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楼/办公空间设计没有灵感?这里小编收集了3个最具创意及特色的办公楼设计案例,一起来寻找一下灵感吧!
lotBalmoral办公楼
蒙特利尔/Provencher_Roy
-
融入活力街区
lotBalmoral是蒙特利尔住宅协会(SHDM)委托Provencher_Roy事务所建造的13层综合办公楼,它见证了蒙特利尔创意经济的崛起。作为蒙特利尔市中心“QuartierdesSpectacles”文化区核心开发项目之一,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毗邻PlacedesFestivals音乐厅,是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NFB)以及UQAC大学NAD校区数字艺术、动画和设计学院的所在地。
▲项目鸟瞰
▲lotBalmoral办公楼毗邻PlacedesFestivals音乐厅
Provencher_Roy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兼建筑师ClaudeProvencher解释道:“针对专为文化经济设计的办公楼,我们提出了四种设想,其中lotBalmoral被选中,来呼应这个街区充满活力的本质。QuartierdesSpectacles街区堪称文化中心,对PlacedesArts表演艺术中心周围城市结构的振兴与改造现已基本完成。”
▲建筑融入充满活力的街区
Anarchitecturalsymbolofcreativity/
创造力的建筑象征
从表面上看,lotBalmoral是从城市肌理中生长出来的动态结构。近乎完美的立方体具有简洁而流畅的造型,外部包裹着精心挑选的白色烧结玻璃和半透明嵌板。光滑无缝的外表面将建筑立面定义为潜在的巨型屏幕,可以展示QuartierdesSpectacles项目的投影。轻巧灵动的色调赋予建筑体量感和质感,玻璃立面则为内部带来大量光线。烧结玻璃还能控制建筑内部的得热量,符合该公司对LEED金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
▲建筑外观
▲建筑立面
外立面将光线动态注入室内,突出巨大的内部中庭,中庭斜向穿过建筑中心,切割出两个体量。设计方根据场地人流确定了切口方向,在PlacedesArts艺术表演中心地铁站和PlacedesFestivals音乐厅之间呈对角线分布。
为了确定切口,并在天际线中留下印记,鲜红色的褶皱造型与洁净的玻璃表面形成鲜明对比。选用这种颜色是为了与QuartierdesSpectacles文化品牌材料相呼应,同时也将lotBalmoral与该地区的传统办公楼区分开来。
▲分析图
▲鲜红色的褶皱造型
▲洁净的玻璃表面
Anchoringthecreativeeconomy/
立足创意经济
为了致意lotBalmoral对蒙特利尔创意领域的重大贡献,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签约成为该建筑的主要租户。这家机构希望对其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庆祝50年来的卓越电影成就,改造措施包括在新建大厅内设置具有代表性的NFB标志——加拿大设计历史的象征。
Provencher表示:“NFB的签署佐证了我们的理念,即建筑可以对社区进行重新部署和规划,这种规划不仅表现在视觉和物理层面上,更是表现为它作为核心角色对周围发展的影响力。其他几个文化组织已经签署了租约,lotBalmoral正在成为我们设想中的创意中心。”
在不需要对建筑进行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Provencher_Roy事务所为NFB重新设计了lotBalmoral的四个楼层,以满足他们的技术需求,包括编辑室和先进设备存放等。此外,他们还在入口的红色天幕下方建造了明亮的白色楼梯,可以由此通往NFB办公室。
▲中庭
▲通往NFB办公室的白色楼梯
Abeaconofvibrancy/
充满活力的灯塔
Provencher_Roy事务所的包容性设计策略通过吸引行人穿过日光大厅的斜向切口,融入活力街区。
中庭确立了大厅的独特形象,它在白色和浅灰色墙壁以及混凝土地面的明亮色调之中,逐渐上升至玻璃天花。空间色调连同外露立柱和标志性黄铜平台等元素,反映并提升了大厅活力。
在大厅上方,开放的中庭被明亮的办公室所包围。每个楼层都设有人行天桥连接两个体量,天桥穿过中庭并提供面向城市的壮丽景观,背景是蒙特利尔的地标——皇家山脉(MontRoyal)。东北侧的体量比西南侧的高出一层,后者享有屋顶绿地,它专为户外活动设计,并且可以欣赏到令人惊叹的城市景观。
