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1.08山西
本文对《中国建筑史》中的各地域传统住宅进行了总结。阅读时长约2min。
住宅是居住的地方。民间居住性建筑,居住性建筑与住宅同义,而民间则与官式相对。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气候差异,人文及生活习惯等不同,造成了各地域之间的住宅类型有很大差别。如下图:
中国各地域传统住宅类型示意
其中,影响住宅形式的可能因素包括:
1、社会结构
2、家庭结构
3、生活方式
4、私密性观念
5、对自然场所的认知方式
6、宗教信仰
7、气候
8、可供使用的材料与技术手段
以下,就各地域传统住宅展开叙述。
中国各地域传统住宅类型一览
明清北京四合院,典型体现了中国汉族传统观念与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式。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
老北京四合院图示
四合院的平面布局,以院落组织空间围合。如下图:
引导路径,分隔院落,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
此外,还可以组织以一进院落、二进院落、四进院落等,一直往下延续。如下图:
多种院落合院组织形式
特点总结:
1、有明显中轴线。
2、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3、防风沙、防干扰和噪音,院内相对安静。
4、院子是交流场所,但缺乏私密性。
5、建筑密度不高,交通走道面积较大。
江南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浙水乡注重前街后河,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中国人,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江南民居主要是由商人发家之后归家自建的民房,以儒商居多,多讲究伦理道德。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江南民居手法多样化,多数带有园林。
苏州网师园
苏州网师园平面图
江南传统住宅有几个建筑元素,天井常见于徽派建筑中,徽派建筑也属于江南民居的典型。
天井——四水归堂,天井内设排水沟
白墙灰瓦,山墙也可以防火,让火势不会挨家蔓延开来
穿斗式的结构类型,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梁。柱子直接顶到屋顶,与承接屋顶的檩相接。
穿斗式结构体系
此外,江南民居的手法多样化,主要体现在“轩”的作法。
轩式图
1、按风水选择村址。
2、建筑以楼层为主,明中叶以前,底层低,上层高,祭祖在楼上;之后,则反之。
3、重雅,装饰性,白墙灰瓦。
4、穿斗式结构体系。
5、五岳朝天,四水落地(四水归堂)。
6、防火(两侧山墙)、排水(四水落地,天井内设排水沟)、排烟(陶土管)处理较好。
7、手法多样化,多数有园林,典雅、纤丽、精致。
窑洞民居主要是适应我国西北部、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主要分布在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大多就地取材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适应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
结构类型:
1、靠崖窑(有天然崖面)
2、地坑院(下沉式)
3、锢窑(在地面上人工建筑为拱顶的房子)
靠崖窑(有天然崖面)
靠崖窑(有天然崖面)内部剖面示意
地坑院(下沉式)
地坑院(下沉式)内部平面图
锢窑
1、优点:
(1)一土多用,经济,就地取材。
(2)节能。
(3)防火、防噪音、维持地面绿化较好。
2、缺点:
(1)潮湿。
(2)空气不流通。
(3)排水问题。
(4)地震。
(5)施工周期长(地坑院5-6年)。
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
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客家人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土楼分类形式很多,以下主要以三类代表性的土楼为实例:
(1)五凤楼:
典型平面:三堂两横
五凤楼平面示意
实例:大夫第
(2)圆形土楼
圆形土楼平面示意
实例:大夫第平面
实例:怀远楼
(3)方形土楼
方形土楼平面示意
实例:和贵楼
1、平面特征:
(1)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2)大家族聚居,以祠堂为中心,公共空间沿轴线布置。
(3)基本居住模式:平等,无明显等级差别。
(4)回廊联系各户,公共楼梯上下。
空间竖向分配,每户占一个开间,无明显等级差别
2、结构构造特征:
(1)夯土墙与木梁架共同承重
(2)大挑檐:减少太阳辐射、保护夯土墙
(3)内侧活动式屏门、隔扇,有利空气流通
(4)防卫功能突出:夯土外墙高大厚实;内大外小箭窗等
防卫功能突出:内大外小箭窗
防卫功能突出:夯土外墙高大厚实
展开立面示意
竹楼是傣族干栏式建筑的最初形式,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造型原始,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傣族民居的主体结构由梁柱、屋顶、墙体、楼板、楼梯等组成,房屋外形呈现宽敞高大的正方形框架。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和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傣族民居用材向木材转化,连接方式则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主柱有二十四根,木柱建在石墩上,根据建筑用地大小可以随意增减立柱,以获得合适的空间区域。
干栏式结构透视图
傣家竹楼的平面呈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
傣家竹楼通风很好,冬暖夏凉,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是桌、椅、床、箱等,都全是用竹制成。傣家竹楼的特点是散热通风、防潮、还可避免虫兽侵袭以及洪水的冲击。
1、早期以竹子做为建筑材料。
2、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及堆放杂物。
3、散热通风、防潮、还可避免虫兽侵袭以及洪水的冲击。
摩梭人是云南纳西族的支系,多聚居在宁蒗县泸沽湖畔,人口8万多。泸沽湖位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范县的交界处。摩梭人村子就散布在泸沽湖边,他们居住的井干式木建筑,,中国传统木结构中的一种,用圆形、矩形或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而成的建筑形式,因形如井口故称为“井干式”。
摩梭民居用圆木横垒为墙,属井干式建筑俗称木楞房,并构建成合院系寨楼,有较好的御寒保暖性能,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生态观。过去,由于泸沽湖山上直径20以上的大树漫山遍布建筑木材取料相当方便和充盛。但这样的建造方式,也必然是对森林资源的一种大量消耗。
井干式住宅结构透视
1、井干式木结构房屋。
2、取材方便,建造方式简单,但对木资源消耗较大。
3、防火问题较难解决。
藏族碉楼是由藏族先民用石头建造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方形建筑物。一般高三、四层,在高层有窗,可以抵挡外敌入侵。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渗透、融会的变化。
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这样就出现另一类空间形态,即碉楼民居。
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楼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又称“碉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或散步、观光。
出挑的阳台就是厕所,防御时兼作瞭望台。使用时,排泄物直接从阳台落到楼下底层底面——建筑底层是牲畜圈,不住人;同时由于气候干燥,污物很快会风干。
1、平屋顶,密梁木楼层。
2、外墙厚实高大,收分石墙。
3、人畜共居。
4、居住功能与防御功能结合。
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新疆也是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最多的地方。这里的建筑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阿以旺典型平面
阿以旺住宅剖面示意
新疆民居的屋盖多用土胚拱券,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阿以旺式住宅则用密梁平顶,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的回族民居,多喜用内陆木构架起脊的屋顶,平面布置也采取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和汉族的住宅没有多大差别。
1、以庭院为中心。
2、布局自由灵活。
3、客室的重要地位和冬夏分室。
4、内向封闭。
蒙古毡包是适合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毡包构造透视图
1、适合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方便拆装和搬迁。
2、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1、陆元鼎。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建筑师(115)
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等译。宅形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