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名片,它不仅起着宣传推广的作用,也是一部电影内涵和精神的代表。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上,经常是“影片未竞,海报先行”,在上周开幕的第61届柏林电影节上,华语导演陈可辛、王家卫的新作《武侠》和《一代宗师》还没拍完,却均在欧洲电影市场(EFM)上公布了新款海报,作为吸引欧美发行商的利器。
【电影海报有几类】
前期高概念、神秘感做主导
此次陈可辛的《武侠》在柏林电影节亮相的海报十分隐晦,画面中只有两个帽子遮面的男子,背景是浓墨狂书的“武侠”两字,没有体现任何有关演员和剧情的信息。记者采访了这款海报的设计者、北京异开视觉艺术设计创意总监马超。他告诉记者,发行方往往从影片拍摄前期就开始设计海报,早期阶段海报的风格可能是导演、制片人说了算,而到了发行部分,则很有可能是发行方说了算。因此在一部电影运作的不同阶段,片方对海报的要求也截然不同。
中期犹抱剧照、造型半遮面
即将于3月4日上映的《观音山》最近曝光了多款海报,风格五花八门,既有范冰冰唯美的水下海报,又有她穿大头皮鞋、破洞丝袜的“颓废版”海报。该片制片人方励告诉记者,这些海报都不是影片最终的主海报,但对影片上映前的宣传起到推动作用,“像这次水下拍摄的海报,和剧情根本没关系,但是它符合《观音山》的气质,既吸引眼球,也可以引导观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影片。”
后期罗列明星夺公众眼球
主海报最多一两款,着重突出影片的大牌明星作为吸引眼球的因素,以至于最后多数大片的海报都变成了明星的“大头照”,例如近几年的《赤壁》《建国大业》等片都是如此,连前期发行过不少创意海报的《让子弹飞》,最后也选择了葛优、姜文、周润发三个大头“聚首”的一款常规型海报。而在海报画面中,往往身价最贵、最有卖点的明星,形象会被放得最大,为此圈内经常爆出明星们争抢海报醒目位置的传闻。
【行业现状】
窘境1设计人员专业不专攻
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蒋德富告诉记者,中影集团一方面拥有自己的设计人员,一方面也经常对外公开招标,寻找合适的海报设计团队,“但无论如何,海报的创意是由我们来主导的。”而方励告诉记者,他旗下的劳雷影业没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因此他从自己开办的一家科技公司抽调了一名熟练的美工,专门为《观音山》设计海报。
窘境2不受重视,流程复杂
记者从马超那里得知,市面上承接电影海报设计的价格很低,通常一张电影海报成稿的设计费在5000元至7000元,“1万元一张就是到顶了”,不但不赚钱,有时候还会赔钱。国内大部分片方对海报并不重视,很多海报设计师完全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或对导演的认可,才接手。马超告诉记者,他甚至遇到一些小电影公司,电影项目少、投资低,对于海报各个阶段的功能根本没概念,还得由他反过来指导片方怎么一步步做下来,“遇到最不靠谱的公司,有可能把你的设计方案都骗走了。”马超颇为无奈。
尽管收费低,但设计电影海报的过程异常繁琐,以他今年贺岁档为陈可辛监制的喜剧片《神奇侠侣》设计海报为例,从2010年3月就开始着手。最初片方为他提供了剧情、主演、剧照等原始素材,马超和团队据此提交了一个详细PPT给片方,建议参考宫崎骏的风格和欧美超人漫画的视觉元素,融入古装武侠的中国风,比如说给两个侠侣做随身LOGO,并绘制了一些造型、布局的草图。这个方案报给片方后,片方收集意见回馈给马超,双方商量后再修改,然后继续提交方案、反馈、修改,如此反复无数次,过程中片方随时可能推倒重来,“最后我们为《神奇侠侣》设计了一款全手绘的海报,片方都比较满意。”
不过马超表示,与陈可辛的合作算是很顺利的,有的片方则要难缠得多,“有时候一款海报差不多要耗一年,做了无数个版,一会反体字版,一会英文版。如果电影公司自己做发行还好,有时候导演一套意见,制片人一套意见,发行公司也有一套意见,甚至发行公司再去找一套班子去做,最后我们的稿子被改成不知道什么样”。
而更可怕的是,做海报的时候,不仅设计理念处处受限制,还要被一大堆赞助商信息严重干扰。“除了主创名单、出品机构,每个电影还有一大堆合作伙伴和赞助商,谁的名字排在上面,谁在下面,谁大谁小,谁和谁一排,我们都没法控制,而这对设计的整体美感影响很大。”马超表示,“最要命的是,赞助商那一大排LOGO,要占好大位置,而且每个LOGO的颜色和形状都不一样,赞助商又要求必须保持LOGO的原样,最后出来的效果五花八门,完全不是一套合理的配色方案。”
【海报设计解惑】
疑问1“大头照”泛滥谁之过?