▲从走廊望向斜向切口
▲切口细部
ClaudeProvencher总结道:“这是一次特别有趣的体验,我们的客户渴望实现非凡的成就。我们相信,lotBalmoral除了赋予各个空间功能,也捕捉到并融入了街区活力。”
▲夜景
▲一层平面图
▲夹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十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立面图1
▲立面图2
▲剖面图1
▲剖面图2
▲剖面图3
Zemelny办公大楼
莫斯科/UNK
编织立面与垂直绿化
Zemelny办公大楼位于莫斯科著名的“1905年街道”(Ulitsa1905Goda)地铁站附近。原建筑建于上世纪,是一栋典型的工业建筑,而距离该建筑三公里外则是车水马龙的商业区。如今,经UNK事务所改造后,曾经的工业大楼变身为一栋引人注目的绿色建筑。
▲立面日景
塔楼总面积为39000平方米,主体结构坐落在底部三层基座上,外立面则被渔网状的金属外表皮包裹。外立面结构的原型基于工程师Shukhov创造的双曲面,Shukhov广播塔就是这位工程师的代表作之一。设计不仅重视塔楼内工作空间的功能,同时致力于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为人们营造出理想的工作场所。
▲街道夜景
UNK事务所希望这座建筑能够为在其中工作的人们带来市区内私人住宅般的亲切氛围。
雪白的金属网格为玻璃幕墙增添了引人注目的几何元素,而位于两者之间的阳台上则种植了维吉尼亚藤蔓,在四季为塔楼赋予不同的形象:在夏天,叶片是明亮的绿色,在秋天变成红色,最后在冬天凋落。网状的围护结构并不是均匀的,从而创造出“人为透视”的效果,这种设计在视觉上拉长了建筑,使其看起来更加优雅。
▲雪白的金属网格为玻璃幕墙增添了引人注目的几何元素
▲办公大楼与周边建筑形成对比
▲由立面看城市环境
建筑的主体体量呈等腰三角形,电梯厅和消防楼梯位于中心部分。每个楼层都被划分为六个独立的区块。整个场地内设有丰富的室内外休闲区域。地下层设有停车场,可容纳370辆汽车,此外,还配有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建筑原本的三角形平面布局使内部空间利用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施工期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如何充分利用场地面积,沿着办公楼施工区域边缘创造出地下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项目设计师提出了自上而下的地下建设方法,即,地下楼层不是从最底层开始施工,而是从地面向下逐层建造的。
▲立面细部与垂直绿化
▲金属网格与玻璃幕墙之间的阳台上种植了维吉尼亚藤蔓
办公楼座落在三个底部楼层构成的基座上,内部容纳了基础设施、用于举办各种活动的大厅、咖啡馆以及商店,这些空间不仅对办公室租户开放,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开放。
该建筑以极富特色的垂直绿化,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额外的绿色空间,同时,建筑的办公设施性质也为该地区增添了商业吸引力。在夜晚,灯光沿着富有节奏感的外立面金属网格倾斜而下,将建筑变身为城市中的灯塔。
▲大堂天花板上的艺术灯具
▲电梯厅
▲楼梯间
▲俯视楼梯
▲夕阳中的建筑
▲项目与周边环境夜景
▲平面图
▲立面网格
▲剖面图
山雀之家
北京/
察社办公室
自由就是要到高处去
Houseatthebottomofthevalley/
谷底的房子
山雀之家位于北京西部太行山区深处,一个谷底村落中的低矮处。场地面积大概100平方米。当我们第一次拜访,无论处于室内还是院中,都感觉拥挤闭塞。旧有房舍昏暗,院子窄小凌乱。虽身处大山之中,却很难感受到周边的景致。
▲远景鸟瞰,项目与村庄环境
Tobehigh/
去高处
山雀之家的主人,是曾经拜访过台上之家的客人。第一次见面,主人就向我们表达了,对台上之家开阔视野的喜爱;反复嘱托,也希望拥有一处可以在高处看风景的台子。我想,去高处,这仿佛是人们关于建筑某种潜藏的愿望。无论人们最早关于家的想象(Primitivehut),众多理论的根基,或者流传最广泛的建筑传奇(TowerofBable),其中总有一个源流指引我们向高处去。远离地面上的秩序,威胁,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如果说建筑对人们的庇护换来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规训,那么去高处,自由便会重新降临。
