美。我们要善于在古典风格中体味现代生活的味道,要在现在景观设计中找寻传统文化的影子,寻找我们或许遗失的美好,从而创造景观的独特品质。例如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纵览整个广场,我们会发现它是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古塔文化和运河文化为建筑背景,并巧妙的结合了现代文明的瑰丽意象,出色的体现出了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再如陕西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的景观设计,整个广场由水景音乐喷泉、园林景观、休闲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广场以大雁塔为中轴分为三大部分,中间为音乐喷泉,左右两侧分别为“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水景落瀑”、“观景平台”等景观。将一系列诸如中国结、唐诗雕塑、戏曲脸谱、开元通宝、剪纸等陕西传统文化元素穿插其间。从容地烘托出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2、传统元素与色彩的运用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里,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元素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设计师的青睐,其中有诸如中国书法、中国结、国画、篆刻印章、京剧脸谱、观音手、龙凤纹样、祥云图案、太极图等这些寓意深刻的民族图案。许多设计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表达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向世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很好的起到了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又使景观设计的品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例如,将祥云图案和龙凤纹样等元素通过雕刻或手绘的手法装饰桥梁栏杆或空白墙壁,能将文化中寓意的祈福与祝愿的美好意愿传达给民众,使民众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
景观的色彩是景观表情定位的首要元素,在城市建设、景观设计方面,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多样的。比如明朝以后,在故都北京,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砖青瓦。但在雕梁画柱方面,色彩的使用也是十分丰富的。民间建筑多为黑瓦白墙。将传统色彩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有效地营造景观的表情。
3、传统文化意境的运用
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对今天的城市景观设计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丰富意境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在空间布局方面,通常使用风景开合、空间对比等手法。在借景方面,《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表现园景的不同情趣。还可运用一些诸如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意韵。还会吸取其他艺术领域的优点,比如诗词、山水画等,将其“中和”的思想融入景观设计中,巧妙地将自然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实现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例如,奥运森林公园以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阴阳哲学,依据方位设计了3个景观区,分别代表“历史”“现在”与“未来”。并充分吸取了中国古代庭院建筑中门的设计理念,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在公园的起点方位将奥运五环标志设计成了大门,并巧妙构思了起点和终点,每个空间的设计无不很好的展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
1.1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形态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外形的主要形态因素造成视觉效应,同时也是最显著的特征。建筑外形是否美观,是否具有线条美等,都是建筑给予他人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是形成首因效应的重要因素。建筑形态一直是建筑设计的重点,为突出建筑特色,一般都采用传统文化符号对建筑空间、节奏、比例及外形等因素来均衡建筑的美观。建筑外形是直接影响感官器官的主要因素,在建筑形态设计中,引用文化符号,既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同时又能让建筑更加平易近人。在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国家馆建筑外形犹如华冠高耸,又如一座天下粮仓,东方之冠的特色美不仅仅在于建筑形态的特殊,更在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加深了建筑文化的内涵。56根横梁组成斗冠,犹如56个民族的齐心共举,利用斗拱下部小上部大的特点,将横梁叠加形成斗冠。层层支撑,如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既是中国美的表现,同时更是中国文化的宣扬。
1.2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符号一直是现代建筑重要的视觉元素。现代建筑通过将时代元素和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搭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配色方案,来传达特殊视觉信息。从古至今,红色一直是建筑中普遍采用的颜色,上至皇宫,下至百姓家庭,红色成为全面大爱。在我国文化中,红色一直是喜气、喜庆的代表,同时也是吉祥色,颜色背后的含义,正式文化精髓的传承。上海世博会中,中国国家馆的大红色绝对是点睛之笔。大红色是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颜色,不仅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热情、吉祥和喜庆的表达。这也象征着人们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国家繁荣富强。
1.3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材质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材质也是建筑外在形态的表现方式之一,通过对建筑材质的接触,有利于提高对建筑质感的认识,同时也是感知建筑内在或外在形象的重要方式。建筑材质的选择能够直接传达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建筑设计时,要注重建筑材质的选择和应用,将传统文化符号有效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利用建筑自身特色,来表达与众不同的深层次含义。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建筑材质的设计。整体结构采用了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同时选择青砖灰瓦进行搭配,合理的将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建筑进行完美结合,既实现建筑的特殊功用,同时又传递建筑深层次内涵,凸显建筑文化氛围。
1.4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
2有感于传统文化符号运用的观察与思考
加强课堂传统文化知识的引导。在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如在室内设计课程中,重点为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室内设计的特点、特色、纹饰、图案等,以及中式家具的分类、名称和用途。中国室内设计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它根植于儒家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体现着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浓厚的伦理道德观以及民族的心理、人格和价值观。课程之后,笔者为学生们布置了中式室内设计作业。通过这个作业,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