专业看法:用了明星,就必须让观众知道,这种做法早已过时。
马超则表示,自己前几年接手合拍片《黄石的孩子》的海报设计时,“大头照”正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因为中国大片的概念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当年为了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必须要用大明星、大场景来当卖点,所以前几年《黄石的孩子》《赤壁》《投名状》这样的大片,全都是上面一排明星头像,底下是战争场景,这几乎是大片的标准海报版式,片方很满意,观众也没觉得不好。”
优秀案例:《花木兰》
将美感与卖点融合
但马超认为现在的观众日渐成熟,对千篇一律的海报款式感到厌倦,而且观众获取影片资讯的渠道也非常多,不需要再通过海报去了解明星阵容,“所以摆明星大头的做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影片不能再这么过分依赖明星元素,而是根据影片内容,明星、卖点、美感都要兼具,才能满足如今的观众需求。”马超告诉记者,在他所看过的国内海报设计中,《花木兰》的一款国际海报让他印象很深,“那个海报很简单,只有一个头盔,加一个红嘴唇,没有脸和身体,但是非常漂亮和独特,拿到国际上去应该很吸引眼球”。
谈到“大头照”泛滥的现象,方励认为与大多数片方的意识有关,“有些片方的思维局限在一个框架里,设计师也只能听他们的意见。”另外,他认为过去中国电影太惨淡,所以好的设计人员都不愿停留在电影行业里,“导致电影行业里的设计者反而不多,外面的设计师水平更高。现在电影市场好了,才慢慢有人愿意回来做这件事。
疑问2抄袭、雷同真相为何?
专业看法:借鉴是好事,但抄也得抄得有水准。
与“大头照”一起被网友鄙夷的还有国内海报过于雷同,甚至抄袭国外海报的现象。对此马超表示,像中影这样的大机构,由于本身的国企色彩,再加上有相对固定的设计人员,所以会用一些设计模板反复套用,但他认为中影做的海报相对来说却是比较专业的,“从我们做设计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影做的海报创意比较雷同,但它们画面修图、人物的肤色、光感、纹理,都做得还可以,设计师已经非常熟练了。”
谈到抄袭国外海报的问题,马超坦言大多数人做设计都有一定程度的模仿,“比如我们做设计之前,也会搜集一大堆国内、国外的海报,别人的色调,感觉,字体,图片,都会拿来借鉴,比如《神奇侠侣》就借鉴了超人的一些风格。”不过马超表示,借鉴的前提是设计师要消化、吸收别人的优秀创意,如果只是简单直接套用,这样就变成抄袭了,“说白了大家都有互相抄的时候,外国设计师也一样,但是不至于像国内有些人,抄得这么没有水准。”
优秀案例:《午夜心跳》
类型片创意是关键
至于一张优质海报的要点,《武侠》的一位宣传人员告诉记者,首先是海报与影片的氛围、色调保持一致,二是独特创意和美感,并与电影的主题配套,“如果一张海报贴在电影院里,观众看了一眼,马上就被吸引,现场决定买票,那就是最O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