▲区位分析
▲设计生成
Conflict/
冲突
在这个低矮狭小的场地中,我们的设计任务是要建造一处良好体验的山中住处。其中包括三套独立卫浴的卧室,以及宽敞实用的公共空间。把165平方米的房子,塞进这100平方米的场地中去。建筑物拔地而起无可避免,如何操作一座垂直发展又适应所在环境的房子,这也是我们此次关于“连贯性”实验的特征和前提。
▲突出的阁楼与周边村落形成对比
▲三角形屋顶近景
▲屋顶使用与周边建筑不同的波纹板
▲入口,材料的对比
BeautyandWarrior/
美人与张飞
我们最初试图保留木结构旧有房舍,用局部加建钢结构轻建造的方式,来削弱高大体量对邻里周遭的压迫感。然而几轮方案后,两套结构体系的冲突日渐明显。人们好像在一系列梁柱森林的夹缝中生活。
▲分解轴测
▲结构模型
▲叠加的观景平台
Slope/
坡
我们在场地中保留了一个4米乘5米的小院子。参照场地内外的其他建筑形式,西侧高耸的建筑体量也同步倾斜后仰。在院中,压迫感消除,只能感受到一层檐口的高度。这个大斜坡延伸到北侧立面,结合向西的坡面,形成一个高处的三角形。而北侧体量南北两侧的双坡向西延伸,南侧坡面进入西北体量重叠部分,坡下形成连续完整的公共空间,坡上则被一系列退台式的炕占据形成其中一个卧室。实际上,坡成了公共和私密区域的边界。坡下是高耸的单层公共单元;坡上是结合南北地面高差而形成的两层卧室。相对于稳定的平面,坡面是个充满动态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身体,行动,光线,空气的流动也被塑造出来。
▲院子
▲庭院与室内空间的高差
BlurtheBoundary/
擦掉边界
这种流动性的空间形态与公共区域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尤其是在此项目极小的面积要求下。厨房、餐厅、起居以及影音娱乐室不同的区域之间消除墙壁,完全贯通,边界模糊。原有场地中南北的高差在影音娱乐室转化成三阶看台。高差代替墙壁变成隐隐的区域边界。
小屋子和小院子之间也尽量设置通告的玻璃,上午的光线透过玻璃窗洒进来,模糊了室内外的区别。不同方向不同位置不同高度,在材料和构造的缝隙中,尽量形成透光的开口。例如山墙上部与坡屋面之间,来访者在室内不经意的抬头,也能看到窗外的远山。
▲流动的起居空间
▲开放式厨房与吧台
▲透过巨大的开窗看向庭院
▲模糊的边界
▲可以灵活使用的起居空间
▲十字梁柱界定空间
HouseofMountainbirds/
虽然平面尺度拮据,坡上坡下的垂直空间却丰富多样。两部陡峭的楼梯,分别在场地的南北两侧把人们的活动贯穿起来。坡下的公共区域,在一层天花最高处开洞,旋转楼梯和排风的烟道穿过洞口,把公共区域和屋面观景平台连接在一起。而南侧卧室区域被另一部单跑楼梯连接上下层,动态和静态的不同场所最大程度的被隔离开。除了坡上坡下,这种在不同区域中上下穿梭的动态,与我们惯常的楼梯间标准层体系有区别。更像林中鸟雀的日常。这也是山雀之家这个名字的由来。
▲从旋转楼梯鸟瞰起居空间
除了地面到天台之间的坡面和错层,陡峭的楼梯连接,山雀之家的另一个特征是逼近极限的尺度感。这集中体现在二层的卧室部分。空间小到无法把洗手盆安排在卫生间内。我们直接把上楼梯口的交通空间,切出一部分,让给连续的洗手台面。这样一来,共用区域和每个卧室内部的边界暧昧起来。卧室门变成上下不等宽的推拉门。当门关上的时候,异形的门扇与洗手台咬合,卧室内外得以分开。
▲卧室
▲卧室中的条形开窗
▲洗手间,镜面扩大空间
MaterialandTexture/
材料与质感
一方面山雀之家的空间策略是对场地极限的回应。另一方面建构与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也是对有限预算的回应。波形金属板,松木胶合板,乳胶漆和抛光混凝土地面。都是廉价的材料和做法。屋顶和天花,金属和木材的对比,材料色泽冷暖的差异,结合双坡的形态,建筑物天然带来了某种庇护感。坡面下面的钢梁在公共空间中暴露出来,也就不再装饰变成空间感受的一部分。旋转楼梯钢木结合,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同时,改善钢材冷峻的表面。抛光混凝土地面没有分缝,也让公共空间感受上更整体连贯。而院子的围墙依然保持最原始的石材砌筑来呼应所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